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030  2017-02-21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1 敬畏自然

知识与技能

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主旨,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本文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义,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探究思考,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难点

1.概括要点,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2.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的含义。

1.情景教学法。

2.设疑激趣法。

3.讨论点拨法。

有关人类征服自然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爱护环境”是我们当今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话题,也是一个严峻的话题,我们只要仰视一下天空,就应当惊愕地承认:它早已不再纯净,而是被“现代文明”的烟尘污染得浑浊而模糊。

不必讳言,在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视野中,已很难找到一块净土:珠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海底有铅、铬沉淀,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烟雾在加浓变酸。

此外,我们曾经那么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喊着要改造自然。大片大片地开山垦荒、围湖造田,大肆砍伐森林,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几百年才长成的树木,人可以在短短十分钟让它在地球上消失;上千年的热带雨林,可以在几年内将它们变成光秃秃的平地;几百万年才进化而成的物种,可以在几十年间使它绝迹。人类还有什么办不到的?可是,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大自然就反过来惩罚人类了。

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本文会给我们指点迷津的。

严春友,1959年生,山东莒县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宇宙全息统一论》《精神之谜》《西方哲学新论》等。《大自然的智慧》一文入选199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

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大自然的智慧》,选入教材时有改动。原文发表在《散文》1988年第5期上。

一直以来,世界的各民族对自己创造的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和高度发达的科技都感到无比骄傲自豪,并以此列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许多现代人却目空一切地不断膨胀着自己的私欲,全然不顾自然的危机,更忘乎所以地藐视自然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阅读这篇《敬畏自然》可能会使人类被欲望冲昏的头脑冷静一下。

1.多媒体播放有关人类征服自然的图片,如登山、横渡、航天航空、空气污染、森林毁灭、土地沙化、动物暴减……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3.如何理解课文标题“敬畏自然”?

“敬畏”,就是敬重又畏惧,“敬畏”,就是爱护。人类要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时时刻刻爱护自然,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4.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而是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达了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1.阅读文章第1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人类宣称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文章第1自然段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

(1)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

(2)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

(3)论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所以,人类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2.阅读文章第2~7自然段,思考: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有什么关系?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这个比喻形象地揭示了二者的关系。作者认为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是人类智慧遥不可及的。而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进行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的智慧只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人们应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而且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3.阅读文章第8~10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人类与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弟兄关系?

作者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而非生命物质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因此,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弟兄关系。

4.阅读文章第11自然段及全文,思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弟兄。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5.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呢?

这是针对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提出的。人总是要征服自然,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很容易走到极端,这样下去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招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6.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段是哪一段?

课文第11自然段。

7.文章是如何一步步推出“敬畏自然”的结论的?

文章先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第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第二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是第三层。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引出结论。

8.教师小结:作为一篇科学文艺作品,本文的科学性体现在议论文这一文体的运用上。文章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通篇依照论述的思路展开,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依次叙写,由引论到本论再到结论,水到渠成。


展开全文阅读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科学文艺作品的一个特点,即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论述文章内容。其实,科学文艺作品还有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敬畏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类的生成都是神奇的,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

2.“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在不存在?这个“智慧”,这个“生命”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课文所说的“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都是拟人化的说法,把宇宙比拟为人,将宇宙的一切,都设想为造物主的创造,那么这种创造的智慧真是太神奇了。作者说,“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就是拟人的说法。

3.为什么说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只要想想苍蝇蚊子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就会觉得其非常精巧。生物学家研究得越精细,越觉其精巧。苍蝇蚊子固然讨厌,但是想想苍蝇怎么会有复眼,蚊子怎么能够吸血,不能不觉得奇妙。灰尘也是物质,何以如此微小,假如深入地探究到它的内部结构,也会觉得其精巧。

4.为什么说“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为什么说“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

作者把宇宙智慧分为低级形态与高级形态。宇宙智慧就分化成两个概念。一个是大概念,既包括低级形态,又包括高级形态的概念;一个是小概念,单指低级形态。所谓“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这里所说“宇宙智慧”是指低级形态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和宇宙智慧的低级形态当然是宇宙智慧的不同阶段。

