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518 2016-09-10
标签:
教师随笔
魏书生《我这样做老师》之《调整需要,善于比较》 (教师随笔)
调整需要,善于比较
做教师的应善于调整自己的需要,并学会比较。
这里所说的需要,是指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只有善于调整自己的需要,才能善于调整学生的需要。只有善于调整学生的需要,才算是抓到了教育的关键,抓到了根本。
人活着是因为有需要,一旦什么需要也没有了,人也就不再活下去了。
人和动物有区别,是因为人的需要比动物丰富得多,高级得多。一旦一个人的需要和动物相同了,我们便说这个人丧失了人性。
人之所以产生需要,有积累起来的遗传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人生活于社会之中,受社会影响、教育的结果。
每个人社会经历不同,需要的结构、强烈程度也不同。人是自己需要的奴隶,不同程度的需要,指挥着人走着不同的人生之路。人又不完全是需要的奴隶,通过努力,通过反思,通过意志训练,人可以调整自己的需要,使之广阔,使之平衡,使之适度。
所谓广阔,就是人应该每个层次的需要都有,不能只停留在“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上,不能只是埋头于学习,只是追求自我完善、个人成就,也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了友情、亲情、爱情。尽管古往今来都有许多人为其中之一而死,但时代变了,如果今天还有人只为了其中之一而死,那就不无遗憾了。人的需要越广阔,生活道路就越广阔,生活乐趣就越丰富,生活信心就越坚定。
所谓平衡,就是将各层次的需要放在原来的位置上,不能将最高层次需要降为低层次需要,也不能将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对换。需要有个原则,低层次需要要服从上一层次的需要。只有这样,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能协调,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才能协调,人的内心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平衡。假如,一个人为了衣食,牺牲了个人的学习与创造,不顾友情、爱情、亲情,不顾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那他不是罪犯就是受人唾弃的庸人。反过来,许多革命先辈,例如马克思、恩格斯,为了追求人类的理想社会,牺牲了数不清的个人利益,放弃了较高的社会地位,甚至有时不得不牺牲亲情和爱情,遭到几个国家政府的驱逐,受到资产者的诽谤,正因为如此,他们受到了全世界无产者的尊敬和爱戴。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总是尊敬爱戴那些让低层次需要服从高层次需要的人。
所谓适度,就是各层次需要及各层次需要中的具体需要,要适应主观和客观实际情况。生活水平要提高,但提出超出个人及社会承受能力的吃住需要,结果个人空受欲壑难填之苦不说,还可能给他人与社会造成危害。就自我完善的需要而言,是需要朝着体育、音乐、写作的方向,还是朝着工业、农业、科技的方向,这自然也要看个人素质及社会条件而定。友情、爱情、亲情的需要很宝贵,但倘若需要之火燃到了不适当的地步,同样能燃烧自己和别人。甚至追求理想社会的具体需要也得适度。1958年我国几亿人民不是凭着纯真的需要去追求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共产主义才能办到的事,而演出了以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为代价的悲剧吗?要让需要之火变成受理智、意志调控的“炉火”,而炉火失控就会变成火灾,甚至酿成漫天的山火、野火。在世界上受不适度需要的“火灾”折磨的人实在太多了。
需要的天地非常广阔,不要为某个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悲观。家庭现代化既然实现不了,那就让一部分有希望的人先拥有彩电、冰箱、录像机好了。我们对知识的追求,对事业的追求,满足了;再追求,又满足了,不是也很幸福吗?
