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332  2016-11-16
标签: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风筝》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备课人 禹建军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作品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学习难点 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课前检测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936)本名____,浙江___人,伟大的____、____、____。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初》,文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二心集》、《三闲集》等。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伶仃(    )(   )    憔悴(  )(  )    jué(  )别 

点zhuì(  ) xián(  )恶  sè(  )缩    苦心孤诣(  )虐(  )杀   宽恕(  )

2.多音字注音:

凶恶 (  )

恶   恶心 (  )

嫌恶 (  )

什物 (  )               劳模 (  )

什                      模 

什么  (  )              模样 (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伶仃——         憔悴——        点缀——        诀别——

惊惶——          瑟缩——       恍然大悟——     虐杀——

瘦得不堪——   苦心孤诣——

4、填空。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2段),                                                  。

第二部分(3、4段),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

第三部分(       ),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第四部分(9~12段),            



合作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几件事。学生先在小组之间相互复述故事的内容,小组派代表要班上复述故事的内容。

2、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试从文中找出有关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或词语,并简要地概括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说使作者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内讨论

随堂检测

1.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绍兴人,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和 ________家。

2.选出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       )

  A.嫌恶(è)    惊惶(huáng)   模样(mó)   憔悴(qiáo cuì)

  B.伶仃(ling dīng) 决别(jué)   可鄙(bǐ)   丫杈(chà)

  C.什物(shí)    似的(shì)    落枕(lào)    苦心孤诣(yì)

    D.瑟缩(sè)    既刻(jí)     虐杀(nuè)    掷出(zhì)

3.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风筝》选自散文集《野草》,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       )

②本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真切感人。 (     )

③“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一句中之所以用“无可把握”是“我”没有机会补过,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     )

④文章一开始,对北京冬季放风筝的景色描写属闲来之笔,没必要。(     )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把握感情线索,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学习重点 了解丰富的意蕴和主旨,学习作者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学习难点 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课前检测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填空: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  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原名________ ,浙江绍兴人。他的小说集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散文集有________,散文诗集有________,杂文集有________________等。

2.抄写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画线词解释:伶仃 丫叉 瑟缩 虐杀 造诣


展开全文阅读
不堪   荡漾    嫌恶   傲然   肃杀  苦心孤诣  恍然大悟 笑柄 



自主学习 阅读:1—2段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明确: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阅读:3—4段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明确: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明确: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合作探究

一、阅读:5—8段(第1-4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阅读:9—12段(第5-8组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二、品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

学习文章用词准确、形象的表达方法,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某个人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内讨论

随堂检测

1、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修辞的正误。(对√,错×)

A、“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底,伶仃地显出僬悴可怜的模样。”这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

B、“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

C、“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

D、“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采用了反复的修辞。                   (    )

2、简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感到“惊异和悲哀”,应如何理解?

(2)、为什么说“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张三

标签: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风筝》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三轮赛课(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