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866  
标签:教学论文
语文教育的审美化倾向(网友来稿)
刘超  

近几年的语文教改有两点深受同学喜爱,一是教材文章的选择,文学性、审美性,日见加强;二是语法教育的弱化。这是和语文教育人文化的趋势相一致的。审美化是人文化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的。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到“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在当代中国是长期不受到重视的。语文教育也同样长期作为德育、智育的主要阵地,忽视审美性。那么为什么现在又从新提出了美育,并提到了重要位置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从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来看。文革后政治对文化的强制控制大大放松,使文学艺术的审美活动得到了自由发展的条件,而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审美活动的发展也提供了物质基础。美育“要在面包问题解决了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反过来说,当人们的物质追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自然会出现。这也是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证明了的。

第二,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就曾说过“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在西方,明确的美育概念在1795年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就已经提出来,而且一直作为培养“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有学者认为,审美人格是道德人格的前提,审美教育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第三,审美教育可以有利的促进德育、智育、培养创造能力。中国大学生总是自问“为什么我们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向世界贡献不出一个爱因斯坦或者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哲学家赵鑫珊的回答很有见地,他说“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多半只能培养出平面型物理学家,但是只有具有广阔文化背景和对物理世界进行哲学思考的立体型物理学家才有可能成为爱因斯坦、玻尔或海森伯,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1]一个具有审美情趣、审美感性力的人才是健全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丰富的创造力。爱因斯坦是一个健全人格的典型,他不只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也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修养。“白痴型天才”在现代社会是不足取的。

第四,审美教育是一种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的培养。自本世纪以来,科学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更深刻的危机。一种超越性精神的缺席。大工业社会使人类陷入了符号化、程序化的现代陷阱,个人结构的成为社会机器的可替代零件,生活琐碎、荒诞、无意义。所以,大学生中自杀者日见增多;清华学生无故去伤熊;云南大学出现杀人狂马加爵。他们的心理出现了严重的扭曲,而这种扭曲这是现代社会病的突出症状。审美教育要有人道主义内涵,从个体的一生全方位角度来讨论审美,从“生活的艺术”这一人生哲学的高度重新审视自身。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培养出真正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是以本能行事的有知识的功利主义者。

基于种种原因,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笔者因为这是教育改革最有深度意味的进步。纵观我国中学的学科设置,可以承担审美教育任务的只有语文。尽管除了文学,在学校我们还会接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作为一个重要学科只有语文是贯穿整个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各个学习阶段。而且,就艺术类型来说,文学从古至今一直是最重要的艺术类型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审美教育的内容不是什么新话题,中国古代就强调“六艺之教”,但是却是语文教改新近热门的话题之一。如宋其蕤的《语文教学美学论》,《课堂教学美学概论》,《语文教学审美化训练初步》等专著获得了广东优秀教育专著出版基金资助、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这都说明语文教育审美化已经受到了普遍的注意。可是由于建国以来的这方面的忽略,现在的审美化倾向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甚至还有人质疑语文教学能否实现审美化?审美教育可否课堂化?其实现在的教学实践,特别是诗歌、散文的教学就已经证明了语文教育审美化的可能性。而问审美教育课堂化的问题,首先要问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载体是什么?我国著名美学家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2]中认为审美教育目标是“个体审美发展”,它又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审美态度、审美直觉感兴力和审美趣味”。审美教育的载体最主要的就是艺术作品。因此我们说审美教育不仅可以课堂化,而且只有在课堂上才能获得系统性和连贯性。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有一篇福建省龙岩二中徐飙的文章《破坏与构建——中学语文文学教学审美本质呼唤》,其中提到当代语文课中文学教学审美本质缺失的状况有两点。1、以理性分析代替感性领悟。2、以功利思想遏制审美冲动。的确,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对于审美性的关注一直是不够的。徐飙只是在教学领域探讨语文教育的审美缺失,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笔者认为现在的审美状况不只是停留教学中。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动,而教师作为引导者更是活动的主体。教学的中介是教材。所以探讨审美状况缺失,要从教师、教材和教学活动本身三方面综合观望。

