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314  2016-02-22
标签:作文指导
作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王栋生

      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每次布置作文,学生很少有喜形于色的;而谈到作文教学,教师则常忧心忡忡。前辈教师叹息说,没想到现在的学生竟然不喜欢写作;作家则说,没想到现在的高中生写出的文章如此难看……

      既然叫“写作教学”,学生作文写不好,教师难辞其咎。事实是,很多写作者自述,能把文章写好,往往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多读书,自己悟出来的,练出来的。教师只能适当地指导大概写法,更多的是要靠学生体悟、实践。但为了提高学生写作素养,我们必须了解作文教学的现状,多方面寻找原因。

      作文教学的困境

      作文教学究竟存在什么问题?首先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感受到写作的愉快,他们的阅读量很小,写作基础较差;其次是应试作文模式过早地影响了正常的写作教学,使他们的写作变得功利并趋于程式化;其三是课堂写作缺乏有效指导,陈旧的教学观念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没有把写作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活动。

      高中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的学生读文学作品很少,能读一些经典名著在他们是很奢侈的事(一些学校目光短浅,全力瞄准高考,竟然连语文教科书的配套读本也不为学生订),学生的文学阅读量持续下降,质量也不高。这种状况困扰着语文教学,但一直没有引起全社会的注意。近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一些省区的《考试说明》开列出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篇目,出发点很好,但在应试教育风潮中,又得收获“跳蚤”。我在某省和教师座谈时,有教师提出:高考要考10部(篇)小说,学生负担太重,没时间读;专家们能不能编些教辅,让学生多做做题,不要再让学生去读原著了。——高中语文教师竟然说这样的话,可见,在疯狂的应试之风中,教师的专业意识低到何等程度,思想混乱到何种程度!教师如此,学生怎么可能有正确的阅读、写作的态度?

      学生的生活积累较差,没有“底子”。为对付考试,城市学生终日重复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农村高中则多为封闭式,两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放一次假,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极少。城市部分高中生上学要家长接送,农村学生不参加劳动,竟然都成了正常现象。我的学生读到高三,每写社会生活就写公共汽车;虽然车厢也是社会,但18岁的学生视野如此狭窄,很不正常。2007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有份试卷引起争议,这名考生写高考前帮助家里收麦子的事,文章公开后,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不真实”、“不可能”。

      实际上,写作也是一种美育。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对美的追求,他有什么必要写作?对青少年来说,写作应当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可以通过写作展现自己的心灵;写作是一种创造,可以让思想自由地飞翔,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质的提高。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让他们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如果学生的想象力不如教师,那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可是如果学生畏惧写作,就无法获得写作的技能,他也就注定不可能获得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畏惧写作有社会原因

      任何困扰语文教育的问题,除了教学法及学科本身的因素,往往有其社会原因。中国人对成功的写作是抱有敬意的,做一个作家,也曾长期成为许多少年的梦想。然而一旦论及个人写作,绝大部分学生往往淡然甚或畏惧。这种现象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长期的文化专制,阻滞了人的思想发展。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敢展现个性,缺乏自由的想象,丧失了自由表达的欲望,也缺乏自由表达的激情;有的仍保留着专制社会奴性文化的特征:沉默无言,隐忍顺从……而经过几千年的熏染,已经不再以此为耻辱。在当今中国,个人写作仍然被当作一件必须谨慎对待的事。很多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仍然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情绪”,什么可以写,什么不能写,都要告诫再三。学生不过是学习写作,教师本当积极地开启他的思维,拓宽他的视野,让丰富的生活聚集到他的笔下,让他的思想自由地飞翔,让他敢想敢写敢歌敢哭,要他做一个真诚的人,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心灵世界……可是,很多教师却是不由自主地以一番苦心去设置重重禁区,用种种束缚扼制他们的思维:这种事“没有意义”,不必写;那种题材“敏感”,不准写;这种表达方式有点消极,要来点“亮色”;那种话“太直率”,要“绕一绕”……我们就这样殚精竭虑地让学生披枷戴锁,然后哀叹作文教学“少慢差费”,这实在是南辕北辙。

