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课堂实录
阅读:848 2017-02-03
标签:
课堂实录
七年级课堂实录
《社戏》课堂教学镜头六则(吐血推荐) 教学实录
镜头一:赏景物描写 练生花妙笔
湖北宜昌市葛洲坝中学 熊亚萍
师:课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形象生动,引人入胜。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请读一读、品一品,我们大家来分享。
生:我最喜欢坐船去赵庄时写“连山”的那一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非常有趣!
师:哪里“有趣”?能把“趣味”读出来吗?
生:(重读)说那山“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山会跑吗?不会;是船在跑,这一个“跑”字特有趣!
师:说得好!这是化静为动,借山来反衬船走得快。其实,这一句中有趣的还不只这一处。
生:老师,还有“兽脊”,说那起伏连绵的山峦,就像是野兽的脊背一样,非常形象。
生:我觉得更形象的是“踊跃”,坐在船上借着月光,看那一座座山峰仿佛争先恐后地向船尾跑去,用“踊跃”来形容,生动又形象。
师:这是因为“踊跃”一词用拟人手法把山峰人格化了,就是你说的“争先恐后地向船尾跑去”。你们都能沉入文本,品出词语的“趣味”,很好!
生:我觉得更有趣的是归途中的一句:“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越想越有趣味。
师:这是一个比拟句:“大白鱼”是航船,那“一群孩子”呢,是---
生:是航船激起的波浪,翻卷起来很高,说明船走得很快。
师:这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十分传神,谁能说说?
生:我以为是“在浪花里蹿”的“蹿”字,形容航船像飞一样前行。
师:好,我们不谋而合。大家想一想,“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一“蹿”字何以传神?
生:突出了船行很快、像飞一样的情形。
生:航船忽上忽下,在破浪前行。
生:很自由,航船可以忽左忽右,忽隐忽现。
师:一个“蹿”字,传神写意,触发了我们诸多的想象。景物描写不仅要给人“形象”,还要给人“美感”。本文的景物描写可谓美不胜收,能挑一处美景品一品吗?
学生细读。
生:归途中回望戏台的那一句就十分优美:“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写得真美!
师:美在哪里?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灯火光中的戏台,像红霞笼罩着的“仙山楼阁”,很富有诗情画意。
生:我倒觉得有点问题,戏台在地上,怎么会像“仙山楼阁”呢?
学生思考后举手。
生:前面写“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可见戏台很高,不然怎么叫“屹立”。
生:“临河”,所以一定有倒影,远处看去,水上水下浑然一体,那不就是“楼阁”吗?
师:好,读书很细致,能前后联系。你诠释了“楼阁”,那这“仙山”又从何而来呢?
生:前面也有伏笔,屹立的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空间界限模糊了,戏台就宛若在群山的怀抱之中。在朦胧的夜色中远远望去,远山和戏台在水波荡漾之间融为一体,红霞笼罩,隐隐约约,仿佛“仙山楼阁”一般,令人神往! (掌声响起)
师:为你喝彩!一旦进入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之中,真的就会美不胜收!
师:品读文中的景物描写,联系到我们平时的作文,得到的启示是:记叙文写作需要描写,要练出生花妙笔,把空洞的叙述变为生动的描写;而描写就要展开想象,运用修辞,让读者身临其境。下面我们就学以致用,小试牛刀。请将下面的叙述语句改为描写。
PPT:春回大地,燕子归来,溪水奔流,百花盛开。
要求:展开想象,运用修辞,富有诗情画意。
( 独立创作—小组交流推荐—全班展示 )
师:第一组推荐的佳作闪亮登场,请欣赏,齐读—(投影)
生:春姑娘乘着和煦的春风从南国走来,步履轻盈,款款而行,
她带着归来的小燕子,把春天的喜讯传遍乡村,传遍农家,
她伴着欢快的小溪流,把婉转的歌儿唱给青山,唱给牧童,
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缤纷的花儿撒向原野,撒向山坡。
镜头二:从“极”字读出格外意思
天津中学 吴奇
师:请阅读第1自然段中描写平桥村的文字,哪个词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展开全文阅读
生:极偏僻!
师:能不能略去这个词?怎么理解这个词?
生:不能。“偏僻”是指平桥村地理位置远离城市、乡镇,交通,信息,都不发达,文化也会落后。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个“极”字,这个“极”字更加说明平桥村的偏僻之极。从文章中能找出说明平桥村“极偏僻”的语句吗?
