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765  
标签:教学论文
这样读古代诗歌(网友来稿)
佛山市三水区三水中学语文组 李家亮  编著 2004年3月

      上编

      从内容上读懂古诗

      1、抒写爱国热情

      1.1 为国戍边、建功立业的渴望

      1.1.1 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阕,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内容]这是一首五律。首联写烽火传报敌人进犯,引起诗人心中对敌人的强烈愤怒,点明了出师的缘由。颔联用借代手法写出将军出征御敌,用语简洁,有直捣敌人老巢的气势。颈联写边城环境之恶劣,军队行军的情况。尾联表明自己的决心,认为自己选择从军报国是完全正确的。全诗抒写了不以功名为念、一心从戎报国的豪情壮志。

      1.1.2 王昌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和第二句写大漠风沙、红旗半卷,唐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威势。后两句写前军夜战,生擒敌酋,表现了唐军的勇猛善战。这首诗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1.1.3 李贺《南园》(第五首)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面对中唐藩镇割据,回纥、吐藩不断侵扰边地,人民遭受苦难的情况,诗人自谴自责,作为男子汉为什么不携刀去打仗?第二句紧承第一句,表明应该拿起武器去收回被藩镇控制的黄河南北的大片土地。三、四两句用典故,表达了自己不愿皓首穷经,而要杀敌立功的激昂慷慨的情绪。全诗通过两组反诘句和运用典故,表现了诗人不愿在家乡南园做一书生,而要驰骋疆场、为国建功立业的急切思想。

      1.1.4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内容]这是一首词,词牌名为“江城子”。上阕首先描绘出太守出猎时的威武豪放的形象,然后用“千骑卷平冈”这一夸张句渲染了一个不可阻遏的气势。下阕写诗人的心思、渴望,对自己力量的确信和杀敌的自信。全词表现出他在国家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精神振奋、思想昂扬、要求上边疆杀敌人的渴望。

      1.1.5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内容]这首词的词牌名为“破阵子”。全词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醉里挑灯看剑”,写作者酒后看剑直看到深夜。第二层自“梦回吹角连营”至“弓如霹雳弦惊”,写作者进入梦乡。在梦里,他回到了响彻军号的兵营,在那里,他棰牛犒赏将士们,他听着军营中带有塞外特色的音乐,他在沙场上检阅军队,他看到了如的卢般飞快的战马,他听到了如雷般的弓弦声。第三层是后三句,写自己梦醒后的理想和失望,他希望能够“了却君王天下事”,即希望能够收复失地,然而,年复一年,光阴虚度,因此无限失望。

      1.2 国破家亡的悲叹,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自己报国无门的郁愤。

      1.2.1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内容]这是一首五律。诗人写于“安史之乱”时。此时,作者的家人在夔州的羌村,作者本人却被安史叛军拘留在长安。首联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颔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一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世,花也溅泪,鸟也惊心。颈联写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作者企盼家人音讯的迫切心情。尾联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添一层悲哀。全诗反映了作者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1.2.2 岳飞《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内容]这是一首词,词牌为“小重山”。这首词委婉曲折地倾吐了岳飞积极主战、反对投降的一腔“心事”。上阕写自己夜不能寐,绕阶而行,“心事”重重,苦闷深深,无法排解。下阕的前三句交代了苦闷的原因,自己原来决心一生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然而至今家乡仍在敌人的占领之下,最高统治者和投降派苟且偷安,使北伐大业受阻。诗人本想将雪耻报国的心事付与瑶琴,本想向朝廷表达这片忠心,然而却无法被朝廷理解,因此痛苦万分。


展开全文阅读
      1.2.3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内容]这首词的词牌名为“菩萨蛮”,标题是“书江西造口壁”,写于作者登江西造口郁孤台之时。上阕前两句一方面典型地概括了民族的生死存亡和人民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表示了对金人统治集团的强烈仇恨。三四句写国耻未雪,中原的大好河山难以恢复。下阕一二句表面上是写青山能遮断行人的望眼,却阻挡不住江水的奔流,实际上是写全国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敌意志,是那些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所阻挡不了的。最后两句借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啼鸣声摹写了自己复杂的心情——希望恢复中原,但这一愿望又与统治者的意志想矛盾,肯定“行不得”。