照作者的说法,人之于宇宙,有如头脑之于全身,这就容易理解人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了。头脑的认识、头脑的思维当然就是一个人的认识、一个人的思维,这就容易理解这一串话语了。再则,也说明人与宇宙是休戚与共的,例如,公害破坏宇宙机体是宇宙的痛苦,也令人类痛苦,所以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反之亦然。

5.“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作者用拟人手法,说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区别只在于高级生命形态与低级生命形态之分,而高级生命形态正是从低级生命形态中产生的,所以低级生命形态,即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隐藏着生命”,也有“生命的萌芽”。如山崩之前是寂然无声的,但山体在不断地破坏,石头里有“生命的呐喊”,却暂无声息,那就是一种“沉默的声音”。

6.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体会其中包含的深意,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恶果,危及人类自身。形象地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3)宇宙到处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此句说明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4)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5)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人类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7.教师小结:作为一篇科学文艺作品,本文达到了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统一。文章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感受到语言优美,还唤起了我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与思考。

全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指出人类提出“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把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相比较,指出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

第四部分(第8~10自然段):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

第五部分(第11自然段):得出结论:人应该敬畏自然。

1.运用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最后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又进了一层。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引出结论。

2.运用对比手法。

分说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的智慧,不但从整体上构成对比,而且两个方面的议论又有对比,用自然的眼光看人类的智慧,就包含着对比,论自然的智慧又一再说“人类却不能”“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也是对比。

敬畏自然

严春友

提出问题: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

分析问题:比较人类与自然的智慧

     阐述宇宙两者间智慧的关系

  论述宇宙是有生命的

解决问题: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层层递进 水到渠成 (排比、比喻、拟人、反问)

议论性散文:既有议论文的形式,也有文学的色彩

我在教《敬畏自然》这篇课文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一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二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让学生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知识与技能

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学生的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重点

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难点

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1.文献法。

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上课初始全班交流,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或朗读课文,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展开余文
2.合作探究法。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是一个恐怖又充满神秘的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罗布泊滋润着大片的生命绿洲。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吴刚,大学教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见《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作者叙述事实、列举数据都真实可靠,但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

作者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发出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1.同学们,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

2.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惧。

2.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地增加耕地用水、盲目地修建水库截水、盲目地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3.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食恶果?人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根本原因是利益的驱动。“盲目”其实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图本地区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甚至不懂生态平衡、不懂自然规律,兴高采烈地自掘坟墓,让黄沙将整个家园掩埋。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4.看完文章后,我们的心里只有一种感觉——沉重。现在大家畅所欲言:最让你心情沉重的句子有哪些呢?

(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3)通过罗布泊的今昔对比,让人知道它原非如此荒凉,这样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4)第20自然段对胡杨林的枯死惨状的描写,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5.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人们为了生存,扩大耕地,开采矿藏,这是开发。现在西部大开发也同样是开发,一定要注意克服盲目性,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描写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

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追溯历史上罗布泊的美丽景象,和前面部分形成对比。

第三部分(第9~25自然段):说明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指出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

第四部分(第26~28自然段):推而广之,以青海湖、月牙泉为例,说明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1.巧妙合理的布局谋篇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2.适当合理地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各个角度突出中心。

每一种表达方式都恰到好处又圆满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相得益彰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大量地占有材料是挖掘文章深度、拓展外延的坚实基础。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 刚

生命绿洲河流改道荒漠化原因 世界第二大沙漠的一部分滥用水源

树立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意识

在学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生命的绿洲”到“生命的禁区”,学生会对这个悲剧深感痛心,对悲剧制造者产生极度的愤慨。我让学生认真体会,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对生态环境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把作者的这种人文关怀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抒发自己的心声,这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还注意语文课堂的延伸,让学生走进社区,向周围的人宣传环保知识。就教学过程而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写,这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13 旅鼠之谜

知识与技能

整体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

过程与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旅鼠之谜”给人类的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重点