生:“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 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生:因为有了“远”客。
生: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生: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所以要到“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赵庄去看戏。
师:还有吗?
生: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还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
师:看来,平桥村的确“极偏僻”。有个成语叫“物极必反”。结合这个成语,看看我们能从“极偏僻”这个词读出格外的意思吗?
生流露出不解的眼神。
师:比如青藏高原上的三江源,偏僻不?
生:偏僻,且极偏僻。
师:那里的风景好不好?
生:我从电视里看过,极好的,属于原生态啊。
师:这样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越是偏僻的地方就越接近原生态,风景就美。那么,遭受人为污染就越少。如果是民风民俗呢?
生:自然是更加淳朴啦。
师:对。正因为极偏僻,才有淳朴的民风,全然没有城市里的尔虞我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能找出平桥村民风淳朴的事吗?
学生认真阅读。
生:“我”来外祖母家,全村的许多小朋友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来“伴”我来玩游戏。
生: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生:小朋友钓的“一大碗”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生:借八叔的航船,小朋友们划船送我去看夜戏。
生:来回的路上,小朋友们都没让我划船。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
生:还有, 当六一公公知道小朋友偷罗汉豆是请客时,马上笑道说:“请客?----这是应该的。”
师:你找的真好。六一公公和双喜的对话,我们可得好好品味。
师生共同赏析六一公公和双喜等人的对话,感受美好的人性。
……
师:阿发为什么让“我们”偷他家的豆?请好好品品这段文字。在偷阿发家和六一家的罗汉豆的选择中,阿发说:“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阿发“往来的摸了一回”,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偷东西,一般都是偷别人家的,很少偷自己家的。但阿发先是看看谁家的豆大,比较之后,决定偷自己家的,要不是双喜怕阿发被阿发娘哭骂,大家是不会偷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的。看看,平桥村的民风是何等的淳朴!质朴!
生:还有六一公公送罗汉豆。
师:大家找的非常好!极偏僻的地方,民风更淳朴。正因为淳朴的民风,才有小朋友的陪伴、送虾;才会有双喜阿发划船送我看夜戏,偷罗汉豆煮着吃。
师:同学们还能找出因为“极偏僻”给“我”带来美好的记忆吗?
(生摇摇头)
师:正因为平桥村“极偏僻”,大家才会去赵庄看戏;正因为有了去赵庄看戏---
生:我知道了,正因为去赵庄看戏,才会看到美景。
师:怎么样的景色呢?
生:“我”才会闻到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才会听到使心沉静的宛转、悠扬的笛声。
生:还有格外皎洁的月光,才会回望戏台的美丽。
生:才会看见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
生:“我”才会听见船头的更其响亮的激水声,才会觉得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师:“我”才会一直到现在,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看来,“极偏僻”是全文叙事描写的逻辑起点。从这个词入手,我们沿“源”讨“波”,就会探寻出作者描绘的淳朴乡情和美好景色。
镜头三:看似寻常最情真
重庆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余米曲
师:迅哥儿在平桥村所得到的优待,充分体现在钓虾、放牛、看社戏等大事情上。作者在叙述这些大事情时,有些细微处也值得探究。比如:有的句子看似闲笔却最有味,有的举动看似平淡却饱含真情。这就应了那句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接下来,让我们以钓虾、放牛、看社戏这三件事情为例,让我们用发现的眼睛,去找寻“奇崛”,去探寻小朋友们对迅哥儿的善意和友爱。
(短暂的阅读思考。生举手)
生:“钓虾”中有这么一句话:“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师故意重复读错:“这虾照例是归我们吃的”
生(齐):是“我”不是“我们”
师:为何?明明是大家一起钓的,劳动的果实却不大家分享?
生(齐):体现出对“我”的优待。
师:只有这一个“我”字体现出来吗?
生:还有“照例”。
师:“照例”是?
生:就是形成规律了,就是没有例外了,就是虾从没有给别人吃过,说明小伙伴们很喜欢“我”很尊重“我”。
师:很好。那如果不要这句话,文字有何不同?
展开余文
生:有钓虾的乐趣,但没有尊重和喜欢的情感。
师:这是一处补笔。简简单单地交待把小伙伴们对客人的欢迎、尊贵和喜欢的情感表达出来。“放牛”的事情呢?找到了吗?
