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4911
标签:
教师随笔
趣味语文30篇(网友来稿)
【趣味语文30篇/署名:姚绍益】
(1)“东道国”的由来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秦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请客的人,其方位的含义便不复存在了。
“东道国”就是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他国国宾的国家,或在国际活动中处于聚会居停之所和主办其事的国家。
(2)“马虎”的来历
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3)“枇杷并非此琵琶”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
“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á,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将“枇杷”误写成“琵琶”,属于同音误写而造成别字。写别字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因为别字既然是将甲字误写成乙字,就有引起误解的可能。试想,如果仆人买回一把五斤重的琵琶来,岂不闹出更大的笑话。
汉字是表意文字。多数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之间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如:“枇”“杷”“琵”“琶”都是形声字。“枇”和“杷”有相同的声旁“巴”,所以“枇”和“琵”读音相同,“杷”和“琶”读音相同。“枇杷”二字的形旁是“木”,表示和树木有关,“枇杷”指一种果树或这种树上结的果实。“琵琶”二字的形旁是“玨”,表示两块玉石互相撞击,玉石撞击会发出美妙悦耳的声音,“琵琶”是一种乐器,能弹奏出悦耳的音响。
熟悉汉字的结构,养成分析汉字的习惯,有助于消灭同音别字。
(4)错评咏花诗
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白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去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后来,他又找来白居易的诗读,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沈括读了,很有感慨地说:“都怪我读书不细,经验太少啊!”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碰巧王安石不在家。他看到王安石的书房案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堂堂宰相,怎么会做出这样的诗?——“西风”是秋风,“黄花”是菊花,而菊花敢于和秋霜鏖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就已不对了,而且还吹得“满地金”,落了一地,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提笔续了两句:
秋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苏东坡就走了。
后来,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住了近一年。这年秋天,到了重九时节,连日大风。一天,风声停息以后,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
谁知到后园一看,只见菊花纷纷落英,满地铺金。这时,他猛然想起一年前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不禁目瞪口呆,好半天说不出话来,悔悟到是自己错了。
展开全文阅读
(5)古诗中的“炼字”艺术例说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下面就古诗的“炼字”艺术作一点简要介绍。
1、一字传情。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尽:都。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人数之多,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2、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间仿佛过了滤似的,分外皎洁,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境界显得更加宁静。后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还能听到它的叮咚的流水声。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的清幽。
3、化静为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这个“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4、以动写静。如“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5、以实显虚。以有形显无形。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6、以乐衬哀。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7、一语显旨。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林升《题临安邸》)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炼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的是选择最恰当的字眼来表情达意,鉴赏时须根据诗意仔细琢磨体会,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
(6)“海外赤子”的由来
“海外赤子”,现已成为我国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此词语如何而来?
“赤子”本指婴儿。《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疏》中:“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孟子·离娄下》中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还引申为子民百姓,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中“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殿试射箭比赛。大臣们劝道:“人们张弓挟矢立在殿前,距离陛下如此之近,万一有狂妄无知之徒暗中向您发射,您又没有戒备,可大大伤害社稷啊!”唐太宗答道:“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据此话,人们便从中引出“海内赤子”一语。而“海外赤子”,则是从“海内赤子”转换演变而来。后来“海外赤子”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的赤诚之心。
(7)巧改标点自传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巴尔肯在一次宴会上提议,每人用最简捷的语言写出一篇“自传”,行文用句要短甚至可以作为死后刻在墓碑上的墓志铭。于是,在场的人冥思苦想,提笔作文。
不久,一位年轻人交给巴尔肯一篇只有三个标点符号的自传:
一个破折号“——”,一个感叹号“!”和一个句号“。”。
巴尔肯问他这三个标点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年轻人回答道:“一阵横冲直撞;落了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好完蛋。”
巴尔肯望着那位年轻人凄然的神色,沉思了片刻,提笔在这篇“自传”的下边有力地又写了三个标点符号:
一个顿号“、”,一个删节号“……”和一个大问号“?”。
巴尔肯用鼓励的口吻对那位自暴自弃的青年说:“青年时期是人生一小站;道路漫长,希望无边;岂不闻‘浪子回头金不换’?”
(8)书屋趣话
古今不少文人学者喜欢给自己的书屋(又称书斋)命名,以表明志向,寄托情怀,或自警自勉。这些饶有情趣的室名,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陋室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兼书房名。诗人曾专门写了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斋的简陋,表现自己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老学庵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
七录斋 明朝著名文学家张溥,年幼时酷爱读书,凡是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写,诵读数遍后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烧,这样反复六七次,因此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
聊斋 相传,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常设烟、茶在路边,过路人只须到此讲讲故事、传闻,或聊聊天,便可免费享用。一旦听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龄就回去整理成文,因此他取书屋名为“聊斋”。
瓶水斋 清代诗人舒位的诗作很有成就,可他非常谦逊,把自己的知识和创作成就比作大海中的一瓶水,所以命名自己的书斋为“瓶水斋”。
北望斋 著名作家张恨水,在抗日战争中欣闻平型关大捷,看到了中国反侵略的希望,命屋名为“北望斋”,寄托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希望和对故乡的怀念。
梦草斋 上海作家谢冰心在学生时代,读了许多中国古典名著,对爱打抱不平、落草为王的“绿林好汉”十分敬慕,于是她把自己的书屋起名为“梦草斋”。
四步斋 上海作家赵丽宏1988年喜得新居,书房只有四步之长,却也自得其乐,因而命名为“四步斋”。
积微居 语言学家杨树达曾说:“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发展;多是少的结果,少是多的积蓄。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因此,他给书屋取名为“积微居”。
马虎居 社会学家邓伟志的居室取名为“马虎居”,其一是他的生肖是马,妻属虎;其二是他提倡生活上简单、马虎一点。
泥土巢 擅长农村题材的著名作家浩然,给自己在河北三河县居住的农家小院取名为“泥土巢”,表明了他长期扎根农村的决心和对农村的热爱。
静虚村 这是作家贾平凹的居室名。他说:“我刚从山里搬到西安时,住城北新村,地方虽小,却很安静,我就取名‘静虚村’。静是心静,虚是心宽,包容大”。
(9)数字诗
数字是抽象的,诗歌是要用形象思维的,然而这两者结合,同样有佳作产生:可以是豪放的,“黄河入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可以是细腻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以是沉痛,“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可以是感伤的,“六朝如梦鸟空啼”;可以是愤怒,“一朝封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可以是夸张,“孤臣霜发三千丈”;可以是讽刺,“三千宠爱在一身”;也可以是欢快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不过,这些诗中的数字,仅是作“镶嵌”之用,真正的数字诗,必须是以数字为主体,如南朝民歌中的“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剩有二千在。”可以解读为是一个长途行者的倦歌——他在不停地算里程;也可理解是一个远离家乡,归心似箭的男子的情歌,期盼着早一点与心上人见面。——其实,路还长着呢。心理描写非常准确。
展开余文
另一首“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个位基数词全无遗漏,又描绘了一幅恬淡宁静的田园风光,用之作为蒙童读物,真是一举两得。
电视台曾播放过的《宰相刘罗锅》,内中有一处情节:乾隆皇帝手持一枝鲜艳的红花,将花瓣一片片地剥落抛撒,口中念念有词,“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刘墉信口接了一句,“飞入草丛都不见”。众人大笑。这出戏编得并不好,红花入草丛怎会都不见?明显有疏漏之处。
故事的“原产地”是出自明朝布衣才子徐文长。一冬日,他踏雪孤山,见放鹤亭内一群秀才正借酒赏梅,便进前求饮。秀才们不识泰山真面目,道是诗人聚会,不会写诗者不能在此喝酒。徐文长便“一片一片又一片”地作起咏雪诗来,前三句尚未念完,众秀才已是笑骂成“一片”了,说道,你这俗子是否只认识得数字和“片”字?想不到第四句“飞入梅花都不见”一出,秀才们顿时大惊失色。白雪飞入号称“香雪海”的孤山梅林之中,当然是看不见了,这种深邃苍茫的意境,奇特精妙的构思,才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数字诗”。
(10)文章妙批
● 古 时 一 考 生 为 文 , 援 引 了 《 诗 经 》 中 “ 昧 昧 我 思 之 ” 句 , 却 误 写 成 了 “ 妹 妹 我 思 之 ” 。 考 官 便 批 道 : “ 哥 哥 你 错 了 !”
