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553 2016-10-13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学习重点】
1. 进一步了解“怀古咏史诗”的基本写法——用典,借古讽今和感人伤己
2.深度理解辛弃疾的“爱国”情感
一、诵记名言警句——英雄的失意悲歌
1.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陈子昂) 2.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唐•杜甫)
3.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
4.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陆游)
5.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戴复古)
6.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走进作者
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曾上《美芹十论》均未被当权者采纳。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当权者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词风豪放悲壮。
(二)了解背景
《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
这首词写于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当时宰相韩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世人。辛弃疾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但很快他便发觉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遂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通过这首词尽情地发泄了出来。
三、夯实基础——疏通文意,初步思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舞榭 ⑵巷陌 ⑶封狼居胥 ⑷佛狸祠
⑸拓跋焘 ⑹元嘉
2.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3. 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 ;今义:多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
4.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⑴赢得仓皇北顾
⑵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文言句式
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⑵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⑶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6.文学常识填空。
辛弃疾(1140~1207),山东历城人, 宋词人,字 ,号 。与 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 ”。其词意境雄放阔大,气魄宏伟,沉郁顿挫,豪迈非凡。内容多为抒发抗敌救国的爱国热情与壮志难酬的悲愤之作,我们曾学过一首反映他梦回沙场的作品《 》。
7.名句名段填空。
千古江山, , 。 , ,雨打风吹去。 , , 。想当年: , 。
, , 。四十三年, , 。可堪回首, , 。凭谁问: , ?
8、借助“注释”,了解作者运用了哪些典故,并初步思考运用这些典故的作用。(什么是用典?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借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展开全文阅读
课堂•读写探究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重点突破
(一)研习课文,品味用典
1.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用此典故,有何作用?
2.下片,运用刘义隆的典故,有何作用?
3.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了什么心情?
4.作者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二)深入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试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二、当堂训练
下面一段文字是对全词的总结,请结合理解填空
这首词运用 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 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 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 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 、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 之作!
课后•拓展读练 素养积淀,拓宽视野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辛弃疾)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阑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点评] 这是辛弃疾爱国思想表现十分强烈的名作之一。作者登览双溪楼,想到被金人侵占的中原广大地区,于是联想到传说中落入水中的宝剑。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多么需要有一把扫清万里阴云的长剑呵!然而,词人之所见,却只是莽莽群山,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欲待燃犀向潭水深处探看,却又怕水面上风雷怒吼,水底里魔怪凶残。意在表明恢复中原是会遇到重重阻挠与严重破坏的。下片即景抒情,虽然流露出壮志难酬、不如闲居高卧的隐退思想,但这一消极思想之产生,是与他当时的处境,与南宋王朝整个政治形势分不开的。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图恢复进取,一味妥协投降;对爱国抗敌的有识之士却百般压制打击,直至迫害镇压,使统一中原的伟大事业付之东流。因此,在指出辛词中经常流露的隐退闲居这一消极思想的同时,还必须指出这种思想之所以产生的客观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郁孤台之魂
徐南铁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
八百年的时光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仍在台上徘徊。
你还在俯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木船相连。
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为你的壮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民居,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这郁孤台就在赣州的西北角。及至知道了城内田螺岭的高阜就是你“西北望长安”的高台,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车奔向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没想到红漆剥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抬眼望去,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灰冷、凋敝,连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的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蓝色天幕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
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
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副古装的雍容贵态。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六合,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为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你的身影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衰的。
三层的郁孤台高不过15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的词人一起面对这无限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
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苏东坡,文天祥、戴复古、李梦阳……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唱?
辛弃疾不语。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稳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甫,白居易,陆游,龚自珍……我猛然明白了!
“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越的音符吗?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
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也许,历史上人们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
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
1.本文第五段先说“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后来又说郁孤台“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
2.倒数第四段中,作者写“我猛然明白了”,作者明白了什么?
3.文章第一段写“我与……相会”,结尾二段写“辛弃疾依然……回望郁孤台”“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和好处。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以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贯穿全文,不仅起到组材的作用,更起到凝结悠悠历史所沉淀的民族之魂与彰显文意的作用。
D.第四段写“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形象地写出了八百年前的那一段民族屈辱史已经成为过去。
C.作者用“披红点翠,焕然—新”来形容今日的郁孤台,和过去“灰冷,凋敝”“败落不堪”的郁孤台相对比,突出了国盛则台兴的道理。
D.倒数第二段写“历史上人们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前加“也许”,有推测的语气,这比不用“也许”的肯定语气更恰当些。
E.本文选取的角度十分新颖,把800年的历史人物拉到眼前,与之对话,更能表达作者因仰慕辛弃疾而抒发自己的怀古幽思这一旨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参考答案
[课前]
1.⑴xiè ⑵xiàng mò ⑶xū ⑷bì ⑸tāo ⑹jiā
2.⑴回头看,动词 / 看望,拜访,动词 / 反而、难道,表反问
⑵阳光,名词 / 山的南面,名词
⑶似,像,动词 / 及,比得上,动词
3.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4.⑴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⑵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5.(1)被动句,“被”字表示被动。
(2)倒装句,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3)倒装句,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6.南 幼安 稼轩 苏轼 “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展开余文
[课堂]
一、(一)1.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2.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自己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4.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二)提示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跌荡,议论能思索宇宙人生的积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二、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课后读练
1.参考答案:从外表上看,郁孤台有一种不堪风雨的败落之貌,但是它有一种不因兴衰而兴衰的精神。
解析:只要从外表和精神两个方面说即可。
2.参考答案:明白了辛弃疾的词中所贯穿着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
解析:联系下文“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可得出答案。
3.参考答案:①这样写更易于表达作者在与历史人物的接近中探讨郁孤台所凝结着的民族精神。②形象地表现了辛弃疾与郁孤台长存及作者对诗人辛弃疾和郁孤台精神的无比崇敬。③结尾照应开篇,且点明题旨。
解析:可以从内容的表达上、结构的照应上以及作者的情感几方面分析。
4.CE。解析:C项,写今昔郁孤台之兴衰,是说郁孤台有一种永恒的精神,即郁孤台之魂,它不会因为台的兴衰而兴衰,说“突出了国盛则台兴的道理”,不妥。E项,“抒发自己的怀古幽思这一旨意”欠妥,因为旨意是作者所抒发的对郁孤台凝结着的民族之魂的赞颂。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永遇乐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庄子•秋水》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下一篇:
《拿来主义》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