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652
标签:
教学论文
秭归县2003年中考语文质量分析(网友来稿)
执笔:湖北省秭归县茅坪初中 吴云
附:前几日,笔者应县教研室之请,前往乡下某中学进行“送教下乡”,做初三中考复习备考指导。到该校,许多教师问起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初三复习,我建议他们从中考质量分析中去寻找一些有用的信息,兹将其发送到本网,以利于广大教师从中撷英取硕,有所获益。本文是我在主持2003年中考语文改卷后写的质量分析,对今年中考复习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从2000年我市中考语文实行开卷,到今年 ,已有4次。如果说,考题在2000年还只是个“幼儿”的话,今年则是她从“幼儿”走向“少年”的标志。在研读完今年的考题、评阅完今年的答卷之后,笔者的这种感觉更是深信不疑。如果用“版面设计美、阅读选文美、试题组合美、写作材料美”的“四美”来评价去年的考题不为过的话,今年的考题则可用“人文性、连贯性、前瞻性、创新性、信息化、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加以评价。
一、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考题
今年的考题,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对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有着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作用。所谓继往、承前,在于试题是对开卷考试命题思路(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的极佳诠释;开来、启后,则表现为此套考题对在考试中如何用新课标提出的“三个维度、五个方面”来评价学生做了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可以这么说,此套试题立足于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更清晰地亮出开卷考试的评价主张,是一套“理念清楚、主张明确、特色鲜明”的好题:
1、关注人文内涵,体现人文性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整套试题以热爱生活、崇尚文化为切入点,努力渗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照。
以两篇作文为例。作文一中所选的两则评语,行文风格和表达语气截然不同。这本身就是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产物,而这些都取材于学生最熟悉的、也是正在经历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体验、有感受,都有话可说。叙也好,议也好,都有利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思想”,有效杜绝了作文的抄袭、伪圣和空洞。作文二以“适应”为话题作文,切合社会热点,直扣时代精神,强调与时俱进。正如题中所言:“自然进程、社会进步、个人成长无不体现适者生存、适者发展。”有利于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并根据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进行个性化表达。
考题对文化的关注在阅读选材上更是用心良苦:一是对本地文化的关注。这在阅读题一表现得最为明显。杨守敬是地方名人,《宜都记》再现独特的地域风情。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宜都记》中的书法作品、诗词美文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昆虫与音乐》中对传统乐曲、地方戏的关注等。
2、关注语文素养,体现连贯性
一是注重语文素养培养的连贯性,做到了与对学生更高一级语文学习要求的有机衔接。本次阅卷,抽调有高中三所学校带毕业班的教师参加阅卷,在阅读考题、统一阅卷尺度时,高中教师对这套考题所体现出来的与高中阶段对学生语文学习要求的衔接性多次叫好。许多高中老师认为,这套题契合高一阶段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对初中语文教学如何与高中相衔接有着抛砖引玉、引水入渠的作用。此套考题中的语句仿写与高考(历次高考,有最低两分考的是语句仿写)相一致,更体现对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如何进行语言运用的关注。阅读三第2、3题,连续考查语句仿写,要求借助诗文背诵及语法修辞,依照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进行仿写,尤其第2题,具有较高的难度,体现出对语言学习和语感培养的高要求。
二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体现语文素养的层递性和个体性。《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对基础知识有着这么一句论述:“每个人都需要共同的基础知识,这个基础知识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活动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的生活本身和学生的经验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基础。”初中学生的应具备怎样的语文知识才能称为合格?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基本的语文素养便是我们对学生的要求,语文素养不是一个知识点,也不是单个的能力训练点,更不是能力训练点与知识点的简单相加,深入剖析这套考题,我们发现,考题正从注重“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向“三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转变,命题中对适应初中学生实际需要的“情感态度、知识能力、语感运用”等素养做了充分关注。关于文言文的考查,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的掌握程度。”考题一《宜都记》正是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评价要求。从内容到形式《宜都记》都十分贴近课文《三峡》,又取材于我们身边的语文。