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606 2017-03-31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最后一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易错字
哽咽(gěng) 赚钱(zhuàn) 踱步(duó) 祈祷(qídǎo) 惩罚(chéng) 诧异(chà) 郝叟(hǎo) 皱边(zhòu) 懊悔(ào)
2.多音字
晃
匙
宁
杆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
安静 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可用在人、物上,也可用在环境上,比“肃静”语意轻。 没有嘈杂,用“安静”;
严肃安静,用“肃静”。
肃静 严肃而安静。 用在比较严肃的场合。
5.词语释义
哽:声气阻塞。
惩罚:处罚。
征发: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诧异:觉得奇怪。
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小说家。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文题解说】
“最后一课”是指最后一节法语课。标题不但指出了文章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文章的中心。
【创作背景】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不幸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本文通过描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等人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一课》的故事发生在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镇上,镇上的人们通过小学校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向祖国语言告别。整个事件通过一个无知顽童小弗郎士还带有稚气的语言叙述出来。通过他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篇小说可用两课时来教读。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本课为2课时。
1.识记、理解本文的生字词。
2.反复诵读,把握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学习本文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品味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
1.教师搜集、筛选相关资料,课堂上注重引导和点拨。
2.质疑法、讨论法、引领法。
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奋学习,不断上进。
【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认识人物特点,了解本文的叙事线索。
2.体会文章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品味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
第课时
1.识记、理解本文的生字词。
2.反复诵读,把握内容,理清线索。
3.学习本文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重点】
1.反复诵读,把握内容,理清线索。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
透过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导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研读重点⇒探究人物
导入一:点题型
[设计意图] 直接点明课题引入,然后引出深刻的话题——爱国主义,引起学生的注意。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他们将有怎样的表现呢?
导入二:设疑型
[设计意图] 由《最后一课》在世界各国的反响谈起,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愿意阅读本文的兴趣。
《最后一课》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得到他们深深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解开心中的疑问。
导入三:感受型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让学生联想到解放前日本侵略者对我国领土的占领,引出课题。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又联系将要学习的文本,使其愿意阅读文本。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土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的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的感受。
一、检查预习
[设计意图] 通过检查字词预习和引导学生认识作者,了解背景,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为下面了解文本内容和主旨思想奠定基础。
(一)字词。
1.读准下列字音。【课件展示。】
哽 赚 踱 捂 惩罚 祈祷 诧异 郝叟 懊悔 钥匙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
〔答案〕 gěng zhuàn duó wǔ chéngfá qídǎo chàyì hǎosǒu àohuǐ yàoshi
2.解释下列词语。
(1)哽:
(2)惩罚:
(3)征发:
(4)祈祷:
展开全文阅读
(5)诧异:
〔答案〕 (1)声气阻塞。 (2)处罚。 (3)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 (4)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5)觉得奇怪。
(二)简介作者。
【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小说家。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三)简介背景。
【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通过快速阅读课文,整体了解文章内容,梳理出叙事的线索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
1.生速读课文后,根据课件展示的图片复述课文,师给予评价。
2.依据时间顺序,将本文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做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这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最后一部分,从“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小说结尾。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情感和不屈精神。
3.围绕上面的复述和层次的划分,理顺本文的叙事线索。
〔明确〕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小说以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和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4.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只要情节概括准确,语言简洁无误,教师就给予鼓励。】
5.生用“这是……的最后一课”句式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
三、研读重点,理解内容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的层层引领,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具体的认知过程,从而达到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目的。
1.略读课文,填写下表。说说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儿,静一点儿’……”“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老师穿戴随便。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我”迟到,先生却温柔地说“快坐好”。穿着庄重的礼服。
〔明确〕 肃静取代了嘈杂,庄重取代了随意;对周围环境和气氛的描写,更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重、悲愤的氛围,以及人们对它的无限珍惜。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完全可独立完成。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下面问题。
下列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原先觉得课本‘那么讨厌’,‘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明确〕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明确〕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民族语言的责任感。
(3)“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明确〕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情感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明确〕 表明了小弗郎士对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3.研读文章结尾部分,完成下面问题。
(1)“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2)文中哪些动词很好地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
〔明确〕 “转、拿、使出、写”,表现了他内心的痛苦,以及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
(3)找出表现韩麦尔先生内心痛苦的词句,分析它的作用。
〔明确〕 “脸色惨白”“他哽住了”,表现了他对敌人强烈的愤恨以及丧失国土对他沉重的打击。
【对于以上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的某一重点部分,然后分组讨论,不断研读分析,联系本文的主旨和写作背景加以探讨。】
四、分析描写,探究人物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梳理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从而认识这一人物形象,培养学生赏析辨别的能力。
【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主要采取讨论法,从多方面加以引导,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
1.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明确〕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2.外貌描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何作用?