      学生在课堂学习写作,也通过社会各种渠道接受有关写作的信息。可是,在学习写作的起始阶段,社会并没有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有价值的写作范式。本来,学生的阅读量就已经持续下降。即便如此,他们也还会找些他们想读的书,可是他们读什么呢?某次作文大赛结束,有评委点评一篇获奖作文,每当他读到认为有点意思的句子,场上成群的学生便齐声大呼:“郭—敬—明!郭—敬—明!”原来该生的很多语句来自郭敬明的小说。郭敬明的作品能吸引如此之多的学生,令在场的知名作家和资深教师大为惊讶。我想,并非是郭敬明的作品有多高的成就,只能说明学生的阅读视野跟着媒体炒家转,只能说明社会为他们提供的写作范式单一狭窄。现在的报纸既多又便宜,学生为什么不喜欢看报纸?新闻语言是能影响学生的社会语言之一,可是如果学生学那种新闻八股,有谁能受得了?在一些学校也可以看到,凡是校方印行的材料,都是一种范式,文辞浮华,空洞无物;教师的工作小结,多是一个套路,连语句也如出一辙。学生写作缺乏个性,也在于他是在没有个性的环境中长成的。长久地接触没有个性的文化,长久地接触低俗文化,不要指望他能写出有个性有魅力的文章。

      基础教育阶段,要培养的是基本能力。现今的中小学教学往往没有把写作当作基本能力去认识,总是提出过高的要求。其实,不只是中小学生怕写作,教师也怕,社会对写作都有一种恐惧。社会常常把写作当成一件大事(任何级别的单位都有所谓的“笔杆子”),却没有把它作为现代社会中人的基本生存能力。这种现象很值得研究。


展开全文阅读
      我们的写作观需要反思

      反思时下的作文教学,有些失误体现的显然是观念偏差。

      首先在于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在写作中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得不到教师的鼓励,最是一件无趣的事。语文写作和理科解题不太一样,一般而言,只有好与不太好之分,未必有对错之别。理科解题,学生更多的是依据规律,正确地思考、推理;写作,需要形象思维,要有创造地想象,要有表达的技巧,重在“逐步提高”。起始阶段的写作,学生往往不知道“高”在何处,写得不多,难有成就感,久而为难,得不到鼓励,最终疲于应付,倦于无趣。看到学生苦于写不出一篇几百字的文章,一逢作文,便如坐针毡,教师也会很焦急。然而为什么把要求定得那么高呢?为什么不先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呢?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注意每个学生不同的起点,未必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比如作文批改,能肯定的地方应当尽量肯定:整篇好自不待说,只有一段好,就把好处说透,让他印象深刻;如果只有一句好,就称赞这句话写得精彩高明;实在乏善可陈,还可以说这回书写端正,还可以说这回作文速度比以前快……总之,多多表扬,特别是在低年级(包括小学低年级),先要让学生敢写。学生作文即使不合要求,但总还能从写作中得到一些快乐,总能看到自己的写作有些价值,时间长了,他也会逐渐悟出些写作的道理。

      其次是要让学生真实地表达自我。为什么一些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充斥那么多假话、大话和空话?这中间既有社会原因,也有教师写作观的问题。作文教学本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自我心灵世界。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丰富的精神活动,思想火花进放出的绚烂,使人的生活有了理想和激情,使人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和尊严。人究竟为什么写作?因为感受到生活的多彩,因为感受到真善美,因为思想而有了灵魂苦痛和幸福……因此,有个人的思想,有个人的人生感悟,有独特的生命体验,作文才有价值。有经验的教师在指导小学生作文时,往往只说“先把你想的事情写出来”,这正是了解少年儿童思维特点的因势利导。心灵世界丰富、热爱并关注生活的人,能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与快乐,发现哲理与幸福。那些假话连篇、无病呻吟的作文,既是对读者的一种折磨,也是一种自我欺骗,更可怕的是使人丧失尊严。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做真人,是写作教学应当承担的任务。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把写作能力运用于生活实践,不能热衷于让学生讲经论道。写作教学脱离现实的现象在当今特别突出。我们不妨看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训练下做些什么文章。以议论文写作为例,他们既能证明“逆境成才”,也能证明“顺境成才”;既能说“知足常乐”,也能辩“不知足常乐”;能配合形势说“勤奋出天才”,也能与时俱进说“创新与成才”;他们还能论“和谐社会”,论“科学发展观”……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可他们就是不能、不会(或不愿)分析身边的事,剖析自己的生活!而写作教学一旦注意和现实生活结合,学生就能认识到写作的价值,他们的写作热情就会得到激发。有一年,学生对食堂饭菜质量不满,纷纷走出校门买个体摊贩的盒饭,食堂就餐人数明显减少。校方通知,禁止学生外出就餐。有几位同学在随笔中质疑校方的做法。他们指出,校方这一措施本末倒置,“忽视学生的个人权利”;食堂没办好,根子在学校不重视;校方认为社会供餐无卫生保证,却没有依据;食堂饭菜质量差,服务态度不好;校领导和教师不带头到食堂就餐……这些分析有理有据。此后校方听取学生意见,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用餐。学生有辨析世事的欲望,也会有相应的能力,当他们的写作开始注意过程与方法时,他们首先想要剖析的是自我和身边的人与事。语文教育应当让一个人学会尊重并运用自己的表达权,也即言说的权利;学而无用,教育教学也就没有价值。很多教师在这一问题上认识尚不到位。思想的束缚也让一些教师的作文评价“不知好歹”,他们的评价尺度直接妨碍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愿望。

