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627 2016-09-03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设计(教师版)
【学习目标】
1.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 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4、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重点聚焦】
课文所选12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包括第1、2、4、5章,学习方法有:复习法、反省法、学思结合法;二是关于学习态度的,包括第7、9、10章、学习态度有:要以学习为乐、诚实谦虚、善于取长补短、珍惜时间;三是关于修身做人的,包括第1、2、3、6、9、11、12章。在这几章里孔子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方法,那就是宽以待人、忠实守信、顺心而为、安贫乐道、择善而从、坚守志向、博学人德。
【难点突破】
如何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意思是,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害。主要谈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即经常复习,学思结合。
【走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拓展链接】
出自《论语》的成语积累
①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自《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②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出自《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③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④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自《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⑤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勤于复习 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以学为乐 诚实谦虚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
启示:学习时为了更好的做人
【自主学习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 传(chuán)不习乎 逾矩(yújǔ ) 箪(dān)
好(hào) 肱骨(gōng ) 笃(dǔ)
2.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
①不亦君子乎 (君子: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②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可以 ;凭借 今:可能、许可)
③饭疏食饮水 (疏: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④饭疏食饮水 (水: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⑤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⑥吾日三省吾身 (三:古:多次 今:数词,三)
4.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
③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④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展开全文阅读
⑤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
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5.一词多义
①为: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②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③而: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④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6.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②判断句: 贤哉,回也!
7.成语归纳
①不亦乐乎:不是很愉快吗?
②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③从心所欲:和随心所欲的意思差不多。随自己的心意和爱好,想怎样便怎样。
④温故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⑤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⑥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⑦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
⑧不舍昼夜:日夜不停。
⑨逝者如斯:流失的时光就像这个流水。
⑩匹夫不可夺志:男子汉不可被夺去志气。
8. 【走进文本】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读了本文后有什么感悟?
答: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如何提高个人修养的许多有益的教诲。如:看到别人的短处而反省自我。加强自律;要贫贱不移;要意志坚定;交朋友要讲诚信等待。聆听古人的教诲,真是受益匪浅。
【合作探究案】
1. 【重点段落】第一章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答:第一章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也是一种学习态度。
2. 【关键词语】“温故”与“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答:这一章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得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3. 【文本探究】这十二章语录在内容上、文字上有什么特色?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答:这十二章语录不仅内容丰富,文字上也别具特色。比如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连用三个反问句,把学习的乐趣和所达到的境界层层展开,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这十二章语录对学子的勤奋自励、谦虚进取,学习方法的机敏灵活,品德修养的自律豁达,论述得言简意深,富有哲理。它像一个路标,给每位求学之子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学法指导
古今异义
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这类词是考查的重点,也是同学们容易失误的地方。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再如:“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在古代是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现在 泛指品德高尚的人。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同学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老师建议大家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个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地发挥集体优势,省时省力。
【随堂巩固案】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A.吾(wú) 不愠(yùn) 不亦说乎(yuè)
B.罔(wǎng) 三省(shěng) 不逾矩(yú)
C.殆(dài) 不堪(kān) 好之者(hǎo)
D.箪(dān) 曲肱(gōng) 传不习乎(zhuàn)
解析: B选项里“三省”的“省”应读“xǐng”;C选项里“好之者”的“好”应读“hào”;D选项里“传不习乎”的“传”应读 “chuán”。故选A。
2. 下列句子停顿无误的一项是(A)
A. 可以/为师矣
B.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 必有/我师焉
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 与“则其善者而从之”中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
A.学而时习之
B.思而不学则殆
C.三十而立
D.温故而知新
4.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学而”章告诉我们:对学习要认真,要按时复习,对人要热忱,要大度。
B.“温故”章提示大家:既要温习旧知识,又要有新的体会。
展开余文
C.“学而不思”章阐述的是:读书与思考二者不可偏废。
D.孔子认为:“四十而不惑”,意思人活到四十岁,是个全才,什么都知道,不再感到迷惑。
5.文学常识填空
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完成第6~11题
1.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①时习(按一定时间) ②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
③不愠 (生气,发怒) ④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省)
⑤不信(真诚,诚实) ⑥传不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⑦温故(旧的知识) ⑧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⑨殆(有害) ⑩诲女(通“汝”你)
7.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划一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答: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答: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了呢?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答: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9.根据要求写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和内容
①《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 。
②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③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④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⑤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⑥《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⑦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0..从本文找出成语,并解释其中三个。
答 :成语:温故知新;三省吾身;择善而从;三十而立
解释:温故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三省吾身:泛指时时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择善而从:选择其中好的跟着做,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这些优点。
11.你对本文的哪一则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答:任选一则,谈出体会则可。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了这则,我学习到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这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应践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解析: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课后提升案】
一、综合运用
学习了《论语十二章》,语文老师组织大家开展一次《走进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学习所得,参入本次活动。
1.如果本次活动语文老师让你设计活动方案,请你补充完整下边的设计。
活动目的:让同学们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孟子,亲身体验和了解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综合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养。
活动准备:确定活动主题并进行活动分组,推选出小组长,安排各小组活动内容。
活动展示过程:开班会汇报交流活动成果。
活动总结:请语文老师对活动进行总结。
2. 在活动准备阶段,老师给你们小组分配了两个课题,请完成:
①简介孔孟:A.孔子:名丘字,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孔圣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孟子:名轲,战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被尊为亚圣。
②了解孔子弟子和门人:我们通常说孔子有弟子三千 ,其中最突出的有七十余 人,如
子贡、曾参、颜回。
二、阅读理解
阅读【甲】【乙】 【丙】,完成第3~7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3.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知之为知之(是)
②是知也(这)
③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④满则覆(翻倒)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诲女知之乎?
答: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②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答:孔子问守庙的人说
5【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6.【丙】文中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 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答: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 (敧器)的特点;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例如:没有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
7.【丙】文中孔子“恶而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读书)与(实践)应该相互结合.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论语》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论语》十二章 教案教学设计
下一篇:
《<论语>十二章》学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