● 李 鸿 章 一 亲 戚 参 加 考 试 , 但 这 位 仁 兄 胸 无 点 墨 , 便 欲 仰 仗 李 鸿 章 的 权 势 得 到 优 待 。 于 是 , 他 在 考 卷 上 写 道 : “ 我 是 中 堂 大 人 的 亲 □ 。 ” 欲 写 “ 戚 ” , 无 奈 搜 索 枯 肠 , 就 是 想 不 起 “ 戚 ” 如 何 写 , 最 后 写 成 “ 妻 ” 字 。 为 此 , 考 官 批 曰 : “ 所 以 我 不 敢 取 !”
以 上 两 例 , 考 官 充 分 利 用 了 同 音 字 的 特 点 , 故 意 将 错 就 错 , 收 到 了 委 婉 、 幽 默 的 批 评 效 果 。
● 据 说 有 位 学 生 滥 用 “ 而 ” 字 , 其 师 便 在 其 文 章 评 语 中 写 道 : “ 当 而 而 不 而 , 不 当 而 而 而 。 而 今 而 后 , 已 而 已 而 。 ”
教 师 针 对 学 生 滥 用 “ 而 ” 字 的 情 况 , 将 “ 而 ” 字 的 多 种 用 法 集 中 对 照 , 既 批 评 了 学 生 , 又 在 批 评 中 传 授 了 知 识 , 实 在 巧 妙 。
● 一 学 生 作 文 , 词 不 达 意 , 且 下 笔 千 言 , 离 题 万 里 。 其 师 戏 评 道 : “ 两 个 黄 鹂 鸣 翠 柳 — — 不 知 所 云 , 一 行 白 鹭 上 青 天 — — 离 题 万 里 。 ”
又 一 学 生 作 文 , 喋 喋 不 休 , 滔 滔 不 绝 , 但 有 用 的 话 极 少 。 其 师 仿 《 敕 勒 歌 》 , 批 曰 : “ 篇 苍 苍 , 字 茫 茫 , 风 吹 草 低 见 四 行 。 ”
作 文 不 能 扣 题 , 说 话 水 分 太 多 , 这 都 是 应 坚 决 铲 除 的 毛 病 ; 批 语 或 直 接 引 用 古 诗 句 , 或 化 用 古 诗 句 , 语 言 生 动 形 象 , 也 易 于 学 生 记 忆 , 既 批 评 了 学 生 作 文 的 毛 病 , 又 有 利 于 指 导 他 们 的 作 文 实 践 , 可 谓 “ 一 箭 双 雕 ” 。
● 某 学 生 写 好 论 文 后 , 请 其 导 师 提 意 见 , 导 师 提 笔 写 道 : “ 请 看 《 圣 经 》 第 十 一 章 三 十 五 节 。 ” 学 生 急 忙 翻 开 《 圣 经 》 , 找 到 导 师 指 出 的 那 一 节 , 只 见 上 面 写 着 : “ 耶 稣 在 哭 泣 。 ”
导 师 的 批 语 是 充 满 趣 味 、 智 慧 的 批 评 , 他 的 批 评 转 了 两 个 弯 : 一 是 借 《 圣 经 》 的 话 作 评 语 , 二 是 耶 稣 为 何 哭 泣 , 学 生 自 可 去 作 种 种 猜 测 和 联 想 , 从 而 明 白 其 导 师 的 真 正 意 思 。
● 某 生 在 作 文 簿 发 下 后 , 见 老 师 在 文 末 批 曰 : “ 请 看 《 前 出 师 表 》 最 后 一 句 。 ” 他 暗 自 得 意 , 以 为 自 己 的 文 章 可 与 诸 葛 亮 相 比 , 赶 快 去 查 看 , 原 来 是 “ 不 知 所 云 ” 四 字 。
这 位 高 明 的 教 师 , 采 用 了 一 种 高 明 的 批 评 方 式 , 既 切 中 肯 綮 、 一 针 见 血 , 又 含 而 不 露 、 发 人 深 省 。
(11)徐文长以奇猎客
明朝万历年间,绍兴城里新开了一家点心店,徐文长常常光顾。一次,店主央求他给写一块招牌,徐文长一挥而就,并嘱咐店主不得改动。谁知招牌一挂出来,立刻门庭若市,原来大名鼎鼎的徐文长竟然把“心”字中心的一点没有写,绍兴城的人都来看热闹,点心店的生意也就格外兴隆。
可是名声卖出去以后,店主就开始偷工减料,点心的质量每况愈下,生意也就渐渐不景气了。一天,一个顾客对店主说:“‘心’缺一点还叫‘心’吗?难怪生意不好!”店主于是用黑漆在“心”中间补了一点,可生意却并未好转,反而更加萧条了,店主摸不透个中奥妙,来请教徐文长。
徐文长说:“‘心’无一点,引人注目,又使人有空腹的感觉,来吃点心的人就多。加上一点,变成了个实心肚子,谁还要来吃?做生意不可过分贪心。现在你把‘心’上那个黑点改成红的,生意还会兴隆。”
店主恍然大悟,照办了,果然灵验。
(12)晏殊巧逢“燕归来”
一次,宋代词人晏殊来到维杨,住在大明寺中。他转来看去,忽然发现墙上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可惜没有作者的姓名。晏殊跑进跑出,问个不停,终于打听到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于晏殊从诗句中发现王琪文学修养较高,很会写诗,所以,他立即决定要把王琪请来,一同探讨诗文。
王琪来了以后,发现晏殊善于赏诗论文,态度还很谦虚;晏殊见王琪性格开朗,言谈投机,又请王琪入席用餐。二人边吃边谈,心情特别舒畅。饭后,又一同到池边游玩。晏殊望着晚春落花,随口说道:“我想了个诗句写在墙上,已经想了一年,还是对不出来。”
展开余文
那个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一对句不但在词面上对得切合时宜,很有特点,而且在含义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挚友重逢,一见如故。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兴?因此,晏殊一听,急忙称好。后来,晏殊把这一对句用到《浣溪沙》词和一首七律诗中,得到了人们的好评。
(13)一字千金
传说,唐朝文学家王勃到南昌,赶上都督阎伯舆的宴会,一气呵成写成《滕王阁序》。最后写了序诗: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 自流。
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不写,将序文呈上就上马走了。在座的人看到这里,有人猜是“水”字,有人猜是“独”字,阎伯舆都觉得不对,派人去追回王勃,请他补上。
赶到驿馆,王勃的随从对来人说:“我家主人吩咐了,一字千金,不能再随便写了。”阎伯舆知道后,说道:“人才难得”,便包好千两银子,亲自率领文人们到驿馆来见王勃。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地问:“我不是把字都写全了吗?”大家都说:“那里是个空(kòng)字呀!”王勃说:“对呀!是‘空’(kōng)字,‘槛外长江空自流’嘛!”
