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743
标签:
教学论文
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教师中心稿)
江苏省黄桥中学 鲁 勇
【摘 要】情感教育对学生的成人成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是实现情感教育的首选基地。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能促使素质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中主要是在教学语言、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方面实施情感教育。
【关键词】情感教育;作用;语文教学;投入
语文课是人文类的基础学科,它在学生的求知增智和人格发展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教学要求和特点决定了它肩负着发展和培养学生情感的独特使命,它不仅要赋予学生雄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充实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实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等。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曾说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唯情感教育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盛的驱动力。另一位资深行家指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鼓舞人、调动人的情绪的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发挥得好,会形成生动、和谐、协调的教学氛围。教学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中,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情感是作者写作的本源,也是我们在学习文章时所必须进入的境界。语文教师饱含情感的教学,学生意兴盎然地学习,就能更确切地把握作者撰文时的情感,那么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品味就会是深刻的而非肤浅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从而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如在教《〈指南录〉后序》一文时,若能引导学生准确地体会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那必然会对作者连用十八个“死”以酣畅淋漓对抒发九死一生情况下的爱国情感产生更深刻、更具体的体验,并顺理成章地激发调动学生对作品内容及思想意义的求知欲望。
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领悟课本知识。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
动与中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才能“夺于胆心”(王充《论衡》)。由此可见,情感是作者创作作品的生命之源。
要搞好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要深刻地理解作品,就不得不探寻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去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才能理解作品,领悟知识。只有触及到情感深处,才能和文章一起产生共鸣,才能理解品味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旨,再造作品的情境,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从而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特级教师高润华在讲《背影》时,进入意境,情不自禁地攀住黑板的上缘,做出一付吃力攀越的样子,完成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特写镜头,感动得学生泪如雨下,既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博大、深邃,又诱发了学生情感,有力地引导学生理解了作品的内涵。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增强爱国激情。
卢梭说:“教育之事必须给予人们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其意向和嗜好使得他们不但由于必要,而且也由于倾向和愿望而成就其为爱国者[1]。”
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世界观的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通过自己的爱憎忧惧等情感去感染激发全体学生的情感,达到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受到正确的世界观、思想观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如:学习《小石潭记》、《六国论》、《石钟山记》,要激活学生情感,让他们满怀激情地领悟我国优
秀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传统思想以及丰富的哲理;学习《岳阳楼记》、《屈原》、《谈骨气》,要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文学的理解,对人生的看法,对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为之憾动,为之动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
但是,纵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由于受苏联的影响较深,因而在实践中常常把教学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活动加以研究,对意向活动研究则相对薄弱。把教学过程归结为单纯的认知过程,教学论只研究过程、目的、原则、课程方法等,主体论只研究学生、教师的认知结构、能力结构等,基本忽视情感因素。“人的思维一开始就与情绪情感有密切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从未完全消失[1]”。传统的教学论虽然也指出过情感的作用,但它是把情感看作认知的辅助手段,而不是看作与认知能力相平行的心理能力,更没有把它纳入教学的范畴而予以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只考虑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情感几乎不在考虑之列。为了应试,教师总是把语文学科中的知识划分得细而又细:文学常识、字词章句、语法知识、阅读理解等,仿佛都成了一个个泥塑木雕,仅仅是作为一些知识让学生记住,甚至连最具感情色彩的作文,也被分割得支离破碎,教师大谈这种写法,那种结构,却很少触及到作文的灵魂——内容。脱离了情感,我们的语文教学仿佛只剩下一些字词、语法在无力地呻吟。教学中教师冷漠地教,学生冷漠地学,不仅使学生的心理发展很不平衡,同时也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这种现象与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大相径庭,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投入情感教育刻不容缓。
展开全文阅读
一、教学语言应具有情感色彩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 要收到“音美以感耳”的效果,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使学生在你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2]。”
如何使语言具有情感呢?方法大致有四:一是要重视朗读教学。文质兼美的课文用普通话来读,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在朗读教学中,除要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去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通过舒缓、浑厚、沉静的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发音、语感、情思,进而把朱自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彷徨和渗透在荷塘月色中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很好地表现出来。又如有位教师朗读《最后一次讲演》中的“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教师满怀激情,读得慷慨激昂,很好地传出作者的义愤之情,使学生受到感染,整个教室都沉浸在悲愤之中。朗读吟咏,便于师生双方的感情交流,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良好的课堂气氛起到积极渲染的作用。二是教学用语要词汇丰富,内容充实,语言生动。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学语言尤该有文,否则不能传授进学生的耳中心中脑中。教学言语不应当成为学生的耳边风,让风过耳而不能入耳。入耳是前提,入心入脑才是教学语言的最终目的。入心是指听起来心理舒服,产生亲切感认同感,能与老师产生共鸣,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入脑指的是记住老师的话,老师讲的知识全如刀刻一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注意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水平,词汇贪乏,内容干瘪,使学生埋怨语文课是“老牛拉破车”,一切重复了又重复。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依据课文体裁、内容等特点注意对教学语言的选择,尽量用生动、新颖、优美、恰当的词汇组合自己的语言,减少拖泥带水和重复现象,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炼,努力实现从教师的“不厌其烦”到学生的“百听不厌”的转变。