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433  2016-02-20
标签:教师随笔
谈教育叙事的四有一无
茅卫东:

  现在许多的教育叙事文章,其特点我概括为“四有一无”。

“四有”,即有观察、有感受、有回应、有记录。

  教育叙事,总是从描述一件事情开始。描述,就是记录的开始,也是现场观察的文字重现。比如,某个学生今天又没有交作业,上课时谁谁突然发出怪叫……

  老师每天遇到的人和事很多,之所以选择记录这件事而不是那件事,肯定是因为这件事让作者有了较深的感触。这是有感受。一般我看到的稿件,当作者遇到这种事情时,多是“一下子火就上来了”——感受特强烈。

  因为是教育叙事,不是小女子的生活感受,老师们在遇到某事并产生感受后,肯定会有某些回应。有的机智巧妙地处理,更多的老师似乎会选择当场发飙,也有些责任心强的事后会去家访……这是“有回应”

“一无”,是无思考。

  这么说,可能很多作者会觉得很冤:“我记录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记录了自己当时的感受和做法,最后还有对这件事的反思。你居然说我没有思考?”

  解释一下,第一,我不是说所有的教育叙事都是没有思考的,只是说很多,很多教育叙事其实是没有思考的。第二,我说的是“思考”,和“感受”不是一回事。

  很生气、很沮丧、很吃惊……这些都感受,不是思考。在这些情绪支配下作出某种反应,也不是思考后的理性选择。“四有”中的“有回应”,我刚开始用的是“有行动”,写到这一段,觉得“有行动”更应该是经过理性思考和比较之后作出的慎重选择,而我真正要说的是很多老师行动前缺乏思考,其行为更像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自然反应。所以,我又回到前面把“有行动”改成了“有回应”。

  是的,在很多教育叙事中,我看到的只是老师的强烈反应和不假思考的回应行为。当这种行为对学生造成了伤害,老师有了新的感受:哦,原来我错了。然后老师采取了补救措施重新获得了学生的信任,还可能得到家长的感激。最后老师把这件事完整地记录了下来,投稿给我。作者可能写得很动情,而我则认为,这篇教育叙事没有思考。许多老师所谓的反思,无非是一些教育教学常识。总不能当了一回搬运工,就当自己是思考者吧。

请多一点专业思考少一点情绪反应

  现在的老师都有教师资格证书,理论上讲,应该都具备教育教学的常识。那么,当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老师的第一职业反应就不应该是“一下子火就上来了”。这种反应是老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绪反应。

  请不要跟我掰扯老师也是普通人这种废话哈。在学校、在课堂、在面对学生时,“老师”这两个字就是一种职业称谓。当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老师的专业反应只能是:学生这是怎么了?我能够怎么办?但这样的理性思考,在我看到的教育叙事文章中是不多见的。倒是通过新闻媒体,我看到越来越多师生发生冲突的案件。许多人感叹师道尊严的丧失,而我则发现,许多老师在冲突发生后的火上浇油。

  老师总会对学生讲,遇到要冷静,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如果我们能够践行自己对学生的那些教诲,多少冲突可以避免啊。可惜,现在很多老师和未成年的孩子一样,需要的是鼓励鼓励再鼓励,稍稍给点提醒而建议,有人就意识到这其实是在批评他,于是难受得不行。

  不过,我还是想继续推荐《人间师格》(又叫《超脱》)这部教育影片。相比之下,我们遇到的学生挑战可能真的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这部影片能让我们学习到如何应对挑战不使师生冲突升级的一些办法。

  当然,前提是,你要有“我是老师”这样的角色意识,要抱着学习的心态,愿意思考。比如,思考一下:我为什么容易发怒?我为什么这么沮丧?我能有什么办法调整自己?我的学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反复强调的事学生却总是做不好,问题在哪里?我可以有哪些方法帮助他们?诸如此类。

  如果你能够这样思考问题,我相信你的教育叙事就不会只是自己感动自己。哦,当然,现在是不缺“远房亲戚和酒肉朋友”的网络时代。
标签:教师随笔 谈教育叙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梁实秋:把快乐种在心里
下一篇:阉割人格不是感恩教育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