      1.2.4 刘辰翁《柳枝青·春感》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思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内容]这首词的词牌名为“柳枝青”,标题为“春感”。作者刘辰翁与文天祥同时,宋亡后,隐居不仕。这首词作于宋亡后的一个元宵节。这首词题名春感,实借节序之变迁,抒发物是人非之感。上阕前三句写元宵节火树银花的景象,更勾起了作者亡国遗民屈辱、悲凉的感情。接下来的三句写异族人在欢庆胜利,作者听得讨厌,厌极而怒,怒极而脱口说出“不是歌声”。下阕前三句写自己元宵节一点意趣也没有,因为他一心所念的是故国。后三句写不能忘怀宋帝  在南海抗敌之事。

      1.3 收复失地

      1.3.1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内容]这首七律诗作于763年,这年春天唐军收复了中原大片土地,杜甫的家乡也光复了。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首联真实地表现了诗人忽闻捷报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感情波涛。颔联突出“喜欲狂”,全家人同享胜利的欢乐。颈联的第一句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第二句实则揭示了“喜欲狂”的原因,春天已经来临,有大好春光作伴,正好“还乡”。最后两句诗人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后代诗论家极为推崇杜甫这首诗,清人蒲起龙认为此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1.3.2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

      [内容]这首词的词牌名为“满江红”。上阕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前六句写他精忠报国之心,七八两句写他不在乎个人的功名成就与否,而是要把敌人打到很远的地方去,正因如此,最后三句才勉励自己要及早为国立功。下阕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前四句点明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为君雪耻、为臣灭恨。下面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对敌人的无比愤恨。最后表示了胜利的信心,表现了一种报国的乐观主义精神。

      1.3.3 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一)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有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选择淮河这条本为大宋内河、现在却成为宋金界河的典型环境,抒写人民对投降派的憎恨。第二句借淮河波痕交涉这一形象,警告南宋卖国权奸和北金统治者,分裂中国是不可能的。三四两句慨叹南宋人民如今倒不如来去自由的鸥鹭,抨击了卖国集团不思北归的无耻。这首诗还包含了“收复淮河、收复淮河以北故地”的内容。

      2、反映民间疾苦

      2.1 人民所受的盘剥之苦

      2.1.1 汉乐府《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顾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饣甫糜。上用沧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君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内容]这是一首乐府诗。这首诗反映了穷困的人民无法生活下去而起来反抗的社会现实。“盎中”两句揭示了人民无衣无食的现实,也是人民反抗的原因。后面的对话写出了丈夫的坚决反抗的精神。

      2.1.2 张籍《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内容]这是一首古体诗,即歌行体。第一二句写老农为了逃避统治阶段的苛捐杂税,不得不在深山里耕种三四亩薄地。第三四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老农被剥夺的痛苦和心血被践踏的痛心。五六句老农迫于生计只好采野果充饥。最后两句与前六句构成鲜明的对比,一边是老小登山攀摘野果,极度贫困,一边是“船中养犬长食肉”,极度奢靡。诗人选择一老者,尤见封建剥削之残酷,世道之不合理。

      2.1.3 曹邺《官仓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内容]这首古诗的前两句以貌似平淡又略带夸张的语气形象地勾画出官仓老鼠不同于凡鼠的特征和习性。第三句由“鼠”及“人”,官仓里的老鼠被养得又肥又大,而前方守卫边疆的将士和后方终年辛劳的百姓却仍在挨饿。第四句作者不禁质问:是谁把官仓里的粮食日复一日地送到老鼠嘴里去的呢?矛头一下子直指最高统治者。这首诗中的“官仓鼠”实际上是比喻那些只知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作者把“鼠”称作“君”,极具讽刺意味,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是非颠倒。

      2.1.4 杜荀鹤《再经胡县城》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苍生血染成。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前两句是从县民方面着墨,极写县民所受的冤曲之多。后两句从县宰着笔,写县宰的朱绂完全是由百姓的鲜血染成的。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描绘出一幅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凄凉悲惨的人生画图,鞭挞了那些靠压迫剥削人民而加官进爵的贪官污吏。

