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577  2016-11-09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主讲人:严腾

免费师范生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从本篇课文出发谈“反衬”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45分钟)

【课文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本单元在新闻作品方面要求学生注意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这篇新闻大胆写出了作者在奥斯维辛的所闻所见所感,刻画出了罪恶之地的恐怖、法西斯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警醒世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的思想感情。

【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并且在课程举例中对“新闻通讯的阅读和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指导学生阅读新闻、通讯作品,并能作出积极健康的评判,并增强学生关心社会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本篇新闻第二课时则正为此设计,让学生在精读之中感受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积极的价值评判,从而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学情分析】

首先,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都已经接触过了一些新闻作品,比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对于简单的新闻作品有一定的阅读与欣赏能力,但是对于写作手法较为陌生复杂、语言较为隐晦一类的新闻作品理解不够,例如这篇作品中,作者的思想内容并不是显山露水的。同时,学生对于整个二战的背景不大了解,新闻通讯类文学作品阅读量不够,理解能力有限。但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掌握新闻类的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和独特意义,并能够服务于生活,因此使本课时的设计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设计思路】

由圆明园的照片导入“反衬”手法——引入“反衬”手法的含义——讲解文中三处最为重要的细节描写(1,开头的景物描写;2,废墟上的雏菊怒放;3,女孩的微笑)——归纳三处细节描写对表现作者情感的作用,加深学生对“反衬”手法的理解——引申出必修一中其他课文中的“反衬”片段——引申出古典诗词中“反衬”手法的运用——总结“反衬”手法的三种类型和表达效果——回到奥斯维辛,诵读“反衬”片段,感受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随堂练习(运用“反衬”手法来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小片段)

【课时回顾】

第一课时主要向学生讲解了本篇新闻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以游客的身份在奥斯维辛的所见所闻,并留下了课后思考(已告知的三处独特的细节描写独特在何处?)。本课时将承接上一课时较为笼统的分析,对新闻的细节描写进行精讲,让学生在研读之中学习“反衬”的写作手法,感受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基于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新课标相关要求的阐述,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反衬”的写作手法,并能初步运用

¬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中的三处独特的细节描写,运用对比法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思考、讨论,品味“反衬”写作技巧对情感表达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切地感受德国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警醒学生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生活。

【教学重难点】

在对比之中,让学生揣摩感受“反衬”与“非反衬”语句之间在表达情感强烈程度上的不同。

【教学手段】

板书(粉笔),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时对接,照片导入

★教师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并用圆明园废墟的照片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将学生带入历史的情境之中。教师在讲解废墟的宁静反衬出侵略者的罪行之后引出“反衬”的概念:

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

(二)重点解读,对比分析

★教师在课件上展现文中三处独特的细节描写片段,并同时展现出与之相对应的改写之后的片段(非反衬),让学生在诵读和讨论的过程中对比发现情感强烈程度的不同,并请同学发言,之后教师作归纳总结。

例1:

改写前: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改写后:在布热金卡,看不到半点生机,这里没有白杨树,没有碧绿的草地,连嬉戏的儿童都看不到。

例2:

改写前: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改写后: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雏菊花也凋谢了。

例3:

改写前: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改写后:在一排照片之中,没什么特别的,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如同别人一样,骨瘦如柴,眼神呆滞,在她的神态或者是动作之间,看不出对未来有着半点希望。

(三)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教师发动学生一起回想必修一中所学的课文,找出包含着“反衬”写法的片段,共同分析,从而加深对于“反衬”手法的理解。

必修一示例:

例1:《小狗包弟》中第一段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以狗的忠诚来反衬当时人心的冷漠。

例2:《记念刘和珍君》中对刘和珍简单的描写,以“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来反衬段政府的残忍。

例3:《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中写到: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显宦没有留下印象”来反衬梁任公影响之深远。

古诗示例:

例1:王维《鸟鸣涧》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解:以明月惊动山鸟、清脆的鸟鸣来反衬出山涧的宁静。


展开全文阅读
例2: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解:春天景色本美好,作者却于一二句之后转写劝酒离别之情,则更以美好景色来反衬出内心的不舍。

(四)归纳总结,回归课文

★“反衬”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1、景物反衬法。

用景物来烘托人物心情,通常会使用正面衬托法。即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但是许多作者在表情达意时,却往往故意将感情与景物的差距拉大,常见的手法就是以美好的景物来写哀情,或以凄凉的景物来写欢乐,这就是景物反衬法。“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人物对照反衬法。

作品中要塑造人物形象,除了采用正面描写外,还可以描摹对立面的人物来反衬突出主人公。

3、内外对照反衬法。

外,指外表;内,指内心品质。在写主要人物自身时,也常运用到反衬手法。世界名著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敲钟人卡西莫多,面目长得极其丑陋,可是他却是那样善良,灵魂是那样纯洁!他的相貌越丑,他的心灵就显得越美!

★总结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对文中的三处独特细节描写进行归类:例1和例2属于景物反衬法;例3属于人物对照反衬法。教师再次让学生诵读这三处描写,从而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进而总结出“反衬”手法的独特表达效果:

运用反衬手法不仅可以使人物的特征或者作者的情感得以强化,更加鲜明突出,而且还可以在对照中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人物的认识和对作者情感与思想的领悟,从而收到单纯用正面描写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至此,本课时实现了由新闻出发讲解知识点,延伸拓展,最终回归本课文,并让知识点服务于课文思想情感的理解的最终目的,达到了首尾圆合的结构统一效果。

(五)趁热打铁,课堂小练

★让学生运用“反衬”的手法来写100字左右的片段,巩固知识点,并进行课堂点评。

(六)板书设计

反衬的含义: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

文中示例:阳光明媚

儿童嬉戏

雏菊怒放

温和微笑

反衬的表达效果:

 

严腾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奥斯维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为人民服务 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下一篇:杨修之死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