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88  
标签:教学论文
文选式教材三大弊端(网友来稿)
欧阳林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已正式出台,教育界好评如潮。确实,《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经过长期准备,借鉴汲取了欧美各国的课程标准,深刻反思了中国语文教育的现状,针对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如何正确认识我们已用了几十年的文选式教材,对《新课标》理念的贯彻实施至关重要。文选式教材的历史实在太悠久,由其衍生出来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已为所有的语文教师所熟悉甚至深入骨髓。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文选式教材的功过是非进行一番深入的梳理。近年来语文教育遭到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笔者认为这与文选式教材的先天缺陷所带来的三大弊端有很大关系。

(一)文选式教材使语文学习陷入了“以本为本”的范文学习,导致了阅读面的窄,阅读量的小。

初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约300—400篇,内容涉及中外古今的社会生活、各季的自然景色,上自天文、下到地理;既有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又有社会人生的认识、文学艺术的熏陶和自然奥秘的窥察,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然而这也成了它的致命缺陷,广而不博,多而不深。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是这只应对初学者而言。如果一个人十几年的学习时光只是学这三百首诗,怎么能成为大诗人、大学者?顶多成能吟几首打油诗的非文盲而已。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了课文后就能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这种隐含的前提能否成立值得怀疑。许多人所做的调查表明,大量的学生在学了好几年的例子后,愈来愈失去对语文和课外阅读的兴趣,很多学生感兴趣的是卡通书、电脑游戏等,经典名著、优秀的散文等极少有人读。学生所能得到的也就是课堂上一点肤浅、零碎甚至错误的体验,这点体验也会隋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因而文选式教学无可救药地脱离了设计者的初衷。再加上应试教育的挤压,学生在课外不愿读,不知道怎样读,使得学生的阅读面极其狭窄,阅读量也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得不长期陷于低水平的知识学习中了。

(二)文选式教材排斥了经典,脱离了现实,语文教育丧失了思想之源而失去了对现实的人文关照,语文无用论盛行。

我们的古代也并非以选文为主,古代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受教育者从小直接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在以后的学习中就有了理解的基础和评判的尺度。而今对经典的排斥使得儒家思想的基础便丧失了,那么学生的精神品格在什么基础上建立呢?学生思想的源泉又从哪里生发呢?当然儒家思想中糟粕与精华互见,不可能全盘继承,可是现在我们连批判的继承也没有。对历史的虚无带来的是当代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了当代中国的一个顽症。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评台湾的教育现状时说:“中国过去私塾时代兴填鸭式的教育,用科举约束知识分子使其成为崇拜权威的塑型。幸而儒家经典中有不少人文思想和人格教育的理论,因此虽在重压之下,每一个时代中却还有若干志节皎然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其人格足以炳耀古今。今日我们的各项教育似乎把重心全放在知识与技术的灌输上面,并不注意人文思想。以此与科举时代比较,重压相同,而传习的内容不同,将来新的知识分子中能否有人承袭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似乎是可疑的事。”现在我们大陆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面对当今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之源显然已不足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日益复杂和严峻的问题,借鉴、汲取西方的思想文化源泉成为必须。上世纪初的先驱们倡导的科学、民主,除了科学在语文教育中有些机械的体现外,真正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并没有融入到最宜宣扬、播种的语文教育中去。哈佛大学校长说过:“我们不应该忘记一些永恒的问题,如人性的本质、人类的冲突、人类家庭以及许多传统文学名著中所描述到的一些进退两难的困境。在我们下决心要变得精神和目的明确时,我们不应该牺牲培养学生博学睿智的机会。”而我们的语文教育正日益远离这些。其中教材缺陷的原因是首要的。不妨看看国外的母语课程标准。美国加州的中学阅读目标,9—10年级要求学生“阅读并思考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阅读促进他们对历史和社会认知文学作品”,要求“追溯美国文学自殖民地时代以来的发展”,“对于形成作品中人物、情节、背景的那个历史时期的哲学、政治、宗教、道德伦理和社会影响进行评论”。[1]德国巴符州《完全中学德语教学大纲》对11年级提出的题材有“欧洲变迁、保护大气层、人类为何要有伦理道德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文化和宣传、人权问题等”。[2]从这些目标来看,绝非单纯的文选式教材所能实现的。这表明我们教材缺少这样的功能:一引导并要求学生认识人性本质及价值标准等问题;二引导并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当然也不可能把这些内容、论著都作为教材在课堂上研读。但这至少给我们一个提示,在我们的课堂上,并非只能研读千挑万选的范文,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有其他的选择。否则丧失了思想之源的滋润,我们培养的学生只能是精神平庸、思想匮乏、缺少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的批量“产品”。