      2.2 战争、徭役之苦

      2.2.1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展开余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内容]这是一首乐府诗。前四句是说,十五岁“我”就从军出征去打仗,八十岁才回来,在路上遇见乡里人,问问“我”家还有谁活着。中间六句写归来的战士家中破败荒凉的情况。再四句:写战士家中人已全部死去了。最后两句写战士因亲人尽亡自己孤单而伤心已极的情况。全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统治利益,不顾人民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不合理的兵役制度。

      2.2.2 王昌龄《塞下曲》

      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内容]这是一首五言古诗。第一二句诗人运用典故批评历代统治者好大喜功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中间四句写统治阶级修筑长城本已给人民造成很大的痛苦,却用“意气高”来掩饰自己的罪行。最后两句以从古到今黄尘暗天、蓬蒿当中白骨散乱到处都是的悲惨场景具体地描写了“长城战”给人民造成的悲惨后果。

      2.2.3 李白《丁督护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内容]这是一首五言古诗,用的是乐府旧题“丁都护歌”,此歌原来至为凄切。前四句点明纤夫拖船的地点和季节,营造了纤夫拖船的典型环境——气候炎热。五六句通过饮水这一细节写出了纤夫生活的极其恶劣。七八句借“纤夫曲”来写纤夫哀伤的心境。第九、第十两句写纤夫的劳动强度之大。最后两句以“石芒砀”写石头采之不尽、输之不竭,则纤夫之苦遥遥无期。全诗极写拖船纤夫的劳役之苦。

      2.2.4 袁枚《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是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说,白居易《长恨歌》里所描写的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并不值得人民传诵吟唱。第二句借牛郎织女的传说,写出了社会现实中有许多人家夫妻离散、团圆无期的状况。三四句运用典故与比较映衬的手法,揭示了这首诗的主题:战乱造成的爱情悲剧,人民的比帝王的更令人伤感。全诗抒写了百姓的悲哀,表现出作者对广大人民的深深同情。

      2.2.5 龚自珍《己亥杂诗》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前两句写诗人看到满载人民血汗的运粮船,怀着沉重的心情,低徊注视着劳动人民辛辛苦苦栽培出来的太仓粟米。后两句写诗人面对封建制度的腐朽溃烂和民生凋敝,意识到自己也正和一向所痛恨的贵族一样消耗过太仓粟,内心深感不安。诗的主题为:揭露残酷的剥削和钟鸣鼎食之家的肮脏本质,诗人人道主义的自我谴责。

      2.3 人民劳作之苦

      2.3.1 李贺《老夫采玉歌》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尤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夜雨风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内容]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写的是采玉民工的艰苦劳动和痛苦心情。前两句写民工不断地采玉。只不过是徒然为贵族妇女增添一分美色而已,既叹惜人力的徒劳,又批评了统治阶级的骄奢。从第三句开始,专写一个采玉老汉。三四句写由于采玉日复一日,连蓝溪里的龙也被骚扰得不堪其苦,蓝田的水气也浑浊不清了。五六句写老夫的悲惨境遇和内心的凄苦。七八句写死在溪水里的采玉民夫憎恨溪水,实际上也是憎恨官府。最后四句写老夫身悬峭壁的危险和他由此而生的心理活动,把诗情推向高潮。

      2.3.2 李绅《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内容]这是一首乐府诗。前两句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间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两句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后两句以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统治阶级不珍惜农民劳动果实的罪恶。这首诗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3、思念故乡亲人

      3.1 思念亲人

      3.1.1 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第二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故园眷念的亲情,又写出了诗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和开阔豪放的胸襟。

      3.1.2 高适《塞上听吹笛》

      霜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第一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白的清辉,这时,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战士们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三四句化用《梅花落》曲名的典故,梅花落曲在风吹之下,响遍关山,夜长曲悠,戍边战士思乡之情不尽。纵观全诗,虽然写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但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而是乐观开朗、感而不伤的。

      3.1.3 孟郊《归信吟》

      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内容]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前两句写诗人一边洒泪,一边写信给远方的亲人;后两句写自己的魂也随着信一起回到万里之外的亲人身边。

