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2181  
标签:教师随笔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之我见 (网友来稿)
河北省承德县一中     张永俊    邮编  067400

     本人在讲授《琵琶行》时,发现教材对这句话的几处处理不太妥贴,在此指出,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⒈标点问题   本人认为“寻声暗问弹者谁?”句后的问号使用不合理。本句应是表叙述的句子,并非表描写的,如果认为其是表描写的,就须将“弹者谁?”用引号引上,同时“问”的后面也要用冒号,可以表现为“寻声暗问:‘弹者谁?’”,既然没有使用冒号和引号,使用问号就有些骑墙。再者,“弹者谁”可以作为“问”的间接宾语,虽有“谁”字,但可读成陈述语气。所以本人认为不如把“?”改成“,”,简洁明了。

⒉“暗”的注释   课文把“暗”注释为“轻声的意思”,本人认为有些不妥。作者“忽闻水上琵琶声”,便沉浸在这美妙的乐声中了,他“寻声暗问”谁在弹奏,其目的可想而知。他问的对象是谁呢,是身边的“客”,还是远方的琵琶女?客从外来,就连“主人”都不知道的事,他如何知晓?主人应是知客的,轻声问客,表礼貌,表沉醉,可以理解,可这一问又让“客”如何回答?似乎问“客”是无道理的。那么可问的只有是琵琶女了,琵琶女身在何处,我们可以通过“寻声”和“移船相近”来推测,她一定不在近处,远方的“她”满载着朱颜已逝韶光难再的辛酸,丈夫“重利”的寡情,一曲琵琶寄愁思,此时的她一定沉醉了,沉醉的琵琶女怎能敏感到远方的一句“轻声的”问语?从“琵琶声停”可以证明她确实听到了,由此断定,作者应是大声一问,才有可能使其听见,那么译为“轻声的意思”就显得无道理了,“暗”是什么意思呢,是“在黑暗中”的意思,因为当时是晚上,虽有“秋月”,但在“茫茫”的江面上,视野也太宽阔不了,光线的微弱也可在后面见到琵琶女时的“回灯”得到印证。所以,本句可以译为:“在黑暗中寻找(声音传来的方向,并大声地)问谁在弹奏(琵琶)。”

⒊“欲语迟”的注释   课文注释为“要回答,又有些迟疑”,想必是认为“欲语迟”的主语应该是琵琶女了。这一观点是可探讨的。想一想,作者连声音传来的方向都辨不清,还得“寻”,“欲语迟”这一细微的动作他怎么能感知的到呢?无论从光线角度,还是从距离角度,况且又由“千呼万唤始出来”得知,那时的琵琶女可能的位置是船篷,这又证明了琵琶女这一细微动作,是作者不可察觉的。那么,“欲语迟”的人是谁呢?是作者。理由如次:①从语法角度讲,前句的主语是作者,承前省略主语是古汉语常有的语法现象。②作者为什么“欲语迟”,本人认为,“欲语迟”正是作者内心复杂矛盾的具体表现,他面对的是“茫茫”的秋月,耳闻的是“瑟瑟”的枫叶荻花,朋友的离去,自己的失意落魄,忽然传来了“铮铮然有京都声”的琵琶声,怎能不让他心动呢,况且作者又是一个音乐的痴迷者,千言万语在心头,一时怎能表达得清;再者,距离这么远,再紧要的话也得把船移近了再说;第三,作者根本没有放弃这一次谈话机会的意图,为什么还要在这大声白嚷呢?“相近”以后再“语”不迟。所以,本人认为此句可这样译:“(听见)琵琶声音停下来,(我)想要说话又没有说。”

 作者邮箱: zhangyongjun2003@eyou.com

标签:教师随笔 寻声暗问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琵琶行》小序语序探微(网友来稿)
下一篇:浅谈新课的导入(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