〔明确〕 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表现了他对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及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3.试举一例神态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眷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情深的热爱。
4.文中动作描写最传神的是哪几句话?它有何作用?
〔明确〕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这段描写充分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把韩麦尔先生悲愤、痛苦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高潮。
5.“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属于什么描写?其含义是什么?
〔明确〕 语言描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全句的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
6.生概述“韩麦尔先生是一个 的人”。
【组内交流意见,班内展示。】
师总结:作者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他虽“拿着大铁戒尺”,但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同寻常的衣帽,原来他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要和自己所教的祖国语言做最后的告别了!可在万分悲痛之际,他始终保持着镇定。他在最后一课时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下课时他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充分表现出他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
展开余文
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平时他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的心灵以深刻的影响。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量和内心的激情!
本节课,我们完成了两个学习任务:一个任务是课标要求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第二个任务是整体感知全文,从宏观上理清文章行文的脉络。准确地说,我们学习了小说三要素中的两个要素——情节和环境,而且对第三个要素人物形象进行了初步探究,这为下堂课我们探究文章的语言和主题思想奠定了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郝叟(hǎosǒu) 诧异(chà) 哽住(gěng)
B.祈祷(qí) 懊悔(ào) 夹着(jiá)
C.惩罚(chěng) 板凳(dèng) 捂(wǔ)
D.紫藤(téng) 钥匙(yàochí) 赚(zhu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祈祷 督学 B.思量 墙璧
C.惨白 阻塞 D.戒尺 溜冰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最后一课
都德
主要人物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主要情节 课前——上课——下课
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
第课时
1.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2.品味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
3.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重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2.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难点】
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领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进而理解小说的内涵。
前情回顾⇒洞察心理⇒探究环境⇒研读语言⇒拓展迁移
一、前情回顾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完成阅读理解,检验学生上堂课的学习效果,为教师驾驭本堂课的目标奠定基础。
【生独立完成下面的问答题,组内交流答案,教师点拨,检验学习效果。】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21cnjy.com
1.这段话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2.这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 1.比喻。 2.“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因此,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通过上面的检查,发现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基本特征。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进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内心世界,看看文章是怎样进行细节刻画的。】
二、研读语言,洞察心理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分别研读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描写,探究他们的心理世界,以及他们内心情感的前后变化。此环节的设置为帮助学生认识人物、辨析情感变化做足了准备。
(一)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上课前”。
(1)“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 怕提问。
(2)“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怕提问。
2.分析“上课中”。
(1)今天的情形和平时不同,表现了小弗郎士怎样的心理?
