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1412  
标签:备课资料
让学生自主读《读本》——自由、开放、实践、唯求用目的去督促课外阅读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网友来稿)
洛阳市回民中学  孙忠厚 szhhou@yahoo.com

      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及配套的《语文读本》的使用已进入第三年,新教材及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受到教师与学生的普遍欢迎,尤其是《语文读本》的配套使用,有效的解决了困扰基层语文教学多年来课外阅读无读物、阅读教学训练无对象、语文实践活动无依据的问题。

      然而,对于现在在校就读的普通中学高中学生来说,由于阅读习惯的养成问题,他们一方面尚不具备完全自主、自由独立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受到数、理、化作业的硬性挤压,阅读这种软任务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往往会引不起重视甚或忘记。这又需要老师的有效督促与指导,可老师如果过多的加入的学生的阅读督促与指导中去,又会或多或少的步入旧的阅读教学的老路上去,违背《读本》“从精读方面获得知识与经验去独立阅读”,“有利于个性和特长的发展”的编写目的。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形成一种既完全开放、使学生充分享受自主阅读权,又行之有效、有步骤的督促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做到开卷有收益,不开卷有压力,从而进入自主阅读的较高境界。

      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前提仍然是提倡学生自主进行阅读,不给学生的阅读提供所谓的阅读引导或阅读激发,完全放手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阅读活动中去感受、领悟和积累,进而达到获取信息,感悟自得,审美鉴赏和提高阅读素养的目的。

      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针对《读本》的阅读提出自由、开放且具体的阅读要求与阅读作业,使学生读而有目的,读而有收获。我与学生约定的要求和作业是:每天自选篇目诵读5分钟;自选时间通读《读本》全册并标注出500个信息提取点;针对具体篇、段、句拟写50句点评;完成5篇读书笔记。

      具体做法为:

      诵读:中学生读书的最基本形式就是由读书和看书构成的,因而学生读就必须练好“念”功,积累“诵”功,为“看”功铺好基础。充分利用《读本》,每天要求学生大声诵读5分钟,应该成为高中学生阅读训练的常规任务。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说的读书,从常识来说,自然包括读书和看书。胡适就主张把读书和看书加以认真区别,意思是说光读光看都不是完整的读书。但中小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应是以“朗读”占主导地位的反反复复的“念”、乃至于“诵”。在“念”出节奏,“念”出韵味,“诵”出积累,“诵”出感悟的基础上,进而再过渡到卓有成效的“看”上。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再多的所谓逻辑分析、重点研讨无论如何也是不能代替学生自身对语文文本的“念”、“诵”、“看”这些基本功的。

      回视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先生就是让学生大声的朗读文章,在童稚的抑扬顿挫中就自然而然地领悟了传统经典中那些无法言说的神韵。一遍又一遍这样地诵读,把传统文化中的基本观念象钉子一样锲入学生的脑子,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那些暂时的不懂的地方也会铭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延伸自然会不解自通,鲁迅的博大精深与入木三分能够否定他在“三味书屋”“人声鼎沸”中的得益吗?

      教师认识的清晰,学生才会明白诵读的重要性。针对诵读,我首先要求学生将有关内容抄录在《读本》扉页上:“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意也”“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文选烂,秀才半”,有了这些名言为指导,诵读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于是,再明确要求学生每日不求多读,只须抽出5分钟时间,按照教科书的进度选择《读本》对应的篇目范围,具体的诵读时间和相对自由的诵读内容则有学生自己自由掌握和自主选择,老师要求的只是诵读时间的保障和内容的逐步推进,同时利用课前或课后时间进行适当的抽查,以督促学生的诵读有效进行。

      由于高中学生已经具备相应的感悟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朗读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在朗朗读书声中,进一步体会到朗读本身就是理解,就是记忆,就是感悟,就是消化吸收,会更自觉的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朗读,使学生更多的认识到它是提高文本理解的有效方法,朗读时对文章气势、韵味、语感、节奏的体会是在“看’书时体味不到的,“因声求气,因声求意”朗读又把学生的理解力提升到新的高度和广度,反过来又进一步提高了课内教读文章的背诵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对文本的背诵能力又有了较大的提高。

      标注:任何形式的阅读活动,首先都是对阅读文本信息的筛选、吸收。打破阅读的神秘感,破解阅读吸收的种种束缚,不要所谓的引导、诱导和指导,给学生阅读以充分的自主。培养学生提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积累知识,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手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点标注出来。在超过300页的《读本》上做出500个标注是很容易的事情。

      兴致所致的读书,当然是自由的、轻松的、惬意的,但这样的休闲阅读不能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不可否认,面向考试,伴随迅速成长的中学生的阅读,更多体现的应该是生存阅读,阅读体现出积累思想、丰富阅历、认知世界、启迪心智的作用一刻也不敢放松。有些同学读书并不少,可所得却不多,究其原因,大多犯有在阅读中“信马由缰”、“蜻蜓点水”的毛病,自由没有目的,轻松等于放松,惬意似同随意,这种阅读,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能就是无意义的。

      当然,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加,大多数同学都会表现出强烈的阅读求知欲望,他们希望借助阅读了解社会内涵、探求人生意义、调节生活节律,更希望通过阅读提高个人修养,涵养自我气质,这是学生愿意进行阅读的内在因素。此外,他们也希望通过阅读积累,强化个人语感,增强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这是学生愿意阅读的外在动力。老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认知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而认知阅读方法的基本前提就是要使学生明白:阅读的首要任务就是从文本中提取有价值信息,完成知识量的积累。