整体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

难点

多角度理解对人类的启示。

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有关旅鼠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大自然有许许多多奇怪的现象,有的已经被人们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有的至今仍是一个谜团:在北极生活着一种被人们称之为旅鼠的老鼠,每对一年竟能繁殖后代967118只!一旦旅鼠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它的毛色就会发生变化,灰黑色变成鲜艳的橘红色,好像是在吸引天敌的注意;如果被天敌杀死的数量太少,剩下来的就会聚成几百万只的大军,浩浩荡荡直奔大海,集体自杀。这些行为究竟是为了什么?科学家们绞尽脑汁,研究了好几个世纪,至今也没有解开这个谜团。今天,我们就与位梦华先生一起走进旅鼠世界,了解这个旅鼠的奥秘!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1962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攻读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67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地震成因及地震预报的探索与研究。1978年归入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81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并于1982年10月去南极,从此与两极结下不解之缘。1983年回国后,利用业余时间,埋头于南极的综合研究。

位梦华的主要著作有《奇异的大陆——南极洲》《南极政治与法律》《南极之梦》《美国随想与南极梦说》《南极属于谁》《冰雪世界的资源》《北极的呼唤》等,由位梦华主编的丛书《神奇的北极》获第六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大奖(1996年)和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7年)。

旅鼠,哺乳动物,常年居住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斯堪的纳维亚人称之为“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天兵天将,突然降临。

1985年的春天,成群结队的旅鼠浩浩荡荡地挺进挪威山区,所到之处,草木被洗劫一空,庄稼被啃得一塌糊涂,牲畜被咬伤。旅鼠成灾,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为此,人们忧心忡忡。然而,到了4月份,这群旅鼠大军突然以日行50公里的速度直奔挪威西北海岸,遇到河流,走在前面的会义无反顾地跳入水中,为后来者架起一座“鼠桥”;遇到悬崖峭壁,许多旅鼠会自动抱成一团,形成一个个大肉球,勇敢地向下滚去,伤的伤,死的死,而活着的又会继续前行,沿途留下了不可胜数的旅鼠的尸体。就这样,它们逢山过山,遇水涉水,勇往直前,前仆后继,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奋勇向前,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无惧色,纷纷跳将下去,奋力往前游去,直到全军覆没。

至于旅鼠为什么会集体自杀,科学家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却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说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来。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知识?简要回顾本文内容。

2.旅鼠之谜有哪些?

旅鼠的奥秘有三:

一是繁殖能力惊人;

二是繁殖没有节制,可是一旦繁殖过多,就会出现种种怪现象,好像想方设法要自杀似的;

三是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奔往大海,葬身大海。

1.一对旅鼠一年的繁殖数量很不容易说明白,作者是怎样说清楚的?

一对旅鼠,一年有七代子孙,作者一代一代说下来,总体上看,是详细说明,但详说之中,也有详有略。第二代详说;第三代的第一胎、第二胎详说;其他几胎就不再一一详说。即使是一、二两胎,详说的程度也有差别。第四代则详说第一胎,第二胎到第七胎就概说总数。至于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都只说总数,最后是说祖孙八代的总数。可见,作者的写法是逐步展开,有详有略。第几代第几胎一一交代明白,所以让人觉得繁而不乱。

2.读整篇课文,真像读有趣的故事一样,叫人越读越起劲。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科学小品文讲究波澜、讲究高潮,仔细揣摩课文的谋篇布局,可以发现,这篇科学小品文也讲究波澜、讲究高潮,而且讲究结局的有趣和隽永,所以我们会越读越有兴趣。

旅鼠的三大奥秘言之有序:超强的繁殖能力是前提,其他两大奥秘虽然至今还是一团谜,但总与繁殖有关。三大奥秘一个比一个更神秘莫测,第二、第三大奥秘都是自杀行为,但是第三大奥秘比第二大奥秘更神秘。所以这样的总体结构有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效果。

再说对话的详略,丹尼斯讲述前两个奥秘之后,写“我”的反应都比较少,对于第一大奥秘,我因怀疑而计算,由惊讶而感叹;对于第二大奥秘,“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陷入了迷惘的深思”,气氛与前不同,行文显出波澜。讲了第三大奥秘之后,又写了反复的谈论,“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发问,谈兴前所未有,如同叙事文学作品的高潮,一问一答之间,实际上也是反复制造悬念,反复解开悬念,最后却又是“一大难解之谜”,让读者也“陷入了迷惘的深思”。篇末,又有丹尼斯发人深思的感慨和让人始而惊吓、继而发笑的举止,又庄又谐。通篇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让人既增知识又有兴味。


