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305 2016-06-04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祝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设计/王长福
教学目标(认知、能力、情感):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文本结构(倒叙)。
2、学习本文“画眼睛”的人物描写方法,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刻画、主题表达的作用。
3、掌握本文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4、探究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主、客观元素,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体悟作者蕴于字里行间的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倒叙的情节结构安排。
2、“画眼睛”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典型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3、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及其悲剧根源。
4、理解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与毁灭。
(难点)——祥林嫂的反抗行为:是“抗争”还是“顺从”?
教学方法(设想):
课前自主预习——发放“导学案”,学生落实自学目标(作业)
课堂师生合作学习——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后作业巩固——练习法、拓展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与重点:在落实字词、文学常识的基础上,理解文意,理清故事的情节结构;品读、体味祥林嫂肖像上的“变化”。
一、导入教学内容
1、导入
(1)师述:由当今的“年味”引入(张贴春联、互祝吉祥、亲友团聚……),年味的核心应该就是“亲情”“和谐”“快乐”。
(2)情境导入:让我们把目光回望到90年前——(播放电影《祝福》的剪辑片段“鲁镇人祝福景象”)
(3)师述:而在90年前的这个江南小镇上,一位无名无姓而被人代称“祥林嫂”的勤劳能干、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却在鲁镇人迎春接福的“祝福”氛围中孤独地、带着对生活的绝望,寂然死去……
2、板书课题,并释题
——关于“鲁镇人的祝福”习俗(结合课文注释,作补充:“祝福”意在祈望神灵的佑护。)
——关于鲁迅先生(指生回答“你所了解的鲁迅及其作品”,并作相应的补充。)
——关于写作背景(师述: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劳动妇女依旧遭受着种种严重的压迫。鲁迅先生素来对迫害妇女的封建思想观念和行为深恶痛绝,同情劳动妇女。在写出《娜拉走后怎样》《寡妇主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之后,于1924年2月在《东方杂志》发表小说《祝福》,对封建思想的罪恶进行批判。)
二、走进文本,整体把握——落实课前“导学案”
1、指生简要复述故事的基本内容
——点拨:抓“祥林嫂的主要生活经历”,知晓故事梗概。
——(师生合作)明确:本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祥林嫂悲剧人生的苦难与辛酸。
【板书】祥林嫂悲剧人生:
丧夫(祥林死)——逃出婆家,到鲁镇做工——被追逃、被卖——再丧夫(贺老六死)——失去阿毛——被逐出贺家——沦落鲁镇,乞讨无门——丧命于祝福前夜
2、梳理故事情节,理清文本结构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如下问题:概括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特点,并讨论这种情节安排的表达效果。
——组内自读,展开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参与)
——观点交流、碰撞;师生合作,生成共识(完成板书)
(1)【板书】情节结构
眼前(现在)鲁镇人准备祝福 (序幕)
祥林嫂寂然死去 (结局)
倒
祥林嫂初到鲁镇 (开端)
回忆(过去)祥林嫂被卖改嫁 (发展)
祥林嫂再到鲁镇 (高潮) 叙
眼前(现在)鲁镇人忙于祝福 (尾声)
(2)【PPT呈现】倒叙结构的优点——
把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开篇部分,并勾画鲁镇人的欢乐与祥林嫂的不幸;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于:
A、有利于吸引读者,使读者的内心产生巨大的震撼;
B、便于读者根据情节发展来认知、判断祥林嫂的死因;
C、鲜明的反差(热闹的祝福景象与祥林嫂凄凉死去、“我”的惊悚与四叔的咒骂),易于凸显小说反封建的主题,也易于表明“我”对祥林嫂同情与关切的态度。
3、开展片段式阅读,认知祥林嫂
——师述:作品主要通过刻画祥林嫂的肖像变化来形象地揭示其多灾多难的人生。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相关描写,并赏析这种手法及表达作用。
(1)学生跳读文中三处写祥林嫂肖像变化的语句。提示:按时间顺序。
(2)整合祥林嫂的肖像变化——重点体味“画眼睛”
——师述:同学们在刚才的跳读中,无疑能清晰感觉到,不幸的命运在祥林嫂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除了年龄、服饰、头发、脸色的变化,更触目惊心的便是她的“眼睛”!
这“眼睛”中蕴含着怎样的一段心路历程?
