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15  2016-09-02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郑人买履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2、理解句意,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重 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

      1、设疑猜谜:

      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 (打一物) (鞋子)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关古代鞋子的故事:《郑人 买履》。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5*

      1、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 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 题

      三、合作探究 3*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10*

      1、重点词语解释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罢

      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

      无自信也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 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 代替本字。 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 (2)反归取之

      3、一词多义

      度 (1 )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试之以足

      而 (1)而置之其坐

      (2)而忘 操之

      4、特殊句式

      郑人有欲买履者 定语后置结构

      何不试之以足 倒装句

      五、疏通文义10*

      理解句意

      讲故事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 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六、分析课文10*

      A 最能体现郑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 里?并反复朗读。

      B 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郑人特点? 试各举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样看待郑人?

      C 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告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七、兴趣作业:1*

      1、课文翻译一遍;背诵寓言。

      2、如果你是卖鞋的人,你会对这个郑国人说些什么呢?

      《郑人买履》课堂练习

      姓名 班级

      1、重点词语解释

      郑人买履


展开全文阅读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罢

      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

      无自信也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 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 )而置之其坐 (2)反归取之

      3、一词多义

      度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试之以足

      而 (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郑人有欲买履者 定语后置结构

      何不试之以足 倒装句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郑人买履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下一篇:《古代寓言二则》之《刻舟求剑》教学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