展开全文阅读
      几乎所有的教育专家都认可“阅读就是吸收”的道理,学习技能的常识也告诉我们,阅读的最基本目的就是获取信息,而阅读目的的区别决定了信息取舍的标准。如为查找资料的阅读,就会区分所获取信息的“有用”与“无用”;为解答问题的阅读,就会判断获取的信息是否与问题相对应。中学生的阅读,则首先表现为“为积累知识阅读”。《读本》编写的内容包括“文学作品和一般的政治、经济、科普著作”,平均每学期超过40万字,就是要达到阅读“量”与“范围”两方面适度的目的。同时《读本》的大部分篇目与教材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也给学生自己的阅读与提取有价值信息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让学生自己阅读,锻炼让学生自己提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考去对待《读本》,用自己的感悟去体验内容,用自己的判断去定义提取信息的标准。对于规定的500处信息标注点,学生完全能够根据现有的知识能力从字的正音、词语、修辞、表达、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分类筛选,这种任务感也会对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大部分同学的标注都远远超过老师规定的数量。信息点的标注是学生在《读本》上留下了阅读的痕迹,同时也给以后更高层次的阅读提供有价值的切入点。

      点评: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对《读本》不求统解、不求全解,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由与文本对话,砥砺智力。经历与经历的磨合,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智慧与智慧的交融,一定能自然而然地琢出闪光的精神宝石,

      产生迸溅的思想火花,获取豁然洞开的精妙感悟。50句点评就是这些宝石、火花、感悟的总和。

      通观我们现行的较为普遍的阅读教学,由于考试压力的存在,我们总是试图使学生对每一篇所涉及的文章都磨碎、嚼烂、咽下。总想不留下任何疑难。对于阅读的指导,大多津津乐道于所谓的“激发”、“引导”、“诱导”,总想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统统解决掉,以达到一个完美的目标或结局。由于习惯的作用,相当部分的老师总是或多或少的把这些方法引用到对《读本》的阅读指导上。事实上,任何不留疑难的阅读教学是不存在的;所有的“激发”、“引导”、“诱导”事实上都是教师思维的补充或者延续,是对学生自由思维的限制或者截断;同时,所有的“激发”、“引导”、“诱导”都只能针对学生群体的一个层面而不能面对全体学生,所以这种“激发”、“引导”、“诱导”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是一种时间的浪费。我们既要敢于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必须承认文本意义的多解性,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能力,我们就必须把自由阅读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

      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相结合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把阅读看成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阅读者既可以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人生智慧,也可以在阅读文本的帮助下,产生新的感悟和思想。有专家说过:“读书就是借助他人的思想,开发自己的思想。”具备一定的生活经历和知识技能的高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思考,随时都有可能闪现出思想创造的火花。它可能是对一段文本的整体感悟,也可能是某一句话语的简单延续;它可能深刻精髓,也可能幼稚简单,但这种对文本阅读的最原始感悟,恰恰正是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最好证明,是学生阅读快意闪电般的喷发,是学生个性阅读的最美展现。要求学生将这些最原始的感悟迅速记录在文本上,让学生闪光的思想与灵感成为下一次阅读的台阶,这就是学生点评的作用。

      我们必须认识到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智过程,它以学生的智力水平为前提,以学生的个体经历为基础,是学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思维能力的综合表现,同时又会受到环境、情绪等外界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向学生明确指出:不要受任何外界诱因的限制,依靠你自己已经掌握的技能,凭借自己的兴趣好恶,利用自己的思考,对文本做出个人的评价、评述或者概括。不求高,不求全,不求深刻、不求完美,只要有了思想的闪光,就要尽可能保持它的原始初创,尽快的将这思想的闪光在书页上记录下来,然后再停下来进行适度的深度思考,如果有补充,就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下来。学生只要有了第一次这样的思想“喷发”,他就会真正享受的阅读的快感,厚厚的一本《读本》阅读下来,50处点评是很轻松的事情。

      整合:利用对《读本》有价值信息的标注,利用点评过程中对《读本》的初步感悟,凭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阅读技能,独自完成对《读本》理解整合,达到在“他人思想”(文本)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新思想”的结果,五篇读书笔记就是学生个体“新思想”的有效成果。

      如果说读书是显示一个学生求知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显示一个学生创造力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积累,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发展,是超越。学生前期对《读本》的自由阅读,已收到了感悟积累、砥砺智力、历练思想的效果,但这只是中学生阅读训练的初级目标。学生在对《读本》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自选题材、内容,自定文章体裁,自命题目,完成表达自己见解的读书笔记,是学生个体利用在课堂上学习到的阅读方法,对《读本》进行接受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比较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和个人感悟、体验、思考的最后整合,是借助文本思想,发展自己思考,超越自我思想的最有效方式,是阅读训练的高级目标。

      针对《读本》阅读的写作,可以是信息提取的检验和综合,这种对文本信息的有效提取与综合,会形成同类信息组合,成为学生写作训练的写作内容。可以是评点的深入思考,这种有价值的思考,会成为学生写作训练的切入点。可以是感悟的发展完善,成为学生个体有价值的思想见解,进而形成学生写作训练的话题或者中心思想。针对《读本》阅读的写作,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分解与再组合,从文体上可以缩写、扩写。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新的模仿创设,从文体上可以续写、改写。可以对文本进行比较评价,从文体上可以是读后感、鉴赏评析。一个学期五篇这样的读书笔记,学生是完全可以高质量且乐意完成的。

      针对《读本》阅读的写作,使学生在整饬思路,贯通文气,协调句式,锤炼语言的过程中,会自觉的完成对文本的反复阅读,比较探究,反过来又强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及接受、感悟和体验,达到了对《读本》某些篇目精思求深的良好效果。

      作者邮箱: szhhou@yahoo.com
标签:备课资料 让学生自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收集词语 锻炼能力——语文教材成语收集整理(网友来稿)
下一篇:一句话新闻采、编、播(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