第1、2题是基于理解的诗文记诵和积累,第3题考查借助工具书和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第4题强调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思路,有针对性补写,是有一定难度的语言运用题。各个小题无不是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美文的关注程度和实践运用能力,如果没有对课文《三峡》有准确把握,便难于体会出《宜都记》中的“山水之美”;如果缺乏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深入理解,便难于在“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中产生联想。学生没有对语言的直觉感受、对具体语境的独特把握、对生活的实际体验,他是无法正确回答出相应问题的。将语言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课内外衔接特色的典型体现。笔者发现,着眼于对语言的实际运用的题在考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阅读二第1题,是对学生阅读基本能力的考查;第5题为宜昌市昆虫馆拟写宣传用语,更是对学生语文实践综合能力的考查。阅读三第4题、阅读四第4题无不是对学生如何运用语言的考查。
展开全文阅读
3、关注新课标,体现前瞻性
时下,教育界正在进行影响全国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改革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语文评价如何改革,宜昌市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宜昌市初中语文实行开卷考试,在全国是一个创举。2001年6月28日,《中国青年报》以《语文正途》为题,给予了充分肯定。“宜昌的做法如果在全国得以大面积推广,必将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根本性的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认真练字、广泛阅读和勤奋写作等‘正途’上,这无疑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并使他们从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表达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中学语文教学将水到渠成地回归到人性、人情、人文的轨道上来,为实施素质教育而倡导施行的开放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也才能最终因为与考试方向的一致而顺理成章地进行。这不仅是语文的大幸,也是整个教育的大幸。”
宜昌市城区做为语文课改实验区,早已使用了新教材,中考语文的命题人也多为城区实验教师,考题将衔接实验与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对“识字与写字(第一部分,书写题4分)”、“阅读(第二部分46分)”、“写作(第三部分70分)”等三个方面均有所涉足,对在考试中如何用新课标理念的“三个维度、五个方面”来评价学生做了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此套考题对今后的中学语文考试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县将于2004年秋从起始年级全部启用新教材,城区的经验、此套考题对我们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愿每位教师认真研读这份考题,领悟新理念是如何指导语文教学、评价的,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4、关注主体参与,体现创新性
考试不是选拔的代名词,它应该成为展示学生个性思维、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平台。一份开放试题的价值只有在学生创造性的参与下才能得以完整体现。本套试题,不仅从形式上表现出对学生主体的关怀,在内容上更着眼于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让其参与创造,表现才能。阅读题中,无标准答案的题有11小题,占总题数18题的61%;分值为32分,占阅读总分46分的70%。对学生阅读的考查,考题的设计有一种期待,那便是“读美文,悟精妙,品其情,善思考”。阅读一第4题,根据原文思路推断后写作,以学生整体感知为基础,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发现、独立判断,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主动融入作品的内容,在阅读的同时进行创造。阅读二第2题,描述自己听到昆虫歌唱的情景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融入主观体验,调动生活经历,产生相关联想,完成个性表达。阅读四第4题,留空白给学生,让学生完成最后一则相关链接,更是给予学生充分表现个人才能的机会。纵观全卷,鼓励各抒已见的主观题(答案多元开放)达106分,占88.3%。这些无不体现出尊重主体、鼓励创新的主张。
5、关注社会发展,体现信息化
21世纪的社会是知识的社会,又是信息的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向教育的渗透,使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信息化的特色。“信息、相关链接”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在此份考题中,它们却成了考题中的最大亮点!瞧,每个阅读题之后,均有“相关链接”!阅读题二,直接摘自《中华科普博览网》(http://www.kepu.ac.cn)!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型文学,网络更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关注时代语文,你就必须关注网络文学。如何关注?此次考题的设计就是一个例子!阅读题四第4题,“前面几篇阅读文章都附有‘相关链接’,链接了一些与文章有关的材料。请你也来参与,为《不求甚解》添加一则‘相关链接’。”在众多的信息中,你将如何筛选你所需的信息并将其链接到“相关链接”中去,怎样取舍?这是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一次考查,又何尝不是对语文能力的考查呢?
不要拒绝网络,要亲近网络!网络上的信息是不断变化的,网络文学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大胆地将语文教学延伸到网络中去!语文中考是开卷,或许有朝一日,我们的中考试题就放在网络上,每个学生只要坐在电脑前,就能参加“网上开卷”考试了!
