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1457
标签:
备课资料
《语文读本》运用指导——散曲阅读专项训练(网友来稿)
曹权
注意:选文见《语文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四册第299——303页。
(一)阅读《越调·天净沙 春》(白朴),完成下列问题:
1.这支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是
整个画面的背景,是 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 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
的景象,展示了一幅 的画面,是 景。
2.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 、 ,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
物是 、 和 。
3.白朴另有一首以《春》为题的小令:“暖风迟日春天,朱颜绿鬓芳年,挈榼(kē,古代盛酒的器具)携童跨蹇(jiǎn,跛脚,引申为跛脚的牲畜)。溪山佳处,好将春事留连。”将这支曲子与上一支相比较,看看作品中的人物和他们眼中的春天各有什么不同。
答:
(二)阅读《双调·折桂令 叹世》(马致远),完成下列问题
1.从曲子的标题来看,作者显然是在抒发对现实的不满,这由曲中“ ”
一句可以看出。但全篇没有一个字针砭时事,而是通过 达到“叹世”的目的,这
种 的写法,正是作者技巧的高明之处。
2.这首曲子中用得最巧妙的是哪一句?试作具体分析。
(三)阅读《南吕·四块玉 别情》(关汉卿),完成下列问题。
1.这支曲子所写的主人公的情感特点是怎样的?请具体分析。
2.“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有什么作用?
3.曲子最后三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与前数句的关系是怎样的?
(四)阅读《双调·折桂令 田家》(卢挚),完成下列问题。
1.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 的乡村生活剪影,“ 、
”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 ”的外在形象、“ ”的
场景,都富有典型的乡村情味;而“ , ”两句则不仅扩大了读者的视野,也丰富了画面的色彩,这样,作品的农村生活气息就显得更加浓厚,人物活动的环境也就更加典型了。
2.语言生动活泼是这支曲子的一个特点,请做一些具体分析。
(五)阅读《中吕·尧民歌 别情》(王实甫),完成下列问题。
1.在元曲创作中,化用前人诗赋是非常常见的,这支曲子中开头两句就化用了李清照
的“ , ”;“断肠人忆断肠人”则分明有李
清照“ , ”的影子;“ ”一句不也是由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来吗?
2.这支曲子极讲究炼字,开头两句中的一个“ ”字,准确地写出了相思之苦,一个“ ”则写出了思念之久。
(六)阅读《双调·折桂令 梦中作》(郑光祖),完成下列问题。
1.这支曲子是描写一位 对 的思念,“ ”、“
”两个词准确而又曲折地写出了这种相思之情。
2.试就这支曲子的抒情方式和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作一点分析。
(七)阅读《双调·楚天谣》(薛昂夫),完成下列各题。
1.这纸曲子借咏 咏叹人生的无尽愁怀,“一江春水流,万点杨花坠”表面上
是写景,而真正的含义是 。
展开全文阅读
2.请分析这支曲子意象选用的特点。
(八)阅读《正宫·醉太平 刺世》(张可久),完成下列问题。
1.“ ”点明全篇主旨,道出贪才乃世风腐败的根源;
“ ”讽刺社会、官场犹如一个大染缸,即使本质清白纯洁之人,只要一走进去,立即就被污染;“
”又列举种种丑恶现象加以讽刺、谴责和揭露;“ ”
是写作者的处世态度,客观上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 情绪。
2.试分析这支曲子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
(九)阅读《双调·水仙子 寻梅》(乔吉),完成下列问题。
1.全诗八句,按作者的思路可分为三节,三节的内容依次是 、 、 。
2.围绕“寻梅”这件事,作者用“ ”写时间之长,“ ”、“
”写寻梅之勤,用“ ”、“ ”写寻梅之艰。这就为下文找到梅花的惊喜欢欣作好了铺垫。
3.结尾“淡月昏黄”一句有什么作用?这支曲子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十)阅读《双调·水仙子 讥时》(张鸣善)完成下列问题。
1.试分析这支曲子意象选择和描绘的特点。
2.试分析这支曲子语言和结构上的特点。
(十一)阅读《正宫·醉太平》(堂堂大元),完成下列问题。
这支曲子是元代社会的真实写照,曲成之后,“自京师至江南,人人能道之”。从
曲子的内容来看,“ ”导致了三个方面的恶果,即“
”、“ ”、“
”。最终导致了“ ”。
(十二)阅读〈〈正宫·塞鸿秋 山行警〉〉,完成下列问题。
1.这支曲子描写了怎样的情境?表现了行者怎样的感情?找出最能含蓄而曲折地表现行者这种感情的词语。
2.曲子开头两句写 ,第三、四句写 ,最后三句 合写,总结上文,用 的手法,把行者的凄凉心境和对居者的无限眷恋,烘染得深长无尽。
3.试分析这支曲子在结构和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十三)阅读〈〈正宫·醉太平 讥贪小利者〉〉,完成下列问题。
1.这支曲子运用 手法,讽刺“贪小利者”,其中的“贪小利者”,既指
那些 ,也包括 。
这一点从“ ”一句可以看出。
2.在内容安排上,前四句侧重于刺 ,用得最为确切的三个词是“ ”、“
”、“ ”;后四句侧重于刺 。
(十四)阅读《中吕·朝天子 志感》,完成下列问题。
1.这支曲子题为“志感”,实际是元代知识分子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怨刺。“
, ”两句是全篇的枢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元代知识分子的悲惨境遇。
2.这支曲子是怎样反映知识分子的命运的?
