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395  2016-02-20
标签:教师随笔
阉割人格不是感恩教育
罗日荣

  我一向不喜欢写教育时评,原因很简单,因为有些事件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如果非要复制一段新闻报道,然后在加上几句评语,我个人以为不过是鲁迅笔下“围观的观众”而已。
  2014年,中国发出了“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的声音,于是,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在神州大地不断上演,一些学校举办所谓的“孝敬文化节”,成百上千的学生齐刷刷的跪在父母脚下,或为父母洗脚,或为长辈磕头!场边闪光灯不断闪烁,摄影机不断切换镜头,场面好不热闹!活动结束后,报纸、学校网站贴出新闻:“某某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场面感人”,大有“活动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
  学校这么做,是为了感恩教育?还是为了吸引眼球?且不说学校举办这些活动背后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单纯就活动本身而言,这样的活动真的能让学生懂得感恩吗?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父子之间的礼仪还少吗?为何同样会出现父子反面,兄弟相残的现象?可见,所谓的传统“孝悌”文化并不能包治百病,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让这些学生懂得感恩!
  教育为了什么?我想,最基本的就是完善学生的人格,然而,这种下跪的方式无异于是在阉割学生的人格!辛亥革命就取消了跪拜礼,没想到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一些学校竟然还在教育孩子下跪,这岂不是历史的颠倒?这样的教育与现代的教育理念相差太远!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特意搞出一些“礼仪”出来治国,并且大言不惭的说是“以礼治国”!凡是违背礼仪的,都要遭受道德上的谴责,甚至要付出沉入池塘的结束生命的代价!于是连称呼都只能用“陛下”“阁下”“足下”等代替,以此表示尊重和精神的跪拜!没有想到,在现代社会里,封建残余还这么有市场,这恐怕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感恩教育可以千万种,但却不能用阉割学生人格的方式进行!任何一种阉割学生人格方式的教育,这种标榜“道德”教育的行为其实是最大的不道德。
  父母期待子女懂得感恩,此乃天经地义,但如果让孩子的失去独立人格,这样的教育未免也太自私、太残忍。如何教育孩子,如果期待孩子?让我想起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领秀胡适,他在《我的儿子》里这样写道:“我实在不要儿子,儿子自己来了。‘无后主义’的招牌,于今挂不起来了!譬如树上开花,花落天然结果。那果便是你。那树便是我。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但是你既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我待你的恩谊。将来你长大时,这是我所期望于你: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做我的孝顺儿子。”胡适以孔融的口气说出了父子之间的关系。
  胡适为何要说“我也无恩于你”?原因就在于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是一个用利益维系情感的社会,大家脑子里有这样一种思想:你对我好,所以我要感恩于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你对我没有价值,即使你倒在地铁门口,我也难得去扶你,因为你对我无恩,我也可以对你无义!所以胡适特别强调“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人道”是什么?那是一种捍卫人的尊严,扶助弱小,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博爱精神。一个用以私恩维系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人情是冷漠的,胡适就是希望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有一种博爱的精神。而一个人要有一种博爱的精神,首先就必须是一个“堂堂的人”,这个堂堂的人就必须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所以胡适才教育儿子“不要做我的孝顺儿子”,因为“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财产”,每一个孩子,他都属于自我!
  现在所谓的“跪拜”感恩教育很可怕,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这样的方式阉割了学生的人格,“独立人格”与“个人尊严”等意识就此丧失,成为一个精神残疾,任由他人摆布。对于社会而言,这样的教育就是把孩子变成父母私人财产的手段,一旦孩子都成了父母的私人财产,那么,社会就会回到封建社会那种以家庭为细胞的组成结构,人人都以家庭核心,以家庭私有利益为出发点!形成一个毫不为人,专门利己的社会!因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要做到这些,学校与教师首先需要承担更多的使命!

我们开展感恩教育的主题活动

“感恩妈妈” 主题德育活动之一:妈妈去哪儿?

“感恩妈妈” 主题德育活动之二:我和我的妈妈。

“感恩妈妈”主题德育活动之三:我给妈妈送祝福。

“感恩妈妈”主题德育活动之四:珍贵的实物,珍贵的记忆

“感恩妈妈”主题德育活动之五:老照片,真感情

“感恩妈妈”主题德育活动之六:把母爱彩绘出来

“感恩妈妈”主题德育活动之七:心语心愿写出来

“感恩妈妈”主题德育活动之八:国旗下,师生共说妈妈

“感恩妈妈”主题德育活动之九:“我和我的妈妈”作文比赛

“感恩妈妈”主题德育活动之十:感恩妈妈演讲比赛

“感恩妈妈”主题德育活动之十一:亲子趣味运动会

“感恩妈妈”主题德育活动之十二:“最美妈妈”颁奖典礼暨六一文艺汇演
标签:教师随笔 阉割人格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谈教育叙事的“四有一无”
下一篇:把世界还给孩子,把生活还给孩子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