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971  2016-09-10
标签:教师随笔
魏书生《我这样做老师》之《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十法》 (教师随笔)
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十法

      同样是课堂,有的教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则视为乐园。同样一篇文章,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换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忽而闭目瞌睡,忽而惊觉欠伸,上课简直成了受罪。

      课堂效果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功底和教育思想,但一些小的技术问题,也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倘在这些方面下点工夫,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高涨一些,课堂效果能好些。

      我喜欢用下面这些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1组织教学。我们班近十年来,经常有外地老师听课。次数多了,即使到俱乐部上课,同学们也不紧张。但刚接班时,学生就不习惯。特别是到外省、市上课时,不少学生都是第一次在舞台上面上课,下面有成百上千位教师在听课,学生精力不集中,精神紧张。显然要上好课,先得组织教学,消除学生的紧张气氛。课前几分钟我一般用下面几种方法来组织教学。

      ①请同学们集体唱一支歌。唱我们平时最爱唱的,或是在合唱比赛时得过奖的那支歌。请文娱委员给打拍子。“怎么,文娱委员不会打拍子?不会也行,以后再学,这次就给大家起个头吧!”一般情况下,这种方法能使同学们很快地轻松起来。他们交头接耳地议论选哪一首歌好,纷纷向文娱委员建议,有的还推荐同学独唱,更有甚者,有的把矛头指向了我,让我给大家独唱。一个月前,在全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首届年会上,当着全国同行的面,兴城市三中的学生就将了我一军,让我给同学们来个独唱。盛情难却,我只好高歌一曲《过去的事情不再想》。课堂气氛立刻就轻松了,同学们忘记了是在舞台上面上公开课。

      ②集体朗诵。有时我问学生:“大家愿朗诵吗?最喜欢朗诵哪篇文章?朗诵诗也行!”“朗诵陈毅的《梅岭三章》。”“可以。”“朗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也行。”于是我说:“请全班同学起立,身子站直,头要正,请各自再调整一下表情,就像演员在演出一样,好,预备起!”集体铿锵有力地朗诵,显然容易振作士气。

      ③口头作文。正式讲课前,我喜欢让学生口头作文。我随意出一个题目,如《从二青会辽宁队获72枚金牌想到的》、《电影〈豆蔻年华〉的成功之处》、《我怎样学习雷锋》等等。同学们都站在自己的座位中,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文章。有多大劲使多大劲,用不着担心打分少,也用不着怕别人批评,个性得到最充分的解放。到外地上课时,我若出《会场简介》这一题目,就是让学生上下左右地观察上公开课时所用的会场,说明它的构造、设备、灯光布置、幕布等。我还说,大家说的时候可以研究,还可以离开座位去观察,去测量。这样一来学生忘记了紧张,不再拘谨,常常出现人声鼎沸的局面。

      经过课前组织教学,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理,迎来了即将开始的语文课。

      2设计导语。导语设计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

      如讲《周总理,你在哪里》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教科文卫、工农兵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给予过具体而及时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一周致哀。”这样全班同学的情绪便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怀念中,学习这课的兴趣更浓了。

      讲《人民的勤务员》这课时,我这样开头:“老师像同学们这么大的时候,校园、工厂、部队、田间,到处都传颂着一个人的名字,传颂着他的光辉事迹。那时我们真心诚意地学习他,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们都真心诚意地学习他,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理解、信任、关怀、帮助。那时我们国家比现在穷,但人民群众都感觉精神上很充实,很幸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雷锋精神深入人心。”“谁具备了这种精神,谁就会是精神富翁。”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看看怎样才能变成精神富翁。

      《论语六则》这课书的导语,我这样说:“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可让学生们稍议论一会儿)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么一说,学生们学《论语六则》的兴趣就高了。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3设计板书。有位青年教师跟我说:“上课时,我讲学生不听,在下面说话的、玩的、闹的都有。于是我想到板书,让学生抄。就说:‘请大家准备好课堂笔记,下面开始抄段意和中心思想。’这么一来,真灵,平时不听课的学生也拿出笔记本来抄了。”由此可看出学生对板书的重视程度。