〔明确〕 疑惑、诧异。
(2)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请找出有关语句。
〔明确〕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段,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3.分析“下课后”。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形象在小弗郎士的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明确〕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二)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生自主探究,组内交流,教师点拨。】
师点拨:上课一开始,他用“又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热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愤。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课文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做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他又深情地赞美祖国语言,赞美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流露出自己的悲愤。“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的感情变化,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三、疑读课文,探究环境描写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研读环境描写,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鼓励其大胆设想。
1.找出开始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 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上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分析“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一句的作用。
〔明确〕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的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四、细读课文,研读语言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研读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借助语句与人物、中心的关系辨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方法。
1.“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一句是写景:一是鸟鸣林绿的美景;另一个是异国占领者肆意践踏的景象。因此尽管风和日丽,并不给人轻快的美感,反而使人沉重压抑。此处景物描写使故事从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剧气氛。第二句话是写“我”的心理,说明小弗郎士无忧无虑、贪玩幼稚,不懂民族的灾难。这为后边写他的觉悟、成熟做铺垫,以显示“最后一课”的巨大教育作用。
2.“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
〔明确〕 表现了觉悟了的小弗郎士强烈的、要学好祖国语言的欲望。
3.“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忘不了”?“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
〔明确〕 这最后一课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赞美所反映出的对祖国的爱,对学生们语重心长的告诫;村民前来听课的动人情景;亡了国的人不准学祖国语言的羞辱,这些都是“我”永远忘不了的。
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请你想象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中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明确〕 韩麦尔先生由于痛苦和悲愤,话断断续续地说不出来。如果说出来,可能是:“我要走了,再也看不见你们了。”“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要永远做真正的法兰西人。”
【课件出示以上语言描写,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读,主要理解这些语言描写或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形象的作用,并教给学生如何分析理解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的方法。】
五、拓展迁移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由文本延伸到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让学生谈谈对我国语言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日本法西斯在侵略中国时,在我国东北沦陷区实行奴化教育,日语被列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等谬论为基本内容;中国历史被肆意篡改,任何易于激发爱国情感的文章都被删除,日本侵略者妄图以此消磨和摧残中国人民的意志。
语言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追求,它起着凝聚人心、团结民众的作用。结合本文韩麦尔先生对法语的赞美,谈谈你对自己的母语有哪些新的认识。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品读,了解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
(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始) 疑惑、诧异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
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描写方法 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展开余文
链接一:
小中见大、高度精练的范例
——读《最后一课》
柳鸣九
一篇短短的三千字左右的故事,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得到他们深深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当我们读到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这个短篇小说时,不禁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其中肯定有着某些东西,仍值得我们今天研究和借鉴。
当然,首先因为作品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表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容易为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读者所理解的。故事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题材。这次战争虽然是由普皇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争夺势力范围引起的,但战争的后期,普军入侵法国,对法国人民来说,战争就属于反侵略的性质。在祖国危急的关头,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热潮高涨。阿尔封斯·都德也应征入伍。在战前,他已经是一个知名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小东西》和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很受读者的欢迎,后者以他故乡的五光十色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在对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的散文诗般的描绘中,流露出作者深深的乡土之恋;前者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写他青年时任小学教师的经历,在亲切自然的叙述中,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以及作者所特有的幽默感。现在,战争生活给予他新的创作源泉,人民反侵略的精神给予他强烈的感染,这使他写出了《月曜日故事集》中一组著名的爱国主义的短篇。其中有的是揭露第二帝国军队的腐败,讽刺军事将领的卑劣无能;有的是颂扬普通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反抗侵略的意志。在这里,他原来局限于日常生活的视野扩大到民族的范围,创作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在这一组作品中,《最后一课》是最为优秀的一篇。
普法战争是以法国的惨败告终的,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了阿尔萨斯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一个短篇能不能容纳这样大的题材?在一个短篇里如何才能容纳这样大的题材,并把它表现得深刻动人?这需要艺术家的匠心。【出处:21教育名师】