大家听了都连称:“绝妙!奇才!”
(14)一字拾趣
一字嫁妆。我国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在得知女儿备办嫁妆后,便特地从京城捎回一只箱子。大喜之日,女儿春梅打开箱子一看,全家愕然。原来箱内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写着一个大字——“勤”。小夫妻很快领会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一字嫁妆便成了治家的座右铭。
一字家书。60年代初期,大作家赵树理收到大儿子赵广元要钱的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精炼:“钱!”没想到赵树理的回信不仅快而且同样精炼:“O!”他认为儿子既已自立,就不该再依赖父母,可见赵树理教子有方。
一字判词。清代年间,一寡妇想改嫁他人,受到邻居和家人的百般阻挠。于是,她向官府呈上了状纸:“豆蔻年华,失偶孀寡,翁尚壮,叔已大,正瓜田李下,当嫁不嫁?”寥寥数语,尽述了改嫁理由。知县接状,拍案叫绝,挥笔写下一字判词:“嫁!”
一字社论。1968年4月,美国《明星时报》发表了一篇约翰逊总统竞选失败的社论《约翰逊认输》,全文只有一个字:“妙!”它把报纸和它所代表的那个阶层的态度,极其鲜明地表达出来,真是耐人寻味。
一字回信。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写了一封信给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我知道你现在的身价是一字一金,现在附上一块美金,请你寄个样品来看看。”海明威收下美金后回信说:“谢!”
一字座右铭。鲁迅先生12岁时,就读于故乡绍兴的“三味书屋”。一次,因为帮母亲做事,上学迟到了,严厉的寿镜吾老师狠狠地责备了他。为了牢记教训,从严要求自己,他用下刀在书桌的右下角,方方正正地刻了一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早”。
一字诗歌。美国一家出版社的刊物曾发表过一首题为《生活》的诗歌。全篇只有一个字:“网。”非常精炼、深刻、形象地揭示了生活中那种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
一字小说。美国某大学曾经举办过微型小说征文比赛,结果一篇《第一封情书寄去后》的小说获得最高奖,该小说只有一个字:“等……”真令人回味无穷。
(15)“露马脚”一词溯源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不想让人知的事,尤其是那些弄巧成拙的事一旦败露,人们就会说是露了“马脚”。何谓“马脚”?“马脚”者,马氏之脚也。这里有个典故。
相传,布衣出身的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寒,当过牛倌,做过和尚,所以,在选择终身伴侣时,与一位同样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这位马姑娘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天足”,这在当时是一大忌。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念马氏辅佐有功,将她封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龙恩”虽重,宁居后宫的马氏却为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不敢将脚伸出裙外。一天,马氏忽然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金陵的街头。有些大胆者悄悄瞅上两眼,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金陵。从此,“马脚”一词也随之流传于后世。
(16)中秋节的传说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17)周瑜与诸葛亮对诗趣闻
三国时代,周瑜嫉妒孔明的才能,总想加害孔明。有一天想出了一条妙计,设宴相请,并以对诗为名进行加害。孔明早已觉察周瑜的心意,便故意说:“谁输了就砍谁的头。”周瑜暗自大喜,忙说:“君子无戏言,戏言非君子。”
鲁肃见他俩击掌为定,急得出了一身冷汗,埋怨孔明聪明一生,糊涂一时,轻易地入了圈套。而孔明假装不知,泰然自若,反拉着鲁肃的手说:“子敬也算一个。”
周瑜见孔明中计,十分高兴,首先出诗一首:“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奚鸟 ,得志猫儿雄过虎,落毛凤凰不如奚鸟 。”
孔明听了,心中暗想,自己身为蜀国军师,今日落入周瑜之手,岂不是“”吗?便立即吟诗以对曰:“有木也是棋,无木也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周瑜闻言大怒,鲁肃早已留意这场龙虎斗,见周都督意欲爆发,急忙劝解道:“有水也是湘,无水也是相。去掉湘边水,加雨便是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风波平息了,周瑜怒气未消,他更换内容,又吟诗一首:“有目也是目丑 ,无目也是丑 。去掉目丑边目,加女便是妞,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孔明见周瑜奚落自己的夫人,也就毫不客气反唇相讥,遂吟诵道:“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数二乔,难护铜雀不锁娇。”
孔明的嘲讽,激得周瑜怒火万丈,暴跳如雷,暗令伏兵团团围住,孔明毫不惊慌,稳如泰山。鲁肃立即上前劝阻:“都督息怒!我有一诗奉献:‘有木也是槽,无木也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今日这事在破曹,龙虎相残大事糟。’”
鲁肃以诗指点,周瑜恍然大悟,遂喝退刀斧手,与孔明共议破曹妙计,干出了后来流传千古的火烧赤壁的大事业。(署名:姚绍益)
(18)解缙妙语对奇联
明朝的解缙是位很有学问的人,平时治学严谨。他少年时代就很有才学,善于吟诗作对,当时人们称他为“神童”。9岁时曾经跟随父亲在江边洗澡,他父亲将衣服挂在树上,触景生情,不由脱口吟出一句诗:“千年老树为衣架”,解缙不假思索,就以“万里长江作浴盆”相对,应对敏捷,令人惊叹。
解缙幼年家境贫寒,有一年除夕,解缙想写一副对联庆贺新年,正苦于无恰当内容可写,忽然看见对门富翁家的宅院旁有一丛青翠葱茏的竹子,便写下了一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富翁见了,心生嫉妒,便命家人将竹子拦腰砍断,想以此反难解缙。解缙并不着忙,只在上下联的末尾各添一字,改为“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翁不甘心认输,急忙命家人将竹子连根挖掉。解缙微微一笑,又在上下联各添一字,改为“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愚不可及的富翁黔驴计穷,只好作罢。