(学生思维有暂时的阻滞)
师:同学们要善于从字里行间去挖掘信息,也许字面上意思是嘲笑的,但是字底下却可以看出欢喜来。
生:是“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这句。
师:分析一下。
生:这个嘲笑是善意的嘲笑,他们觉得黄牛和水牛都是可爱的、可亲的、温顺的;他们和牛儿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但是迅哥儿却觉得牛是很壮,很害怕的动物;和牛儿的关系是“不敢走近身”。这种举动或者神情,看在小朋友眼中是可爱的,是惹人笑的。
师:不错。所以嘲笑的是他的怯懦的可爱,实质是喜欢的。所以,这儿是明贬实褒,显得生动有趣。还有呢?
生:是“不再原谅”这几个字,证明之前大家是会原谅的。
师:那么猜测一下,会原谅什么呢?
生:可能对小伙伴们的日常生活,对农村生活不熟悉,不知晓,问过一些白痴问题,甚至可能还闹过一些笑话。
师:迅哥儿的日常又是什么?用本句话的原文回答。
生(齐):读“秩秩斯干”。
师:所以小伙伴们对这样一个文气的书生样的客人,是持理解的、宽容的、原谅的态度的。可以看出平桥村孩子怎样的特点?
生(齐):淳朴、友善、纯真
师:本性纯良,待人宽容,友情就容易建立起来。如果盯着别人的不足看,可能就没有迅哥儿和小伙伴的友情了,可能再好的友情也会玩完。所以宽容真正是美好的并且是必备的品质。看社戏呢?提醒大家一下,也是在细微处。
(学生静静地阅读)
生:“我”没看到戏时“小伙伴们叹息而且表同情”。
生:“我”看不到铁头老生翻筋斗时,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
师:把你的答案概括一下。
生:双喜怕“我”失望,解释情况。
师:怕我?意思就是说,“我”还没有表现出失望来,双喜就已经考虑到了?所以在“解释”前应该加上一个什么词语使表意更明确?
(学生七嘴八舌:善意、聪明、机智、主动)
师对生:选择一个你最认可的修饰语。
生:我觉得是主动地解释。
师:因什么而失望?你把答案合起来完整地说一遍。
生:双喜怕“我”因为没有看到铁头老生翻筋斗而失望,主动解释情况。
师:不错,还有呢,继续找。
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说“……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生整小段读完)
师:读重要的一句呢。是?
生:“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这句。
师:概括一下呢。
生:豆浆没有卖的,桂生主动舀水给我喝。
师:请同学们留意一下,看社戏这件事情中有两个“主动”的行为,双喜主动解释,桂生主动舀水,在迅哥儿有这种疑问或者需求,但还没有表现出来,双喜和桂生就已经预知到了,这说明这些小伙伴们是?
生:聪明的、机灵的。
生:心细的。
生:善解人意的。
师:同学们很棒。因为小伙伴是淳朴的纯真的本性,因为小伙伴们对“我”友爱和尊重,所以这段友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41岁时所作,是先生人到中年后对少年生活的寄怀;这篇小说也是鲁迅先生少见的风格,一反惯常的凛冽犀利,充溢着淡淡的温情,明朗馨香。要读出这个友情,我们不仅要分析大的事情,也要挖掘细微情节的深意;不仅要抓住抒情达意,也要揣摩平淡中的隽永真情。
镜头四:分析句子关系,把握人物性格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家尧
一、逻辑严谨:一句话读出双喜的“精明能干”
师:刚才学生们大致从双喜做事的角度对双喜作了分析,这些事,确实都能体现双喜精明、能干的性格。其实除了从事件、行为上来把握人物形象与性格,我们还可以有别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点,即通过分析人物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把握。我们先来看看双喜的一句话。
PPT:双喜……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师:这里有一个方言词“包票”是什么意思?
生:我担保能成功。
生:我肯定不会出问题的。
师:这种表达与“我写包票”有什么区别?
生:我觉得课文的原文更简洁,更符合那种生活中的说话。
师:对,更简洁,更肯定,语气更强烈,更让人放心。那么“我写包票”这一句该如何读呢?哪一位来读一下?
