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348 2017-01-11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北京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寓言诗两首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木偶探海记》和《海燕戒》这两首寓言诗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用对话贯串的,语言明 白如话,词语精当,句式富于变化,节奏分明,因为大致押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很适合少年儿童朗读。
3把握重点:
一、关于寓言诗
寓言诗通过记事叙物,指出或隐含一个道理。
二、诗 中蕴含的哲理
(1)《木偶探海记》一文先写木偶在海上所作的考察,然后写木偶在大会上发表观感,最后引出教训:“要获得真知就要深入下去,浮在表面上什么也得不到。”
(2)《海燕戒》叙述了动物园里长大的小海燕寻求幸福生活的悲惨命运 ,引出了小海燕要在大风大浪里锻炼成长,才能驾驭大海的道理。
三、木偶、海燕的形象分析
(1)《木偶探海记》塑造了一个木偶的艺术形象,他埋头苦干,在海里游了几千年,却没有自知之明,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采取科学方 法,就轻下结论,还执迷不悟。
(2)《海燕成》中的小海燕,贪图安逸,盲目 自信,草率行动,以致覆灭。 诗人对它做了特殊的心理描写,描写它对长者忠告的轻蔑态度和鲁莽行为,导致最终酿成悲剧。
4攻克难点:
深刻感悟《海燕戒》的艺术特色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问题。 这首诗以丰富的幻想力并借助于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创造 了一个超现实的奇异世界,但它所揭示 的问题又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童话故事诗,只是为青少年讲述曲折美丽的故事,它是把深刻的寓意包含在艺术形象中,给人以警策和教诲。作者题名为“海燕戒”,其深意也正在于一个“戒”字。诗作之所以吸引人,还由于所创造的小海燕形象是有血有肉的,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它在动物园长大,没经过锻炼,缺乏生活常识,错把海市蜃楼当成楼台,所以它是幼稚天真的。诗人通过小海燕和老海燕的对话,写出它的狂妄自大和盲目自信。小海燕如果听从老海燕的忠告,扇动翅膀迎向暴风雨,不但不会被遥远的海市蜃楼所迷惑,而且还可以得到锻炼。可是它自以为是,投机取巧,仍跌 跌撞撞飞向蜃楼,结果一头栽进大海中再也没同来。小海燕的形象既有可爱天真的一面,又有可气可怜的一面,给人以真实感和立体感。
5质询疑点:
(1)木偶探海得出的结论为什么是不对的?木偶错在哪里?
测量海的深度,要设法深入海底,而“在海面上东摇西晃”只能测量海的广度,可见,木 偶的指导思想错了。还有,它不能扬长避短,它自身的特质适合浮在水面测量广度,不能深入海底测量深度;要测量深度,就应没法深人海底。可见木偶没有自知之明。而对老蚌、螃蟹的笑声,木偶反诘:“难道我没有到海上去考察?难道我的见解是主观臆造?”表现了它的执迷不悟。
(2)如何理解“小海燕跌跌撞撞向蜃楼飞去,一头栽进大浪,再也没有回来”这句话的含义?
小海燕看到海市蜃楼,由于本性害怕艰苦锻炼和贪图享受,所以它只想好吃好玩的 事物,把虚无的海市蜃楼信以为真,又不听别人的劝告,一头栽进了海里。它的悲剧命运,一是不愿到大风大浪里锻炼自己,二是贪图享乐,三是不听劝告。
惜缘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北京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寓言诗两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外国诗歌两首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