      板书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平时讲课板书少,非到必写时才写。板书也不全是为了让学生抄,也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教材。以下四种板书形式,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①字体变化。如讲议论文我喜欢用仿宋体或黑体美术字写课题,讲说明文则喜欢用楷书或魏碑体写课题,讲记叙文用行书,文言文则大都用隶书写课题。我写得认真仔细,学生便也极认真地看,有的还边看边模仿。有时我在外边上课,请学生辨别不同字体,使同学们感觉汉字千变万化,奥妙无穷,激发了听课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练书法的兴趣。


展开全文阅读
      ②故意写错字。板书时故意写错一两个字,既提高了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又使爱写错别字的同学引以为戒。比如我写《爱莲说》板书时,故意将作者周敦颐的名字写成周敦臣页,一时间下面议论纷纷,爱溜号的同学也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趁此机会,我请同学们给改错,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③变换表述形式。提炼教材内容时,尽可能不只用横行续写这一种形式,而变换一下,或用表格式,或用网络式,或用金字塔式,或用树式。如:表述语文知识结构,我就采用了树式。进行单元教材总结,就大多采用表格式,总结汉语知识,就用网络式。

      ④图表、图画式。如讲《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人民英雄纪念碑》、《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文章时,我都尽可能用画图表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文章理解得更透彻。也有的文章、诗词,为了让学生明白,我随手画一幅简笔画。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江水、高山、帆船和太阳。讲古代以山之阳、水之阴为南,山之阴、水之阳为北时,学生不好理解。我便画一座高山,山下有一条大河,山河的南面画一轮红日。学生一看,马上理解了。能见到阳光的是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所以山南水北为阳,反之则为阴。

      ⑤请学生板书。让学生板书或回答问题,或归纳课文内容,或写段意,比老师一个人一堂课独占黑板,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板书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钻进去,教者会多一些乐趣,学生更会多一些乐趣。

      4注意教态。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倘教师没精打采,恹恹欲睡,怎么可能希望学生会兴致勃勃呢?这些年来,校内校外的工作压力较大,也有一些麻烦事,不管这些麻烦事多么多,我也告诫自己不能把这些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课堂应该是乐园,教者应该愉快乐观、满怀信心、热情真挚。我经常告诫自己:今天要比昨天教得更好,这样便在极累的时候也能振作精神,精力充沛。虽然课堂有时也要有紧张的竞争,甚至需要教师严厉,但那必须是基于对学生真诚爱护,基于学生的过于放纵而产生的严厉,而决不允许教师把从别处带来的不愉快的情绪拿到课堂上宣泄。只要教师真诚、乐观、自信、认真、幽默,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手势也能激发学生兴趣。一次一位同学想回答问题,胆又不大,手想举又不想举。我便学他的样子,同学们笑了,他也笑了,勇敢地举起手来回答了问题。有时听写字词,学生觉得没趣时,我便说下面这个字,老师用手势在空中写笔顺,看谁能看出是哪个字,我还没写完,有的同学就嚷开了,是戍轮台的“戍”。有一次,百余位老师在我们教室听课,一位女同学声音太小,我便向她做了一个手势,她的音量一下子加大了许多。课后有老师问我:“怎么你一比画,她声音就大那么多呢?”我是像扭动电视机音量开关那样打的手势,而这是我们班规定的提高音量的暗号。

      我总想,教师的教态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到教者本身的讲课兴趣。那些喜欢研究表情、姿态、手势的教师,大多对上课抱有浓厚的兴趣,觉得上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5说话声音变化。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同一句话,会说的把人说得笑起来,不会说的把人说得跳起来。富于变化的声音显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声音变化从四个方面入手。

