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06  2017-05-03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知识与技能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2.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们要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习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依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认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谥号文正,陕州县(现在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1.播放课文录音磁带,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找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3.归纳文言字词。

      (1)注意古代的称呼。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2)注意一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谓……曰:对……说。

      (3)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

      但:但当涉猎(只)

      往事:见往事耳(历史)

      及:及鲁肃过寻阳(到,等到)

      博士:治经为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4)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5)积累并运用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或从穷困变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

      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个穷小子的小王,而今却成了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②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对待。

      造句:平时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张军,这次却在全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不得不对他刮目相待了。

      4.结合课下注释及前面归纳的文言用法,翻译课文。

      5.再次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展开全文阅读
      (2)理清课文思路。

      生1: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并“结友而别”。

      生2:我想用“学”字作一线穿珠式的概括,即“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

      生3:文章是用对话组材,借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的,抓住“劝”、“议”即可。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地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现。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2.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是怎样劝学的?

      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3.从劝学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孙权以自身为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层层劝解。他可以和部将就非军事、非政治的话题进行交谈。由此可见,孙权平易近人。他对部将严格要求,为提高屡立战功的吕蒙的素质而对其谆谆教导。他具有王者的风范。

      4.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的关系。请问作者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诸臣中是仅次于周瑜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6.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

      7.文章中心既为劝学,为什么不详写吕蒙学习的具体情况和通过学习后他的论议的高妙?

      文章的中心在于表现通过学习使人发生巨大变化,只要能表现出这种变化就能突出促进这一变化的动因——学习的巨大作用。文章没有铺叙吕蒙学习的具体状况和他的论议,但通过鲁肃的“大惊”、评价和做法,已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吕蒙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变化正是学习促成的。这突出了学习的重要和功用。

      8.“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第一部分(开头至“蒙乃始就学”):写孙权劝吕蒙学习。

      第二部分(“及鲁肃过寻阳”至结尾):写吕蒙就学,才略有长进。

      1.剪裁精当。

      文章重点写了孙权劝学及劝学的结果,对于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则一笔带过。先写孙权劝说吕蒙要努力学习,然后通过鲁肃赞学来侧面表现吕蒙学习成果的显著。这样写既节省了笔墨,又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表现人物。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侧面展示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鲁肃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现在与过去进行了纵向的对比,突出了吕蒙的“变”,从而写出孙权劝学和吕蒙就学的效果。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恳切) 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 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教后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文故事,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没有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在人物描写方面,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教学中,我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习习惯,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原则:初读——速读——竞读——研读——背诵,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孙权劝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下一篇:孔子对曰:“使君朝廷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