(三)文选式教材的一统天下,进一步导致了话语霸权的泛滥,学生思维能力丧失,对语文失去应有的兴趣。

选文是选家按照一定的指导思想进行挑选甚至部分改写的“洁本”,体现着统一的意志,这是第一步。接着是再用统一的成人思维模式和机械的思想对选文进行研读和阐释,这是第二步。通过这两个步骤,语文教学中的话语霸权便产生了。对文本的研读与阐释原本无错,这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及阅读、鉴赏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这种话语霸权却使学生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力,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关注、反思社会人生的机会。如果说排斥经典使学生丧失了思想的源泉,那么这种话语霸权则进一步扼杀了思想产生的机制。学生原有的一点思维的火花也在这种话语霸权中窒息了。除了一些反叛的特例,比如韩寒等人。失去了思考和发现的乐趣,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愈来愈小,厌恶愈来愈多。于是许多学生对语文走向了反叛。


展开全文阅读
我们以高中的一个经典篇目《祝福》来看看这种范文教学是如何一步步剥夺学生思考的能力的。

这篇文章最后归纳的主题是“封建礼教杀人”,包括“政权”、“族权”、“夫权”、“神权”。从主题解读的角度来看,这种归纳非常正确,从鲁四老爷到鲁镇的平民百姓都不可能是促使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只好用“封建礼教”来解释。当我们找到这个答案后,于是就心满意足,学生得到了正确的标准答案,教师完成了教学目标。可是在这种看似正确的解读后面,却隐藏着一种可怕的危机。按照这种解读的逻辑,只要“封建礼教”所赖以依存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些制度消失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就不应再有,祥林嫂似的悲剧就不应再会发生。可是据同济医科大学调查,近二十年来仅湖北麻城地区就有数百个农村妇女自杀,分析的结论是:虽然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农村妇女承受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并没有缓解,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乡规民约”,无论是婚恋过程还是家庭生活,都存在着对女性的严重歧视和压迫。为什么在旧的制度早已被打碎、社会已得到巨大发展的今天,依然会出现类似的许多的悲剧?脱离现实的机械地图解让我们失去了一次拷问人性、反思自己灵魂的机会。在《祝福》里,“封建礼教”成了谋害祥林嫂的替罪羊,于是人没有了本应承担的责任(虽然我们无法从法律上追究他们的责任,可是社会的健康发展并不仅仅依靠法律),更不用反思和忏悔,依然坦然地、滋润地活着,于是依然不断地发生类似的悲剧。而这种寻找替罪羊、推卸责任的意识正通过我们日益普及的中学教育悄悄地渗入到一代代青年的潜意识中去,进而再经过社会的强化逐渐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它所带来的后果是恐怕在以后几代人中这种意识都将难以从国民性中清除出去。现在巨大的危害已经凸显出来。这种现象几乎比比皆是,毋庸举例。

这是个典型的案例,然而这绝不是个别,许许多多的课文就是这样被图解着,这种简单机械的图解使许多富有思想性的作品远离了学生,最终被学生厌烦。比如鲁迅的作品。也有人会说可以依靠教师的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教师本身就是专制教育的产物,又怎能指望教师走出这种思维?其次被一种思想意识主导的《教参》以及与之配套的考试同时也在进一步剥夺着教师的思考能力。第三,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教师的阅读面也被压缩,使教师的心灵世界也失去了思想之源的滋润和崇高精神的关照而变得平庸。在这种话语霸权下,只能是这种解释,学生只能被导向这种解释,学生的所谓思考也就是“思考”如何理解和接受这种标准的解释。学生当然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思考能力,成为驯服的工具。语文教师所能做的也就努力地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相信已经被规定好的东西。这成了一个无法走出的怪圈。大家一起制造着一个虚伪的真实世界,在灌输与被灌输、训练与被训练中复制着一个个思想单一、肤浅甚至有可能虚伪的“产品”。于是我们见到的便是平庸的学生、平庸的教师,进而便是平庸的国民、缺少思想和缺少创造力的民族。

文选式教材本身没错,它在语言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问题在于它作为教材的唯一性和神圣性,以至于在实践中被供奉上了“神坛”,从而脱离了它深厚而广博的母体和现实的根基与需要,只能被敬仰和阐释。在这种敬仰和阐释中凝滞而失去了它可能拥有的生命的活力。《新课标》的出台,让人看到了选修课、专题课、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文选式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将被打破,看到学生走向思想的源泉、探索真理的希望,看到了学生关注、思考人与社会、走向实践的希望,看到了一个民族走向成熟、充满创造力的希望。当然教育也不是万能的,然而没有对理想教育的追求,也就不会有教育的进步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期待着《新课标》理念能够在对过去及现在教育的反思与批判中不断深入人心。

[1] [2]国外高中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J]  语文建设  2003  (7)

                       

 作者邮箱: ouly74@sohu.com
标签:教学论文 文选式教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评《抄检大观园》——评公开课《抄检大观园》(网友来稿)
下一篇:秭归县2003年中考语文质量分析(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