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设计
阅读:721
标签:
教学设计
创新高效 一主三点-----新教材新教学设计举隅(教师中心稿)
方元昊
新教材以其情文并茂、经典与时文并重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其人文精神、为了学生终生发展的理念受到广大师生,乃至社会的好评;但内容的丰富、容量的剧增给语文教师教学设计带来了挑战。再加上《读本》、网络、报刊等大量有益信息也需要涉猎,时间运用起来有点捉襟见肘。与新教材、信息时代相适应,教学设计创新势在必行,为此笔者在教学做了一些探索,一改过去的面面俱到的设计,采用“一主”“三点”教学,“一主”即以学生活动为主,“三点”即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点到为止,而且不拘一个形式,具体文章具体设计,这样做切实省时高效。现举隅做一总结说明。
一、以学生活动为主。教是为了不教,切实培养、提高学生的认知、自我学习能力这一理念贯穿整个教学之中,课文朗读、问题思考、各种鉴赏活动等,只要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就放手让其做,那些“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问题,就引导他“跳一跳”,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当然涉及到新知识点譬如鉴赏问题时,教师要先示例讲解,让学生仿着做,然后再举一反三。
二、突破重点。即抓住一篇文章的精华部分必须钻深钻透,不能浅尝辄止。例如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月色”部分,《琵琶行》中的“琵琶声”描写等精彩绝伦必须做好鉴赏。突出重点还表现阅读技巧的训练上,如每一单元拿出一篇集中训练单元阅读训练重点,切实起到示范作用。
三、以点带面。即以文章的精华部分突破带动其他次要部分,让学生围绕重点自觉探讨。如《荷塘月色》的教学我做了如下设计,只用了一课时就很到位的鉴赏了全文。
依据教学重点和课文特色我把这节课设计为鉴赏课。导入新课后,直接让学生找出“荷塘月色”这一精华部分,然后进入鉴赏点:
第一步,诵读“荷塘月色”;
第二步,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妙处,可以让学生读读议议,谈谈自以为精彩的部分,品味优美的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感情——“淡淡的忧伤”。
“带面”。首先找出文中其他部分还有哪些类似的描写,然后结合景色的特点,启发学生思考:“一切景语皆情语”,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为什麽笼着“淡淡的忧伤”呢?教师点出朱自清的境遇、思想、品格,理解文章情景交融的特点。
最后在先生缅怀高风亮节的氛围中,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图及课文朗读(flash),将课推向高潮。
本文鉴赏用时一节课,较以前从头将到尾节省至少一课时。课堂紧凑,学生活动积极,充分调动口、脑、眼等感官功能,在审美的活动中进行了语文训练——修辞、朗读、情景交融等,可谓寓教于审美,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教学效果良好,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点到为止。即有些内容不重要,或者较为简单琐碎,那麽在教学中结合重点教学点到为止,点明或者让学生领悟。譬如诗歌教学以审美为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解析意象,鉴赏词句,理解感情,如果是长篇叙事诗,还有文言词语的掌握问题等。但有些叙事诗像《琵琶行》就不能如此学习,因为它语言浅显,篇幅很长,故事性很强,从头讲到尾,重复学生自己能决的问题 ,必然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令学生厌烦甚至昏昏欲睡,费时费力无益于教与学。这样就可以对简单的而又有必要的内容“点”而不展开,把重点放在阅读重点难点上,如侧重形象的塑造的,得分析故事情节。当然分析故事情节也需要创新。
如《琵琶行》的教学有两个学习重点:琵琶音乐描写和作者与琵琶女的身世。常规教学将二者孤立起来分开教学,使课堂松散不能成为有机的整体,同时对音乐的描写理解仅仅停留在技巧表面上,体会不出琴语亦情语,“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 • 乐记》)的妙处。这篇课文可以这样设计:以鉴赏“琵琶声”为中心,其他点到为止。
问题设计(一):能否从琵琶曲调的起伏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与生活的变化的轨迹呢?
重点品味 点到为止
琵琶声 琵琶女
前奏曲 低沉抑郁 独守空船,寂寞凄凉
欢乐曲 清脆悦耳 色艺超群,名噪京华
笑语盈盈,不绝于耳
沉思曲 幽咽冷涩 年长色衰,委身贾人
悲愤曲 高亢激越 愤怒控诉,命运不公
问题设计(二):谁解青衫泪?诗人为什麽在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点到为止:“同是天涯沦落人”。)
问题设计(三):谁解风物意?景物描写的有什麽作用?(点到为止)
这样鉴赏下来即突出了重点,又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发言踊跃,提高了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且课文能当堂成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于在教学经常做一些“三点”这样的尝试,节省了许多课时,不仅完成了课内教学任务,而且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课外阅读。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增加了阅读量,拓宽他们的视野了,提高了阅读能力、认识能力、鉴赏能力,绝大部分学生一学期下来能写较有个性、有见地的鉴赏文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一得,匆匆写就,请大方之家斧正。
标签:
教学设计
创新高效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南风窗》写实性报道新教育实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