生:应该读得特别自信,信心满满的样子。(生读)
师:读得很好。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句与后面那几个语句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生5:第一句“我写包票”是观点,后面几句是理由。
师:对。光一句“我写包票”还不能让外祖母与母亲放心,还得来几条充分的理由来支撑。那么,这几条理由之间的顺序能调换吗?
生:不能。因为船大才不容易翻,所以放在前面。
生:大船能提供最根本的安全保障,所以最重要。
师:那接下来的两点理由可以互换吗?
生:不可以。因为担心的对象是迅哥儿,迅哥儿是主角。
生:迅哥儿不乱跑是第二重要的,在船大的情况下不乱跑就一般不会掉到水里去了。
师:对。那么第三句呢?
生:强调保护。表明迅哥儿万一有危险,我们会救他上来的。
师:对,这样我们来看双喜的这几句话:先摆明观点“我写包票”,干净有力,自信满满。再从三个方面谈理由:先说硬件条件好,船又大;其次软件也不错,迅哥儿不乱跑;退一万步说,迅哥儿乱跑了,不小心落水了,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我们还可以把它捞起来。双喜的话思路极其清晰:观点鲜明,逻辑严谨,层层深入。而且,最为可贵的是,这几句话,语言还极为干净利落。能够说出这样话的人,一定是一个——
这样,双喜的聪明、能干、细心、干练就走进了学生的心底。
二、因果分析:阿发是“无私”的吗?
师:分析人物语句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读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阿发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阿发十分热情好客,不自私,憨厚淳朴。
师:不自私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他在偷豆时,有六一公公家的,也有阿发自己家的,他选择偷自己家的。
生:阿发很大方,不自私,很热情,他主张偷自己家的,而不是别人家的。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阿发在提议之前有“往来的摸了一回”,他摸到自己家的豆大,所以他就提议偷自己家的。假如他摸到的是老六一公公家的豆大,他这句话可能会怎么说?
生:会说“偷六一公公家的吧,六一公公家的大得多呢”。
师:那他是不是就自私了呢?
生:我觉得不是,他这样说恰恰表现了他的诚实憨厚。
师:所以阿发作出偷豆决定的依据,不是根据豆是谁家的来决定的,而是根据豆的大小来决定的。 “偷我们的罢”是结果,“我们的大得多呢”是原因。除了豆的大小,没有别的考虑。通过这个语句的分析,你们还认为阿发是无私的么?
生:不是。他的心头可能没有自私与无私的这种考虑。
生:那个地方人特别好,谁家的豆都是可以用来招待客人的,都是可以偷的。
展开余文
师:从这点说,阿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淳朴的人。
生:有童真。
师:说得好,他是一个真正的纯粹的、淳朴的、童真无邪的、超越了“自私”与“无私”观念的人。
三、话题转换:六一公公“问责”偷豆
师: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六一公公,看一看他有哪些性格特征。
PPT:"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六一公公,你要去“问责”偷你豆的人,吵上门去,你会怎么说?
生(气冲冲地):双喜,你们昨天偷了我的豆了,你以为我不晓得。你们说,怎么回事?
师:对,就应该是这样盯着“问责”。但六一公公话与我们想像的完全不是一样。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偷豆”之后,马上跟了一句“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这后一句与前一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没有追究偷豆的事,而是心疼蹋坏了可惜。
师:这两句的重心,或者说话题不一致。前一句是偷豆,后一句是蹋豆,话题很快就转换了,前轻后重。这还是在他不清楚双喜“偷豆”是招待客人的前提下说的话。从中看出六一公公是个怎样的人呢?
……
师:对,慈爱、热情、生性淳朴,这就是六一公公的性格。其实,作者之所以说“真的,——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根本是忘不了那样一群人,聪明、能干、热情、友爱、童心、淳朴的一群人。研读句子关系,才能真正读懂人物,这是这一节课我们的收获。
镜头五:也说“乐土”平桥村的流行语:“写包票”
陕西汉中城固沙河营初中 何定琴
师:《社戏》里有一个流行语“写包票”,即打包票,表示对某件事有绝对把握。请再次浏览课文,筛选信息:何时、何地、何人、因何事、给何人打包票?
生:傍晚,平桥村,迅哥儿的外祖母家。
生:双喜给迅哥儿的母亲和外祖母打包票。
师:包票的内容是——
生:迅哥儿和他们一起去看戏。
师:要保证的是——
生:迅哥儿的安全。
师:这群孩子是陪我去看社戏还是他们自己想去看社戏呢?