在这里,作者充分利用了短篇小说的特点,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他选择了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小学校里的一堂课来表现这一痛心的历史事件和人民悲痛的心情。巨大的、非常的历史事件都是由普通的、日常的生活进程积聚起来的,但是,也并不是任何一个日常生活的场景都能表现出某个巨大的事件,正如不是任何一颗露珠都能反映出太阳的光彩一样。这就需要选择,需要集中,需要典型化,需要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并善于选择足以表现这一本质的日常生活场景。都德所选择的正是集中表现了这一巨大事件的生活片段: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祖国的语言了,小孩子从此要学异国统治者的语言了!作者的这一选择,使得普法战争悲剧性的结果,通过最后的一课表现得再鲜明不过了!而小中见大又使这“小”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作者把社会意义巨大的主题浓缩在一件日常生活的事件里,从而就把一个小学里的这堂课提高到向祖国语言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于是,这一日常生活的场景就显出了庄严的非常的意义,这里的每一个普通的细节都具有了一种动人的力量,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铺陈。
作品的主题非常鲜明,作者要表现的就是民族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控诉,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者并没有从严肃的民族感情写起,“最后一课”庄严而令人心碎的情景是通过一个顽童的感受写出来的。他完全从一个儿童的精神世界出发,写出小主人公如何怕考问、如何想逃学的懵懂无知的状态,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中,最后的一课给予他的精神以极大的震动,并由此而开始觉醒,对祖国的语言依依不舍,对自己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深为悔恨,从而对沦为奴隶的民族保住祖国语言的重要性有了认识。从小主人公带有稚气的叙述中所流露出来的丧失祖国语言的沉重的悲痛,对读者更有至深的感动。同样,作者在作品里也并没有对外国侵略者进行直接谴责,只是在少数几个地方写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以后不许再学法文的命令,他让自己的倾向“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恩格斯:1885年11月26日《致敏娜·考茨基的信》),他通过对小学师生和村里老百姓的悲伤和痛苦的具体描写,使自己对侵略者的揭露和谴责更为深刻有力。
小说的人物形象不止一个,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画出来,虽然着墨不多,但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作者不是对他们进行铺开的全面的描写,而是选择了他们在“最后一课”这一特定时间段的反应,突出了他们的精神状态,表现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作者也没有把这些人物描写得完美无缺、尽善尽美,而是把他们表现得像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一样。如韩麦尔先生,他对自己的教育工作也有不够尽责的地方,但是,面临着民族命运这样严肃的问题的时候,他们的身上都激发出某种崇高的情操,这就使他们成为动人的正面艺术形象。都德是一个笔端饱含感情的作家,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普通人为描写对象,他总是以一种柔和的、略带幽默的眼光观察他们,并且以同情的态度加以描写,因而他的人物描绘能给读者以亲切之感,《最后一课》也具有这一特色。
《最后一课》作为短篇小说,是高度精练的范例,它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了重大的主题和题材,描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所有这一切又是以平易的风格和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这里凝结着作者的艺术劳动的可贵经验,对我们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再一次谈起它来的原因。
链接二:
有关爱国的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唐·令狐楚《少年行》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明·戚继光《马上作》
链接三: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一
本文是一篇传统、经典的短篇小说,主题鲜明突出,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这篇课文,我首先制订了简单可行的教学目标,即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感悟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这些教学目标,我主要是让学生在理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圈画、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重点语句,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课堂上,我能注意围绕目标开展各环节的教学活动,注意课外作业与课内教学的整合与延伸。但在时间的安排与把握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问题,以致教学活动没有完整实现。如一开始的导入部分,在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时花时太多;对文中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小弗郎士所用时间多,而对韩麦尔先生则匆匆带过,甚至连分析后的板书都没顾上写。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前准备与预设还不够周全与合理。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还从同仁那里学到了许多:如教师提问的指令应简单明确;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要力求自然顺畅;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回答来追问与总结……
总之,一堂公开课受益颇多,既锻炼了自己,更学到了知识,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多运用、勤反思,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水平的提升。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二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砸了。小弗郎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像小弗郎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以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的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得死死的,就怕课时拖得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对教材处理得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地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标”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三
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堪称一篇爱国主义的宣言,至今仍为人们传诵。但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却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们能与文章产生情感共鸣吗?如果没有感情上的认同,没有调动起他们学习文章的情绪,那么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再透彻又有何用?如何先创设一种情境,让孩子们饱含激情地去学习这篇文章呢?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对网上资料的整理,我决定打破一贯的从背景入手的传统导入形式。
我开头没给他们讲普法战争,而是谈抗日战争,讲日本在占领我国的领土时,除了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外,还推行了另一套方案——让中国人学日语,让中国人彻底忘记自己的祖先,成为他们的奴隶。然后询问:“你们觉得他们的做法能行得通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不能,我们中国人怎么能成为他们的奴隶呢?”又有学生意犹未尽地说了句:“办不到!”我一听,情绪有了,就继续说:“是啊,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为了祖国的语言不被玷污而牺牲了性命,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国家、爱祖国的语言,我们不也一样吗?”学生们沉默了。我顺势引入新课:“其实,不仅是我们,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人民也都是一样的。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法国的阿尔萨斯人在即将失去说法语的权利时的痛苦与悲愤吧!”
