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801  
标签:教学论文
读解课文的程序与读解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网友来稿)
尚延联     

一、实验背景

阅读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现代教育所推崇的终身教育思想,其中心内容就是让每个社会成员都养成终身的阅读习惯,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人人养成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

阅读能力就是体现在阅读实践中的对读物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联想能力。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本来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工作,可在今天被绝对化了,许多教师把阅读训练变成了死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背段落大意,背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这势必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几乎在每一年的《高考各科试题分析》中都要指出:“考生的阅读能力特别弱”,所以要“着重强调这个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读解课文的程序与学生在读解中认知结构的生成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理论依据

1932年心理学家马特列提出了“图式”(Scheme)一词,这就是认知结构的前身。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这个“图式”也就是阅读的某种模式。他认为在人脑中有一种固定的图式,阅读时用头脑中的图式去同化课文中的信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识结构生成过程也有描述,他认为学生认知结构的生成与读解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发展阶段是相一致的。

当前,认知主义阐述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的关系和现代的系统科学,使教学领域在认知理论和实践方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人教社颁行的语文通用教材,也依据认知规律,确立了以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为横向层次,以实用文、文学作品、文言文的知识点和训练连缀而成的序列为纵向直线,以各类教学单元为纵横交叉的结合点,构成了一个结构“网络”。这样,一个由认知内容和能力层次组合而成的网状构架便初步显现,使语文教学从合成认知进入整体认知,从而趋于规范化和科学化。这就为我们阅读教学的优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读解课文程序研究

1、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进入文本世界。让学生理解语言形式,把握思想情感。

①文艺语体。文艺语体是运用形象思维,通过艺术形象反映客观世界,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文艺语体可分为散文、诗歌和戏剧三个分支语体,它的特点是形象性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操作办法

A.散文语体包括小说、散文等,由叙述人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构成一个整体。散文的文采是通过语言表露出来,品味散文的语言应以形象、含蓄、情韵三方面入手。

B.诗歌语体包括词曲等,它的最大特点是:音乐性和语言的简约、跳跃,品味诗歌的语言就要“品”出字词之中包孕着的丰富含义,诗句之外包含着的不尽韵味。

C.戏剧语体包括话剧、歌剧等。它的最大特点是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口语化和动作化。品味戏剧语言就是“品”出语言所表现的人物内心复杂、细致的思想活动,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体会话中之因、语中之话,话外之因,补充和丰富原台词内容。

②科技语体

科技语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以记述、实用为目的。它的最大特点是术语性、客观性、逻辑性和符号性。

操作办法

A.科技语体多用科技术语,概栝、简明。读解课文时首先要弄清基本概念,消除神秘感和畏惧感。

B.科技语体多用长句和主谓句的完全句。读解课文时训练学生养成遇到复杂的长句自我紧缩加工、提取句子基本意思的习惯。

C.科技语体具有客观性,排斥艺术性和形象性。读解课文时要激发学生兴趣,用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感染学生,用最新的科技成果调动学生。

③政论语体

政论语体是一种宣传鼓动的语体,它既有严谨性、逻辑性,又有战斗的激情,具有鼓动性和综合性。

操作办法。

①政论语体具有鼓动性,读解课文时引导学生感受战斗激情,体会语言的气势,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对丑恶行径的憎恨和鄙视。理解设问句、反问句、排比句的运用。

②政论语体多长句,引导学生根据关联词语理解复句,根据逻辑关系概括理解句意。

2、抓住“辨体”这个读解课文的门户,研究文体的外在形态及其特征。

(1)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是以具体的、富有美感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作家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类。

操作办法

①诗歌

A.从重点字词、句和表现方法的分析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B.通过对诗歌形象和意境的剖析,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C.从诗歌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上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②散文

A.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明确内容主旨。线索在结构上贯穿全文,常带有明显的语言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是文中重复出现的语词,或是反复咏叹的某种情感,也有时隐时显的双线或多线,但必有一条起决定作用。若无明显标志,就需列出全文各段的段落大意,分析各段之间,各段与中心之间的关系,联系中心找到凝聚文章材料、贯穿文章各个段落的线索。

B.抓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领悟散文的情态。读解写景散文时根据作者以景物的描绘,借助想象,构筑艺术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状物类散文,作者托物言志,“物皆着我之颜色”,阅读时必须揣摩“我之颜色”,把握“物”所暗含的意趣和诗意;对抒情性散文则要进入角色,置身于作者抒情的场景或角度,去感受作者胸中奔涌的激情。