展开余文
3.思考一下,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说一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本文在情节上,以旅鼠三大奥秘贯穿全文,并形成悬念,层层推进。这样安排使行文波澜不断,反复制造悬念又反复解开悬念。最后却是“一大难解之谜”,更加能吸引读者。

4.本文反复渲染旅鼠之谜的目的是什么?说说自己的见解。

本文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反复渲染“旅鼠之谜”,目的决不仅在于介绍关于旅鼠的生物学知识,更意在提醒人类关注自身第1号问题——全球人口迅速增长而难以控制的问题。

5.一只小小的旅鼠尚能如此,我们人呢?正如课文所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结合下列资料,讨论一下,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亿人。

网上有人预测:中国人口2032将达14.7亿。

((1)重点在控制人口,学会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2)动物们都知道通过控制自身种群的数量,来保持生态平衡,维持自然的和谐发展。而我们人类呢,也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求得可持续发展。

6.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请从不同角度思考。

(1)“旅鼠之谜”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说明大自然还有许多奥秘人类无法解释,有些奥秘是非常难解的,有待继续探究。

(2)旅鼠奇特的行为给我们一个启示,即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3)“过去的事实似乎表明,看来用通常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是难以解开旅鼠之谜的。”科学研究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

7.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准确说明旅鼠的这些奥秘?请举例说明。

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

8.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知识巧妙地介绍给大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加以分析。

(1)作者运用记叙的方式,采取对话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

(2)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

(3)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总结科学小品文的写法特点。

(1)作者运用灵活的方式,采取多种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

(2)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

(3)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通俗易懂。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我”在北极捕到一只旅鼠,遇到纽约动物协会成员——丹尼斯•马洛拉斯,引出话题。

第二部分(第7~27自然段):写丹尼斯向“我”揭示旅鼠的三大奥秘。

第三部分(第28自然段):由旅鼠奇特的行为而引发对人类繁衍的忧思,深化了主题。

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有关旅鼠的科学知识,体现文章的科学性。

2.记叙的框架,对话的形式。

全文用记叙作为框架,以对话为主要写作方式,向读者清晰地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故事性、趣味性极强。

3.衔接天衣无缝。

在介绍旅鼠的三大奥秘时,环环相扣,既深入介绍了几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清晰地分析了各个问题的特点。在对旅鼠“死亡大迁移”进行讲解时,巧妙利用“我”的问题,既道出读者的心声,又引出文章下面要介绍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既清晰明了又浑然一体。

旅鼠之谜

位梦华

旅鼠之谜1.繁殖力惊人2.奇怪自杀行为  知识性、趣味性3.死亡大迁移

奥秘无穷

众多启示→人口数量要控制

学习这篇文章,一要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二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求知欲和探究学习的欲望。三要与其他课文相参照,把各部分内容串联起来作全面深入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

可以通过读故事的方法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那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理解了本文告诉我们的只有通过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的思想。

14 大雁归来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2.体会本文生动描写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珍爱动物的情感,鼓励学生保护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重点

1.理解说明对象和特点。

2.理解作者的情怀。

难点

对文中一些表意含蓄的句子的理解感悟。

情境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有关大雁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面前时,就宣告着春天到了,它们欢快之极,喧闹地聚会,寂寞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对大雁情有独钟,他把大雁看作与自己平等的生物,看作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宇宙之美的展示者,他怀着对大雁的喜爱、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的种种活动。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大雁的世界。

利奥波德(1887~1948年),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他是一位出色的观察家、敏锐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位造诣极深的文学家。《沙乡年鉴》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在这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如歌如泣地叙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此书文笔优美、思想深刻,被誉为“绿色圣经”。

关于大雁

大雁是一种大型游禽,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形状略似家鹅,有的较小。嘴宽而厚,嘴甲比较宽阔,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雌雄羽色相似,多数呈淡灰褐色,有斑纹。大雁群居水边,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主食嫩叶、细根、种子,间或啄食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们称之为“雁字”,又因为行列整齐,人们称之为“雁阵”。大雁的飞行路线是笔直的。中国常见的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队多以六只或六只的倍数组成。

1.多媒体展示课件中大雁活动的情景,同时播放有关雁的歌曲,创设学习情境。

2.大雁是一种什么样的鸟?