      不久前,我应邀担任学生读书演讲比赛的评委,看到演讲的中小学生一个个满嘴假话大话空话,热衷于神态表演,非常失望。赛前,看到教师在赛场外辅导小学生做各种动作和表情,深切感到“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说得有道理。问题的症结也许就在这里。

      应试作文横行课堂

      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应试”倾向比较严重,教师过早地按应试作文路数来教写作,这也是作文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受高考作文的影响,“应试八股”成了金科玉律,已经开始影响低年级作文教学。有高考作文阅卷经历的教师都知道,高考作文评分受各种条件限制,具体操作和正常的教学有相悖之处。一般而言,应试作文难不住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可是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往往也能蒙混过关。这就挫伤了一批教师的教学自信,让一些学校的写作教学名存实亡。有些学校能整学期不要学生写作文,只读“高考佳作”,或只让学生背范文,反正到时混个“切人分”就行了。有避难就易心理的学生也就逐渐丧失了学写作的积极性。我曾多年担任高考作文阅卷复查工作,了解阅卷的全部程序,了解阅卷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心理状态,因而可能更清楚应当如何对付高考作文。写作能力一般的学生,只要会“临阵磨枪”,注意一些基本问题,即使基础差,突击一下,也能拿到基本分。——他缺乏基本功,却能拿到“基本分”,这岂不是笑话吗?这正是当今写作教学的尴尬。许多教师都经历过这样的尴尬:在高考中,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未必有明显优势,而写作能力弱的学生也未必会吃到苦头;有时甚至成绩“倒挂”。而对写作教学的评价,往往又以高考作文成绩为唯一标准,这就造成教师的写作教学逐渐“走形”。

      内行都知道,所谓“高考作文佳作”,未必是好文章,也不宜作为学习写作的范例。但铺天盖地的教辅书却以所谓“满分作文”把学生诱人歧途,其势愈演愈烈,在某些原本比较严肃的专业杂志上,也常能看到刊登的“高考满分作文欣赏”,这些也干扰了写作教学。媒体为“吸引眼球”而炒作,教师为学生应试传授“临阵磨枪”的法子,学生为高考得高分而琢磨“野路子”,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反而没有人关注了。

      其实,多年以来,高考作文评卷的客观性一直遭到怀疑。关于这一点,我在《高考作文阅卷手记》(发表于2002年4月25日《南方周末》)一文中比较具体地介绍过,据说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但情况没有根本性的好转。