从教师角度看教育的美感缺席,首先原因就是美育观念的模糊、置后。美国学者加德纳1982年访问我国后,作过一篇题为《中美艺术教育的区别》的考察报告,说“中国教育家认为艺术是培养儿童的美感的,使他们能欣赏美的和谐与平衡。这种对美的评论,源于中国传统对这些品质的珍爱。从低年级起就区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而在美国的艺术教育体系中,美肯定难免也是一种价值。但美的观念是开放的,不是预先定死了的。而且美也不仅是美学的价值。人们还承认,艺术作品可以企求表现现实或真,即使这些不美,甚至使观者感到丑、悲或不协调。”[3]现在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散文教师总是以审美的态度教学,其实我们一贯认为的诗歌、散文中的美只是审美范畴中的“优美”。其它的美学范畴如“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荒诞”在我们的教学中是很少提,甚至从来没有提过的。前文说美育的目标有“审美趣味”的形成,趣味是一种偏爱一种理想,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这种判断是个性化的,自由的,是在对比中产生的。朱光潜先生说“涉猎愈广博,偏见愈减少,趣味亦愈纯正。”现在的中学生的文章中可以清楚感觉到一种审美趣味的僵化单调。清一色的华丽细腻,是优美的典范可是缺少一种真正的深度和力度。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师首先就要明确美学基本概念范畴。不然即使是诗歌散文,教了几十年也还是情呀,景呀,意境呀的老观点。其次,教师进行审美教育要注意审美教育的形态特征。在叶朗《现代美学体系》中提出了“体验性、娱乐效果,以及自发性和主动性。”三点。教学借鉴此观点,为了体现体验性,我们要注意运用各种手段营造审美情景;为了体现娱乐效果我们要注意教学的民主和互动;为了发挥自发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把自己定位为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在美学领域,这些审美教育形态理论也是没有定论的。所以,美学形态特征要纳入教师教学的考虑范围,但是具体的特征要教师自己把握。另外,审美教育的核心是追求一种艺术的人生,艺术的生活,它不是一种专门化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它要使人们以艺术化的眼光看待人生,理解人生,是一种人生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紧记这点,以一种人生哲学的高度对待它。


展开全文阅读
从教学的角度看审美教育。教学可以看作是教学内容、目标、手段的综合体。以往的教学,内容是以语言知识为主,目标在于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正确道德情操。现在强调审美教育,教学内容和目标就都与审美有了联系。可是因为理论和实践的不健全。我们教师的审美教学内容、目标都处于一种自发、盲目状态。强调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情感体验;强调“教无定法”的方式多样化。看似解放了想象力,其实现在语文改革的状况是一种破除了旧体系后的无根状态。大多数老师并没有明确的长期系统教学目标。13至20岁是少年个体审美发展的相对主义阶段,是“危机阶段”。[4]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学生是减少了负担,想象力得到了锻炼,可是终究还是什么也没有学到。只是在体验中感受体验。体验不是目的,甚至时常进行语文的体验性教育都是不可取的。最后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有独立的自主审美判断。所以知识的教育是绝对必要的,阅读本身就不是愉快的一件事情,艺术也不总是赏心悦目。所以有人认为教改就要破除语文教学的理性特点,这是不对的。真正的审美教学是运用各种工具手段,在理性的节制下,通过丰富的知识性与体验性相结合而取得的。文学作品各有特点,千百万化,可是我们的文学评判标准要始终坚持一致性,客观性,系统性。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了解文学的流变特点,甚至艺术的审美本质。

再从教材的选定看审美教育。语文教材篇目选择是一个艰难的工作。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文学包含社会的方方面面。选择篇目时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为了照顾各个方面,现在的语文课本篇目,杂乱、多样、非常零散。笔者认为,现行教材,特别是高中教材应该统一以审美标准选定,突出文章的文学性、经典性,加强篇目选择的系统性。现在的高中毕业生,学了十几年的文学,对文学史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没有概念。因为没有系统性概念,对作品也难以自我定位。以所见所知道的作品为经典,没有自己的评判能力。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失败。语法的教学在初中就可以基本完成了。在高中,像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神奇的极光》,《改造我们的学习》之类的认识性大于审美性的文章大可不必要。其实,现在的高中教材,这种文学性追求日见加强,这是可喜的。尽管在经典性,系统性方面有待加强,但是作为美育的载体,还是可以胜任的。在此就不再累述。

语文教育现在不仅仅是语文单个学科的事情。语文教育的审美化倾向就是一种文学向它的艺术本质的靠拢。这种靠拢是要以美学原则为依据的。所以美学理论在不久的将来要比现在更加深入的渗透到语文的教学中。不只是美学,心理学等学科对教学的影响也日益增加。不过和以前把德育强加入语文教学不同,这种渗透是一种学科发展的自发现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因此也是我们要大力推动的。

注:

[1] 赵鑫珊《哲学与当代世界》,转引自劳成万主编《现代美学原理纲要》,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335页

[2]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加德纳《中美艺术教育的区别》,转引自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311页

[4]加德纳《儿童艺术知觉的发展轮廓》,转引自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309页

 作者邮箱: zgny56@sina.com

标签:教学论文 语文教育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人物素描 做文评改(网友来稿)
下一篇:教师角色多元化引起的思考(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