【PPT呈现】动态完成下面的表格、祥林嫂的3幅图片
时间段 肖像特征(脸色、眼睛)内心状态
初冬:一到鲁镇 脸色青黄,两颊红的;顺着眼 怀着希望
秋天:二到鲁镇 脸色青黄,两颊失了血色;顺着眼,带些泪痕 尚存幻想
年前:乞讨阶段 黄中带黑,(神情木然);眼珠间或一轮 完全绝望
展开全文阅读
——三处肖像描写,形象地表现出勤劳、善良、温顺的祥林嫂在为了活着而“抗争”中,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观念一步步逼上绝境,最终精神幻灭、生命消逝的悲惨结局;祥林嫂的“寂然死去”正是无声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对劳动民众的身心迫害。
——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同学们要学习这种“画眼睛”的方法,也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三、课时小结
1、学生小结本课时学习收获
(学生自选角度,自由发言;教师做针对性补充)
2、教师小结:
本节课重点是感知文本,把握情节结构安排上的特点,掌握倒叙手法,能运用。
故事在展现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过程中运用了形象易感的肖像描写手法,特别是“画眼睛”的写法,揭示了来自社会意识和民众心理的“致命毒素”对祥林嫂的迫害与摧残。
四、作业设计
【PPT呈现】
1、研读祥林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小组合作讨论初步概括出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2、探究活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有“反抗”吗?她在反抗什么,争取什么?
(设计上述两个作业,旨在为下一课时的深入学习作铺垫)
3、巩固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少不更事 监生 沸反盈天 搭讪 蹙缩 寒暄 歆享
《祝福》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与重点: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和悲剧根源,探究祥林嫂抗争行为的目的及本质。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导入课时教学内容
1、师述:回顾——上一课时我们一起梳理了文本的故事情节,感知了祥林嫂这位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勤劳的女性遭遇的不幸;文本中“画眼睛”的手法很传神地再现出不幸与苦难在祥林嫂身上打下的烙印……
同学们课下研读了文本对祥林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那么,祥林嫂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呢?
2、指生交流各自的认知与概括
——学生交流看法
——(师生合作)明确: 【板书】
A、祥林嫂是旧中国被愚弄、被鄙弃、被迫害致死的劳动妇女的典型。
B、她勤劳、质朴、善良,对生活怀有憧憬和追求……
(一心想过“安稳日子”的祥林嫂为何会“寂然死去”?她短暂的人生历程中遭遇的苦难来自何方?她是怎样对待的?——我们来展开进一步的学习。)
二、开展课堂探究学习
1、师作点拨、引领:同学们在研读中有没有这样一个发现,祥林嫂经受的不幸与苦难几乎都与某一个季节有关?(细心的同学会有发现)
请同学们来说说各自的发现——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不断补充、完善)
——师述:确如同学们所言,祥林嫂遭遇的苦难全部与春天有关。
【PPT呈现】
(某一年)春天 当家人祥林死了——丧夫
(第二年)初春 被婆家强卖山里——被卖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第四年)暮春 阿毛被野狼叼走——失子 (始终生活在“严冬”)
(第六年)迎春时节 祥林嫂寂然死去——丧命
——师述:在美好的(象征幸福、生机、希望)春天里,祥林嫂屡遭灾难,多么触目惊心的反差!从艺术构思上看,这当为鲁迅先生的“匠心”所在:“以乐衬悲”。(“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清•王夫之《姜斋诗话》)
2、开展探究活动
谁使祥林嫂的“春天”阴霾密布?(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PPT呈现】三组问题:
(1)阿毛之死(失子之痛)有没有彻底摧垮祥林嫂的精神意志?联系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后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作分析。
(2)纵观全文,祥林嫂面对不幸做出了怎样的“反抗”?祥林嫂与“我”的对话(祥林嫂之“问”),反映了她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3)祥林嫂的悲剧是因为她的性格造成的吗?其悲剧中的哪些人属于“施暴者”?