需要的平衡非常重要。不要让事业去服从打麻将、赴筵席。一个心中燃烧着事业、理想、责任、义务的需要之火的人,低层次需要再微弱,他的内心世界也会充满温暖,充满光明。
调整需要的“度”是一门艺术。有了不同层次而又广阔的适度的需要,他就不再受失望、沮丧、自卑、惶恐的折磨,而每时每刻都会生活在自豪、自信、愉快、宁静之中。
这些年来,每当我发现自身的一种需要使我空耗精力,使我失望,使我不快时,我总是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到那团不适度的或不平衡的需要之火,想法减弱它或消灭它。我总想:不要了不行吗?换一样需要不是更好吗?这样想来,容易使思维在头脑深处得到解放。
从需要的角度和学生谈心,处理问题容易谈拢,容易找到助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不断地增强和调整自己需要的能力。
学会比较是一种修为。
比是人们生活内容之一。大家平时攀谈,相当一部分内容都是比,人的脑子里都有不少的脑细胞用来比。
教师应善于比,也应该教会学生善于比。我常觉得“比”是一门学问,围绕它,可以写一本书。要学会比,就要先明确比的目的。
目的正确的比,是为了进步,为了振奋,为了博学,为了勤奋,为了善良,为了真诚,为了勇敢,为了幸福,为了愉快。显然,如果问一个精神正常的人,他都会回答说是为了上述目的而比。
会不会有人为了落后,为了萎靡,为了愚昧,为了懒惰,为了凶恶,为了虚伪,为了怯懦,为了痛苦,为了悲哀而比呢?精神正常的人是很难在公开场合这样说的,但私下,也有人为原谅自己的落后、萎靡、愚昧、懒惰、凶恶、虚伪、怯懦……为了给自己这些明知不对的弱点,寻找一些开脱的理由,因而去和更落后、更愚昧的人比较。这样比的结果,是在不知不觉之中,更落后、更愚昧、更痛苦、更悲哀、更懒惰了。
展开全文阅读
显然目的不同,比的方法也不同。这些年,我注意采用一些积极的比的方法。
1机遇和差的比。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同那些更差更苦的比。盛夏,炼钢炉前工人正挥汗如雨;严冬,战士在冒着风雪值勤。我只是在讲课、写材料,我是幸运的,我该加倍珍惜这幸运。
我有一位同学,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好,我们一同下乡到一个生产队,刚下乡108天,为了拦住受惊的马,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20多年来,我经常和他比,于是觉得该珍惜这延长了的生命,为党多做工作。
和自幼双目失明的印度教育部长塔哈•侯赛因比,和双目失明、两耳失聪的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比,我是幸运的,我应该充分用这幸运的条件,忘我工作,努力去接近他们的业绩。
如果不这样比,而是和那些不费力气就飞黄腾达的人比,和那些靠偶然幸运取得成绩的人比,那就很容易使自己怨天尤人,或埋怨自己生不逢时,或埋怨自己没有出生在理想的家庭,因而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努力。
2干劲要和足的比。到外地出差,沿途总能看到烈日下农民挥汗锄地的场面,看到夜里车站工作人员匆匆忙忙工作的身影,看到泰山、华山的山间羊肠小路上,挑夫们挑着重担奋力攀登的姿态,看到炼钢炉旁挥汗如雨的工人紧张工作的场面,看到钻井旁满身泥浆的石油工人制服井喷的豪迈情景……看到他们就浑身热血沸腾,备受鼓舞。和他们相比,总觉得自己和他们还差很远。
当然更多地还是和同行业辛勤耕耘的老师们比。有的老师家离学校30余里,每天来回跑,二十年如一日,从不缺勤;有的老师上有老下有小,七口之家全靠他一个人每月97元工资度日,可个人无怨无尤,每天早来晚走,工作做得极其出色;有的老师家里有责任田,爱人有病,孩子又小,十几亩地靠自己种,可是他从不因此而耽误三个年级复式班的课程。我总觉得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精英,民族的脊梁。和这些埋头苦干的人比,我总觉得自己的工作劲头还差一个层次。
反过来,如果和那些上班不工作,喝水看报纸,却照常拿薪水的人比,便越比越没劲,越比越泄气。
3待遇和低的比。我喜欢比那些待遇不如自己的人,这样比容易满足,容易心理平衡。有同志说:“你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了,不该住这没暖气的房子了。”确实我的许多学生目前住房条件都超过了我。我愿向不如自己的人看。我们的老书记资格比我老得多,到现在也没住上公房。农村的老师们不都是干了一辈子也没住上有暖气的房子吗?别的待遇也如此。我国农民的绝大部分,付出的劳动量比我大,可得到的报酬却比我少得多。这样想来,就觉得自己的待遇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应该满足了。
