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311  2017-01-11
标签: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北京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外国诗歌两首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语言极具特色,颇有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帆》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雾海孤帆”“怒海风帆”“碧海怪帆 ”三幅图画;《鹰》则描绘了静态时的鹰和动态时的鹰两幅画面,动静结合,抓住细节,突出瞬间的视觉,给人以身临其镜的感觉。另外,还注重运用多种修 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帆》运用拟人手法,鲜明地表现了帆——孤独的战士孤傲不群,勇于求索的个性;《鹰》中的一个比喻“却似雷霆下九天”生动形象地写出鹰 一飞惊人、动若惊雷的特点。

3把握重点:

一、象征手法

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用以表现与它的某些特性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如“帆”象征诗人所赞美的敢于求索、勇于革命的人,想表现自己改变现状实现理想的 思想感情。而“鹰”则是用象征手法赞美高傲、宁静、雄健的人。

二、诗歌内容综述

(1)《帆》的主要意象是大海中一片小小的白帆。全诗三节,每节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言志。诗人借“帆”表达人生追求,显示了作者卓尔不群、不甘平庸的人生态度。诗情、画意、义理,在这首诗中很好地融在了一起,使它成为莱蒙托夫 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2)《鹰》的第一节用太阳的高照和天空的宽广来展 现鹰的宁静致远,气宇非凡。而写鹰的静态美只写了一个细节“扭曲的鹰爪”紧扣险岩。第二节诗是以静衬动的写法,用大海的“微澜”以及第一节诗的宁静与后面鹰瞬间惊人的一飞构成反差,创造了威力无比的雄鹰形象。

4攻克难点:

理解《帆》“托物言志”的写法是本课的难点。莱蒙托夫借“帆”这个形象寄托自己人生的选择和理想的追求。第一节,开头两句诗展开了一幅气势宏伟的画面:一片孤帆在雾霭茫茫的蓝色大海上“闪着白光”。看到这幅画面,读 者忍不住会发 出疑问:它在遥远的异地寻求什么?它为什么要抛别可爱的故乡?这只在雾海上孤独航行的白帆船,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青年时的莱蒙托夫生活在一些不思 进取的贵族子弟中间,他鄙夷他们的无聊和空虚,渴望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建功立 业。他是一个孤独的奋斗者。第二节,诗人展开了一幅孤帆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画面。波涛汹涌,海风呼啸,海上的风暴惊心动魄。“桅杆弓着身在嘎吱作响”,它在全力抗争,要战胜风浪。后面两句,是诗人为它作的注解:它不寻找幸福,也不逃离幸福。那么它究竟追求什么?在这一节里,诗人没有作正面回答。第三节,风暴过去了,帆儿在碧波与阳光之中体会着胜利的喜悦。但它并不满足于这暂时的宁静,它仍在“祈求风暴”。读到这里,我们仿佛才明白,帆儿的理想是与狂风激流搏斗,它的价值要在与风暴的抗争中体现!这也是诗人自己的理想,不能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消磨生命,他要在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奋勇搏击。

5质询疑点:

(1)“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一句中的两个“幸福”应怎样理解?

这里所说的幸福,是指世俗概念中的幸福。对它既不寻 找也不逃避,处于一种对现状已经厌倦,但还未彻底决裂的彷徨状态。

(2)“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帆”在“祈求”什么?它想在风暴中寻找什么?

“帆”不愿墨守成规、安于现状。诗中“风暴”可以理 解为一种“反抗”或者“革命”。帆儿祈求风暴,是想在风暴中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3)“脚下苍海绽微澜”,鹰脚下的苍海真的是风平浪静吗?为什么?

雄鹰站在高高的岩石上,从高处看,汹涌的洪涛变成细小 的波浪,反衬出雄鹰站得很高,但 并非说苍 海真的是风平浪静。

 

惜缘

标签: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北京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外国诗歌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现代诗歌两首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寓言诗两首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