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符号(Linguistic Sign)的两个要素,音和义之间,存在着抽象关系。所有的语言都是如此。汉语也不例外。而且,所有文字的发展都是从具体逐步走向抽象,始于象形,经过表意,再发展为表音。中国文字也不应该例外。我们不妨把汉字心理学及中文拼音化这些课题视为“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继续和深入,因为白话文所涉及的正是语言,文字和思想三者的关系。胡适,陈独秀明确指出:文言文束缚思想。正确地用文字(即白话文)表达语言,可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可见,白话文所倡导的是一个认知革命(CognitiveRevolution)。拼音文字更深地涉及到了这三者的关系:正确地用文字表示语言中的抽象关系,可以促进抽象思维方式的发展。在此,回顾发生在美国汉学家范德克(John De Francis)与白话文的旗手胡适先生之间的一轮辩论是有益的。胡适认为,中国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范德克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只有从汉字到某种拼音文字的过渡才能与“文艺复兴”媲美。范氏可能是对的,我们的认知革命还没有最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