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高考范文
阅读:2378
标签:
高考范文
2004高考作文管窥——评04年高考作文题(网友来稿)
胡汉
戚钟
对于全国的高三考生来说,昨天是个难耐的日子。而昨天上午展现在他们面前的作文题,更是让他们百感交集。下面便是这道作文题及其评分标准:
作文:
阅读下列句子,根据要求作文: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2、经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俗语)
3、应该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自己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4、相信一切的人和怀疑一切的人,其错误都是一样的。(塞纳克)
请根据以上句子,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作文评分标准:
一等
20-17分 二等
16-12分 三等
11-7分 四等
6-0分 总分
基础等级 内容
20分
表达
20分
发展等级 特征
20分
错别字、不足字数及缺题目减分
先谈作文题。
乍一看,此题仿佛脱胎于我省去年(2003年)的高考作文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事实上,二者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不难发现,这两道题中都有一个表并列的连词,并且都强调人的认识论问题,这些表明二者有着明显的同源性。然而,同源却又存在着变异,考生如对其变异漠然置之,很容易以去年的老思路去写,这就很容易犯机械主义的错误。
首先,二者所表示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去年的题目中,“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有着明显的排他性的。人若以“感情亲疏”作为和“对事物的认知”的标准,便难免会留下如材料中所提到的“智子疑邻”一样的遗憾。
而在今年题目中,“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之间的关系则非排他性,而是相融性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相信自己”,也应该“听取别人的意见”,甚至可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任何只“相信自己”和只“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做法,都是愚蠢和危险的。
其次,二者强调人的认识论时切入的角度不同。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强调人们应该更多地以客观存在作为对事物的评价标准,而非主观情感。这就要求人在认识事物时,必须在主观与客观之间作出理智的选择。换言之,它要求人必须在人和非人之间作出选择。
而“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谈的靠自己还是靠别人还是两者都要靠的问题,强调的是人在认识事物时,应该更多地从自己和别人之间作出理智的选择。
以上便是作文题目上的区别。而让广大考生更感出乎意料的,则是评分标准上的重大改革。
先请看去年的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50分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总分
内容25分 25-21 20-16 15-11 10-0
表达25分 25-21 20-16 15-11 10-0
发展等级10分 10-9 8-7 6-4 3-0
错别字、不足字数及缺题目减分
对于今年评分标准上的重大改革,我们不妨也从两个方面去看。
首先,是评分项目的进一步粗化。
今年的评分项目仍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且基础等级仍粗分为“内容”和“表达”两项。但对比两个评分标准便不难发现,今年的看起来要清晰得多了,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基础等级种属项目的排序作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二是减少了重复的分值显示。这样的评分项目,有两个突出好处:一是让原本就紧张的考生更能理解一篇好作文的要求其实很简单,有助于缓解考生的心理负担,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正常发挥;二是促使评卷人更清醒地意识到宏观地全面地把握考生作文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只依据情感、语言、字体、字数、题目等便急急忙忙地对一篇文章做出闪电式的甚至是片面的评判。这不仅能避免因求全责备而带来的盲目性,更能促使评卷人的全面阅读,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那种“人均70秒”所带来的种种遗憾。
其次,是分值的革命。
这应该说是今年高考作文改革中最亮丽的风景。自从中国作文60分的体制确立以来,重在展示考生个性写作特长的“发展等级”的分值一直都是10分。虽说它强调了对考生一般性写作技能的考查,但“有所为必有所不为”,50分的高额诱惑使得考生对那高高在上的“发展等级”也便有了一种畏罪感,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会时不时地从旁提醒:没有金刚钻,就别去揽那瓷器活儿!学生“发展等级”的不得发展,与其说是被老师吓住的,倒不如说是被评分标准吓住的。而这上点,恰恰是修个性写作的大敌,是塑造个性的大敌,也是素质教育的大敌。可喜的是,今年的评分标准,将基础等级的内容与表达均减为20分,而将发展等级一下子提高到20分。这种力度是惊人的,更是空前的。不难想象,它的继续存在,会使日常作文教学走出困境成为可能;它所引发的长期效应,绝不仅限于作文,也不仅限于语文学科,它将为中国学生的个性化创新与发展搭建一个理想而可靠的平台。
总而言之,今年的作文,重在求稳,稳中有变。而评分标准的改革,可谓石破天惊。它在中国当代的作文教学中所引发的轰动效应,无异于发射了一枚原子弹。
2004年6月7日
作者邮箱: huzhongyang@mail.china.com
标签:
高考范文
2004高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误区初探(网友来稿)
下一篇:
部分高考作文题的误区(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