二、各抒已见、皆领风骚的答卷
今年,比去年的参考人数增加1349个 ,比前年的参考人数增加3289个,是历年来参考人数最多的一届,据笔者从前几次的大型考试反馈的数据看,这一届整体水平明显比上几届的要差,但令笔者所料想不到的是,今年的合格率、高分率与前两年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下降。
从抽样情况来看,四个阅读材料中,得分率最高的为阅读题一,得分率最高的小题分布是阅读一第2题、第4题,阅读三第3题、第4题,阅读四第1题、第3题等。得分率最低的为阅读题二 ,得分率最低的小题分布在阅读一第3题、阅读二第3题、阅读三第5题、阅读四第4题等 。值得一提的是,阅读一第3题、阅读二第3题、阅读四第4题是我县初中考生丢分最多的三题。从此两题的答卷情况来看,学生的阅读面及对课外语文知识的涉足面还很窄,有点“两耳不闻科外事,一心只读语文书”之悲哀。
从整个答卷中,我们也发现,有许多精彩的答卷,阅读46分得到40分以上的大有人在,得44分的考生竟有多人,着实令阅卷老师啧啧称赞!
最令阅卷教师称奇的是写作。本次中考,作文一设题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两则评语,或叙或议,给学生留下了极大的写作空间;作文题二以“适应”为话题作文,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进行个性化表达。在写作答卷中,文笔优美、词倾似锦、思苑如潮的佳作真让人爱不释手!作文二仅举以下几个例子:
一篇题为《在草尖上奔走》的作文:
“如果说,生命是一个不能重复的花季,那博动的心便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早春二月,乍暖还寒的时候,鹅黄隐约,新绿悄绽;阳春三月,杏花春雨,柔风拂面;晚春四月,芳菲渐尽,远山幽径……忽然,一个声音响起:大自然的一切适者生存、适者发展,才呈现这般勃勃生机……
于是,仰头静观那悬崖之上的圣雄—古松。它一直用那种挺累的姿势撑着那把绿伞,看惯夏雨秋霜,聆听日升日落。它的根表露在岩石之外,屈曲盘旋地挺立着,吐出生机勃勃的绿云。难道它也是为了生存,为了适应?
于是,抬头远望蓝天上的苍鹰。它独来独往,那矫健的身影,在地面只是那么一刹那一闪,便让人铭刻在心。抬头,只有那孤傲的身影消失在天际……噢,它也适应着自然,适应着这个世界。
于是,我明白了: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都需彼此适应,正如你想学好轻功,得在草尖上练习奔走。
于是,我又想到了: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不也很快要学会适应社会了吗?
于是,我陷入了很深的思考……”
思考多么深刻,联想多么深远,主题多么鲜明!
一篇题为《你适应这样的答卷吗?》的作文:
“人生就是一张答卷。它上面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
展开余文
第一,选择题。人一生下来,就面对着选择。有歹徒行凶时,同学有困难时,当自己与别人发生矛盾时,……你该如何选择?
第二,填空题。人生下来是一个空袋,里面空空也。我们要填充合适自己的知识,必须努力学习,充实自己。
第三,判断题。在人世中,你要给出自己的判断,你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还是人云亦云?你是最好的,还是最差的?你是否敢于坚持自我?
第四,问答题。小时候,遇到生活的问题,可向父母请教;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但我们终究是要长大的,迟早要独立处理问题,此时,你会对答如流、解决自如吗?
在人生这张大考卷上,问题看以简单,答案看似很多,但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并非易事,这样的试卷你适应吗?你会答吗?”
在一份题为《为适应喝彩》的作文中,考生写道,“意志因顽强地适应而坚强,思想因顽强地适应而成熟,事业因顽强地适应而硕果累累,生命质量因顽强地适应而殷实沉甸。朋友们,让我们为适应喝彩!”多么有气势!
作文一也是佳作如潮。请听考生的话。“敬爱的老师们,请不要吝啬您的每一句鼓励和称赞的话语,试着多表扬您的学生吧!这或许会让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金诺范说:‘赞美是所有声音中最甜蜜的一种。’的确是这样,面对即将毕业的我们,教师,请在评语上写些好听的话吧!这或许会对我们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一篇题为《心灵深处的太阳》的作文中,考生这样写道:“一句句话语浇动我的心,一排排字眼穿入我的心,在我心灵的深处,太阳原本早已落去,可如今,一轮红日却又升起。”
许多作文不仅构思巧妙,而且文题新奇。在一篇题为《酸乎?甜乎?》的文章中,小作者以自已在菜市场卖橙子碰到的几类人对橙子味道的挑剔来写自己的困惑,结构严谨,对事物的洞察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一篇题为《妈妈下岗后》的作文是这样构思的:小作者以妈妈行为、心理变化为写作对象,写出了妈妈从“习惯上下班”突然“下岗待业”到“不习惯呆在家里”再“出去找工作”然后又“开始了上下班”的不同阶段的思想动态,读起来就如在看一部下岗女工心理变化史!好的文题如:《别让时尚玩你》、《善待人生》、《忘不了的评语》《奇迹是由两个人创造的》《适应,其实也是一种美》《真的好“恨”你》……
这些精彩的答卷,都是衔接实验得以深入开展的结果!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同时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不能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更不能回避这些问题。稍有不慎,我们的成果就可能毁于一旦,我们的衔接实验就会停滞不前!从考生答卷反馈的信息来看,部分学校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还不够,在让学生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方面下的力度还不够,“四大支柱”活动开展只走形式,不重内容。考生错别字现象还很突出,对文句的理解也很肤浅;对古诗文的背诵要求不严,汉字书写情况也不尽人意,考场作文还存在抄袭现象……这些不容忽视!