大雁是一种大型的游鸟,是一种益鸟……

3.你又是怎样理解“归来”的?

有两层含义:一是大雁返回;二是呼唤大雁,表达一种喜爱之情。

4.教师让学生同桌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作者及《沙乡年鉴》的资料,然后抽三名学生全班交流,最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地方做个记号。

6.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的哪些个性特点?

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描写了它们觅食前后的鸣叫,描写了孤雁,描写了4月夜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候鸟,是报春使者,喜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1.你从文中了解了有关大雁的哪些知识?

(1)大雁3月份从南方飞到北方繁殖,11月份从北方飞到南方越冬。

(2)大雁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3)雁队以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

(4)春天大雁喜欢在沼泽中聚会,大雁的迁徙是全球性的。

2.阅读课文第6~10自然段,探讨选文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

选文对大雁到玉米地的旅行,春雁的集会秩序以及集会中的“激烈辩论”等作了生动的描写。

3.“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这句反映了怎样的事实?

反映了季节的更替及春雁的觅食习性。

4.作者笔下的大雁有思想、有家庭、有欢乐也有不幸,他是怎样表现这一切的?

作者往往用诸如“低语”“问好” “邀请”“旅行”“喧闹”“咕哝”“激烈辩论”“发言”等拟人化的语言,使得大雁有了思想,有了家庭,有了欢乐,也有了不幸,展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画面,具有特别强的感染力。

5.作者在文中不但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且还多次把大雁称为“我们”的,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

(1)课文第4自然段中把大雁称为“我们的客人”。

(2)课文第6自然段有一句“我们的春雁”。

(3)课文第10自然段有一句“我们的大雁”。

6.作者多次把大雁称为“我们的”,这说明了什么呢?

不仅说明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而且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大雁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样。

7.作者为大雁的归来而高兴,又为单身的孤雁而伤感。那么有些大雁为什么由双雁变成了孤雁呢?

被人猎杀了。

8.作者对被人类猎杀了亲人和伙伴的孤雁而伤感,这表明了作者对猎杀者怎样的态度呢?又说明作者希望人们怎样做?

(1)对猎杀者的不满、谴责和愤恨。

(2)希望人们保护大雁,保护野生动物。

9.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保护野生动物有什么意义?

(1)可以保持地球上的平衡生态。

(2)可以使大自然保持丰富性和多样性。

(3)可以为我们人类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欢乐和情趣。

10.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害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11.把刚才读课文的过程中画下来的优美句段再认真地读一读,仔细品味,思考交流认为写得好的原因。

(1)“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这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描写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大雁的聪明、可爱、热情,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这一句把大雁比作“客人”,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动词“溅起”“抖落”用得生动逼真,运用拟人的写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大雁归来预示着万物已经摆脱了冬日的严寒,温暖的春天已经来临。

(3)第4个自然段中的“盘旋”“慢慢地扇动”“静静地滑翔”这几个动词也用得好。

这些动词不但写出了大雁降落的具体过程,富有动感,而且写出了大雁动作的优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说明了作者观察的细致。

(4)“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作者把迁徙中大雁的鸣叫,比作是“带着野性的诗歌”,这既写出了大雁的可爱,说明大雁是人类的朋友,更表现出他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12.思考下面这些句子的内涵。

(1)“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呢?

联系下文解读此句。下文说,大雁知道1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由此可知,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说明大雁也摸清楚了这个规律,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放心地活动、觅食。

(2)“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单调枯燥的数字”指6只,或6的倍数,由这些数字分析,6只的雁群是一个家庭,而之所以有“孤雁”,是因为家庭中其他成员被枪杀,它们有的成了“心碎的寡妇”,有的失去了子女,原先就为这样推断而感伤,六年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结论,所以进一步激发了爱鸟者的伤感。为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动感情的情形是少有的,但是关于大雁的单调枯燥的数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意味,不能不令人动情。

13.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写大雁的古诗句?