③小说

A.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小说情节千变万化,但一般总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几个阶段,分析时要特别重视“发展”部分和“高潮”部分。

B.分析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

C.分析人物性格。从描写人物的各种方法入手剖析人物性格,透过文字表面去领悟作者的用心和所刻画的人物的“神”,注意人物的鲜明个性和广泛代表性。


展开全文阅读
D.剖析环境。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剖析社会环境,把握小说主题;剖析自然环境,窥探人物性格。

④戏剧

A.了解戏剧情节,把握戏剧冲突。先从场次入手,进行微观考察,仔细研究主要事件、主要场次的描写,最后把各个场面合起来作综合分析;也可从情节的线索入手,一部戏的情节主线,就是贯穿全剧的主要矛盾冲突。

B.分析冲突性质,把握戏剧主题。戏剧冲突的实质是性格冲突,是人物的世界观、阶级立场、政治观点、道德品质、思想感情、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相互“抵触”。列出戏剧一共写了多少冲突,哪些是主要冲突以及各种冲突产生的原因。

(2)实用文体

实用文体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以表达方式分类的。

操作办法

①记叙文

A.研究记叙顺序。掌握各种叙述方法的基本特征;研究文章开头和结尾,注意文中叙述转换交接处语句。

B.剖析事件意义。剖析具体事件的本质意义、普遍意义,剖析作者寄寓于事件中的情感。

C.分析写作特色。分析文章的构思特色即取舍详略等,看新在何处,巧在何处;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看是细腻优美,还是质朴简洁,或是生动幽默。不套用术语,将具体分析与抽象概念结合起来。

②说明文

A.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借助文章标题确定说明对象,借助重点句段和说明方法确定说明对象的特征。

B.分析说明顺序及其结构。从分析说明对象入手,把握说明顺序;从理清说明顺序入手,把握文章结构。说明实体事物、形状构造常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过程一般按时间先后,介绍事物特征、种类、成因一般按逻辑顺序。从时空顺序安排材料,形成的一般是“纵式”结构;以逻辑顺序安排材料形成的一般是“横式”结构。

C.辨识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建立说明方法系统表,了解各种说明方法的特征,联系具体语境,体会说明方法的目的和作用。

③议论文

A.识别论点。了解中心论点的两种呈现形式——揭示型和包孕型。审察标题、开篇、收篇。

B.理解论据。辨清论据的不同类型,分析论据的证明作用。

C.分析论证结构。总体论证结构主要有层进式和总分式,局部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领会各段内容,借助语言标志和线索来确定文章的结构特点。

D.辨析论证方法。论证方法主要有例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掌握各种论证方法的不同特点,对易混的论证方法应注意区分。

3、分析段落层次,辨认文本的内在形态的构造。

分析文章段落层次是现代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把握文章层次,首先应了解文章层次结构与哪些因素有关。一般说来,文章层次结构与客观事物、客观事理的内部联系有关,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关,与作者组织全篇的思路有关。

操作办法

①划分段落层次

A.明晰一般段落的构成包括起始部分、展开部分和终结部分。

B.了解段落展开的八种类型:时间型、过程型、空间型、比较型、比照型、转折型、层进型、因果型、总分型。

C.从文章所写对象特征找到分类标准。如记叙文用时间空间作顺序,表现在词语上出现表时间的年月日、晨午夜和时分秒等,出现表空间的词语前后左右、上中下、内外等。说明文则以所介绍对象的客观实际及内在规律作为划分层次的标准。议论文往往以逻辑层次作为分类标准,或采用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式结构,或采用总分总的横式结构,或采用层进式的纵式结构,表现在语词上常有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等。

②辨析段落思路。

A.搞清句与句之间的相并关系(并列、对照、转折)、相承关系(承接、递进、推衍)、相属关系。

B.弄清层次上下的组合关系,搞清贯穿全文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归纳段意

A.抓中心句。中心句有的在段尾有的在段尾,有的在段中。对无中心句的采用设问法,给自己提问,然后结合全文回答。

B.归纳段意可采用改写概括和完整概括(并列的层次用串联法,有主有次的层次用舍次保主法)

C.利用提示性语言标志。如“因此”、“所以”、“实质上”、“这就是说”、“这样一来”、“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等。

四、学生读解中认知结构的发展研究

学生的认知结构指学生的思想、智慧、知识和技能等诸种要素的综合结构。在读解中生成和发展认知结构必须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依据阅读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变化特征,在读解课文的全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感知(字词句篇)——理解(由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评价(个人看法)——创造(新的发现和独有的见解)。

