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808  2017-04-11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3课时   

      一、导入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  

      二、文体简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

      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

      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 

      [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 ②反复阅读 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 ④品味作者抒发的

      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作者及作品简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而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辖。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绩,颇为严苛,羲之深以为耻,于是托病离开会稽,到父母墓前发下誓言,不再为官。  辞官后,羲之镇日与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山采药,不远千里。尝言,我终当因采药而死。朝廷知其发过重誓,也就不再逼他为官。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子遵父遗嘱,坚辞不受。  

      2、《兰亭集序》的由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据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会上半醉状态写的,他对《兰亭集序》这篇作品非常满意的,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从不示人。  


展开全文阅读
      后来,辨才认识了一位酷爱书法的书生,因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这位书生藏有许多前朝、当世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不时与辨才欣赏。有一天,书生让辨才欣赏几件宝贝,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一看,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书生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书生看。书生一看,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那位书生便是监察御史萧翼。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太宗死后,《兰亭集序》随葬,五代十国时,太宗墓被盗,从此《兰亭序》彻底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太宗时期的临摹本。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它的风姿和神采。  

      四、结合注释疏解字、词、句 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  今: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六)期  


展开余文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 )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⑴介宾短语后置( 于+宾语  也叫状语后置):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状语后置);  ②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五、文本研读 

      1、通读作品,把握情感 

      【过渡】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请学生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 

      【明确】“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即:(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2、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第2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齐读1、2自然段看看作者为何而乐? 

      【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之乐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环境幽美之乐(美景)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聚会活动之乐 (乐事)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之乐(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享受之乐(赏心)  

      【背诵指导】第一段记叙了先交代集会的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事由(修禊事)、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

      3、这种痛是痛苦、痛心还是痛惜? 

      先来看看作者为什么而痛(作者痛的原因) 

      【明确】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静:谈玄悟道);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躁:归隐山林)。 

      面对世俗生活,人们的爱好和取舍千差万别,但人生的忧患是相同的:“当其欣于所遇„„感慨系之矣。” 

      4、【讨论】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明确】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5、【关键句】“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灭(死亡)。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过渡】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6、“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的长短和最终的死亡都是我们主观意志无法左右的,言下之意,作者是否在暗示我们,什么又是我们主观意志能够左右的呢? 

      【明确】怎样生和怎样死我们可以主宰。怎样的活着更精彩,怎样的死更厚重!面对生死,屈原毅然赴死,爱国之心铸就中华之魂,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司马迁忍辱而生,《史记》光耀千秋,这种生,像日月般生辉!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  【过渡】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生死是绕不过去的,正如史铁生说的:“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这种“痛”是痛什么? 

      【明确】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过渡】那么作者的情感又如何由“痛”而“悲”了呢?齐读课文第四段。

      7、我们来看作者为何而悲?“悲”是什么意思?悲伤?悲哀?悲叹? 

      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死生亦大矣; 

      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 ,崇尚虚无; 

      三悲后人叩问今人: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古人、今人、后人同悲,可谓千古一悲! 

      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 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因此,这里的悲是“悲叹”。 

      8、【难点讨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明确】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在作者看来,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这是对当时在士大夫阶层盛行的庄子虚无主义思想的批判,对老庄“一死生”、“齐彭觞”的否定,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9、作者的情绪为何会由乐转为悲痛? 

      【明确】第一节写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

      10、【讨论】“悲”=消极? 


展开余文
      【明确】作者在慨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时,没有走向消极无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哲学观点,于悲伤感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珍惜。“未知死,焉知生?”正因为生命有尽头,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生命;正因为人生无奈,所以我们才要创造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悲叹生命,因为生命的可悲、人生的悲剧性才会让我们懂得珍惜!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这种思想认识,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可见作者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想为后世留下点什么。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老庄主张“无为”,一切顺其自然,作者对这种观点是否定的。况且王羲之本身的书法成就就是证明他是有所作为的。 

      总结: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魏晋士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王羲之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地打动了我们。 11、一声悲叹之后,作者把自己的理性感悟传之后人,这就是作序的缘由! 

      【明确】作者读古人文章时“临文嗟悼”,希望后世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时,亦有感于生死这件事。后人应明白“死生亦大矣”,不要崇尚虚无空谈的“一死生”、“齐彭殇”,而要有

      所作为。  

      【小结】本文首先,从作者对兰亭盛会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其次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最后批判了“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在玄谈盛行的东晋也是难能可贵的。 五、拓展探究 

      1、结合历史人物来谈谈对人生的理解。 

      曹操曾经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 李白曾经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他成为了一代诗仙。 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他终成一代文豪。 

      所以,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 

      2、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明确】本文三个特点: 

      ①立意高远,蕴藉深长 

      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②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本文仅324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A写景。第1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短短几句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B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C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作者的文笔如此洗练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句句顺乎自然,出自真情,使人觉得有无穷逸趣。有这种自然清新的风格,也是本文能够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③多用短句,节奏简洁明快 

      3、【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小结】 王羲之真是一个奇人,他能在别人皆作态时“袒腹东床”气度实在非凡;他能在别人皆“乐”时想到“乐”后之“痛”之“悲”,思想何等深邃!他的人格和他的书法、散文一起化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荫蔽着后人。有人说《兰亭集序》40岁才能读懂,而我说,我们在20岁前就应该思考快乐、生命与永恒!这种思考可能还比较肤浅,但只要同学们努力去思索探究,就会缩短与伟人的思想距离,甚至还会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思想领空! 

吴盼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毛泽东词二首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
下一篇:卖炭翁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