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511  2017-04-13
标签: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吆喝》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3.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京城特色,感受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有序地组织材料。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原名肖秉乾、萧炳乾。北京八旗蒙古人。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先后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

      1931年到1935年间,萧乾和美国人埃德加•斯诺等人编译了《中国简报》、《活的中国》等刊物和文学集。1935年他进入《大公报》当记者。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是二战时期整个欧洲战场唯一的中国战地记者。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重大事件。

      1949年后,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95年出版了《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次大战》,译作《尤利西斯》获第二届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

      2.文体、背景介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吆喝也是一种文化,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作家萧乾就用他那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从平常的吆喝声中发掘出了艺术美。《吆喝》一文记述了                                                         ,流露出作者对                           ,讴歌了                             ,传达出作者对                                                                                            

      的热爱之情。

      3.字音、字形、词语

      (1)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招lái(   )   钳(   )   铁铉(    )    管弦(    )乐       yòu(     )于

      隔hé(   )    饽(    )   秫秸(     )    钹(    )         雪花lào(    )     

      荸荠(       ) qiáo(      ) 麦皮        合zhé(    )押韵

      (2)解词

      招徕:

      囿:

      隔阂:

      吹嘘:

      油嘴滑舌:

      合辙押韵:

      秫秸:

      (二)初读感知——读吆喝

      (学法提示:抓住文中的过渡句,理清文章思路。)

      自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哪些内容?


展开全文阅读
      答:

      2、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答:

      3、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 

      答: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探究美点——品吆喝  

      文中介绍了很多吆喝,你觉得哪些吆喝的语言用的特别妙?

      示例:(1)、“馄饨喂——开锅”

      妙处:开门见山,使人一听就知晓卖的是什么。

      (2)、“萝卜赛过梨”

      妙处:从味觉的角度,用甲物形容乙物,突出了萝卜的美味可口,具有艺术性。

      赏析:

      2.感受生活——唱吆喝

      (1)播放录音《小金鱼》、《冰糖葫芦》《硬面饽饽》,感受音乐美感。

      (2)学生表演自己家乡的吆喝,展示“唱功”。

      3.体会感情——悟吆喝

      (1)文中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只是一群小商贩,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样的呢?快速跳读课文,勾划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句子。

      (2)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怎样一种态度呢?读第六段,看看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

      教师提示:“皮儿要薄,馅要大”;“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真诚、实在、热情、乐观。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小贩(节选)    孙  犁

      我们的村子是个小村,只有100来户人家。一年之内,春夏秋冬,也总有一些小贩,进村来做买卖。早晨是卖青菜的,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晚上是卖杆杂面的,卖牛肉包子的。闲时是打铁的,补祸的,锯碗的,甩绸缎的。年节时是耍猴,唱十不闲、独角戏的。如果打板算卦也可以算在内,还能给村民带来音乐欣赏。我记得有一个胖胖的身穿长袍算卦的瞎子,一进村就把竹杖夹在腋下,吹起引人入胜的笛子来。他自己也处在一种忘我的情态里,即使没有人招揽他做生意,他也心满意足,毫无遗憾,一直吹到街的那头,消失到田野里去。

      这些小贩进村来卖针线的,能和妇女打交道,卖玩具的,能和小孩打交道,都是规规矩矩,语言和气,不管生意多少,买卖不成人情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再进村,就成了熟人,朋友。如果有的年轻人调皮,年老的就告诫说,小本买卖,不容易,不要那样。

      我在保定上中学时,学校门口附近有个摊贩。他高个子,黑脸膛,沉静和气,从不大声说话,称呼我们为先生。在马路旁,搭了一间小棚,又用秫秸纸墙隔开,外面卖花生糖果,烧饼猪肉。纸墙上开一个小口,卖馄饨。当炉的是他的老婆,年纪不大,长得十分俊俏,从来不说话,也没有一点声响。只是听男人说一声,她就从小窗口送出一碗馄饨来。我去得多了,和她丈夫很熟,可以赊账,我只是从小窗口偶尔看见过她的容颜。

      学校限制学生吃零食,但他们的生意很好,我上学六年,他们一直在那里。听人说,他们是因为桃色事件从山东老家逃到这里来的。夜晚,他们就睡在那间小小的棚子里,靠做这个小买卖,维持生活,享受幸福。

      小棚子也经受风吹雨打,夜晚,他们做的是什么样的梦?我有时想写一篇小说,又觉得没有意思。写成了,还不是一篇新的文君当炉的故事?

      不过,我确是常常想,她们为什么能那样和气生财,那样招人喜爱,那样看重自己的职业,也使得别人看重自己。他们不是本小利薄吗?不是早出晚归吗?劳累一年,才仅仅能养家糊口吗?

      1.找出第1段中起总括作用的句子。

      2.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是三个反问句,把它们改成陈述句。说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3.本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识记生字词。

      2.学习本课的写法,也介绍一种家乡的吆喝声。

      五.板书设计

      吆喝

      萧乾 

韩三其

标签: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吆喝》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云南的歌会》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下一篇:《与朱元思书》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