(1)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一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有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宋代范仲淹的词《渔家傲》中有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4)唐代诗人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一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雁对季节把握准确。

第二部分(第3~10自然段):写大雁的日常生活。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大雁有联合观念,它们的迁徙为地球带来了生机。

1.诗意表述,情感丰富。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这一句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的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2.语言真挚,情意浓醇。

本文语言十分优美,具体表现在: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使文章形象生动,可读性强;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大雁的特征;词汇丰富多彩。

3.形象描写,声情并茂。

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雁队和孤雁(感伤)  珍视动物

鸣叫(“辩论”—“低语”—喜爱) 保护自然

联合的观念(赞美)

这节语文课,全面渗透新课改理念,又充分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以说体现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价值。

我的教学设计呈板块状,合理而有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突出基本能力培养,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同时,我又强化基础训练,重视知识积累。让学生自主学习,我的适时引导、点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教学实而不死、活而不乱。

15 喂——出来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

2.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深意,培养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

2.揣摩作者的想象过程,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学习作者的想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重点

把握小说的情节,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难点

理解结尾的含意,领会小说的主旨。

复述法、品读鉴赏法、讨论点拨法。

星新一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同学们,在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了一篇课文,叫《斑羚飞渡》,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动于斑羚的献身精神,而且告诉了我们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确,面对大自然,我们人类应该思考得更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作家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也许我们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星新一,1926年9月生于日本东京,坎坷多艰的经历却使他具备了一种对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敏锐的洞察力,写出了许多异彩纷呈、从各个角度反映社会现实的微型小说。

代表作:《恶魔天国》《人造美人》《声网》《梦魔的标靶》等。

1.写作背景

20世纪中后期,由于前一个多世纪大工业生产在全球范围的全面发展,人类向大自然无休止地索取,肆无忌惮地开采,给自然、人类自身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灾难。同时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各领域的巨大变革,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对此,作者创作这篇科幻小说,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对人类行为、思想、道德的探讨和思索。

2.科学幻想小说

简称“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

1.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指名概括课文内容。

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一天,一个建筑工人听到了一声“喂——出来”的叫声,接着,又有一块小石头从天上掉下来。

2.学生复述,同时教师出示情节链。

庙塌——洞现——洞深——叫声——小石头——栅栏——各色人的反应——商人买下——倒入各种废品——叫声——小石头

3.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发展。

开端:风吹庙倒,深洞出现(洞现);

发展:各路人马,各显神通(探洞);

高潮:新奇公司,尽收垃圾(填洞);

结局:石头飞出,危机初现(洞满)。

4.过渡语:通过情节梳理,我们发现小说的结尾比较奇特,奇怪的呼唤“喂——出来”声从何而来?它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呢?

1.这个故事真实吗?这样的洞真的存在吗?

是虚构、幻想的,但有其真实的一面。

2.这个洞真的是无底的吗?

表面无底,其实未必。正如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

3.小说中的“洞”象征什么?

人类生存的地球。

4.文中说:“渐渐地,海洋和天空又变成了美丽的蔚蓝色,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透明的玻璃一样。”这说明什么?

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一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利益,但这只是暂时的,潜伏着隐患。

5.这个洞出现后,出场了哪些人?各有哪些不同的反应?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人?说明理由。

(1)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的人:

①村民:“村长还没来得及回答,村民们就异口同声地叫了起来。……‘一个洞有什么稀奇的,现在就送给你吧。’”

②城市里的居民们:“人们都只愿意在生产性企业或商业公司工作,谁也不愿意天天和各种各样的垃圾打交道。现在人们都认为,这个社会问题将可以由这个洞来妥善解决。”

(2)贪婪、唯利是图的人:

商人:“反反复复地打量着这个洞,眼睛里露出贪婪的目光……专利权?”

(3)不懂装懂,死要面子,缺乏探究的科学精神的人:

学者:“他装着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关掉了扩音机,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吩咐道:‘赶快把它填掉!’”

6.这些人有何共同点?你觉得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为了名利而忙碌的各类人。

7.人们为什么这样处理垃圾和“三废”?作者为什么幻想出一个深不可测的洞?