生:陪我。
师:因何要打包票?
生:外祖母和母亲担心我的安全。
师:外祖母和母亲为什么就相信了这群孩子的包票呢?
生:“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都是识水性的。”
师:是啊,三个很充分的条件。双喜是如何负责我的安全的?
生:他让我坐在舱中。
生:他让我干轻松的活,剥罗汉豆。
师:双喜完成包票内容了没有?
生:完成了。
师:按说双喜把迅哥儿送去看戏并且安全返回,就完成了任务。可是双喜仅仅只“包”了这些吗?我们再读课文,包票里除了负责我的安全,双喜和小伙伴们还为我做了哪些事?
生:桂生为我买豆浆,没有豆浆时又去给我舀水喝。
师:在哪一段?你从这个细节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生:在19段,我读出了小伙伴们的热情好客。
师:好,后面我们就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生:26段,阿发让“偷”他们家的豆,我读出了小伙伴们的慷慨无私。
生:21段,双喜他们破口喃喃地骂老旦,我读出了小伙伴们对我的关心。
师:围绕着“包票”我们读出了小伙伴们热情好客、慷慨无私和对我的关心。还有谁有新的发现?
生:10段,“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陪我坐在舱中”我读出了小伙伴们的能干和对我的照顾。
师:小伙伴们不仅负责我的安全,还对我体贴照顾有加,还有吗?
生:我从18段“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读出了双喜对我的安慰。
生:我从21段“破口喃喃地骂”读出了小伙伴们对我的关心和理解。
师:他们与我同声同气,心意相通,我的喜欢就是他们的喜欢,我的不喜欢就是他们的不喜欢,他们以此来缓解我着急和失望的心情,多么珍贵的友情啊!
生:23段“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一面加紧地摇船”“那航船,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表明船行的非常快,我读出了小伙伴对我的负责。
师:负责?能具体一点吗?
生:他们知道现在已经很晚了,我的母亲一定很担心,因此加紧摇船,想早点把我送回去,免得大人担心,这是对我负责。
师: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读文章,好!为我去看戏,他们全力以赴、竭尽所能。我们来小结一下,双喜的“包票”里除了保证我的安全,还有——
生:友谊责任。
生:关心照顾。
生:体贴关怀。
生:无私忘我。
(板书)
师:双喜的包票里有着无尽的情义。文中还有一个人也说他“写包票”,这个人是谁?他“包票”内容是什么?
生:是六一公公,他保证迅哥儿将来一定要中状元。
生:不是,是保证迅哥儿的母亲将来一定有福气。
师:儿子中了状元就是母亲的福气。来,咱们表演一下。“这迅哥啊,可了不得……”
(生模拟)
师:双喜的包票有根有据,六一公公的“包票”有什么现实依据呢?
生:小小年纪便有见识。
师:迅哥儿的“见识”从哪里体现出来的?
生:迅哥儿夸他的豆好吃。
生:迅哥儿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书人
生:迅哥儿“识货”。
师:“识豆”与“识字”是不相干的,据此判断能否中状元毫无依据,六一公公的这个包票缺少实现的可能,六一公公夸赞我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目的是夸他的豆好,因为我夸了他的豆好,他就认为我有见识。
师:就因为夸他豆好,就说我将来一定中状元,夸我是为了夸他的豆吗?来,我们把39段再读一下——
师:在你心中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人呢?
生:我觉得他淳朴好客、热情大方。
生:珍惜劳动成果。
生:对读书人很敬仰,读书人说的话,在他心中影响很大。
师:是啊,哪怕是个小孩,他也不掩饰敬意。
师:其实,科举制度早已废除,“状元”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不可能实现。六一公公的包票与其说是保证,不如说是美好的祝愿。平桥村的流行语“包票”里蕴含着真诚、热情、淳朴、善良、无私,这是一个具有人性美的童话般美丽的 “乐土”。
镜头六:为什么“我”的心“很重”?
安徽省六安市轻工中学:张初吴
学习快结束的时候,我请同学梳理一下课文,看看自己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不久,有学生举手说:“我不明白,作者写‘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为什么说“我”的心很重呢?”
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有点儿出乎我的意料,一时间,我也没有反应过来,于是,我顺水推舟,请大家一起来探讨:
师:作者说“很重的心”是什么意思呢?