解缙对对联出了名,有位尚书想试试他的本领,就命人邀请他来府上相见,却故意不开正门。解缙非要看门人开正门,否则不进门。尚书出来了,说道:“小犬无知嫌路窄”,解缙应声答道:“大鹏展翅恨天低”,两人一开口就交上了手。尚书见解缙身着绿衣,便挖苦说:“出水蛤蟆穿绿袄”,解缙见尚书身穿红袍,立即反唇相讥:“落汤螃蟹着红袍”。解缙对答如流,尚书这才让看门的开正门把他迎入府内。接着尚书又抬头望天说:“天做棋盘星做子,谁人敢下?”解缙则低头指地说:“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尚书见解缙满腹才学,名不虚传,就把爱女许配给他。
有一次,一个秀才找他对对子,自以为得了一副佳联,神气十足地说:“牛跑驴跑跑不过马,鸡飞鸭飞飞不过鹰。”这酸秀才自比马和鹰,视别人为牛驴鸡鸭,实在狂妄。解缙便回敬道:“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秀才听完后羞愧满面地跑了。
还有一次,有人想当众奚落他,对此解缙也决不示弱。某权臣出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岂敢对锯?”解缙针锋相对:“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这个权臣想捉弄解缙,不想自讨没趣。
(19)对联添笔改笔拾趣
▲东晋书圣王羲之以书法闻名遐迩。一年除夕,他在大门口写了副春联,没想到几乎浆糊未干便被人揭走,再写一副,依然无存。于是,他心生一计,写了第三副春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对联太不吉利,也就无人来揭了。第二天凌晨,全家起来拜年,他让儿子献之给对联添了个尾巴,使对联变为:“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拜年的人见到这副对联无不称好。
▲宋朝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一日,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事过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之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他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明末大臣洪成畴,素以忠节自诩,故在厅堂的正中央亲书一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来,他在松山一战中败于清军,自己被俘后投降了清朝。这时,有人看他变节如此突然,便在这副对联的联尾各添一字,改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矣”“乎”二字的增添,产生了妙不可言的讽刺效果。
▲清朝有个李知县,常依官仗势,欺压百姓,本来贪心很重却硬充清廉,某年春节,他在正房门贴出一副春联标榜自己,联曰:“爱民若子;执法如山。”这春联一贴出,即遭到众人的非议和指责。有人暗为这副春联加了个长尾巴,变为:“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为其山乎?”
▲1941年旧历除夕夜,在南京颐和路公馆大门上汪精卫贴出自书的春联:“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公之大业。”第二天清晨,他发现春联已被人偷改为:“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党伪国伪公之大业。”从此之后,汪精卫再也没有写春联的雅兴了。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口,拾得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了一副非常伤感的对联:
年年失望年年望
处处难寻处处寻
还有个横披:“春在哪里?”
再翻一页,是写于当天的绝命诗。郭老看后,心急火燎,马上让秘书去寻找笔记本的主人,从字迹上看,可能是个少女。
秘书和随行的几个人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到了这个少女。她叫李真真,高考落榜,爱情受挫,于是,萌发了轻生的念头。
只见郭老取出钢笔,在笔记本上改道:
年年失望年年望
事事难成事事成
横披也改为“春在心中”。
姑娘知道为自己改对联的,就是中外著名的郭老,十分激动,把绝命书撕个粉碎,对郭老说:“谢谢您!我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
(20)巧联妙藏六典故
闲读杂书,见一副赞美老师的对联,短短14字,竟然巧妙地运用了中学生应该了解、掌握的六个常见典故,且语意通畅,音韵和谐,毫无雕琢斧凿之痕,实属难得。其联为:
西席桃李满桑梓
东坦龙蛇尽楷模
此联的大意是:我的老师教书育人有方,得意门生遍及乡里;他的女婿们也都是龙蛇般的非常人物,个个堪称为人之楷模。可贵的是此联在文脉畅达、韵律协调、琅琅上口的同时,自然巧妙地嵌入了六个典故,从而使联意丰赡,饶有情趣。下面分别述之:
西席:即“老师”。古人除了尊称老师为“夫子”、“先生”、“恩师”外,何以还经常尊称为“西席”呢?这与汉明帝刘庄有关。据《称谓录》卷八记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此事史料可查:汉明帝是光武帝刘秀的继承人,他当太子时就拜桓荣为老师,登上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他常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请桓荣坐向东的位子,并替桓荣摆好桌案和手杖,亲自手拿经书听桓荣讲解经文。他为何让老师“向东”坐呢?原来,汉代室内的座次是以靠西而坐——即面向东方为最尊。“西席”,就是“坐西面东”的座次,明帝这样安排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由于皇帝安排老师坐西席,于是人们就把家庭教师,甚至所有老师尊称为西席了。
桃李:喻指门生、学生。典出《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要了解这段文言的意思,还须知道此话是何人对谁说的。原来,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因他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了北方。在北方他遇到个叫子简的人,就大发牢骚,抱怨那些受自己培养、保举的人不肯为他出力。子简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李,夏天才可以在树下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如果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那么,不仅夏天不能利用它,就是到了秋天它满身长的刺还会刺人。”接着子简又说:“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你选拔的人本来就是不应该选拔的啊!”——这里子简以“种树”来喻“育人”,既形象又深刻。后来,人们就把老师培育出的优秀人才喻称为“桃李”。并渐渐地把所教育的学生、栽培的后辈都称作“桃李”了。如“门墙桃李”、“桃李满天下”等。
