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173  
标签:教学论文
用新课程理念观照课堂教学(网友来稿)
安徽省舒城中学   何登保(231300)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新的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而没有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师,课程改革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观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从教育思想到教学行为,都要有一系列的转变。

课堂理念--由知识本位转向人文关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个规模较大的观摩教学活动。一位老师执教杜甫的《石壕吏》,课堂上,老师指名一男孩子回答问题,学生绕来绕去,没有答到老师的路子上来,老师沉下脸说,“你怎么搞的,你想到哪去了?”那男孩子低着头,整节课都垂头丧气的样子。

走进我们的课堂,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问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知识本位”。教学中,我们注意的是书本,是教案。杨振宁说过,我们的教学没有给学生以适当的位置,教师眼中没有学生,只有他的教案,几十个鲜活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各种思维的火花和活力被缺乏敏感的老师忽视,几十个活人围着死的教案转。也有人说,亮亮堂堂的教室里坐着的是一片苦闷的灵魂。

一位教师以严肃干练著称,讲课逻辑性强,知识点准,课上没有一句废话。但他太厉害了,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不是理想的课堂教学情境。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教学首先要以人为本,目中有人。我们要把课堂当作“人本化教育” 的主阵地,追求“人本化”的课堂教学境界。

“人本化”的课堂,让文本与人本交融。

文本只是载体,是外延;而人本才是内核,是终极。只有把文本与人本交融起来,教学才有宏大的境界。比如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课文,更讲究的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只有师生从文本中直接把握或间接获得理解信息,进而凭借文本唤起记忆、存储的语文素养并进一步深究文本的时候,语文教学才会展现它的本然魅力。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未来的考试中得到分数,还要为他们的成长打一点精神的底子。

人本化的课堂,让个性和创意挥洒。

在这样的课堂上,对学生说“我是宽容的”,教师的讲解及学生对教材的认识是动态的、多元化的。课堂以开放与宽容的精神善待每一位参与者。

人本化的课堂,处处洋溢着人文关怀。

教育者是做人的工作,教师面对的是刚刚张开稚嫩的眼睛或刚刚在社会试图迈步的学生。合格教师的第一要素是他的生命之爱,他的民主思想,他的人文情怀。学生在知识上的缺陷以后他能补上,但一个孩子在课堂上受到心灵的伤害却是难以愈合的,有的甚至是一生。

以人为本的教学要求我们的教师尊重学生——尊重青春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生命活泼自由的呈现。对学生,我们一方面说,“十年寒窗苦”,一方面,又可以说,“惟有读书高”,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是生命中最富色彩的人生体验。

课堂上人文气息的养成,不是靠我们说教,靠的是老师言行的感化。课堂上营造好了人文气氛,走进课堂,我们就有一种轻松感。你会觉得自己是学生中的一员,你在关怀着学生,学生也关怀着你。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何愁教学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课堂内涵--由“灌水”走向“点火”,使课堂教学增值

新课程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备、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授受知识大体包括三个方面:A型,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B型,教师个人的知识;C型,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必将引发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教育界曾盛传“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美言。首先,我们先肯定这种说法的正确性,那么,对我们教师来说,如何保证这一桶水的质量呢?

——一桶死水与一桶活水

教育是用已有的知识去为未来培养人才,教师必须继承和借鉴前人创造的知识,然后才有可能更好地履行传道的职责。但是知识绝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它不断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所以教师桶中的水必须和流动的知识河相联,保持其更新、更替、更换的状态。否则,一桶死水,因其不流动终会走向腐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想有一桶活水,或者说保持桶中水的活力,要吸收新的教学思想,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让水桶紧紧与社会的大江大河相连。

——一桶纯净水与一桶复合水

我们传授的知识,无一不是经过千挑万选之后的纯净品。当然,传授正品纯净品本身并没有错,可是,未来的社会决不会等同于书本知识和我们所传授的一面性知识。纯净水、蒸馏水式的理想主义教育,充其量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要有一桶复合水,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具有辨别力的人。既要引导学生向善,也要引导他们辨恶。

