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94  2016-12-04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梅岭三章 教学设计(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梅岭三章》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在诵读中体会感情;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理解这三首诗的大意。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题解:

      梅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和广东交界处。大庾岭(图片)

      投影地图,请你找到“大庾岭”

      章:乐曲或诗文的段落。陈毅元帅照片(1901-1972)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郭沫若

      陈毅简介: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曾留学法国。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背景: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二、初读整体感知

      (多媒体打出诗歌内容)

      1、欣赏诗歌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

      4、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内容,将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共同解决。

      小序:

      丛莽:树丛草莽。莽,密生的草。

      虑:估计,担心。

      得:能。

      得诗:作诗。

      旋:不久。

      第一章:

      意如何:想什么。 

      泉台: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指牺牲的同志们代部队。

      阎罗:借指反动势力

      第二章:

      南国:南方

      烽烟:战争,战火

      正:恰好

      国门:城门。

      诸君:各位同志。君,对人的尊称

      “此头须向国门悬”出处: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春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后来吴王夫差举兵攻齐,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疑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的人说:“抉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第三章:

      血雨腥风:借喻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

      应有涯:应该结束了。

      取义成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表示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典故:取义成仁

      1. 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 杀身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细读深入探究

      (多媒体打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1、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展开全文阅读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交代了环境、背景。是“绝命诗”

      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读第一章,探究下面问题.

      (1)、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 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招”“斩”用词好在哪里?

      (4)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明确:(1)总领全诗

      (2)、借代  设问

      (3)、 “招”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斩”写出了广大士兵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用斩更有力量,有气势,更能解心中之恨。

      (4)、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

      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面对死亡,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示死后也要招集旧部英魂,与“阎罗”血战到底。

      哪是实写,哪是虚写?──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最能表现作者视死如归气概的是哪一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旗旗十万斩阎罗。

      “斩”与“杀”同义,把“斩阎罗” 改为“杀阎罗”是否可以?──不可。“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杀”太一般化了,且褒贬不分。

      3、读第二章,探究下面问题。

      (1)、“烽烟”是什么意思?

      (2)、 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明确:(1)“烽烟”借代战争。

      (2)、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

      “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在本诗中表现什么?──死不瞑目,要亲眼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表现革命必胜的信心。

      “南国烽烟正十年”指哪十年?──1927~1936。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且又有民族特色的诗句是──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4、读第三章,探究下面问题。

      (1)、 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1)、 借喻 用典

      (2)、 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

      “血雨腥风”呼应前文什么内容?──呼应前两章“百战多”和“南国烽烟正十年”。

      “人间遍种自由花”是什么意思?──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表示决心献身革命事业,预言敌人必然失败,人民自由幸福必然实现。

      5、让我们把视觉放到整篇文章,然后思考:

      (1)、 本课的体裁是什么?

      (2)、押的韵脚是什么?

      (3)、三首诗抒发感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4)、三首诗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1) 七言绝句           

      (2)   uo   an    ua

      (3)第一章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

      第二章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

      第三章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

      (4)面对死亡,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表现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理想。

      前呼后应 “意如何?”“今日事”。

      6、请同学们合作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借代和引用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方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

      四、品读升华

      这三首诗表现了诗人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

      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上吸取他们的浩然正气,用我们的正气压倒邪气,让我们把“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做为我们的座右铭。

      五、联想拓展

      《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

      此诗另有题作“夏日绝句”,李清照南渡之后,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该诗可能作于此时。李清照在这首诗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楚霸汉之争中最后以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生涯的楚霸王项羽,表示了钦佩和推崇。这首五绝,通过歌颂一位失败了的英雄——项羽,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对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也是一个有力的讽刺。


展开余文
      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六、布置作业

      归纳练习

      下边的词语,原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首诗中指代什么?属于什么修辞方法?

      旌旗:原是古代旗帜的通称,这首诗里指代军队。

      阎罗:是传说中阴间的最高统治者,这里代蒋介石。

      烽烟: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战争。 

      这三首诗抒发感情各有侧重,试指出各自的侧重点。

      1. 面对死亡,回顾创业历程,表示死后也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革命。

      2. 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作为对自己的祭奠。

      3. 表示甘为正义牺牲,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社会理想必将实现。

      指出这三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怀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

      《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梅岭三章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核舟记》教学实录及点评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