      当然,对学生而言,高考很重要;然而高考作文是在一种特殊状态下评价的,有些“得分经验”对高考写作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过是旁门左道,绝非文章正途。例如,目前高中生作文流行的“文化大散文”,就是时尚阅读与应试作文融合的怪胎,高考或作文大赛中总有成批的学生效仿,一度屡屡得手,遂成时尚。所谓“文化大散文”,无非是这样一种表现形式:来点历史文化知识,掺些文学想象,能和题目靠得上、挂得拢,加上几段漂亮话以显示积极修辞意识……于是上下五千年,东西南北中,天马行空,纵横驰骋,一显“大气”,二见“高度”,目的则是要“抢眼”,得高分。这些文章内容往往大而不当,空空无物,品质芜杂,经不起细看(有专家讥之为“口红作文”)。几年前,用这种方法,一些学生在作文竞赛和高考中得过些便宜。客观地说,有些同学视野开阔,读书积累丰厚,有感而发,在立意和表达上确有独特之处;可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具备这种学养,却经教师“点拨”,群起效仿。须知这一“捷径”成了套路,早已过时,也不可能有创新。高考作文套路颇有几种。又如连缀堆砌古诗文,词藻华丽,看似大气,其实苍白无物,形式单调,一篇之中,没有几句是自己的话,仿佛这样才见风雅。以近几年考试作文为例,有些同学被告知,只要脑袋灵活,学上一句话也可以“通吃”。比如,开头只要会说一句“屈原向我们走来……”就能“启发”学生敷衍成文,简便易学。请看如何“变通”:


展开余文
      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他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沉稳……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

      2005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的关系”,他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兮’,他的出生正是这样一种‘凤头’……当他举身赴汨罗江时,他画出了人生的‘豹尾’……”

      2006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人与路”,这就更好办了,他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2007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怀想天空”,他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下面仍然用老一套……

      教师就这样教学生“以不变应万变”,高考混个四五十分也许不成问题;教师以一句“屈原向我们走来”也可能轻松地混上几年。可是,难道这就是写作教学的“创新”?学生从此凭一句“屈原向我们走来”走上社会?这就是他从学校获得的“写作能力”?

      盲目地模仿这类应试作文,以不变应万变,也让一些学生反应迟钝,丧失了自己的思考能力。江苏有一次作文大赛,以“禁止鸣笛”的交通标志图案为题,竟有多位高三学生从秦始皇一直写到林则徐,与“禁止鸣笛”标志根本搭不上。另一题是“陌生人,你好!”——命题思路是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岂知有些学生根本不管,照样从秦始皇一路说到林则徐,个个套上个“陌生人”,并向他们“问好”……可见此法已经泛滥成灾。这类远离生活的文章几乎可以不动脑筋,它无法体现作者的思考价值。

      鼓励学生多读经典作品,在生活中注意积累,加强写作技巧的指导,和高考作文保持适当的距离,才是提高写作教学效率的正途。

      教师自身的写作如何?

      对阅读教学,一般教师并不感到有多难(至少手上有一本教参和“参考答案”),相对而言,在写作教学上,办法不太多。

      教师抱怨学生不爱写,抱怨学生作文水平难提高,那么,教师自身的写作状况如何,教师本人一年写多少“作文”,每问及此,许多同行避而不谈,也不愿就这个问题反思。由于应试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当今教师读书少,令人担忧;而语文教师不写作,怕动笔,却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教师自己不写作,缺乏写作体验,却能批改学生的作文,甚至敢于“指导”,实在有点不可思议。教师不写作,可能是作文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写作是个人体验很强的实践活动,一个经常写作的教师才有可能熟悉学生的写作过程。怎样审题立意,怎样选择材料,怎样构思,怎样写得有些波澜,怎样分解论点,怎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怎样才能让别人喜欢自己的文章,教师敢不敢就自己出的作文题也写上一篇,能不能就一道作文题说出五种以上的构思,教师会不会就一个话题写出三种不同文体的文章,等等,只有具备个人的切身体验,教师的指导才会令学生信服,才有效果。近年看到一些爱写作的青年教师的文章,觉得他们虽然现在缺乏教学经验,但以后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因为他富有想象力,有表达的激情,这就意味着他具有超于一般的创造意识和沟通能力。

      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不懂写作的本质。写作是生命的活动,是思想者的活动,是创造,而不仅仅是“基本功”。更何况即使教基本功,也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也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教师对学生在写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有正确的判断,他的教学方法应当显示出创造者的智慧;教师缺乏创新精神,他的学生也很难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总而言之,只要教师善于动脑筋,便会有数不尽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让学生的写作获得持续的发展。全国有一百多万名语文教师,办法多得是。

      重要的在于能否想到: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成为诗人。
标签:作文指导 作文教学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康的人格(王富仁论作文)
下一篇:作文呼唤真善美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