三、在课改中发展衔接实验的几点建议
衔接实验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髓,是落实语文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她是对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探索和有效论证,新课程改革的诸多理念便是衔接实验的理论基石,衔接实验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衔接实验正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发展中的衔接实验需要众多的教师倾心投入,实验的理论探索者们也要不断地汲取新课程的有关理论,以充实衔接实验理论,使之迸发旺盛的生命力。只有不断地丰富理论、完善实践,实验才能得以健康发展。这是我们从事衔接实验的学校、教研组、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的。
1、深切领悟衔接要领,扎实开展衔接实验
衔接实验的理论研究者们将衔接实验的要旨总结为“一二三四五”字要领,即“牢记一条主根(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唱响两句口号(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用活三种方式(内引、外联、对比),建好四大支柱(阅读课、收视课、社团活动、社会调查),遵循‘五同’要求(做到师生同读、同写、同议、同讲、同评)”,这对指导一线教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何领悟、如何具体实践,需要老师们开动脑筋想办法。
要用理论指导教学,就得边学理论,边创新。笔者经过研究发现,衔接实验的创新性表现在她的与时俱进:如何利用课程资源,衔接实验有她的做法,那便是“发挥例子作用,解决课堂上对资源的利用问题;抓好课外活动,解决课外对资源的利用问题”;如何把握新课改中的师生关系,衔接实验也有她的做法,即遵循“五同”要求,在教学中师生做到同读、同写、同议、同讲、同评。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各学校、教研组、从事衔接实验的教师应扎扎实实开展好对衔接实验的课堂教学研究、认认真真抓好课外四大支柱活动的开展,只有做到课内与课外一齐抓两翼并举、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同步进行,实验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2、深入学习新课标,争做语文课改的先锋
语文新课程改革正在稳步进行,基于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标准》早由县教研室统一印发到各位老师手中,望各位老师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标的理念,积极从事对新课标相应专题的研究,做一个语文课改的先锋。
一、学习新理念,着力全面提高教师自身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总结传统经验(尤其是建国以后语文课改的经验和教训)、汲取国外教育新理念的基础上制订的。其理念主要包括:①全面提高语文素养②弘扬民族文化,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③注重体现汉语文的独特感受,遵循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④突出言语主体的实践活动,强调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性⑤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研究性学习⑥面向未来,增强课程的现代意识等,《语文课程标准》还汲取了终身教育理念、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大众教育理念、主体教育理念、学习化社会思想以及建构主义课程观等影响国外当代教育的新理念。对这些新理念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参加通识性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新教材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各学校要充分保证每位语文教师按时参训,做到不培训不上岗,换脑在前,上岗在后。
二、适应新角色,做学生“学生的伙伴”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变化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的学习氛围;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做一个积极的倡导者和引路人,做一个热心的帮助者,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做一个标准的参与者,做一个朋友般的监督者,做一个客观的评价者。基于此的语文教师角色与传统教师角色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教师如果不学习新理念,不转变思想,不放下架子,是不能适应新课改的。
三、采用新策略,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教师角色的变化,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取新的教学策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要倡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式学习,体验性学习,注重过程与学生个性的融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汝当上下而求索。”每位有志投身于语文教改的老师应当趁着语文课改的东风,虚心学习、努力汲取新理念的营养,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在课改的大潮中迎风破浪、撷英取栗,永往直前!做一个激流中的弄潮儿! 作者邮箱: wuyun_0320@sohu.com
标签:
教学论文
秭归县20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文选式教材三大弊端(网友来稿)
下一篇:
《韩愈短文两篇》教案(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