——一桶别人的水与一桶自己的水

教师要站稳讲台,不误人子弟,首先要根子正,不搞左道旁门。要吃透课本。拿学习书法做比方,不管你学颜柳欧苏,甚或非常喜欢郑板桥或舒同的字体,一开始都要正襟危坐,平心静气,扎扎实实先从正楷练起,来不得急功近利。但是,一个教师,要想不断提高,就要勤于钻研,在一桶水中注入自己的知识和见解。阅读教材,要读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设计教案,要显现出自己的个人风格,不唯书,不唯人。

“一桶水”的理念,要求教师掌握更多更新更活的知识,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如果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观照,就会发现,它含着浓厚的传统的“传道 、授业、解惑”的观念。说到底,它逃不脱“学生只能成为等待装盛的容器”的前提。

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是为了不教”,而硬要以教师的“一桶水”给学生“一杯水”,这不是说学生永远都翻不出 “掌心”吗?教师不是永远都可高高凌驾于学生之上吗?这样的教育,也仍旧只是停留在一种“传授”、一种“灌输”的状态,与新课程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展开全文阅读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应逐渐隐蔽,逐渐减少,而让学生凸现出来,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感悟,去探究、发现。所以,如果要用“水”作喻,那也应理解为:教师怎样以自己的“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甚至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这才是我们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源。

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诉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我们不要“灌水”,而要“点火”。要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要在你的引导下,他们欲罢不能,将探究的触角延伸到课本以外,课堂以外。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殖。

课堂交往--由孤独走向互动,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

教育理论家把20世纪的教育形态归结为“教室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这是一种适用于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形态。在这种“三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是很孤独的。

教师的职业曾被描述为一种孤独的职业,各学科隔行如隔山,本学科有分工而少合作。课堂上也有孤独的体验——我们在课堂里的位置和身份,让我们与学生之间有差异。课堂教学如果没有设计好,我们就不能摆脱孤独感。学生同样也很孤独,一个教室坐着五六十人,看似是一个集体,但是,他们面向着教师,课堂上没有真正意义的讨论,他们各人想着老师的问题,考试独立完成着老师的试卷,成绩评比,无形中把他们分成了甲乙丙。

课堂教学要摆脱孤独的处境,就要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让师生、生生真正地交流。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互行为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互动行为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         

交往互动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着、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因此,互动式交往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互为产生。作为平等的对话者,在一种相互尊重、和谐友好的氛围中消除误解,摈弃成见。这种互动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全员的互动。

需要说明的是,新课程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不能把自主学习误解为自己学习,把合作学习当成是纯粹的小组讨论,把探究性学习当成不着边际的的求新求怪。

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中介是“问题”。怎样提出问题呢?提出问题以后怎样做呢?这方面,教师的引导作用要充分地发挥。

首先,要选准话题。在研究学生思维特性的基础上,用征集问题的方法来发现他们对教材的兴趣和疑点。征集疑点以后要整理疑点。教师不能被动地陷入逐个回答问题的境地,要在课堂上尽快地疑点分类梳理,归入几大方面,抽出一两个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并设计母题,安排子题。从包容力上考虑哪个问题最有凝聚力,最能激起连锁反应,最能牵一发而动全篇。

其次,要激发对话期待,缩短对话距离。对话不是生硬的我问你答,而是循循善问,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发展学生智能。当学生在交往对话中出现困难,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答问铺路架桥。教师不应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要使学生不紧张,不拘谨,沉着有序地将问题表述出来。要对学生的答问作出评价,将学生的答问转述给其它同学,让他也让你自己摆脱孤独感。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不仅要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要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群体、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多向关系,教学活动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

新课程改革像首宏大的交响乐,课堂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乐章。在新课程理念这乐棒子指挥下,我们的老师要和学生一道,奏出一曲真情交流和谐共振的天籁之音。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钟启泉等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新问题和新解读》(赵宪宇文《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03、11)

(本文发表于《安徽教育科研》2003年第六期)

(作者电子信箱:szhdb@sohu.com)

 作者邮箱: szhdb@sohu.com

标签:教学论文 用新课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语序不当:修改病句中的隐性杀手(网友来稿)
下一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