语言内容的充实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就事论事,照本宣科,因为这些内容学生通过阅读都已知道,教师适当旁征博引,举一些新鲜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三是要有幽默风趣的口语。课堂气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种非理性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一些幽默风趣的口语能一行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愉快、思维活跃,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共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艺术效果 。特级教师于漪就主张“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魏书生老师则明确向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他在课堂上一向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能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以其较高的审美趣味和显著的教学实效,赢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特级教师钱梦龙教《故乡》一课,在学生争论灰堆里的碗碟到底是谁埋的时,十分风趣的说:“这个问题是个历史悬案!”当一个学生说鲁迅所以写杨二嫂这个人物是要反映旧社会的妇女问题时,他幽默地说:“好啊,他考虑问题可真广,还考虑到了妇女问题,这个问题提得很高级!”钱梦龙老师上课时课堂气氛始终是活跃的、积极的。因为他善于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四是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形式。除了口头表达的语言外,教师还要通过适当得体的身体语言(动作、表情、眼神等)来配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动作、姿态、表情等非语言行为,是替代词语表达的一种有效而又经济的辅助手段。苏联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说:“如果我们脱离开沟通过程的非口头手段,沟通过程将是不完全的[1]。”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可以补充表达有声语言的未尽之意,帮助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使语言表达更加光彩和富有成效。如有位老师在帮助学生体会《长江三峡》“战斗—航进—穿过黑暗,走向黎明”这一比较抽象的主题时,就借助象征性的动作、手势向前冲出去,作吊然、奋进、猛烈之态,给学生一种勇往直前的浩大气魄。特级教师斯霞就非常讲究用非语言艺术传达感情。她上课时,讲到愉快之处就面露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则情绪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则表情凄苦、声音低沉。因而她的课生动有趣,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影”,常常是课已尽而意未绝。身势语的运用不仅使学生获得明晰的印象,也使学生从教师流露的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中,受到陶冶和感染。
若做到以上几点,教师的语言就具有了吸引力,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他们的热情,使语文不再是枯燥的字词,而是一篇流利的散文,一首抒情的诗和一曲感人肺腑的音乐。
二、教学内容要注意对情感的挖掘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些都是具有感情的东西。我们所谓的“文学”,其实就是“人学”。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多灌注着作者的感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生平、作品背景、中心思想、段落结构、写作特点的讲析津津乐道,青睐有加,却忽略了内容当中所隐含的“情”字。文章无情不可谓文,哪怕结构如何完整,技法如何巧妙,形式如何优美。挖掘出文中隐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真心地去体味,悉心去探究,即使是一字一词一句,也会“窥一斑而知全貌”。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时要介绍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分析,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好的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经历浇灌出来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已超过了语文本身学科而成为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所以我们在讲《涉江》时,别忘了对屈原崇高爱国情操的礼赞;讲《梦游天老吟留别》时,不能忘记对“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安能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进行说明;讲《茅屋被秋风所破歌》时,也别忘了对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人道主义思想进行肯定,让学生了解,当杜甫把大众的苦难品尝为自己个人苦难时,他从自己渺小的自身超脱出来,在自己的诗歌中主动承担了大众遭受的苦难,代表了民众的良心而成为圣者;讲《听潮》时,别忽视句句段段,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向往大海、喜欢大海、溺爱大海的思想情愫。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这些极富情感的素材的挖掘,往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和课文中的人融合为一体,为之忧愁,为之激奋,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有位教师在讲《回延安》这首诗时,就把它和《信天游》联系起来讲,讲信天游的特征,进而引申到北方民歌的特征:高亢、热情、奔放。同时还找了陕北民歌磁带,放给学生听,让他们在歌声中体会民歌的特点,使整堂课活了起来,《回延安》的思想感情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心灵中升腾定位。
三、教学活动应注重情感投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启发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有关的科学思维方法,学生才能有效地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其主动学习的水平。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投入情意,是学习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只是让学生呆板机械地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接收吸纳,那是没有效果的。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打动过内心世界的那些东西才能刻骨铭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有自己的审美观和褒贬取向。高明的语文教师总会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倾注情感学习,以期收到极佳的学习效果。研究表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大胆地让学生试着分析课文,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多让学生进行课堂交谈、讨论,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并作正确的引导。在讲授小说、戏剧作品时,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去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让学生加深印象。如江志华老师在讲析小说《孔乙己》时,要求三个男生分别扮演“我”、“掌柜”、“ 孔乙己”,有表情朗读,并辅以适当的动作和眼神,结果很成功。“我”的善良诚实,掌柜的势利冷酷,孔乙己的迂腐穷酸,更深刻地烙印在学生心中。在讲读、赏析抒情散文和诗词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饱含感情地去思考、探究、理解作者是如何将“情”和外界的自然或社会景物有机地结合,创造一些生动、鲜明具有深刻意义的生活画面,并多让学生饱含情感地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教师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登台“亮相”的机会,尽可能让他们展示自己在语文学科方面的才能,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和潜能,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确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只有当教师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才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能切实得到提高。教师只有在长期的积极和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才能使学生收益非浅,也才能真正与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相接轨。
标签:
教学论文
情感教育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心动神怡一瞥间——谈谈高考作文的拟题艺术(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中学生作文活动式教学探究 (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