偶尔,自己也产生过同“官倒”相比的一闪念,他们一个条子就挣几千上万,甚至几十万上百万,不大的芝麻小官就有三窟四窟……可那样一比,除了使自己不高兴、耽误时间、心理不平衡、心情烦闷之外,得不到一点积极的、有用处的东西。后来我就极少干那种傻事了。
4生活和过去比。我们这代人从1960年的饥饿中走过来,从“史无前例”批判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中走来,从累得要命而又饿得发昏的知青生活中走来,三灾八难,五劳七伤,生于忧患,长于艰难。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经常在我吃饭的时候浮上脑际,痛定思痛,愈觉今日生活之幸福。有的老师问我:“你不吸烟,不喝酒,不喝茶,不吃糖,连瓜果梨桃都不吃,不是太苦了吗?”苦与甜,要看和什么比,我喜欢和自己的过去比。我总是和自己的过去比,当然我就总能尝到今日生活的幸福与甘甜。因为生活确实是一年年比过去好起来了,尽管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
如果和那些不干多少实事却三天一大宴、两天一小宴的人比,和那些基本工资80元,家里却音响、录像机、彩电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的人比,心头难免产生自卑、不平、清苦的感觉。既然比了以后不舒服,干脆就不那么比。人活着,各取所需。所需实现,谓之幸福。人家需要吃席,人家吃到了,人家幸福了。我们的生活需要是工作有成绩,成绩有了,我们就满意了;成绩如果比较突出,我们觉得很幸福了。各得其乐,无须自寻烦恼。
5道德和高尚的比。比崇敬墨子为利天下人,而甘愿身为齑粉的自我牺牲精神,崇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崇敬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我崇敬雷锋,把为人民服务当作最大幸福,也崇敬马克思为全人类服务的开阔襟怀,更崇敬敬爱的周总理如春蚕把最后一口丝都吐出来献给人民的伟大人格。尽管我经过毕生的努力也达不到他们的境界,但朝着这种境界攀登,本身就是进步,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一种幸福感。
6将来和强的比。那些工作和学习比自己强很多的人,无疑是追赶的目标。如果不把比自己强很多的人列为自己追赶的目标,自己就容易自满,就不可能挖掘出自身更多的潜能。但比的时候心中必须清醒那是近几年或更远一些时间的目标。如果不是这样,不比则已,一比就和最强的比,比如一名差生非要赶上全校第一名,是不现实的。“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样一比,越比越自卑,越比越没有学习的劲头。
7目前和接近的比。长跑的时候,如果落得很远,你总往最前面看,既浪费时间,又使自己泄气,还不如盯住自己前面的人,下决心先追上他。这样比既有希望,又有立即实现的可能。你学习成绩排在第80名,那么你本学期努力目标就是追到第79名。至于经过努力一下子达到了59名,那不是更好吗?将来目标很远大,目前目标又接近,人前进的动力就大了。
8需要和入党时比。生活在社会上会不断产生着需要。生活在千变万化的人群里,生活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这样人的需要便容易发生变化。一种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追求,新的需要。我们回顾过去,都有过不理解几年以前的自己的感觉。但不管怎么变,基本的需要,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变。经常回忆一下自己入党时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誓言,对祖国对人民的使命感、责任感,便会焕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一切烦恼、忧愁、不满都会一扫而光。因此,不论环境怎么变,不能忘记和自己入党时的需要比一比,别让它发生了变化。入党时根本的需要坚持住了,没有变,那就没有失去自我,那就活得自豪幸福,理直气壮。
比真是一门学问。它可以不用物质,不用金钱,不用地位就使人获得幸福、欢乐、自信、进步、勤奋……比确实神奇,通过比,有多少人化萎靡为振奋,化痛苦为幸福,化自卑为自豪,化怯懦为勇敢。
钻研这门学问,学会比,善于比,是人生的一件要事。
标签:
教师随笔
魏书生《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魏书生《我这样做老师》之《走自学之路》 (教师随笔)
下一篇:
魏书生《我这样做老师》之《尊人者,人尊之》 (教师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