生:“很重的心”应该是心情非常沉重的意思。因为去看戏是“我”的第一目标,却一直无法实现,所以很难受,很压抑。
生:还有不开心意思。
生:我觉得还有心很累的意思。
生:我觉得作者这样说的意思是:感觉自己的心头上似乎压着一块大石头似的,有一种出不了气的感觉。
师:大家的解释比较全面。那么,“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思考了一会儿后,有同学举手。)
生:“我”来平桥村“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也就是说,吃也好,玩也好,对“我”的吸引力都不大,最重要的是要有机会去看一场戏。但“我”的“第一盼望”却处处受阻。
师:为什么说处处受阻呢?
生:“我”想去看戏,“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没有船,看戏的第一愿望自然无法实现。
生:而“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叫不到船,又找不到合适的船,这真叫祸不单行。
生:其实,“我”是可以和伙伴们一起去的,但母亲“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又阻断了“我”一条可能实现第一愿望的路。“我”当然更不高兴了。
生:“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是“我”的心很重更直接的原因。我只能孤独的蹲在家里,想象着他们看戏快乐,想象着他们喝豆浆时的兴奋,想象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想象着他们的欢声笑语;而自己却只能痛苦的干咽唾液。(他的话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这让“我”怎么能不难受呢!
生:本来可以说出来、哭出来,一吐为快,就没有那么沉重了;可是,“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这让小小的“我”不得不将一肚子的委屈,压抑在自己的心里面了,“我”那么小,却承受这么多,心当然会越来越重了。(同学们都点头同意。)
生:“我”的不满,总要表现出来呀。于是,“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我”用不做、不吃、不玩来对抗,既发泄不满,也是为了争取机会。
生:让“我”心更重的,火上浇油的是:“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这不是明摆着逗“我”干着急么,明明知道“我”没有去看,还在那儿讲,这让“我”情何以堪?(他的话又引来同学的笑声)结果,我的难过变成了难过的平方了,“我”的心自然越来越沉重了!
生:“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伙伴们看出了“我”的不开心,不说也就罢了,可他们偏偏“表同情”,这一同情,“我”岂不是更难过,更不好受!这就像小时候,我们跌倒了,本来没有什么;但大人一嘘,说“宝宝,摔痛了吧!”于是,我们的泪水就花花的出来了。(教室里笑声一片。)
生:当伙伴们看出“我”不高兴后,立刻想办法,说八叔的航船回来了,“我高兴了”,因为“我”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去看戏的机会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
美好的希望如肥皂泡一般,顷刻间又破灭了,“我”的希望还没有升腾起来,就“嘭”的一声炸了。这让“我”的小心脏怎么能受得了呀。(大家哄堂大笑起来。)
生:峰回路转: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在这种类似赌咒、发誓的情形下,“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至此,我的第一愿望才得以实现。
师:同学们这样一梳理,我们就明白了,也难怪“我”的“心”那么沉重了,原来,“我”小心脏被反反复复的折腾着,在想看,失望,希望,失望,更想看之间不断变换着,当终于能够成行,“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就理所当然了。谢谢同学们!