      3.1.4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有时?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内容]这首词的词牌名为“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前四句点明饮酒赏月,赞美月夜,同时也暗含关心朝廷上情况的意思。后五句表面上是说回到天上宫阕,又怕受不住天上的寒冷,所以还不如在人间好,实际上是想回到朝廷中,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因此还是奋发有为、做好一个地方官。下阕前三句过渡到思念兄弟之情的主题上。先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以抒发自己在月圆之夜却与兄弟不能团圆的遗憾之情;接着,又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就没有什么悲伤的了,只要兄弟俩彼此珍重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就够了。下阕主要抒发思念兄弟之情。这首词的基调是积极乐观的。

      3.1.5 黄仲则《别老母》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揭开门帘拜别母亲,我要去河梁谋生。我看着白发苍苍的母亲,我泪眼干枯。在这风雪飘飞的夜晚,柴草的屋中十分寒冷,母亲还在受冻,此时此景,有儿子还不如无儿子。这首诗借与母亲告别的场面,写出了儿子依恋母亲之心、愧为人子之情。

      3.2 思念故乡,回乡乐

      3.2.1 王维《杂诗》

      (其一)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内容]这是两首五言古诗。第一首诗从家住孟津的女方落笔,她见有船从江南来,便急不可耐地问船家,是否捎来了漂泊在江南的人的信。写女方对男方的思念。第二首诗从在江南的男方立言,他见到孟津有人来,急问自己家中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这是写男方对女方的思念,也是漂泊在外的人对故乡的思念。

      3.2.2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以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渲染出离别的气氛,这气氛是暗淡的,但也是开阔的。第二句诗人望着辛渐北去的归舟,顿生孤寂之感。第三四句诗人托辛渐向洛阳亲友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表达了他对洛阳亲友的一片深情。

      3.2.3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展开余文
      [内容]这是两首七绝。第一首诗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前两句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也表达出自己恋恋不忘故乡之情。三四句通过儿童发问的戏剧性场面,抒发了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第二首诗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最后两句借“湖波不改”越发深沉地感叹物是人非。

      3.2.4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的感受和萦绕在心头的缕缕乡愁。

      3.2.5 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内容]这是一首五律。首联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抒写了出门在外的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颔联历来脍炙人口,诗人将六种典型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山间早行特有的画面。颈联写刚上路时见到的景色。尾联写旅途的景色使诗人联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从而将“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3.3 征战不归,身不由己的天涯羁旅

      3.3.1 柳中庸《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前两句作者写道: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马,征战不休。自然地透出单调困苦、不尽无穷的怨情。后两句写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写征人转战跋涉的遥远与苦辛。这首诗一方面以“岁岁”与“朝朝”写出怨苦无时不有,又以“青冢”、“黄河”、“黑山”表现出怨若无处不在。

      3.3.2 李益《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交代了行军的地域、季节、气候,渲染了行军的环境气氛。第二句借具有“离别悲伤之意”的《行路难》曲,创造了一个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悲壮境界。第三四句用夸张的手法显示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摄取了一个回首看的动作,并将难言而不尽的思乡之怨完全包容于其中。

      3.3.3 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内容]这首词的词牌名为“渔家傲”。上阕写景,景中蕴情。前两句写道:塞下已自荒凉,秋来更见萧瑟,雁尚无留意,人留在此纯是出于不得已。这两句既点明了时令和环境,又映衬出边关将士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接着,悲壮的军乐和杂乱的边声混合在一起,在落日余辉、烟雾缭绕着的群山中间,将士们就守着那一座早闭的孤城。下阕主要是抒情。前三句从时间上已由傍晚转入深夜,从人物的描写上也深入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离家万里,但由于“燕然未勒”,将士们还不能有回家的打算。最后,为国为家的白发将军,面对浊酒陷入沉思,心中无比苦闷。这首词咏叹的是戍边将士的内心郁闷之情,不过,郁闷的原因不单是不能回家,还包括未能为国立功。因此,情绪并不消沉,其风格是沉郁悲壮的。

      3.3.5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内容]这是一首散曲小令,曲牌名为“天净沙”,题目是“秋思”。这是抒发天涯旅思的代表作。这首小令共描绘出三幅画面,且这三幅画面均由一组名词短语构成,特色明显。第一组画面:枯藤、老树、昏鸦,给人的感觉是灰暗、苍凉、孤寂、萧瑟。第二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以“温馨”的感觉。第三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让人觉得冷清、凄凉、路途遥遥。这三组画面又都围绕着一个“愁”字。第一组从正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二组从反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三组直接点出游子浓随的乡愁、乡情、乡思。