人们把江河湖海天空大气看成了无底洞。城市的废物和污水排放在海洋里去,以为这样一来它们就可以漂流得无影无踪,那就是把大海看做深不可测的洞了;人们把废气排向大气中,以为这样一来废气就可以飘散得无影无踪,那就是把大气层看做是深不可测的洞了。这样的洞承担着城市的清洁工作,城市的一切污物将由它们来解决。

通常人们处理垃圾的方法,都源于一种应付的心理。作者幻想出这么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正是集中表现了人们的幻想,讽刺了人们的幻想。作者假想有这么一个洞,既可以用来表现人们的幻想和可笑,也可以警醒世人:不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8.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小石头掉下来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叫声和小石头都从那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里来。最初“一个年轻人对着洞使劲地大叫了一声:‘喂——出来!’”后来,他捡了一块小石头扔进洞里,叫声就是他当初叫的,小石头就是他当初扔的。

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是不言而喻的:原先倾泻进洞里的原子能反应堆废料就要倾泻到人们头上;原先扔进去的机密文件就要扔到人们头上;还有动物尸体和流浪者尸体,废物和污水,还有日记本、照片、假钞票、犯罪证据,都将接二连三地倾泻到人们头上。

9.小说中两处写“喂——出来”,分别有什么作用?

第一处照应文题,同时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的情节。

第二处照应文题和前文,同时启发读者领悟其中蕴涵的哲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时候一到,结果就出来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的。

10.文章以“喂——出来”为题有什么好处?

(1)前后呼应——因果报应(伏笔)。

(2)富有哲理,内涵深刻。

(3)警钟长鸣,回荡耳边。

11.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主题?

这是一篇科幻小说,科幻小说就是用幻想的形式,预测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12.作者通过本文想揭示什么思想内涵?

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其果。破坏大自然,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类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如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总有一天人们会遭到灭顶之灾。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3自然段):故事的开端。一场台风后,地上出现了一个深不可测的洞。

第二部分(第14~38自然段):故事的发展。众人猜疑,想要填洞,投机商人购买了填洞专利。

第三部分(第39~5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填洞公司”成立后,各色垃圾、废料等被倾倒进洞中。

第四部分(第52~56自然段):故事情节的结局。写人类破坏环境将受到惩罚的先兆已出现,无知的人们却毫不察觉。

1.想象奇妙,合情合理。

作者的想象奇妙、丰富、生动、有趣,又合情合理,不但可读性强,而且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深不可测的黑洞,是一个奇特的想象。垃圾扔进洞里,世界从此清爽,不料,有一天,垃圾却从洞里飞了出来,更是一个奇妙的想象。作者的想象是如此丰富,一个个情节联翩而至。每个情节都有鲜明生动的情境和形象。

2.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文章开头部分别具匠心地安排了一个年轻人对着“黑咕隆咚”和“深不可测”的洞大叫了一声“喂——出来”以及扔一块小石头的情节,而在结尾部分又更具创意地设计了一位工人听到“喂——出来”的天外音和小石头不经意地从他面前飞过这一情节。如此首尾呼应,形成了一个精彩的循环式结构布局,使得文章不蔓不枝,结构紧凑,思路清晰,韵味悠长。

喂——出来

星新一

“洞”——人类地球

“喂——出来”——首尾呼应,污染环境必然导致

严重的后果。

警醒: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这是一篇微型科幻小说,文章的主旨在理解了文意之后很容易把握,关于环境污染的话题,学生很熟悉也很容易理解。在教学设计之初,总感到仅停留在保护环境的话题上,就无法将课文内容深入下去,学习也将肤浅地由课文而无限制地延伸到一些与语文学习无关的话题上去。所以在课堂上,我就转而把讨论分析文章的写法作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由对这篇课文内容的探讨联系到他们喜爱的科幻小说以及科幻小说的创作,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兴趣,为他们在课余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另外,想象是初中学生宝贵的能力,我通过这节课让他们明白:保持想象力会使自己受用终生,想象力同时也是一种能力。

 

雷真民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诗五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下一篇: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俗世奇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