      ①调整音量。大音量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有时在大音量之后,再用小音量,学生反倒更感兴趣。有时我讲到重点之处时,便问学生:“老师是小声讲好,还是大声讲好呢?”学生纷纷要求小声讲。于是我便用很小的声音讲:“焉”在文言文中基本做语尾助词用,极特殊的时候例外,比如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中“去村四里有森林,伏焉”的“焉”,解释为“在那里”,兼做介词和代词。尽管音量很小,前面的同学却还说:“老师再小点声。”后面同学正伸颈侧目细听,听说还要让小点声,便说:“不能再小了,我们脖子都伸疼了。”音量大小适当变化,能用较小的力气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②调整音调。同一句话可以用A、B、C、D、E、F、G、H等不同音调说出来,有的教师讲课调值较高,但音量不大,很好听,叫做高音教学。有的教师说话调值尽管低,但音量大,听起来浑厚有力,叫做低音教学。如果调值高,音量再大,容易使人紧张疲劳。反过来,调值低,音量再低,同样也会使人觉得有气无力。我喜欢给学生朗读报告文学,读的时候,我不仅变换音量,也变换语调,以使自己和学生都不容易疲劳。讲课时,我也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甚至自己的身体状况,变换语调。所以有的老师说:“听你这么多节课也说不出你是属于高音教学还是低音教学。”我说:“我是游击队式的打法,哪个调值合适就用哪个调值。”但我知道自己讲话基本属于高调值,尽管声音不大。因为我自觉需低调值说话时,须用理智去抑制,而不加抑制时,调值不知不觉又升上来。我最喜欢的还是低调值,因为低调值深沉,浑厚,富于感染力,容易引起听众共鸣。我还要努力把自己讲课的平均调值降下来。

      ③调整音速。说话速度的变化也影响到学生的兴趣。有时我讲话速度极慢,以引起学生对所讲内容的重视,也有时一连串的排比句子说得极快,同样也是引起学生的重视,但往往要大家重视的是快说之后慢说的那部分内容。如《陋室铭》这篇课文,在快而不乱的前提下,可以用12秒钟读下来,在慢而不断的前提下,可以用92秒读下来,前后相差80秒之多。两者都具有不同的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有时上课我就故意用最快的速度向学生提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好,老师也好,其实都喜欢听别人抑扬顿挫地讲话,喜欢听别人疏密相间地发言。如果每句话、每个字都用平均速度,不仅听的人容易疲倦,讲的人其实也容易感觉累。

      ④以情感人。音量、音调、音速的变化能影响人的情绪、兴趣,但这些都是声音的形,而不是声音的神。声音神的变化,才具有最大的感染人的力量。什么是声音的神呢?就是说话的感情。比如“要与人为善”这句话,就可以用喜、怒、哀、乐、希望、憧憬、淡漠、鄙视、厌恶等几十种不同的感情说出来。感情不同,所产生的效果当然不同。我经常要求自己用不同的感情去读同一段文章,经过比较,选择那种自认为比较符合文章实际的感情。我给学生上课,对那些重点句子,也引导大家用不同的感情色彩去读。读过之后,大家鉴别,哪种读法最合适。如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几个小组同学就分别试着用喜悦的、深沉的、愤怒的、悲伤的、欢乐而又激动的、欢乐而又克制的等多种感情读。有时也用上述方法读一段文章。这样读课文,同学们兴趣非常浓,朗读水平提高较快。

      说话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谁都能说话,但说得好却不容易。说好了,别人高兴,自己愉快;说得不好,别人心烦,自己也别扭。要说好话,就得从研究说话的声音做起。用吸引人的音量、音调、音速、音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感染、教育学生。

      6引导想象。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一般情况下,我引导学生将文字变成图画有这样四步要求:勾勒出形态,染上色彩,使画面动起来,让画面更细致,更逼真。以张志和《渔歌子》的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为例,教这首词的时候,我说:“这是一首景色描写极其鲜艳美丽的词,我们应该认真品味,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下面请大家打开大脑电视机。”有的同学闭上了眼睛。一般情况下,闭眼的效果要好得多。