      4、抨击腐朽统治

      4.1 抨击统治阶级不念国家安危

      4.1.1 刘禹锡《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州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内容]这是一首五律。首联写晨景和暮景,含有象征意义:亭城依旧,但人事已全非。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颔联仍在写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颈联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险要的山川形势并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秘密,人事才是决定国家命运的主要因素。最后两句,借《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唐代统治者依托关中山河之险、沉溺声色享乐之中,正是在步六朝的后尘。这首诗的前四句写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暗示千古兴亡之由;后四句借古讽今,示警当世。

      4.1.2 李商隐《齐宫词》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前两句写的是齐废帝的事,以极其简捷紧凑的语句交代了南齐的覆亡,刻画出了废帝死到临头还茫然不觉、纵情享乐的荒淫昏聩面目。后两句转写梁台歌管,梁台实际上就是前不久齐废帝享乐的齐宫,然而,梁台新主荒淫依旧,根本无视齐亡的教训。这首诗将齐梁两代统治者串在一起,让他们先后表演荒淫误国的丑剧,旨在揭示“亡国败君相继”的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从而以古鉴今,向当时统治者提供一个历史的教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2 抨击统治者的昏聩残暴

      4.2.1 章碣《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这首诗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第一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提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第二句写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第三句写秦始皇把“书”看成是祸乱的根源,然而焚掉了书,秦王朝却很快陷入了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焚书行为的荒谬。最后一句说“刘项原来不读书”,却灭了“焚书”之秦,包含着极其辛辣的讽刺意味。

      4.2.2 王建《羽林行》

      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天明下直明光宫,散入五陵松柏中。百回杀人身合死,赦书尚有收城功。九衢一日消息定,乡吏籍中重改姓。出来依旧属羽林,立在殿前射飞禽。

      [内容]这是一首七言古诗,“羽林”指皇帝的禁卫军。这首诗,大胆无情地揭露了中唐时期羽林军的作恶多端,批判了最高统治者的昏聩无能。前四名表面上写羽林恶少之“胆”,实际上是写羽林恶少之“势”。五六句直接反映了当时军事、政治的混乱与黑暗。最后四句写羽林恶少们逍遥法外的得意之态。

      5、封建文人抒情

      5.1 远大抱负,坚贞节操

      5.1.1 王维《少年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写少年的出身,“羽林郎”代指军人。第二句写少年曾经在边庭效力,杀敌立功。第三句的顺序应为“孰不知向边庭苦”,它与第四句共同表达了少年的决心。至此,一个感情果敢坚决、意气风发、充满着英勇自豪精神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当然,这也是诗人要求保卫疆土的英雄气概的表现。

      5.1.2 贾岛《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内容]这是一首五言诗。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了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诗中的“剑客”为诗人自喻,“剑”则喻自己的才德。

      5.1.3 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诗人以石灰来比喻自己,表现了不怕牺牲的意志和坚贞的节操。

      5.2 怀才不遇,知音难觅

      5.2.1 隐渊明《读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内容]这是一首五言诗。第一、二句歌颂了精卫誓死填平浩瀚大海的坚毅精神。第三、四句描写了刑天宁死不屈地反抗上帝的叛逆性格。第五、六句写壮烈的牺牲者永不后悔的气概。最后两句既是为这些牺牲者的壮志不能实现而叹息,也是寄托着自己志不得伸的牢骚。

      5.2.2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内容]这是一首杂言诗。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怀,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前两句写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不复可见,后代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后两句在此基础上写诗人登台远眺,只觉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悲从中来。诗人以慷慨悲凉的调子,从时间绵长写到空间辽阔,抒写了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文人形象。

      5.2.3 李白《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内容]这是一首古体诗,是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任秘书省校书郎的叔叔李云之作。前两句表现了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的感情状态。三四句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五六句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七八句抒写了诗人的雄心壮志。九十句诗人以奇特而富有独创性的、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比喻写自己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写了他找到了一条逃避现实、摆脱苦闷之路。注意的是诗人并不阴郁绝望,而是于忧愤苦闷之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