——小组开展学习讨论
——分组交流看法与理解
——师生合作,生成共识
(1)没有。失子之痛又一次给了祥林嫂沉重打击,其言行举止迟钝了很多;但她依旧抱有极低的生活要求,在努力地谋求“活下去”的“土壤与空间”。“捐门槛”之后,她以为真的赎去了罪名,求得了死后全尸,所以“神气很舒爽,眼光也分外有神”。
(2)祥林嫂是在人生最宝贵的阶段遭受了接踵而至的“劫难”后死去的;其生命并不脆弱,忍辱负重,艰难生活,拥有坚韧的生命张力,这也是中国劳动女性坚韧不拔的秉性写照。面对苦难与不幸,她更多选择了承受和顺从,但在改嫁等关乎名节的问题上却有“出格”的“反抗”……
【板书】
祥林嫂:“逃”—“撞”—“捐”—“问”
【PPT呈现】封建迷信思想和贞洁观的束缚下的“反抗”
(面对夫死和严厉的婆婆) “逃”出婆家 争(女性做人的)尊严
(面对被卖与改嫁贺老六) 头“撞”香案 守(不嫁二夫的)名节
(面对柳妈的恐吓与指点) 去“捐”门槛 求(死后全尸的)权利
(面对现实中的困窘处境) “问”我魂灵 证(地狱鬼神的)存在
愚昧而虚幻的反抗
既是抗争又是顺从:是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又是对封建思想的“顺从”
【板书】祥林嫂之“问”与“我”的回答
一问“魂灵” “也许有吧”
二问“地狱” “然而也未必”
三问“见面” “我也说不清”
——祥林嫂的“三问”反映出饱受苦难的她已被封建迷信思想牢牢掌控;她正在相信自己的遭遇是命定的、在劫难逃的,她已经盼望死后与丈夫祥林(或者贺老六)、儿子阿毛团聚。此“三问”中虽有怀疑,但更多的是为了向“我”这个“识字的”的“出门人”求证地狱鬼神魂灵的存在。可以说,精神幻灭、心生绝望的祥林嫂已选择死亡并一步步走向死亡!
——“我”的回答,体现出“我”的善良、同情,也暴露出“我”的无奈与软弱……
(3)不是性格悲剧。在祥林嫂的悲剧中,祥林的母亲(婆婆)、贺家大伯子、鲁四老爷、管香火的庙祝,是施暴者。
他们是怎样制造了祥林嫂的悲剧?
【PPT呈现】
严厉的婆婆 贺家大伯子
祥林嫂
鲁四老爷 管香火的庙祝
——进一步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PPT呈现】
A、严厉的婆婆有何权利强卖祥林嫂?
B、贺家大伯子有何权利赶祥林嫂离开?
C、鲁四老爷有何权利鄙视侮辱祥林嫂?
D、管香火的庙祝有何权利拒绝捐门槛?
展开余文
——教师适时点拨,补充有关知识,帮助学生明确
【板书】
婆婆 大伯子 鲁四老爷 庙祝
(族权) (夫权) (政权) (神权)
强 卖 驱赶 辱骂 拒绝
祥林嫂
——封建思想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
师述:被强卖再嫁是族权的威逼;视改嫁为耻辱,被赶出贺家,以及“祥林嫂”的称谓,是夫权的操纵;相信地狱魂灵,“捐门槛”赎罪,是神权的奴役;维护封建礼教,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的鲁四老爷对她的鄙视、辱骂,是封建政权(封建思想、宗法制度)的主导。
三、巩固、拓展
1、整合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学生合作讨论、交流,进行整合概括
——用下定义的方法描述
【PPT呈现】
祥林嫂是一位勤劳、质朴、善良,对生活怀有憧憬和追求,对不幸命运有强烈的抗争意识,但终被封建思想和宗法制度愚弄、鄙弃、迫害致死的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2、开展课堂辩论:辩证分析祥林嫂的“反抗”行为
——学生作辩论发言,在观点“碰撞”中生成共识
——明确:从社会底层民众(特别是劳动妇女)逆来顺受的共性来看,祥林嫂有着颇为难得的抗争意识;但其反抗行为本身又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折射出其内心的“反抗”与“顺从”的纠结,成为愚昧而虚幻无力的“反抗”,导致了悲剧的必然性。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本课时学习收获
(学生自选角度,自由发言;教师做针对性补充)
2、教师小结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先后接触到两个典型的下层人物的悲剧——被打折腿的孔乙己和寂然死于祝福时节的祥林嫂。
孔乙己的悲剧有社会原因,但主要是性格悲剧。没有哪个社会不鼓励读书学习的,读书学习可以提升个人乃至整个民族(或社会、国家)的综合素质;可以说,读书学习永远是对的,考试也没有错。孔乙己好吃懒做的性格,是造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当然,封建科举制度也罪不可恕。人们对孔乙己更多的是憎恨,是“怒其不争”。
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是封建思想和宗法制度吞噬了祥林嫂;人们对祥林嫂更多的是同情,是“哀其不幸”。
五、作业设计
【PPT呈现】
1、族权、夫权、政权和神权联手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除此而外,祥林嫂的生活中不乏“落井下石”者(或围观起哄找乐者)。
课下阅读文中的有关描写,概括那些“落井下石”者的形象,并分析描写这些人物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2、叙事写人的文学作品的命题,可以用地点为题、人物为题、事件为题……本文为何以“祝福”为题?