桑梓:桑梓是桑树和梓树的合称,它们都是很有实用价值的好树木,古人常常在庭院四周栽种这两种树,后世即以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此典出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四句诗的大意是:我见到了桑树和梓树,便想起家园四周父母也种了它们,引起了我对父母的怀念,于是便恭恭敬敬地对着它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基于这样的诗意,《后汉书》也曾有“松柏桑梓,犹宜恭肃(面对松柏桑梓,就应该表现出恭敬肃穆的样子)”的句子。正因为桑树、梓树是父母亲手栽种的,它们生长于家乡,后人便用它们来代指家乡;又由于简洁顺口的需要,人们便把这两种树名合称为“桑梓”,因而,桑梓就渐渐地成为家乡的代称了。如唐代大诗人柳宗元《闻黄鹂》诗中就有“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感伤之句。此外,由上述意,古人还常常称家乡为“梓里”、“梓桑(诗词中因韵律需要有意颠倒)”。
东坦:据《辞源》“东坦”条注:指女婿,为“东床坦腹”的略语。东坦何以指女婿呢?这与大书法家王羲之婚姻有关。晋代太傅郗鉴想在丞相王导家物色个女婿,便派他的门生到王家代自己挑选。门生来到东厢房王家子弟齐集的地方一个个相看了一番,回去向郗鉴报告说:“王家的小伙子都很好,难分上下。不过,听说您要选女婿,他们个个都打扮得衣冠楚楚,举止文雅,希望能被选中,只有一个后生躺在东边的床上,敞开衣襟,露着肚皮,满不在乎,好像根本不知道您要选女婿似的。”郗鉴听了,高兴地说:“这个人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于是郗太傅就把女儿许配给了这个人。这个躺在床上袒露肚子的人就是后来成为大书法家的王羲之。此故事作为美谈流传了下来,渐渐地人们就把好女婿称为“东床佳婿”、“东床坦腹”、“东床”和“东坦”等。
龙蛇:这里并非“龙”与“蛇”的合称,而是比喻非常的人物。典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意思是:幽深的大山,广阔的水域,确实是生长龙蛇的地方。据《辞海》中援引杜预的注释:“言非常之地多生非常之物。”意思也就是说,不寻常的地域环境,往往会生长出不寻常的事物,即钟灵毓秀、地灵人杰之意。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早秋赠裴十七仲堪》,其中“穷溟出宝贝,大泽饶龙蛇”两句也可以作为佐证。此外,龙蛇一词还常常比喻隐匿、退隐;比喻矛戟等武器;形容盘曲的树枝;形容书法雄健洒脱,笔势豪放等等。但就本对联内容来看,应该是喻指“非常的人物”——即有才干的杰出人物。
楷模:楷和模都是树名。楷模一词,出自清代汪灏受康熙命所编的《广群芳谱》一书中。楷树,即黄连树,这种树枝干疏而不屈,刚直挺拔。相传它生于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坟头。孔子死后,其弟子三千在坟墓边守灵三年。惟独子贡在孔子生病时因外出经商而未能探视,他则祭守六年。子贡在奔丧时曾折树枝为哭丧棒,并将其插入墓旁,后来此树枝便萌发长成叶茂枝疏、干直质良的大树。模树,据传说生长在西周初年的政治家、主张“明德慎罚”、礼贤下士的周公坟上。此树四季常青,枝繁叶茂,其叶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青、夏赤、秋白、冬黑,色泽纯正。这两种树都因生长在圣贤的墓旁,其形状与质地又为人们所喜爱、钦敬,所以后人便把那些品德高尚、受人尊敬、可为师表的模范榜样人物称为楷模。
(21)中秋对联趣谈
自古以来,有关中秋节的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这三副对子皆写得清新可读。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这一联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1459—1529)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8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上句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语惊四座。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清代徐稚小的时候,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时也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对曰: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
东林寺也有一对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星。意境甚为辽阔高远。
赏月佳处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处有一对联: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杭州西湖水月亭联:“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此联典雅明丽,富于想象力。
(22)急中生智 反戈一击
★ 一天,英国大戏剧家萧伯纳正坐在沙发上沉思,坐在他旁边的美国金融家对他说:“萧伯纳先生,如果您让我知道您正在思考什么的话,我愿意给您一美元。”
“啊,我思考的一美元也不值,” 萧伯纳说,“我所思考的正是你。”
★ 萧伯纳经常在他的戏这揭露资本家的丑恶面目。那些大富翁们对他又气又恨。一次有个富翁想在大庭广众之中羞辱萧伯纳,便挥着手大声地说:“人们都说,伟大的戏剧家都是白痴。”
萧伯纳笑了笑说:“先生,我看你就是最伟大的戏剧家。”
★ 一次,萧伯纳结识了一个肥头大耳的神父。神父仔细打量着瘦骨嶙峋的剧作家,揶揄地说道:“看着你的模样,真让人以为英国人都在挨饿。”
萧伯纳马上接过话说道:“但是,看看你的模样,人们一下子就清楚了,这苦难的根源就在你们这种人身上!”
★ 有一天,德国诗人歌德在魏玛公园散步。不料,在一条小道上遇到了一个对他怀有敌意、贬低他的作品的文艺批评家。真是冤家路窄,这条狭窄的过道,只能通过一个人。他们面对面的站着。那个批评家十分傲慢无理,他把头一昂,大声说:“对一个傻子我绝不让路!”“我却让的,我给傻子让路。”歌德说完,微笑着马上站到了一边。
★ 德国大诗人海涅是个犹太人,有一段时间,他在公共场合常遭到一些无耻之徒的侮辱和攻击。有一天,在一个晚会上,有个不怀好意的家伙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看了他一眼,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能弥补这个缺陷!”
