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476 2016-09-06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 能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疏通文句,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
教学难点: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借助联想和奇特的想象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观察过蚂蚁吗?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还观察过其他的小生物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清朝人写的一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会再一次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二 检测预习,了解情况。
1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文章出处的相关资料。
明确:《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 解题:《幼时记趣》中 “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3 交流预习导学中的字词。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鹤唳lì云端 凹凸āo tu 土砾lì 沟壑hē 怡然yí
三 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范读时的节奏,边听、边在书上划出。老师讲解节奏划分的三条规律:
方法指导:节奏划分的三条基本规律:
①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如:楚人/有/涉江者。
②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如:何不试之/以足?
③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如:宁/信度,无自信也。
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徐喷以烟。
4.故时有物外之趣。
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6.盖一癞蛤蟆也。
2、朗读课文,准确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方法指导: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操作方法之一:扩,: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
宁 信 度:宁可 相信 量好的尺码。
观:作青云鹤观( ) 昂首观之( )
察:明察秋毫( ) 必细察其纹理( )
神:定神细视( ) 神游其中( )
时:余忆童稚时(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提醒学生字词翻译的要求:精准。指导学生做到翻译精准的方法——记忆、运用、积累。
积累一词多义:
以:徐喷以烟( ) 以丛草为林( )
为:以丛草为林( ) 项为之强(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之:昂首观之(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心之所向( ) 项为之强( )
观之正浓( ) 驱之别院( )
成语: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通假字:项为之强( ) 。
3、掌握句子翻译的基本方法。
①文言句的翻译要求:字字落实,句意顺畅。
例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学教案中体现,多媒体展示)
②句子翻译方法之一: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如:何不试之以足?
徐喷以烟:
③句子翻译之二: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如:反归取之
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4、赏析课文,探究趣因
①读了文章之后,大家知道全文是抓住哪四个字来写的吗?明确:物外之趣
②围绕“物外之趣”作者写了哪几件趣事? 第一自然段与后三段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关系?
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总分结构。
③请大家在三件趣事中挑选一件自己喜欢的,把它读出来,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作者获得了那些乐趣。
师:观蚊如鹤的趣体现在哪里?(把飞舞的蚊群想象为“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鹤唳云端”。)
师:神游山林作者又是怎样想象的?
(这些想象和联想,都是符合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所以这些趣事描写非常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师:癞蛤蟆只有拳头大小,作者为什么觉得它是庞然大物?
师: 课文最后一句话“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连用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房顶,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把少儿鲜明的爱憎情感表现得十分到位。)
展开全文阅读
④为什么作者能产生这样的“物外之趣”?
师:我国古代有很多诗句是描写儿童游戏的,同学有想到的吗?
明确: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现在我们同学的娱乐方式有哪些?体育运动,像打篮球、踢足球,打电脑等
师:和古代的娱乐游戏相比,现代人有什么缺点和不足?
明确:活动空间封闭,不和自然接触;缺乏想像和艺术性。
师:沈复的《幼时记趣》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要有敏锐的观察和想像,有接触自然,保持童心。
师:同学们能回忆一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吗?
如:小时候用塑料袋套蜜蜂,一不留神蜜蜂跑了出来,手指被狠狠蛰了一下,肿的老高。
……
师:大家的童年也充满着无穷的乐趣,也希望你们能够连缀成文,相信那也将会是很精彩的文章。
四、小结 谈谈你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观 蚊 如 鹤 敏锐的观察
物外之趣 神 游 山 林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鞭 打 蛤 蟆 接触自然,保持童心
趣事 趣因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幼时记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往事依依》导学案
下一篇:
《幼时记趣》复习导学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