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228 2017-03-18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教案:驿路梨花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 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词语。
2.了解本文作者彭荆风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
2.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学习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 秀品质,自觉为人民服务,多做实事做好事。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协理事等职,著有小说《绿月亮》《雾茫茫》,传记文学《 秦基伟将军》,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绿色的网》等。
写作背景 本 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1977年5月,彭荆风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一个下午,他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他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 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他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他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 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小说,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读准字音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恍惚:指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水满外流。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新课导入 “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什么景物?为什么用梨花喻雪?(展示几张梨花的图片)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看看这里的梨花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吧。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和疲劳。
第三部分(13~27):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梨花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热情赞美,结束 全文。
【感悟精彩句子】
赏析下列句子。
(1)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 ,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做铺垫。
(2)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
两个“都”字反映了老区人民心灵的美好,社会主义祖国多民族大家庭温暖如春。
【把握文章主旨】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主旨。
通过叙述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影响下,甘当无名英雄,热情帮助有困难过路群众的事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场面,歌颂了各族人民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生动的精神面貌。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象征手法新颖。
作者着意描写梨树 梨花,旨在写人。写洁白的梨花,是为了衬托未出场的主人公、心灵美好的哈尼小姑娘梨花。灿烂、美丽的“梨花”在作品中成了雷锋精神的象征。
2.侧面描写传神。
展开全文阅读
本文主人公梨花姑娘未出场,但是却使人感到姑娘美好的 形象如在眼前,姑娘美好的心灵又是那样感人肺腑。这是因为本文以满山遍野的洁白梨花来衬托哈尼姑娘梨花;通过草屋及屋内陈设的细致描绘,侧面表现主人公梨花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通过瑶族大爷、梨花妹妹和其他哈尼姑娘等来烘托主人公梨花姑娘。正是这些侧面描写使未出场的主人公形象鲜明感人。2. 体现了音乐故事片的特点。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用象征的手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200字左右。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本课首先用古诗词引出“梨花”这一线索,然后导入新课内容,这样就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课时内容。同时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素材积累:
彭荆风谈读书
著名作家彭荆风一生从事文学创作六十余年,至今笔耕不辍;与文学创作之路息息相关的读书“事业”,彭荆风也专心致志地从事了六七十年。
说起读书,著名老作家彭荆风有说不完的话。他家中的书房触目之处能见到不少诸如《史记》《后汉书》《 全唐诗》等类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因为从小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在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之后,彭荆风选择了写小说和纪实文学。如今,彭荆风每天依然把半天的时间花在读书上,在他看来读书看报已经成为生活的必需。
彭荆风说,一个从事文学的人,首先要看的就是文学书,虽然有些书写得不好,但不看根本不知道它的好坏。有些经典的书是要经常 读,像《三国演义》《红楼梦》《史记》《聊斋》《全唐诗》《静静的顿河》等,彭荆风外出时,也会选择随身携带,随时翻看。彭荆风说,司马迁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因为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他下笔才“有神”。“光读书是个书呆子,不和生活接触不行;光行万里路,那就是个苦力、文盲;但是你读书读得多,再到生活里面去,你认识生活就比别人要深,更高明。这两者结合起来,不管是从事文学也好,还是从事其他职业,都很有意义。”
张语晴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教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下一篇: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简介与鉴赏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