(23)“中国睡狮论”怎么来的
1814年,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被欧洲反法联军击败后,东山再起,于1815年组织30万大军向欧洲反法联军发动进攻,结果在滑铁卢遭到惨败。6月22日,拿破仑被迫退位,不久被英国军队押送到遥远的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监禁起来。在他被监禁的第三个年头,被嘉庆皇帝严辞驳斥的英国贸易使团团长阿美士德,正垂头丧气地从中国返回。在回国途中,他经过圣赫勒拿岛。当阿美士德听说这里关押着拿破仑一世时,很想见一见他,听听这位传奇人物对中国问题的看法。
见面之后,阿美士德讲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敲开中国的大门。而拿破仑对英国的做法充满了蔑视,他对于英国用战争解决问题的提法发表评论说:“要同这个幅员广大、物产丰富的帝国作战是世上最大的蠢事。”他接着说:“开始你们可能会成功,你们会夺取他们的船只,破坏他们的军事和商业设施,但你们也会让他们明白他们自己的力量。他们会思考;他们会建造船只,用火炮把自己装备起来。他们会把炮手从法国、美国甚至伦敦请来,建造一支舰队,把你们打败。”阿美士德反驳说:“中国在表面强大的背后是泥足巨人,很软弱。”但拿破仑认为,中国并不太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以今天看来,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拿破仑接着说:“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这句话出自拿破仑之口后,产生了极强的轰动效应。
(24)猴年话猴联
▲ 明孝宗时官拜文渊大学士的丘浚,小时候家道贫穷。有一次,在邻居家菜园边上玩耍,眼盯着菜园里红通通的长熟的番茄,馋得直流口水,便想摘几个尝尝。可是,看菜园的老伯伯正在菜园里挥舞着锄头挖树根,他只得另想办法。
聪明调皮的丘浚想了半天,便找来一根一头带钩的树枝,悄悄地伸到篱笆缝里去钩番茄。这情景,早就被看园的老伯伯看见了,他想故意逗逗这个小调皮。于是,一把抓住了树枝,隔着篱笆说:“你这个孩子,想吃番茄了,干吗要这样,我出个上联你来对,如果能对上,管你进园吃个够,要不嘛,可别怪我不客气!”小丘浚听了,急忙叫老伯伯快出对联。
老伯伯笑着说:
猴孙子,拿棍子,伸进篱子钩茄子
乍一听,这出句很简单,但真正对起来,也不大容易,这13个字,把小丘浚的行动全概括了,而且每个名词都以“子”字作尾,别具一格。
丘浚听了,瞧瞧老伯伯,眼睛一眨,对句便脱口而出:
伯爹头,扛锄头,走到田头挖树头
“好!”老伯伯听了以后,连声夸赞,马上打开菜园的门,让丘浚吃了个饱,并且告诉他,以后馋了就来吃,不必再偷了。
▲ 明代有位布政使陆容,字文量,文思机敏,出言幽默,又长得满脸胡须,更让人觉得滑稽。他有个好朋友叫陈震,字启东,官为教授之职,其人脱发,头上几乎没有什么头发。
有一次,两人见面,互相端详,陆容突然大笑不止,说:
陈教授数茎头发,无计可施
以“法”谐音“发”,江浙一带“施”与“梳”发音也近,意思便成了“无计可梳”(没有办法梳头)。因为两人经常互相开玩笑,陈震也没有客气,说:
陆大人满面髭髯,何须如此
也是利用“胡须”与“何须”的近音。陆容接着又说道:
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会对锯(句)
陈震听了想道:秃头也好,连鬓胡子也罢,都是人类。这一下,把我比作猴子,用“对锯”来谐音“对句”糟塌我。我也来个逐步升级。于是,向陆容一拱手:“我也有一对句,只是怕冒犯大人。”
陆容一挥手:“反正是玩笑,但说无妨。”
陈震一字一字地说出:
匹马陷身泥内,此畜生怎得出蹄(题)
说完,陈震与陆容二人拍着巴掌大笑不止。
▲ 有一天,宋文甫和几个学童在一家姓董的客店里投宿,见客店门面上写了一个斗大的“董”字,他马上触目生情,心里想起一句趣联:
二董卧床,西董翻身东董动
几个同学为了能对上这个联句,晚上都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地想,“董动董动”地念叨,可是,一个人也没能对上,最后,还是宋文甫自己对出了下句:
两猴爬树,前猴喘气后猴齁
此联巧妙地将“董”、“猴”二字的平上去入四声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主谓词组“董动”“猴齁(hōu)”和象声词“东董动”、“后猴齁”,以表达不同的动作和意思。这么复杂的妙联,宋文甫都能对上来,确实是不简单的。
▲ 有一位生员结婚,新婚之夜,当地众生员都来闹动房,想捉弄一番新娘。这新娘才貌双全,看出了这些人的心思,就抢先说道:“诸君前来,十分感谢。各位是文人,不可无雅兴。我想出一上联,劳各位来对。倘若对上,便依然在此欢聚;倘若对不上,便请早早散席,各奔东西。不知诸君以为如何?”
众生员听说对对子,便齐声说:“此法甚好!”
这时,门外正在舞狮子,新娘即景出联:
弄子弄狮,一副假头皮,难充真兽
这里“弄子”是名词,指耍狮人。各生员思考了好长时间,对不上来。
等了好一会儿,还没人能对,新娘说:“让我来帮你们对一次吧!”说完,对出下联:
画工画猴,这等无心腹,枉作生猿(员)
众生员听了,满面羞愧,闹洞房的兴致一点也没有了,只好一哄而散。
(25)名人体验生活撷趣
文学家、艺术家的成名,并非一蹴而就,他们往往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生活磨难。就拿他们在体验生活时那么痴迷地进入角色的镜头来看,便可窥知一般了。这里辑录几则小故事,也许对你有所启迪。
☆ 施耐庵观虎 崇山峻岭,古木参天,林中阴森森的,施耐庵来到一棵大树前看了看,就顺着树干爬了上去,坐在树枝上,机警地观察四周,像是在等待什么。突然,一只梅花鹿“嗖”地从眼前窜过,紧接着传来一声雷鸣般的虎啸,从林中跳出一只斑斓猛虎。下面是一场饿虎扑食和惊鹿逃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施耐庵看得如痴如醉,直到老虎走去多时,他才从树上溜下来。这是施耐庵为写作《水浒传》而来深山观虎的场面。
☆ 柳青找骂 名著《创业史》的作者柳青,在陕西长安县皇甫村体验生活时,曾想写一个村妇骂街的场面,苦于没有真情实感,他听说村里有个妇女骂人很有“特色”,就想让她“表演”一下。一天刚下工,这位妇女正好从柳青门前经过,柳青装着不注意把早已准备好的一盆水向她身上泼去,也不道歉,转身要回屋去。只见她浑身湿淋淋,一手叉腰,一手指着站在门口的柳青泼口大骂,双脚跺得地面咚咚响。有了这次切身体验,柳青笔下的村妇骂人的形象也就写得栩栩如生了。
☆ 狄更斯乞讨 一天上午,英国大作家狄更斯的女仆在厨房准备午餐,看见一个乞丐在门口徘徊,那乞丐不时将破毡帽这么拉拉,那么拽拽,似乎想遮住自己的脸。“呀。会不会是窃贼!”女仆十分害怕,正要喊叫,乞丐忽然说话了:“别嚷,伊丝塔,是我呀!”女仆一看,原来乞丐正是主人狄更斯。“先生,您怎么啦!出了什么事?”“我不过想要一碗汤。”“天哪!您在要饭?”“是的,我不清楚一个流浪者在要一碗汤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所以……”
☆ 杰克·伦敦冒充水手 1902年8月,伦敦东区的贫民窟来了一个穷汉,他自称是流落的美国水手。从他的谈吐、摇摇晃晃的姿势和一身破烂的衣服看,人们断定他确实是个穷水手。这个热情的水手愿意和一切人交朋友,什么都想知道。白天,他出没于工人家庭和难民收容所。他和难民一起排队领面包,同穷汉们一起躺在街市上或公园里,不停地和人们聊天。人们都很喜欢这个水手,乐于把心里话告诉他。到了晚上,这个水手就躲到一个人们不知道的地方,把他看到、听到、想到的一切都记下来。在这些珍贵的记录里,有精彩的词汇,也有动人的故事,为他的小说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三个月后,这个水手提着一个手提箱回到了美国。不久,箱子里的素材整理成特写《深渊中的人们》出版了。人们才知道,这个冒充水手的人就是美国著名的进步小说家杰克·伦敦。
☆ 福楼拜“服毒” 一天,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突然全身不适,仿佛有些神志不清了,他半闭上眼睛躺着,放下了笔……他的亲友们都很着急。人们把医生请来了。医生耐心细致地检查了福楼拜的心跳、血压、脉搏……然后问他有什么感觉。“恶心、头疼、全身不适。好像——好像是服毒临死的感觉……”福楼拜慢慢地说着。大家都很惊异。医生想了想,又问:“您在病倒前做了些什么事情?”福楼拜微微抬起头来说:“我,我刚刚写了《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包法利服毒死了……”“噢!”医生终于明白了。
