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2922  
标签:备课资料
《现代文阅读(主观)解题六步策略》(网友来稿)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新校(277500)  刘锡伟 

现代文阅读题目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可能感觉无处下手,解答起来也不着边际。做现代文阅读题目固然需要良好的知识功底,但如果能遵照一定步骤,理清思路,也可化难为易,提高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水平。

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为减少盲目性,我们要在头脑中有一些思想指导意识,比如:整体意识,宏观上要对文章的中心内容有所把握,微观上要注意在理解中“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对应意识,找出题目考点在原文的对应位置,及其涉及的相应段落;原文意识,答题要回归原文,依照原文,尽可能的利用原文中的语句或词语。要点意识,组织答案一定要突出要点。在这些思想意识的指导之下,在做题步骤上可以分解为六步策略:1、整体感知。2、审清题意。3、回扣原文。4、上下联系。5、分析综合。6、组织表达。

现根据现代文阅读教学实际,以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现代文阅读《乡土情节》试题为例,略谈分步策略:

1、整体感知。具体说来,就是要通观全文,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具体要表达的内容,也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同时也是我们的答题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现代文阅读《话说知音》,作者意在传统寻求知音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对这方面观点的认识在解题中起的作用就很关键。对全文的感知能力直接影响着在答题某些具体细节上的思考构思,有的学生答题离题太远就与对主题思想把握偏颇有关。

《乡土情节》的行文思路如下:什么是乡土情结——乡土情结的形成——乡土的梦永远追随离乡的人——乡土情结的升华(民族向心力)——乡土之恋不会消失。

我们会发现:文章以“什么是乡土情节”开篇点题,围绕“乡土情结”展开论述,以“乡土之恋不会消失”结尾,首尾呼应。这样,22题的A项就是正确的。我们在解答其他题目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乡土情结”这个中心。

2、审清题意。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只有搞清题意,我们才能更好地按要求做题,少走弯路,切中要害。

第19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从题目要求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信息:“童年的烙印”一词可以作为回扣原文的切入点;解答的要点形式应该为名词性结构;“哪些”说明要点至少是两个;“不超过28个字”规定了答题的字数;4分可以作为确定要点数目的一种参考:可能是两个或四个。

3、回扣原文。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从命题的考查层次上看,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一般都很清晰,从分段考查到牵涉到上下几段概括总结,逐步过渡到对于全文内容的把握。从段落上来看,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这样一来,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定的思路。

第19题出现的“童年的烙印”一词位于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我们很容易据此信息回扣原文。

4、上下联系。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联系可前可后,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的大体氛围。在联系上一定要注意考虑全面,同时要抓关键,缩小范围。

第19题通过上下联系,答题范围在第二段: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①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②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③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根植在这片土地,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④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具体范围为“他在母亲的怀抱……千丝万缕沾着边”(见上面引文加粗文字)。

5、分析综合。就是在上下联系锁定的范围基础上,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在分析综合中要强调“要点”意识,因为评卷工作中是根据要点分配分值的。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能力,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第19题的答题范围共有四句话(见上文引文标示),四句从文意把握,分别涉及了四层方面的意思,这样,我们判定答题要点为四个。在对四句话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筛选出下列信息要点(见上文引文加点词语):“母亲”“父亲”“亲族”“爱”;“乡土”“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亲”。

6、组织表达。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头脑中分析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卷面。首先考虑用原文中的语句,如果原文中的语句量过大,就需要进行压缩,有效组织,用自己加工过的语句回答。在答卷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书写要工整,避免错别字。

遵照“不超过28个字”的要求,我们压缩整合,很容易理出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亲情;

再以第20题为例:

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在题目要求中我们可以找清答题范围——“第三段中”。在其中通过分析综合,我们很容易找出下列关键语句:

①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②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③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

分析综合中我们发现,关键语句有三句话,而一二句话强调的是同一方面的意思(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概括总结),这样,我们很容易理出答题要点为两种情况,经过信息的筛选(引文加粗文字),概括总结,很容易理出答案: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展开全文阅读
第21题考查整体把握全文的能力,考查点涉及了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节,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在第四段中,有一个关键词语“民族向心力”,从内容上看,乡土情节的内涵已经从对故乡的情感升华为对国家民族的情感,这样,主题得到了深化。

从形式上看,在结构上,第一段总领全文: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第二段)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第三段)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第四段):这就是乡土情结。

第四段就是从时间(历史)和空间(地理)的角度对第一段中“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的具体说明,照应了前文。

参考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历史)的悠远和空间(地理)的阻隔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主题得到深化。

第22题为选择题,主要做法是根据选项涉及到的内容,回扣原文推敲把握,具体加以分析。

在现代文阅读题目中对于词语、语句的理解(比如,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门》第21题、第23题)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意在整体感知中分析认识。

在一些思想意识指导下的 “六步策略”作为一种方法技巧,在第一卷现代文阅读题和文言文阅读题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选择题的形式可以简化许多步骤,只不过在个别环节上需要略微调整。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于选项考查到的语句一定要回扣原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全面分析每一个选项,做到查有实据,防止盲目答题,提高做题正确率。

 作者邮箱: tzlxw@eyou.com
标签:备课资料 现代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一把钥匙开多把锁》——句子成分分析思想的多重应用(网友来稿)
下一篇:《〈觅渡,觅渡,渡何处?〉阅读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