这个导入使学生进入了情境,他们听得格外认真,而且给人的感觉是,他们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
这也让我认识到,如何调动孩子们学习文章的情感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比让他们从写作手法等文学角度来理解文章更能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一、〔参考答案〕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学生 上课前,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同学们已经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儿,静一点儿”……平时,“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今天迟到,韩麦尔先生却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老师穿……打……戴……(和平时不一样)
二、〔参考答案〕 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提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荒废学习而悔恨。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21·世纪*教育网
三、〔参考答案〕 ①外貌描写:“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版权所有:21教育】
②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情深的热爱。21·cn·jy·com
③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憎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④语言描写:“‘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难以言说的痛苦。
四、〔参考答案〕 1.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了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2.这是一个环境描写,渲染了教室里爱国主义的气氛;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字帖比作国旗,表达了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另外这些字帖上写着的是象征国家的文字,因为自己的爱国心,这种爱国的情怀使他感到这些有着自己国家文字的字帖像一面面小国旗。这里挂着法国的国旗,也说明这里是法国的土地。同时他的内心有一种坚定信念,不忘祖国语言,总有一天会收复祖国的失地。
3.这一句话,体现出小弗郎士对自己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无奈。而且,整篇文章体现出法国人民的爱国情绪。
4.呼应前文,表现出沦陷区人民对国土的敬意与对法语的热爱。
五、〔参考答案〕 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想象要符合文中的具体情境和人物身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描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眷眷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赫叟(hǎosǒu) 诧异(chà) 哽住(gěng)
B.祈祷(qí) 懊悔(ào) 夹着(jiá)
C.惩罚(chěng) 板凳(dèng) 捂(wǔ)
D.紫藤(téng) 钥匙(yàochí) 赚(zhu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祈祷 督学 B.思量 墙璧
C.惨白 阻塞 D.戒尺 溜冰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4.下面的几个句子采用了何种描写方法,请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
A.语言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E.服饰描写 F.环境描写
(1)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
(2)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
(3)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
(4)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
(5)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
5.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
(1)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2)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3)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二、课内语段阅读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 “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放学了,——你们走吧。”
7.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祈祷( ) 惨白( ) 哽住( )
8.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标点。
9.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10.“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忽然”二字表明了什么?
11.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 )
A.时间太少了,满肚子的话一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里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12.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13.常见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延长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语意的转折。判断下列两句中的破折号是哪种用法。
(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
(2)“放学了,——你们走吧。”( )
三、课外类文阅读
尊严的重量
①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一座法国城市,一位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正在一家咖啡馆里悠闲地享受着。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你被俘了,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②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个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③帝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作为一名纯种的日耳曼人,他打心眼里瞧不起贝尔蒂一家,可他并不像别的德国军人那样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不,那不是一名受过良好教育的德国军人的做派。所以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
④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挺直胸膛得意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听我的命令,走!”
⑤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贝尔蒂举着缴获来的手枪在后面押着。等走到大街上一看,只见人来人往的,全是喜气洋洋的法国人,不时有举着双手垂头丧气的德国军人被押送着走过,原来全城真的改天换地了。
⑥这时迎面走来贝尔蒂的邻居迈尔。只见迈尔双眼赤红,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痰,骂道:“德国佬,魔鬼,你也会有今天!”