☆ 齐白石观虾 起初,齐白石画的虾,长臂和躯干变化不多,长须也大都画成平摆的6条长线。齐白石对自己很不满意。于是,他在家中的案头上摆了一只大海碗,碗里养着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齐白石每天都趴在碗旁仔细观察虾们的活动。一次,他观察到虾们在进行一场“短兵相接”的搏斗。开始,小虾两军对峙,双方缓缓挪动,仿佛都在寻找对方的薄弱环节作为突破口。接着,虾们都举起双钳,扑上去勇猛格斗,厮杀得难解难分。白石老人被虾们的这一奇景吸引住了,一直观察到“战斗”结束。在长期、细致、耐心的观察中,齐白石熟悉了虾的习性。这之后,他画的虾更加神采多变,生动传神了。
☆ 梅兰芳摔盆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演过的戏里,有不少女人吃惊的细节,他都演得惟妙惟肖。为此,他曾呕心沥血,反复琢磨过。有一天,他下班回到家里,看见妻子正聚精会神地整理衣服,他灵机一动,随手抄起身旁的一只兰花瓷盆,狠狠地往地上一摔,“啪”的一声巨响,瓷盆粉碎。妻子惊恐地一回头,就在这一瞬间,梅兰芳准确地捕捉住妻子的神情。后来他就根据妻子当时的表情反复练习,穿插在戏里,把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
☆ 程砚秋练步 著名京剧演员程砚秋对技艺精益求精,年轻时,曾为练台步着迷。一天,他在前门大街看见几个人抬着轿子,脚步走得十分稳健和谐。他想,如果京剧青衣的台步能走这样稳,那该多好啊!于是他情不自禁地跟在人家后面,不知不觉走了好几里路。回家后,他立即在院子里练开了。他头顶一碗水,一步一步地练,累得腰酸背痛。可是他仍不泄劲,坚持苦练,终于达到能行走自如而水不洒的程度,创造出一套稳重、端庄、灵活的脚步。
☆ 曹禺三下“鸡毛店” 曹禺在创作《日出》时,为了搜集素材,曾三下“鸡毛店”。原来,他约好两个嗜毒的乞丐来教他唱数来宝,也许因为他穿着大褂的缘故,竟被两个乞丐怀疑警察局的暗探了,于是就没有敢来。曹禺不得不半夜里冒着严寒二下那个最下等的小客店——“鸡毛店”,去找那两个人。然而却使一个八分醉意的罪犯模样的“落魄英雄”误会了,他动起手来,险些打瞎了曹禺的一只眼。曹禺吸取了教训,他改头换面又去和黑三一类的人物讲交情。他的口袋里藏着铅笔和白纸,潜入社会的下层,终于熟悉了许多奇形怪状的人物,写出《日出》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来。(署名:黄静)
(26)古典诗词与蒙太奇
□姚绍益
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往往以生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因此,人们历来都爱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古典诗词中画面的组接方法,跟电影中的蒙太奇确有不少共通之处。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它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创作构思,先是拍摄许多分镜头,然后加以剪辑,使之成为相互连贯、前后呼应的故事情节。古典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也是经过诗人的精心选择和剪辑,有层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些画面也如同电影上的镜头,不是静止不动,而是逐步向前推移的。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这两句诗描绘了这样两幅画面:五更时分,雄鸡报晓,天边的明月照着那山乡的茅店旅舍;结满白霜的板桥上,已留下了一双双清晰的脚印。这两幅画面的组接,既简练又含蓄,突出了早行的特点,刻画了旅人凌晨赶路的凄冷感受和寂寞心情。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这两句诗同样展示了两幅画面:窗外,绵绵秋雨中隐现枝枯叶黄的树木;窗内一灯如豆,昏黄的灯光照着满头白发的老人。诗人把这样两幅似乎互不相关的画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让读者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个特写镜头的组接中,去体会画面之外的“草木一秋,人生一世”的含义,去感受诗人因岁月流逝、年迈力衰而产生的伤感之情。
柳永的《雨霖铃》运用的蒙太奇就更多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个人眼泪汪汪看着对方,拉着手依依难分,心里有千言万语想说,由于悲痛气塞,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个特写镜头之后,马上接上远景镜头:楚地,天高地远,江阔水缓,暮霭沉沉,秋雁声声。再接上中景镜头:一弯残月,晨曦初露,岸柳飘拂,孤舟泊岸。这一连串无声的跳跃式组接,高度凝炼、简洁地把愁肠百结、依依难舍的离情别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杜牧的《山行》是写诗人乘车途经山麓观赏枫林的情景,我们也可以把它切分为几个“镜头”:【全景】深秋季节,层层叠叠的山岭,诗人乘车来到山麓。【中景】车子停下,诗人抬头仰望深山。(摄影机缓缓上摇)一条蜿蜒曲折的石头小路,通向白云缭绕的山顶,云雾中隐隐约约地露出房屋的轮廓。【近景】诗人醉心于观赏枫林,流连忘返。【特写】红艳明丽的枫叶,生机勃勃,逗人喜爱,引人遐思。
李白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先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继而是想象中的景象(渡黄河、登太行、垂钓碧溪、“梦日边”),接着又回到现实生活(诗人拔剑起舞,口吟“行路难”),最后又是想象中的景象(直挂云帆、长风破浪)。这一系列不断变换的画面组接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古典诗词常常采取映衬、对比、暗示、象征、夸张等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以唤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人感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署名:黄静)
(27)“挂在青天是我心”
自唐至清,吟月诗无数。诗人们将中秋月喻为飞镜、宝鉴、玉碗、银轮、金饼、玉盘、蟾盘、玉蟾、回轮、冰轮、桂轮、桂魄。也有将它喻为玻璃的。还有以“婵娟”代指月亮的。从直观到想象,不乏融入美丽的神话。
“不知今夜月,曾动几人情。”吟月寄情,思亲思乡。一轮明月从海上生出,远在天涯的亲人这时候一定和我一样在望着它——这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所表达的情怀;只希望所想念的人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天上的明月——这则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寄托的情思。古诗中表达“千里共婵娟”意境的诗句还有不少,写得好的有“千山万水同一白”、“万国尽分照,谁家无此明”、“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家人”,等等。