“散曲阅读训练”答案
(一)1.远 近 充满生机、春意盎然 中 2.暖 和,啼莺 舞燕 飞红;
3.第一支曲的人物应该是一位女子,她站在栏杆之旁,帘栊之下,窥探着春天的景致,她眼中的春天要更加细腻,更加秀美;后一支曲的人物应该是一位朱颜绿鬓的少年,他眼中的春天要更加广阔。
(二)1.醉了由他 咏史 借古喻今 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分析要点:呼应前面引用的楚汉相争的故事;句型符合曲谱要求;韵脚相合;一语双关,承上启下,既讽喻了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客,又引出了“醉了由他”这种超然物外、不问是非的态度。
(三)1.说“相思”只“一点”,似乎不多,但又不知几时能“绝”,强调了别情缠绵的一面,比强调别情沉重更合乎情理。 2.二重意味:首先点名季节为暮春,此时节最容易动人离愁,或许还有暗示别时情景的作用(参看注释);二是点名女主人公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而且怅惘许久,以致杨花飞满衣襟,须时时“袖拂”。 3.别时景象。“关系”可做多种理解:①顺承,女主人公由望中情人的去路而引起上伤神;②逆挽,可看作作者在章法上做了倒叙腾挪,使得作品的结构不直致,结尾有余韵。③可以看作是前两种意见的融合,因为倒叙也可以看作是女主人公的追忆。
展开余文
(四)1.宁静、和谐; 太公庄上,杨柳阴中; 两腿青泥; 磕破西瓜;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 2.①农村日常口语的运用;②描写两位少年撞击西瓜的动作,用了一个“磕”字,写出了少年迫不及待而又马虎、随便的特点;③对“小二哥”形象的描绘。
(五)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种相思,两地闲愁;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2.怕 又
(六)1.漂泊在外的游子 妻子 飘渺 依稀 2.抒情方式:①用典②融情入景③直抒胸臆 情感变化:由含蓄而直白,由低沉而强烈。
(七)1.杨花 人生的愁怀就像“一江春水”、“万点杨花”,无穷无尽。 2.用同一事物反义成偶,两两对照,唤起联想。
(八)1.第一、二句;第三、四句;第五——七句;第八句 消极反抗 2.全用口语俗语为喻,尖刻辛辣,与嘻笑怒骂的讽刺风格相一致。
(九)1.寻梅、遇梅、赞梅。2.“冬前冬后”;“溪南溪北”、“树头树底”;“几村庄”、“两履霜” 3.不仅点明诗人找到梅花的时间,而且化用了宋代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意,突出了梅花的风神,与开头孤山寻梅前后呼应,笔法极其绵密。第二问:通篇写梅,但不用一个“梅”字,却使人时时感到梅的存在。写孤山寻梅,孤山是诗人林逋隐居的地方,宋时遍植梅花,提起孤山,人们马上想到梅花;第二节写冷香,写“缟袂绡裳”,是写梅花洁白幽香的神形;至于最后的三个典故,更是咏梅所常用。这种写法巧妙别致,足见诗人构思的艺术匠心。
(十)1.选择形似而实非的意象,用漫画式的手法加以丑化、变形,讽刺元代社会高官显位以假充真、腐朽虚伪的现实。 2.语言:鼎足对(兼用对偶与排比)的运用,容易收到联珠炮似的效果,适宜于嘻笑怒骂的内容;结构:由放而收,由收而放,呈对称形式,读起来节奏感极强,兼有错综与整饬之韵味。
(十一)奸佞专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 红巾万千。
(十二)1.同感情极深的人相别,分手之时,心理非常难受,分手之后,总要情不自禁地不断回头顾望,即使已经离得很远很远,还回回头向居者所在的方向张望,总希望再看到他一眼。 表现了作者依依不舍的感情。 盼 懒 霎时间 2.行程 行路时的心情 情景 情景交融 3.结构:层层推进的手法;语言:大量运用叠字,而以两个不用叠字的句子穿插其间,整齐而不呆滞,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十三)1.漫画式的夸张 孜孜以求、寸利必得的贪鄙小人 鱼肉百姓、无孔不入地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 亏老先生下手 2.贪 夺 削 刮 残(残忍)
(十四)1.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 2.在两种人、两种命运的对比中凸现知识分子的命运。
作者邮箱: cqlsr@mail.china.com
标签:
备课资料
语文读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也谈二次创作(网友来稿)
下一篇:
高考作文模拟新题设计与构思导引(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