⑦霍夫曼却不动声色,先是掏出雪白的手帕仔细擦去脸上的痰迹,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虽然我们暂时失败了,可我仍然鄙视你!”
⑧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殴打,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⑨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大伙的心情我能理解,可现在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
⑩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贝尔蒂严词呵斥道:“收起你的那一套吧!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里。贝尔蒂同大伙正高兴,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就又被疾驰增援的德国军人重新占领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两个全副武装的德国军人粗暴地强拉出来,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随着尖利的枪响,那人就会脑袋开花倒在血泊中。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高昂着头颅,皮靴甩得老高地在大伙面前走过,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惶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得了他的目光,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霍夫曼慢慢地走到贝尔蒂面前,现场气氛顿时像冰窖一样,他这是要置贝尔蒂于死地吗?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曾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这时突然听到霍夫曼大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
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一把揪出一个人来。贝尔蒂惊讶极了,俘虏霍夫曼的明明是自己,他为什么要说假话?再一看,明白了,霍夫曼指认的人正是迈尔。他这是在报复迈尔对他的污辱。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浑身颤抖,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霍夫曼的脸上顿时现出鄙夷的神色来,说:“猪猡一样的胆小鬼……”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真让我失望,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问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
贝尔蒂微笑着说:“因为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把腰弯了下去。
14.作为叙事类的文章,一般要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请通读全文,试概括本文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1944年8月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15.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将文章第段省略的内容补写出来,要求语言简明连贯,情节自然顺畅。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16.文章第段写道“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请认真揣摩品味这句话,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霍夫曼为什么会“大脑里一片糨糊”。
17.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贝尔蒂和霍夫曼,对于维护“尊严”各有其不同的表现。请对这两个人物的“尊严”进行比较,并做出自己的评价。
18.文章第⑩段写道:“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结尾又写道:“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把腰弯了下去。”霍夫曼的两次“弯腰”各有不同的含义,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与解析】
1.A(B项的“夹”应读“jiā”,C项“惩”应读“chéng”,D项“匙”应读“shi”。)
2.B(“墙璧”应为“墙壁”。)
3.B(A项拟人,C项比喻,D项比喻。)
4.(1)B (2)D (3)C (4)E (5)F
5.(1)环境描写,交代了发生《最后一课》的时代背景,也写出了小弗郎士的幼稚。 (2)心理描写,不仅表现了小弗郎士要回答好老师提问的决心,同时也反映出他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3)细节描写,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6.D
7.qídǎo cǎn gěng
8., : :
9.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对下文起到烘托和铺垫作用。
10.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地教,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学习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的,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强加于人的钟声,不容选择地宣布了最后一课的结束,增强了悲怆的气氛。
11.D(要体会韩麦尔先生那深沉的爱国情感。)
12.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13.(1)B (2)C
14.地点:德军占领下的一座法国城市;人物:贝尔蒂、霍夫曼、迈尔等;起因:德军占领下的法国某城市居民起义,贝尔蒂等人俘虏了霍夫曼等德国侵略者。经过:德军重新占领了这座城市,并进行了疯狂的报复,贝尔蒂拒绝霍夫曼的回报;结果:贝尔蒂用生命维护了尊严,使霍夫曼折服。
15.略。只要语言简明连贯,情节自然顺畅即可得分。
16.因为霍夫曼对贝尔蒂为了维护尊严宁肯舍弃生命的做法既不明白也不理解。
17.贝尔蒂的尊严:坚持正义,不惜以生命维护;霍夫曼的尊严:虚伪、自私,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18.第一次弯腰:是表示感谢,因为贝尔蒂使他避免了再受羞辱,并维护了他所谓的“尊严”;第二次弯腰:是表示敬意,因为他被贝尔蒂为了维护尊严宁肯舍弃生命的做法所折服。
李杰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最后一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教学设计
下一篇: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