《祝福》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与重点: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意义,进一步把握作品的主题;深刻理解小说的多元化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导入教学内容
1、分析祥林嫂生活中的那些“落井下石”者的影响及作用
——师述:鲁迅先生曾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出了“无恶意的闲人”与“有恶意的闲人”的分类;而《祝福》中除了直接描写主人公祥林嫂外,也描写了祥林嫂悲剧故事中的一些“闲人”……
——指生回答祥林嫂悲剧中的那些“落井下石”者的“闲人”形象,以及对祥林嫂精神世界的影响。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明确
【PPT呈现1】“麻木不仁的闲人”
卫老婆子——赚取好处 间接盘剥
柳妈等人——寻求乐趣 讥笑恐吓 无聊、无情、冷漠
冲茶短工——淡然回答 冷淡不屑 麻木不仁、“同类相轻”更见社会病态
【PPT呈现2】“哀其不幸的闲人”
“我”憎恶鲁四老爷(四叔)
“我”同情命运多舛的祥林嫂 有反封建倾向的知识分子
“我”没能拯救末路的祥林嫂
——这些“闲人”或见证了祥林嫂的悲剧,或助推了祥林嫂死亡的进程。鲁镇民众生活在社会底层,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变得麻木不仁,冷漠无情,他们同样是不幸的。即使“我”这个“识字的”“出门人”也无法抗衡令人窒息的封建思想习俗,更不能给祥林嫂指出一条“活路”。
可以说,作家描写包括“我”在内的鲁镇“闲人”,是从另一角度揭示了辛亥革命后的病态社会现状,突出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意义。
2、分析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
(1)师述,点拨:作者选定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春天”,把祥林嫂丧夫、再嫁、失子、亡命等关键情节安排其间;而且在着力渲染鲁镇浓郁的“祝福”氛围基础上,极俭省地写出了祥林嫂孤独地寂然死去。——这样的“春天”,这样的“祝福”氛围,有何深意?
(2)小组开展讨论
(3)师生合作,明确:
【板书】 鲜明的反差 强烈的对比
象征美好的春天 祥林嫂的不幸命运 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
鲁镇人的“祝福” 祥林嫂的寂然死去 冷酷无情的社会关系
【PPT呈现】“祝福”为题的好处
A、“祝福”与情节发展和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小说故事情节起于“祝福”,结于“祝福”,全文通过“祝福”串联起祥林嫂的苦难命运。“祝福”展示了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勤劳能干,也是“祝福”使祥林嫂受到严重的冷遇和歧视,以致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饥寒交迫地死于“祝福”前夕。
B、“祝福”是鲁镇民众祈求神灵赐福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作品通过“祝福”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与“悲惨的弱者”祥林嫂没有参与祝福的权利构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C、“祝福”是一个特定的时间标志,它是祥林嫂生命的原点与终点。祥林嫂是在某年的“祝福”前(“有一年的冬初”)第一次来到鲁镇,经历一番劫难后于“祝福”前夕死去。祥林嫂不仅没有参与祝福的权利,而且像她这样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
(作品用“祥林嫂”或“鲁镇故事”为题,有没有上述效果?)
——祥林嫂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不推翻吃人的封建社会制度,祥林嫂们的悲剧就会重演。
二、探究活动
作品中的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1、师述:小说是在典型环境中,通过典型的故事情节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的一种文学样式。在塑造人物的鲜活形象时,一般在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的同时,还要借助间接描写(如环境描写等),以及细节描写,进行渲染和突出。
【板书】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 环境
人物
2、开展探究学习
【PPT呈现1】
小说的开篇和结尾描写了鲁镇怎样的“祝福”景象?这样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揭示主题上有何作用?