教后点评:诗意的“转身”——《社戏》教学镜头点评
特级教师 肖培东
很少能在鲁迅的小说中读到如《社戏》般诗意的表达。“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当我们以舒缓的节奏朗读这些优美的语言时,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图便绘声绘影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怎样展现这些富有特征性的生活片段和场景,是老师需要格外着力的。熊亚萍老师就是这样切入教学的。老师问:“课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形象生动,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学生踊跃搜罗出散落于全文的生花妙笔:有品景,有炼字,能钩连,善激思。所谓“把空洞的叙述变为生动的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是也。
当然,栩栩如生的描绘,是为了揭示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观察和深刻思索。吴奇老师也在“探寻作者描绘的淳朴乡情和美好景色”,但巧妙地转到诗意的“背后”去思考。能略去“极偏僻”这个词吗?学生归纳为:平桥村地理位置远离城市乡镇,交通信息都不发达,文化也会落后。这是“偏僻”的顺理之意。继而在吴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领悟出风景的原生态、民风的自然淳朴。这是“偏僻”的格外之意。精彩的教学,就是要在常规的状态中打出第二情景,使之显示出小说人物或者作者的深层心态,吴老师显然是在往这方面努力,不过他是直接从学生对“第二情景”的疑惑中去生成教学的,“极偏僻”是作者深层思考的设置,学生的非有意成就了老师的沿“源”讨“波”,从诗意的“背后”转到诗意,能冲击人物静态的感觉,作者内心的深层情感就不难挖掘出来了。若能进一步地触及情感,教学自会更得深意。
鲁迅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实际上,鲁迅力避的是自己直接出面参与到对小说进行解释。然而俭省的景物描写、简短的人物刻画并不呆板苦涩,反而是充满诗意,原因就在于他并没有吝啬浓烈情感的注入。就如本文,师生感受那一份诗意的同时,更要转到背后去体会鲁迅的温情。余米曲老师概括为:看似寻常最情真。她带着学生去挖掘细微情节的深意,揣摩平淡中的隽永真情。钓虾——“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为何不是“这虾照例是归我们吃的”?一处补笔,钓虾的乐趣之外又有了尊重喜欢之情;放牛——“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是盯着迅哥儿的不足而“嘲笑”吗?细微之处是友善的理解宽容。看社戏——“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他们仅是在迅哥儿失望后的被动反应吗?行为的“主动”凸现细心和善解人意。余老师着力于对“温情”的提炼,使文本笼上一层明朗的馨香,诗意盎然,也温情脉脉。立足语言,展开教学过程,获得教学意义,是语文教学的本真。由语言入手,并且始终沉浸在作者的语言里,陈家尧老师甚至是通过分析人物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与性格,这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要作为。语文教师要具备语言教学意识与能力,还要具备语言训练意识与能力。三处句子关系的分析,可以放手其一交与学生主动探求,化教为学,更利于学生实实在在地积极地步入平桥村的诗意与温情中去。
但是,诗意的“转身”仅是温情吗?即是温情,也有温度的差异!我们如能把不同形象的原生态还原出来,形象的差异和情感的差异就会显现出来。何定琴老师就抓住了此点切入分析。她问“《社戏》里有一个流行语‘写包票’,即打包票。何时、何地、何人、因何事、给何人打包票?”学生说,双喜的“打包票”,除了负责“我”的安全,还有友谊责任、关心照顾、体贴关怀、无私忘我,蕴含着无尽的情谊;六一公公的“打包票”缺少实现的可能,虽也可以看出他的淳朴善良、珍惜劳动成果和对读书的敬仰,但是建立在“我”夸赞他的豆好吃的基础上的。我们发现,如果师生有了自觉的还原意识,就能发现相同背后的潜在差异。很可惜,何老师最后归结为“‘包票’里蕴含着真诚、热情、淳朴、善良、无私,这是一个具有人性美的童话般美丽的乐土”,而没有进一步挖掘它们之间的差异,进而体会鲁迅内心深层处的表达。张初吴老师很有意思地从“很重的心”这个情感基点入手分析,“很重的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师生层层梳理,从借不到船的失望,到母亲阻断的痛苦,到想象小伙伴们欢声笑语的孤独,到不能一吐委屈的压抑,到双喜打包票时的希望,到终于成行的舒展,到误认戏台的急切,到看戏的无聊,到偷罗汉豆的快乐等等。几经转折,起伏有致,张弛有度。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冲击,让师生发现了文本内容潜在的冲突,潜在的冲突让师生找到了分析可操作的路径,可操作的路径又促成了文本诗意的释放。鲁迅没有刻意制造波澜却波澜起伏,自然朴素道来却引人入胜。老师没有刻意深入却左右逢源,从情感原点出发而能使课堂情境互生。如此说来,这样的“转身”也是富有诗意的。
如果我们把目光前移到《社戏》删去的两节,我们会发现《社戏》背后严峻、令人痛苦的现实,“比沙漠更可怕的人世在这里”,作者却只能追忆淳朴和诗意。可以理解为那是对希望的求索,但更是对现实的深切忧虑。面对初中学生,或许有人说,我们有必要去探究这背后的背后、转身的转身吗?但我们不是发现好多老师已经带着孩子站在这门口了吗?
因此,我想说:诗意并不是终止!
标签:
课堂实录
七年级课堂实录
社戏》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肖培东:静水流深才是语文(教师随笔)
下一篇:
带上她的眼睛 教学设计(部编本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