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531 2016-11-01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
学习的信念。
3、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教学难点: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第一节
一、导语:
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远古时期有嫦娥
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明代万户试图利用火箭飞行……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这个梦想终于在2003年10月15日得到了实现。这一天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虽然不久前“神舟”十一号也已经发射成功,但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2003年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二、写作背景
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疏通生字词
翌( )年 乾( )坤 酝( )酿( ) 横亘( )
2、新闻一般分为几部分?指出本文各部分对应的起止段落
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1-3)2003年10月15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结语:(27-30)“神舟”五号进入预定轨道
四、逐一分析每部分: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1、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文章标题就是“点睛”。本文的题目很有特色,读完全文,你能说说标题的含义吗?
标题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中国人实现飞天梦的“航程”。
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
消息头中的电头: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1、消息头:
标明了消息发出的单位、地点和时间,一般要用括号或者以显著字体标出,放在消息的开头。
2、消息头的种类:
消息头又可分为“本报讯”和“电头”两种。
本报讯表示这则消息由报社记者或者通讯员采写的,一般格式为“本报X地X月X日专讯(或专电)”
“电头”则表示这个消息一般是由通讯社采写的,一般格式是“XX社X
地X月X日电”。
导语:2003年10月15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1、“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有什么意义?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2、本文的导语用了哪两种写作方式?
描写/描述式和议论/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
“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议论,是议论/评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主体: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1、前面讲到文章标题也喻指“中国人实现飞天梦的航程”我们共同回顾这一过
程。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00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大空。
展开全文阅读
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2、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分析课文。
A、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
B、该段说:“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几百年”和“近半个世纪”分别以哪一时间为出发点?
“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靠人造卫星”说起。漫长的岁月,摧灭不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
C、第5、6段,写背景,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时间推到了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那一刻,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这个消息却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只有迎头赶上,才对得起我们先人创造的辉煌文明!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荡气回肠:我们现在落后了,但我们不能永远落后。
D、第7段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58年5月17)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
E、第8段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
F、第9、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G、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写我们为圆千年梦想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出来了,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H、为什么“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中国载人航天的目标因为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等原因,只能处于设想计划和论证中。
I、第14-15段写“863计划”的出台, 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这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J、怎样理解“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句话?
这里的“春天”既可指大自然的春天,也指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春天。因为这一年的3月,国家批准了“863计划”,这对中国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人们达成了发展航天事业的共识。
K、第16段写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L、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
17~18段先提出我们的计划,然后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
M、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上天,摆在航天人面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困难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火箭;二是要有安全返回技术;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克服方法:第一项和第二项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中已有了解决的基础,第三项用了七年的时间,通过建立航天培训中心等一系列研究试验成功解决了。
N、大家看看这句“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为什么有经验可借,还要从零开始?
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是极端粗略的,是表面的,真正研制的技术我们一无所知。
O、22~26段分别写神舟系列飞船发生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00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大空。
P、“神舟”二号发射成功后,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说法有什么作用?
美国是航天大国,引用该国报纸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另外所引的“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又紧扣了文题。
Q、主体部分是如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用数字列举法。如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如“神舟”系列飞船相继成功发射等,都有力地说明了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R、主体部分的报道的主体部分有什么独到之好处?
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荡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新中国的航天历史地回顾中。这一部分大篇幅的背景材料的插入,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一般都是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人们对此事的关注表现,以及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的报道重点没有放在关注火箭发射的一些琐碎的场景上,而是把目光放在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了解。这种立意的角度更高,使读者了解了成功背后的艰辛,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几代航天人半个世纪努力的结果,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从而使事件本身有了历史的凝重感。
结语:“神舟”五号进入预定轨道
1、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这是说新闻的结尾也很重要,本文的结尾很有特色,试加以分析。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到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2、“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金色的秋日”有什么深刻的意思?为什么又一次提到万户和杨利伟?
有双层含义:一是实指,因为10月份正是金秋;二是喻指,表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辛勤耕作,中国航天人终于迎来了收获的秋天。
从万户说到杨利伟,表明中国人的航天路非常曲折,但中国人的步伐并没停止,而是不断走下去。
王斌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高中常用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归类整理
下一篇:
《故乡》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