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885  2016-11-08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的:

1、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    

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

1、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教学难点:

1、学习《荷塘月色》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教学时授: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

荷花以其高洁的形象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代表作: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三、听读课文,完成以下目标:

1、熟悉文章内容

2、疏通文中生字词

乘(  )凉     煤屑(  )路     蓊蓊(  )郁郁     踱(  )着

点缀(  )        袅(  )娜(  )      羞涩(  )         颤(  )动

霎(  )时        脉脉(  )          灌(  )木        峭(  )楞楞(  )

梵(  )婀(  )玲   媛(  )女          鹢(  )首        櫂(  )

敛(  )裾(  )

3、思考完成:

A、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月夜散步时的所见所感,你能说出作者的散步路线吗?

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

这就构成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线索:空间变化﹙游踪﹚——明线。

B、找出文中最明显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说说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1)

——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里。(3)

——这里感慨自己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3)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3)

——“且”字表明了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的现实心态,透露出一丝喜悦之情。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6)

——“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感染作者,依然不能摆脱绵绵的愁绪。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8)

——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个热闹欢快的世界,让读者置身于江南的盛况之中,作者仿佛像插上翅膀飞离了这个痛苦的现实世界。“可惜”一词告诉我们作者又从热闹的采莲盛况中返回了灰暗的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10)

——江南是自己的故乡,自己在那里成长,想江南是乡思的流露。作者本想用乡思来慰聊自己的愁苦,结果沉痛的现实压得他无法如愿。

如果我们用几个带“宁静”的短语概括其感情变化应是: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这是本文的另一个线索:情感线索(暗线)。

板书:

圆形结构

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

空间变化﹙游踪﹚——明线

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情感线索——暗线

四、文段内容分析:

1、作者为什么深夜离家去荷塘?  

文章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内心的烦躁、不安。而且这种烦躁与不安在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作者内心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排遣,这就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想到在这满月的光,总该有另一番样子,于是便离家去荷塘。  

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

文章第一段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宁静、温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


展开全文阅读
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

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国共产党员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他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孤独、苦闷这种消极的态度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请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从结构上看,这句话是组织文章材料的一条暗线,从感情的角度贯穿全文。

    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不宁静”是说心中有愁闷,无法排遣。这自然就为全文笼罩了一层愁的色彩。

造成一种悬念,引出下文。同时它是下文作者漫步荷塘、欣赏荷塘的原因。

与下文写环境的幽静形成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环境之静来求得内心平静的愿望。

4、文章在描写荷塘月色之前还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作

用?

地点:小路上的景色

特点: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作用:“幽僻”“寂寞”“蓊蓊郁郁”“阴森森”描绘荷塘周围情景,烘托人物内心的

苦闷和哀愁抑郁。

5、第三段写什么?

作者去荷塘的感受即月下独步的心情。

6、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并思考这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作者在这幽僻的环境之中,在朦胧的月色下,一人独处,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暂时超脱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

结构上是过渡作用。

第二节

一、我们熟悉了文章内容,请大家说说,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自

然段?(4、5、6自然段)  

二、品读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2、在这段写景的文字中,作者写的是哪里的景色?

所以我们可以为这一段文字取个小标题 ——月下荷塘。 

3、这段文字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荷韵。

4、描写这些景物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    

荷叶:

比喻——“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舒展、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高圆而舒展的风姿。 “田田”叠词的连用,突出荷叶的茂密连绵。

荷花:

拟人—— “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里写出了荷花的妩媚、柔美姿态;“羞涩”是写少女的娇羞的情态的词,正好传神地表现了荷花含苞未放的情态。

比喻(博喻)——“明珠”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      

“碧天里的星星”写出了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刚出浴的美人”写出了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荷香: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移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荷波:

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致”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5、这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这一段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荷韵。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写景的层次极为清晰。这一段主要是写月下的荷塘,虽没有直接写月色,但处处有月,因为所有景物都在月色的笼罩之下。

三、品读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2、这一段的写景侧重点是什么?

所以我们也可以为这段拟写一个小标题——荷塘月色

3、这一段不仅仅句子用得好,一些字也用得非常巧妙。体会句子中词语使 

用的妙处。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

“泻”字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浮”  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

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奶白色和娇艳欲滴的状态。

“笼”字突出雾的轻、薄、透,写出了荷花的清淡朦胧之美。

E、“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用.“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也反映了作者观察之细致。

小结:可见,虽是一字之差,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意境也相去甚远。我们要以严谨的姿态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在用字方面要仔细推敲。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小睡”分别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同作者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情相吻合,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联系上文,“并不均匀”是指什么?这一句用通感手法有何妙处?

是指灌木的树影浓密巨大,杨柳树影的稀疏修长。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月光和树影非常和谐的视觉景象转为小提琴演奏名曲的听觉感受,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添了意境的温馨和优雅。

小结:第五自然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多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工巧熨贴。有光有影,有明有暗,从月光的映照下又进一步写出了荷塘胜景。

四、品读第6自然段

1、请全班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

2、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相同:

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

第2自然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幽僻,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既是对第2自然段的回应,也是第4、5自然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3、本段写月下荷塘的四周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展开余文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这段最后有这么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们么都没有”。 “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 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五、品读第7-10自然段

1、作者的愁绪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借美景来忘却以告失败,朱自清又尝试用什么办法来超脱现实,摆脱种种烦恼呢?这种方法最终有没有奏效呢?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可作者并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2、作者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

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4、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怎样理解“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①说明作者最终没有解脱出来,又回到现实,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②首尾呼应,全文在孤寂氛围中结束.

六、当堂检测:

诗意而隽永的文字,需要细腻敏感的心灵;优雅而静美的景物,需要一

定的表达技巧。试着用你独特而灵动的文字把美妙的景物描摹出来吧,你也

会创造出令人惊异的美。

请以“校园落雪”为题写一个8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片断。要求抓住景物特

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小结: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

睛。”其实,我们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表达美的才情。如果同学们能经常用手中的笔,写出你所发现的美,你也会成朱自清的。希望大家平时多注意写作练习。

 

王斌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用一面镜子照亮你的思路 作文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下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