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905  2016-10-25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一般常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理解词人虽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多媒体播放朗读磁带或学生朗读、品读,体悟并把握词作情感;

2、点拨法。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理解词作脉络;

3、比较法。与《沁园春•雪》作比。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外诗歌。

大家知道,读完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个剧本后,你可以把其中的内容复述得头头是道,但如果要你复述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那就很困难了,你只能说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你从中又悟出了什么道理。这是因为,诗只是一种载体,它的内容在于感情,我们可以说,诗歌的思想感情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所写的内容。所以,要读懂一首诗,你首先要读出诗人在诗歌当中寄托的情感。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以及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曾经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深刻地理解一首诗,这就要求大家广泛地阅读中外名诗,培养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力。

能力的培养是一方面,在鉴赏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抓住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象。因为,诗是诗人情感及思想的浓缩,要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出无限的意味,诗人就要借助他所看到的——象。所谓的“象”,指的是形象、物象,也就是指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而“意”,指的就是欣赏者的心意、情志,是他在这些客观物象上倾注的个人情感。这样说来,“意象”就是融入了观赏者情感的物体,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体。举个例子,柳枝发青,它是春天到来的标志。李白有一首诗叫《劳劳亭》,其中有一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春风它知道人间离别的痛苦,所以故意不吹到柳条上,故意不让它发青。为什么这样说呢?有谁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对了,“柳”跟“留”谐音,古人在离别时常折柳相送,表达的是一种依依惜别之情,所以,在这里,柳树跟离别就被联系到了一起,而“柳”,也成为文学上的一个典型意象。

明白了“意象”这个概念后,我们进入《沁园春•长沙》的学习。

二、文体知识

首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词。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它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燕,同“宴”,因常用于宴会,故得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按形式体制来分,词可分为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依字数的多少,词又可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课文中的“沁园春”是词牌名。词牌的主要作用在于限制词的字数、句数。词牌的命名,一开始是与创作内容相关的。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后人依声或依谱作词的时候,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但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会在词牌下自拟标题,如本诗中的“长沙”,这叫做词题。

三、检查预习

1、正字音

沁(qìn)园春    湘(xiāng)江    橘子洲(zhōu)    漫(màn)江碧透    舸(gě)

怅(chàng)      寥廓(liáokuò)   苍茫(máng)     峥嵘(zhēngróng)   遒(qiú)

2、背景介绍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四、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复习初中所学《沁园春•雪》(多媒体放映《沁园春•雪》内容)

指导:“望”“惜”都是领字,读这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统领作用。同样地,在《沁园春•长沙》中,我们可以找出,“看”和“忆”也都是领字,“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接下来我们听一下朗诵磁带。

2、多媒体放映《沁园春•长沙》朗诵磁带

3、学生齐读课文

五、赏析探究

(一)整体感知后,请学生概括一下全诗内容

明确:上阙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具体分析全诗

结合诗歌内容,请学生充分调动想象,看诗歌给我们描绘出了哪几幅图景(讨论后提问)

明确:

1、独立寒秋图(1-3句)

要求:请学生将此三句正常语序调好,并简述大意。

明确:前三句的词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展开全文阅读
“独立”与柳宗元《独钓寒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比:《独钓寒江》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不妥协的心志。这与毛泽东的“独立”有相似的意境,它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自古以来,文人于登高时必生感慨:曹操高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而杜甫则低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们接着往下看这一幅——

2、绚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图(4-10句)

(1)“看”字统领到哪一句?

(2)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3)诗人用了哪些词来形容这些景物?这些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万→山之多;层→染之透;漫→水之盛;百→船之多;击→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的神态,此处用于形容鱼游动之轻快。

(4)诗中还有哪些词特别富于表现力?

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近观:江中→水碧船舸争驶;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6)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配合多媒体展示板书讲解)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所见的景物,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7)古人逢秋,多唱悲歌。我们学过的有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天长共一色”,秋天让人想到萧瑟,让人感到肃杀,那么,在毛泽东的这首词里,有没有“悲秋”的情调呢?为什么?(多媒体放映诗句,学生讨论后提问)

明确:没有。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写山河壮丽美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就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含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8)面对此等美丽壮观的寒秋图,诗人想到了什么?(讨论后提问)

明确:一个“怅”字,是词人由眼前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秋景自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并由此引发深思,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由写景转入抒怀。

3、峥嵘岁月图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词经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在此,以“峥嵘”形容岁月,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转化为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让人形象地感受到一种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什么思想?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具体体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恰”字统领的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泽东以及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这在当时是有事实依据的。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就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起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多媒体放映)

4、中流击水图

此三句写了词人当年曾和同学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问:最后三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以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象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六、结合板书,总结全诗,概括主旨

这首词的上阙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是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下阙则采取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革命斗争往事,最后再选取最富激情的中流击水图来描写,巧妙回答了上阙中“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是以叙事为主,融情入景。

诗人一扫古代文人笔下秋天清冷、惨淡的景象和悲秋的主题,选择壮美的景物,描绘壮丽的图景,这种大境界正表现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理想,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气魄正表现出革命家的英雄气概。

板书:

一、鉴赏诗歌:

1、体味情感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2、品读意象

象:形象、物象

意:欣赏者的心意、情志

意象:融入了观赏者情感的物体

二、词

形式体制: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字数:小令(58字及以下)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及以上)

三、背景介绍

四、诗歌赏析

上阙:看(独立寒秋图)

     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

    (湘江秋景图)

     远眺:山红林染(静)

     近观:江碧舸争(静、动) 景中寓情 

     仰视:鹰击(动)     博大胸怀

     俯视:鱼翔(动)     凌云壮志

     概括:万类 竞

下阙:忆(峥嵘岁月图)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情中含景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战斗精神

    (中流击水图)     革命豪情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叶雅殷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沁园春·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囚绿记》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下一篇:李清照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