古人说得好,“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意思是,诗作与人的处境心境密切相关。悲凉如“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思念如“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惆怅如“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愉悦如“得之一寸光,可买千里春”,欢聚如“三五与二八,此时光满时”、“最团圆夜是中秋”。
《月亮代表我的心》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委婉缠绵,把向往纯洁美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其实,古诗里就有类似的诗句:“挂在青天是我心”(唐·寒山)。可见,古人亦多情。情是人之共性,情远流长。
(28)反常曲解 幽默风趣
父亲见儿子从学校拿回成绩单,关心地问:“考得怎么样,快念给我听听。”儿子看了父亲一眼,胆怯地打开成绩单念道:“语文52,数学48,共计100分。”“嗯,你‘共计’这门考得不错。”儿子听了,忍不住“扑哧”笑了。“看,一表扬你就骄傲了,”父亲扳起脸来说,“要继续努力。”
——这是一则题为《共计》的小幽默。儿子稍微耍了点手段,父亲就一本正经地又是批评又是鼓励,令人啼笑皆非。这就是曲解,即有意或无意地对语义作歪曲解释的一种方法。
在一次演讲比赛时,一位演讲者刚刚走上讲台时就被电线绊了一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这一意外情况引起了台下听众的哄堂大笑。但这位演讲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惊慌,而是从容地说:“谢谢大家!刚才我是为大家的热情所倾倒的。”话音落地,听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里的“曲解”变被动为主动,赢得了听众,同时又表现了自己的机智,给接下来的演讲开了一个好头。
一次,英国首相威尔森在竞选演说进行到一半时,突然底下响起了一个反对者的喊声:“狗屎!垃圾!”很明显,他是在讥讽威尔森的演说。对此,威尔森微微一笑,平静地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这一机警的“曲解”使讥讽者哑口无言,竞选演说仍顺利进行。
曲解可以分为“误释”和“巧释”两种。《共计》中的曲解,是误释,它是由于文化水平低者或者自以为是等原因,胡乱地给有些词义进行歪曲的解释。两次演讲中的曲解,则是“巧释”,也就是有意设计一个新的含义巧妙地解释某一语句,某一动作。课文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陈毅市长〉选场》中:“就以中国而言,这门化学就是要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变化成为新民主主义化社会;就是要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统治压迫的旧中国,变化成为民主、自由、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这个,就是共产党人的化学,社会变化之学。”这里,陈毅市长将化学巧释为“社会变化之学”,既富有情趣,又有针对性,可谓谐趣横生,幽默动人,使化学家齐仰之不得不敬而信之。(署名:黄静)
(29)“中国”的含义及由来
同学们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祖国是中国。但在古代,人们所说的“中国”,并不是现在的“中国”。
古代的“中国”,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国”的代名词。在我国的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六种含义: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因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一般都处在各诸侯国的中间,所以叫“中国”。后来又发展为凡是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都叫“中国”。
3.指中原地区。
4.指国内、内地。清朝就把内地叫“中国”。
5.指诸夏族居住的地方。诸夏地区不仅居住着汉人,也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人们把这个地区叫“中国”。
6.指诸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从汉代起,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历史上“中国”的范围,除了王朝之外,还应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部落。19世纪以来,“中国”则指我国的全部领土,与古代的不同。
“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个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中心。
在古代,“中国”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因为那时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而没有国名。他们所说的“中国”,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30)梅花诗话
“山有木多梅”,是《山海经》中的记载;《诗经》则有“山有佳卉,候栗候梅”之句。可见,梅花已有数千年的栽培史了,属蔷薇科落叶乔木,冬末早春先叶而花,其色以白和淡红为主,亦有紫红、淡墨诸色。梅树寿命极长,天台山国清寺内犹有隋梅存世。老枝横陈,清癯怪奇,虽严寒飞雪之日,也能绽出绚丽的花朵,让一片银白肃穆的大地,充满勃勃生机,“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正表明了诗人这种带有感动的欣喜。
“梅史”之中,佳话不绝:曹操以青梅煮酒论英雄,遂成千古壮举;南朝寿阳公主爱梅忘归,致花落额上,成五瓣之形,拂之不去,号梅花妆,人皆竞相描摹而流行一时;唐玄宗宫中的江采苹爱梅成痴,赏梅彻夜流连,人号为“梅妃”;宋初隐士林和靖,不娶妻而伴梅一生,“梅妻”之迹迄今留在西湖孤山;清代龚自珍则为“病梅”而痛哭,购田辟馆以疗梅……
由于梅花实在是太得人们的喜爱与敬重了,“岁寒三友”,“四君子”均列其名,花格甚高。流传下来的咏梅之作可以编一本不薄的专史。但看像苏东坡、秋瑾等诗人,一写就都是“咏梅绝句十首”;那个希望自己能够化身千百亿,以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陆游,更是留下了近两百首的作品。佳作太多,确实让后人难以措手。惊才艳艳的曹雪芹先生,为其笔下人物捉刀咏菊,咏柳絮,咏白秋海棠;或为林黛玉写的桃花行、葬花诗,均臻佳妙之境,多有翻新奇句佳句。惟独代薛宝琴等人作的“红梅花”三首,不过中平套语。至于贾宝玉的《访妙玉乞红梅》,如:“酒未开樽句未裁”,“衣上犹沾佛院苔”,水平更是在一般之下。可见“积重”之下创新之难。
当代诗人兼革命家毛泽东的咏梅之作《卜算子》,在小序里说的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但细品诗意,两词上阕均是写梅花开放之时的寂寞及环境的险恶,下阕均是写梅花不愿争春的胸怀。所不同的是,陆游的这个不得志的宋代士大夫表现的是孤芳自赏,希望能够流芳百世;而作为劳苦大众的号召者、领导者的毛泽东表现的是成功后的喜悦,欢庆拥护者的众多。两者格调有低沉与开朗之别。
在咏梅诗史上,最让人不能忘怀的是《稼轩长短句》内的两句:“全无花气息,都是雪精神”。赞花而言其非花,英雄口吻毕竟不凡。
标签:
教师随笔
趣味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04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评析(网友来稿)
下一篇:
国内新闻:“少女作家”何以放弃高考?(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