1、遵循原则

(1)要有整体读解意识

整体读解意识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侧重整体把握,整体理解,以宏观上居高临下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吸收文章的精髓。整体读解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解习惯,发展健全的认知结构。整体读解意识可以使学生在纷繁材料中能分清主次,在众多的现象中能看出本质,在复杂的事件中能把握主旨。

整体读解要求在读解课文时,起始阶段抓住整体,分析局部时不忘整体,局部分析要为理解整体服务。

(2)要有创新读解意识

江泽民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创新的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并非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潜在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有必要也应该实现创新教学。

创新阅读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积极探求、锐意进取、自由发挥提供前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他们个人的理解能力去研读课文,对课文不确定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提倡多角度观照,多样化表达,独立性想象等。

(3)要有现代读解意识

现代读解意识要求阅读教学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着眼于快速获取信息,要求做到“高密度、高难度、高速度”(苏·赞可夫语),用这种新的阅读观念去选择教学思路和方法。表现在读解课文过程中要巧妙地处理教材,不要贪大求全;革除慢节奏、低层次的徘徊,而代之以快速高效的阅读训练;不拘一格,因文定法,因材施教;不满足于教懂,更要求教会,授之以渔。

现代阅读要求打破封闭单一的教学模式,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少一点“匠气”,多一些“灵气”。

2、操作办法:

(1)感知

A.先制作一张表格,包括“题目”“作者”“出处及出版时间”“基本内容”“重要事实”“写作特色及有争议之处”“新思想及读后启示”等七个步骤。阅读时自动地去选择与七个方面有关的信息,压缩掉与这七个问题关系不大的信息。

B.利用学过的知识,促进阅读认知。如文字的偏旁部首知识有助于解码,语法知识有利于解读句子含义,章法知识有助于理解语篇。学生在阅读时及时提取相关的语言知识,能为认知结构生成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理解

A.词语理解。从相对相反的上下文线索理解,从同位互注的上下文线索来理解,从描述例解的上下文线索来理解,从表示目的、手段的上下文线索来理解,理解引申义、修辞义和在文中特殊义(包括指代义、概括义和特定义),从逻辑上去分析推断词语含义。

B.句子理解。探明句子产生的特定语境来阐释句意,依据文章主旨来阐释句意,运用语法修辞知识来帮助阐释句意,根据句子在文中的动态过程阐释句子的隐含信息。

(3)评价

A.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要将局部和主旨联系起来考虑,应注意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注意分析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门户,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注意不同文体不同对待,记叙注意人和事,抒情散文注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议论文注意其逻辑推理过程。


展开余文
B.评价选材、剪裁,主要看其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特色,能否以一当十地表现主题;评价结构主要看其是否完整匀称、上下连贯、曲折有致;评价表达方式主要看其是否自然贴切、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评价表现手法主要看其是否有利用表现主题,是否合情合理,起到鲜明、生动、突出的效果;评价语言主要看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自然得体、上下连贯、丰富多彩。

(4)创新

①采用陌生导入,开拓阅读思路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讲求“知人论世”,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时先作者,后背景,再作品。这固然能使学生对陌生文章熟悉些,但不免使学生在熟悉文章的同时产生理解上的思维定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学生创造性理解文章的思路,从而把学生的创造力扼杀在“熟悉化”的摇篮中。因此,我们应改变这种导入习惯,使教师熟悉的文章以陌生的面孔出现在学生眼前,赋予课文以新鲜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消除成见,有所创造。这种创造有时甚至会通过社会容许的“曲解”而发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名句正是由于陌生化的曲解而被赋予“教师奉献精神”的新意,以至流传至今。

②运用文章学习迁移指导法。所谓文章学习迁移指导法,是根据心理学迁移理论构建一种在读解课文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认知策略和思维操作方法。

A.引导学生运用辐合求同思维对知识进行不断总结、归纳,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出最基本的概念和系统和知识,得出规律。

B.举一反三。“反三”的过程就是发散求异创新的过程。苏轼有两句诗“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学了文章后要求学生变换文体改写,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审问意识等。

C.在读解中培养辩证思维。在对立统一中寻求确切、新颖且有价值的解答。利用学生善联想、灵活性强的特点,针对容易走向片面化、绝对化的弱点,通过阅读教学把文章中的辩证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辩证的创新。

五、实验班级:赣榆高级中学高一(13)、(14)班

六、实验时间:1999年9月——2002年6月

                                        1999年10月

 作者邮箱: gy_shangyl@sina.com
标签:教学论文 读解课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评2004高考作文(网友来稿)
下一篇:“微行”一词辨析(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