展开余文
      ①勾勒形态。请同学们先在脑子里放映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的轮廓。

      ②染上色彩。请把黑白电视变为彩色电视,看谁脑子里的画面更鲜艳美丽。学生们说脑中出现了青色的山,粉红色的桃花,碧绿的流水。

      ③使画面动起来。白鹭在山前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在溪中哗哗流淌,欢快跳跃,鳜鱼则不时跃出溪流汇积而成的深潭……

      ④让画面更细致,更逼真。同学们还可以在大脑中放几个特写镜头:白鹭身上洁白细密的羽毛,鲜艳的桃花上带着花粉的花蕊……

      不只写景的文章能变成图像放出来,状物的、写人的都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少年闰土那明亮聪明的眼睛,那红润的脸膛;中年闰土那黯淡无光的眼神,那满布皱纹的脸。形态色彩越逼真,学生受到的教育就越深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7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讲课时我不精雕细刻,从不逐句逐段地分析,但决不意味着好的段落不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认真理解。讲到文章的妙处,我不仅让学生把文字变成画面,而且力求将学生导入情境之中。

      如讲《菜园小记》,我说: “咱们学这课书都要体验劳动乐趣,田园乐趣。”“怎么体验呀?”先请同学们看书,看书之后,先在大脑中放映菜园的图像。这图像越来越鲜艳,越来越逼真,越来越大,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在我们脑子里,而是在我们的周围。一行行果树下面是一片片的菜园,我们就站在菜园里,站在畦垄上,前后左右是嫩绿的菜苗,空气中飘来泥土的芳香,花的芳香,香菜的芳香。我问:“踩上畦垄了吗?”学生们闭着眼睛,笑眯眯地说:“踩上了!”“闻到土香、花香、菜香了吗?”悟性好的同学可以回忆起土香、花香、菜香的味道,于是便答:“闻到了!”“那么我们开始间苗吧!”于是同学们弯下身子去间苗。一时间课堂上充满了愉快的气氛。同学们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想象感知过程中,品尝到了田园乐趣,深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又如教《老山界》,我请同学们想象半夜在半山腰宿营的情景。请同学们想象又冷又饿的滋味,然后我们去爬山,爬到山腰,准备宿营。请同学们把毯子围在身上,躺下来,躺在一尺左右宽的山路上,路上当然有石头,高低不平。“硌得疼!”“当然疼啦,但也没办法,注意翻身时动作不要太大,太大就掉到悬崖下面去了,不信你看,你躺的路边就是悬崖……”学生读着,想着,演着,深深感受到了长征的艰难。

      还有一种进入情境的方式是操作。例如我讲《活板》一文时,问大家,能不能准备一套工具,假设是活字印刷的铁板、铁范、字模。学生犹豫了一下,回答说:“能!”“那么就请大家每人准备一套模拟教具。”于是同学们有的将文具盒当铁板,有的假设书是铁板。文具盒当铁板的自然有了铁范,用书做“铁板”的,便用纸折叠成铁范。有的用橡皮,有的用瓶盖,有的用铅笔刀做印模。教具准备好了,我们就照教材所写的印刷过程,假设自己是印刷工人,一步一步地照着操作,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

      讲《核舟记》,我问:“核舟有多大呀?”学生一时竟说不上来。再看教材,写的是“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请同学们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了,像半根粉笔那么长,高度还赶不上粉笔的直径。“请同学们在这上面画上五个人,八扇窗……”同学们当然画不下,而古代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刻得栩栩如生,神情毕肖。这样设身处地想来,学生们自然为我国劳动人民技艺的精湛所叹服。