——开展小组讨论
——学生发言交流,在“碰撞”中生成观点
——明确:
作品首尾都着力渲染了鲁镇年末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写天空的阴云、飘舞的雪花、钝响的爆竹、幽微的火药香……层次分明,具体形象,给读者强烈的现场感。
首尾的环境描写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于一体。浓云、飞雪和阴暗的天色等自然之景,既是写实又含着“我”的感受与情愫;备“福礼”、拜众神、点香烛、放鞭炮等习俗,勾勒出当时的社会状况:男尊女卑依旧、封建习俗依旧、封建思想依旧……埋设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元素。
这样的环境描写,能有效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能构成主人公的活动舞台(或背景),对刻画人物的性格或命运起到铺垫、烘托、反衬等作用;能巧妙融入作家的情感态度,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起到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
【板书】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情节结构 人物形象 主题表达
(预示并推动) (铺垫、烘托、反衬) (定感情基调、揭示或深化主题)
【PPT呈现2】品读下列语句,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1)“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2)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3)“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
……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开展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作指导
【PPT呈现】细节描写的知识介绍
A、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B、细节描写是表现主题,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C、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展开余文
D、细节要典型,富有表现力,能起到以一孕万、即小见大的作用。
E、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
F、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艺术。
——学生发言交流,在“碰撞”中生成共识
——明确(要点):
(1)这两句是对鲁镇“祝福”活动场面的细节性描述,点出了辛亥革命后的农村小镇封建迷信习俗依旧,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依旧;在贫富悬殊的社会状态下,穷人是无福可祝,无福可言。作家用极俭省的语言,勾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2)这是对祥林嫂乞讨阶段生活状态的细节描写。“一个破碗,空的”,祥林嫂乞讨为生,竟是无人怜悯;“空的”二字把冷漠无情的世态炎凉暴露无遗,富人为富不仁,穷人则是麻木不仁。“下端开了裂”的竹竿,点出了祥林嫂身心羸弱、行走艰难和四处乞讨的艰辛,暗示出祥林嫂所到之处饱受恶狗的欺侮。势利冷酷的社会可见一斑。
(3)这是对鲁四老爷家准备祭品场面的细节描写,鲁四婶的三句话强调着一个意思,“你放着罢”;三次的“慌忙说”,让祥林嫂“讪讪的缩手——转圈,疑惑的走开——炮烙似的缩手,脸色灰黑,失神的站着”。
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一文中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概括了中国百姓的命运。那么,第二次到鲁镇的祥林嫂显然已不被准许“暂时做稳了奴隶”,或者说是“想做奴隶而不得”。鲁四婶的第三次歇斯底里般的大喊,使祥林嫂明白这个冷酷无情的世道不可能接受和容纳她了,尽管自己为“捐门槛”而花去了“大钱十二千”!祥林嫂的精神彻底崩溃了,活下去的愿望完全破灭了。
——同学们课后可以再从文中挑几处细节描写的句子,作点赏析。
三、课文学习小结
1、学生小结本课学习收获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小结;教师做针对性补充)
2、教师作要点强调:
鲁迅先生塑造的祥林嫂是一个极具典型性的悲剧人物。她在与命运抗争中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顺从”,以及那些把听祥林嫂讲自己的不幸遭遇当做安慰的无聊的麻木的“看客”,更突出了其悲剧的社会性。“捐门槛”之后仍不被谅解成了祥林嫂内心永远的剧痛,也正是这种“痛”,促使她死在鲁镇人的“祝福”之际。
本篇小说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元的环境描写等方面很有特色;要结合学习过程中的体悟,积极运用。
四、作业设计
1、完成书后练习作业。
2、再读文本,编写一份“祥林嫂的生活经历年谱”或撰写一篇《祥林嫂死因调查报告》。
(任选一题;完成后,在小组内、外进行交流、互学。)
3、书面作业
现在的中学生中有这样的一句“流行语”: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鲁迅),三怕写作文。而且,鲁迅先生的作品在语文新教材中大面积地减少了。
学完《祝福》后,你觉得鲁迅先生可怕吗?要说“鲁迅真可怕”,请结合自己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认识,说说应该是哪些人“怕”他呢?
教后记:
本教案主要特色自述
A、《祝福》系高中语文经典教材。本案设计指向是以独特、新颖的角度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品味小说的语言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鉴于鲁迅作品的深刻思想性和语言表述上的差异,本文教学时间预设为三课时。
B、本案设定的教学目标、重点等,紧扣新课标要求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特点,突出了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C、本案教学内容重心是:透过“眼睛”认知祥林嫂、辨析祥林嫂的“抗争”与“顺从”、品味多元化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切入点、着力点巧妙而有厚重的内涵。
D、本案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合作学习,注重开展多样性的合作探究活动;并以此达到对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刻画方法的通透把握和对主旨的深刻理解。
E、本案继续在文学文本的个性化阅读上着力,促进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课堂教学反馈表明,本文的教学,有效地化解了当今高中生“怕”读鲁迅作品的心理。
——是有“语文味”的“真语文教学”!
王长福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祝福》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林黛玉进贾府》(第四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下一篇:
复沓,让诗情更浓郁——评《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复沓之美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