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349 2016-11-16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风筝》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备课人 禹建军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作品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学习难点 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课前检测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936)本名____,浙江___人,伟大的____、____、____。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初》,文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二心集》、《三闲集》等。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伶仃( )( ) 憔悴( )( ) jué( )别
点zhuì( ) xián( )恶 sè( )缩 苦心孤诣( )虐( )杀 宽恕( )
2.多音字注音:
凶恶 ( )
恶 恶心 ( )
嫌恶 ( )
什物 ( ) 劳模 ( )
什 模
什么 ( ) 模样 (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伶仃—— 憔悴—— 点缀—— 诀别——
惊惶—— 瑟缩—— 恍然大悟—— 虐杀——
瘦得不堪—— 苦心孤诣——
4、填空。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2段), 。
第二部分(3、4段),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
第三部分( ),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第四部分(9~12段),
合作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几件事。学生先在小组之间相互复述故事的内容,小组派代表要班上复述故事的内容。
2、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试从文中找出有关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或词语,并简要地概括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说使作者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内讨论
随堂检测
1.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绍兴人,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和 ________家。
2.选出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 )
A.嫌恶(è) 惊惶(huáng) 模样(mó) 憔悴(qiáo cuì)
B.伶仃(ling dīng) 决别(jué) 可鄙(bǐ) 丫杈(chà)
C.什物(shí) 似的(shì) 落枕(lào) 苦心孤诣(yì)
D.瑟缩(sè) 既刻(jí) 虐杀(nuè) 掷出(zhì)
3.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风筝》选自散文集《野草》,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 )
②本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真切感人。 ( )
③“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一句中之所以用“无可把握”是“我”没有机会补过,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 )
④文章一开始,对北京冬季放风筝的景色描写属闲来之笔,没必要。( )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把握感情线索,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学习重点 了解丰富的意蕴和主旨,学习作者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学习难点 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课前检测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填空: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 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原名________ ,浙江绍兴人。他的小说集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散文集有________,散文诗集有________,杂文集有________________等。
2.抄写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画线词解释:伶仃 丫叉 瑟缩 虐杀 造诣
展开全文阅读
不堪 荡漾 嫌恶 傲然 肃杀 苦心孤诣 恍然大悟 笑柄
自主学习 阅读:1—2段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明确: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阅读:3—4段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明确: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明确: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合作探究
一、阅读:5—8段(第1-4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阅读:9—12段(第5-8组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二、品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
学习文章用词准确、形象的表达方法,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某个人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内讨论
随堂检测
1、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修辞的正误。(对√,错×)
A、“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底,伶仃地显出僬悴可怜的模样。”这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
B、“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
C、“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
D、“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采用了反复的修辞。 ( )
2、简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感到“惊异和悲哀”,应如何理解?
(2)、为什么说“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张三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风筝》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三轮赛课(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