      这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讲课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培养学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8请学生猜测教师。请学生猜测教师心理,也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到外省市上课,我经常请学生猜我想做什么。组织教学完了,口头作文也结束了,该讲新课了,于是我说:“我从辽宁来,今天第一次给大家上课,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想讲哪一课呢?看谁猜得对,猜得快。”其实我不布置任务,有的同学已经开始猜了,一布置任务,猜的积极性更高了。用一两分钟的时间,不管学生猜着还是猜不着,上课的兴趣就浓起来了,和我的感情也拉近了。

      不仅在外地,在自己班级,我也喜欢让学生猜。今天(1989年12月12日),吉林、抚顺等地的50余位老师到班级听课,我还请同学们猜,老师这节课想讲些啥。确定了是复习课之后,我还请同学们猜老师怎样制订复习计划。我公布了复习计划之后,请同学们提疑问,提不同看法。

      我想,一位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规性的学法,帮学生制订一些语文学习的规矩、制度、计划,在大的方面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老规矩可遵守。在大的方面让学生猜得透,但在具体一堂课的安排上,具体教法的运用上,在一些小的技术、技巧问题上,又应该让学生猜不透。越猜得半透不透的,学生越愿猜,越猜学习兴趣越浓,与老师感情越近,对老师理解得越深。

      有一次,十几个城市的300余位老师到我班听课,我讲的是《核舟记》。遵照学生意见,翻译时先易后难。最后剩下船头一段,因这段人物位置关系不太好理解,翻译效率可能不高。我就说:“老师想了一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大家很容易理解课文。谁能猜一猜,老师想的是什么办法?”我说完,一位同学稍加思索就举起了手。他说:“老师一定是想找三名同学,分别扮演苏东坡、鲁直、佛印,让他们照课文内容去做自己角色的动作。他们边做,老师边指导,大家看书,难点就解决了!”我一听很高兴地说:“你猜得太对了!你怎么知道老师这样想?”他说:“我上课时经常猜老师今天又可能用什么好办法讲。猜得多了,猜的能力就强了。”

      请学生多猜猜老师,能激发学习兴趣,能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我想这样做,还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其他人的能力。

      9适当用一点班级用语。我们班有一些班级用语,什么“小马蹄坑”啦,“边角余料”啦,什么“一百年”、“后三节”、“三闲”啦,等等。一说这些话,只有我们班同学明白。还有一些同学带有褒义的外号,我在上课时,都适当地用一点,调节一下课堂气氛。

      如上课时,我发现有的后进同学溜号了,便提出一个很浅的问题,然后问大家,这个问题,谁回答呀?同学们喊:“后三节回答!”谁是后三节呢?就是我们班学习倒数第一、二、三名同学。我常跟同学说:“咱们班就像一列有76节车厢的列车,上课时,一列车都出发了,不应该让那几节车厢在半途掉队,我们应该经常拽着他们。”后三节车厢呢,都定出目标,追上后四节、后五节车厢,摆脱自己后进的状态。大家谁也不轻视嘲笑他们,便也充满了上进的力量。一节课出两道让后三节回答的题,也舒缓了一下课堂节奏。

      还有时,我发现一些同学又沉闷了,便出两道题,说:“这两道题,不许积极发言的同学答,大家说谁回答呢?”同学们又推荐说:“‘一百年’回答!”谁是“一百年”呢?就是那几位不爱发言的同学,大家管他们叫“昏睡百年”。经常出点题,专门请这些同学回答,他也就不“昏睡百年”了。

      有的同学长得聪明伶俐,很像聪明的一休,同学们给他起个绰号叫一休。我在语文课堂上便也这样称呼:“请一休同学到前面来做题。”有的同学很懒,经常拖拉作业,大家呼之为“大懒”。为了刺激“大懒”,使他改过,变得勤奋起来,我在课上也说:“大懒今天作业是不是又落了!大懒如果坚持一个学期不落作业,咱们就给他取消‘大懒’这个称呼好不好?”

      还有一些班级用语,使用之后,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并且增近师生的感情,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同学们的上进心。
标签:教师随笔 魏书生《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魏书生《我这样做老师》之《研究学生心理,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随笔)
下一篇:王几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