      5.2.4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内容]这首词的词牌名为“青玉案”,题目为“元夕”,即元宵节的晚上。上阙写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场面,主要写了灯火繁多和裙屐之盛。下阙词人塑造了一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她与这种热闹的背景显得多么格格不入。这首词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背景的热闹反衬美人的孤寂。同时,美人的孤寂、没有知音也是作者政治上被排斥、知音难觅的写照。

      5.3 隐逸闲适生活

      5.3.1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内容]这是一首五律。首联写田家特有的风味,也显示了田家待客之简朴。颔联诗人走进村里,顾盼之间顿生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由绿树、青山组成的自然风景画,竟是这样的清淡幽静。颈联由场圃、桑麻构成的具有强烈的农村风味和劳动生产气息的社会风景画,又使诗人忘记了政治追求中的挫折、隐居生活中的孤独抑郁。尾联写诗人深深为农家生活所吸引,竟向主人表示待到秋高气爽的重阳再来观赏菊花,表现了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和主宾之间的亲切融洽。

      5.3.2 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内容]这是一首五绝,可以看成是诗人邀请朋友前来小饮的劝酒词。前两句写酒是新酿的酒,炉火又烧得正红。后两句先提出招友饮酒的理由,后征询朋友的意见。这首诗写得很有诱惑力,最主要的是因为诗人在其中寄寓了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感情。

      5.3.3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内容]这首词的词牌名为“浣溪沙”。这是赋写“闲愁”的代表作。上阕写天气还是去年的天气,亭台还是旧日的亭台,眼看着夕阳西下,心里不免产生无边的惆怅和人生的哀感。下阕当“花落去”、“雁归来”时,词人面对青春已逝、事过境迁、物是人非,不禁慨叹人生之无常、生命之短促。全词表现的是一种对美好事物逝去的伤感和物是人非的惆怅。

      5.3.4 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内容]这首词的词牌名为“一剪梅”。词集中抒发了对丈夫的深笃爱情,倾吐了夫妇各居一方的相思之苦。上阕第一句既点明了秋天的时令特色,又烘托出作者寂寞凄凉的感伤情绪。二三句含蓄地写了作者出游时的孤独之感。四五六句词人想象在被清亮的月光洒满了西楼上接到丈夫托大雁捎来的信,写得委婉曲折、凄楚动人。下阕第一句写作者所见景物,落花飘零,流水自去,也表现了作者感慨年华易逝。二三句写尽管有着同样的思念,却又不可能互相倾诉,只能够各在一方独自愁闷。最后三句写离别之情不得排遣,由外表而及内心,表露作者思念之情的深度。这首词运用了移情入景的表现方法,把自己真挚、深沉的感情融入自然景物之中,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客观事物之中,又借描写客观景物将其抒发出来。

      5.3.5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前两名写景,初夏时节,梅子成熟,芭蕉映绿了窗纱。后两句是典型细节描写,长天长日,午睡醒来之后,一点情绪也没有,只好在那里看儿童捉柳絮玩。全诗写的是封建文人的一种悠闲、慵懒的生活。

      5.4 赠别酬答

      5.4.1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内容]这是一首五律。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想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但说得比较委婉。首联写洞庭湖的开朗与涵浑。颔联一方面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另一方面用窄小的立体反衬湖的声势。颔联上一句运用比喻表明自己对出任求官无人荐引的着急,下一句表示自己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尾联运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不露痕迹地表达自己要求援引的心情。

      5.4.2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与张籍《酬朱庆馀》

      朱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诗: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内容]这是两首七绝,是朱庆馀与张籍赠答的诗,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历来为人们传诵。用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表现手法。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询问张籍,自己的作品能否符合主考的要求。张诗作了明确的答复。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赏识,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5.4.3 张籍《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内容]这是一首古体诗,诗下原有“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拒绝军阀李师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了自己拒绝李师道拉拢的态度。前句里的“君”比李师道,“妾”比张籍自己,直接指出李的别有用心。三至六句表面上是感李的知己,但实际上以夫妇比君臣,说明自己是唐王朝中央的士大夫。七八句一面感谢对方、安慰对方,一面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要与丈夫同生死”。最后两句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但态度坚决。全诗写得一波三折,特别是心理描写,更是细腻熨贴,入情入理。

      6、诉说婚恋情怀

      6.1 邂逅定期,幽期密约

      6.1.1 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这首诗描写了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作者以“桃花”衬出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弛、情摇意夺的情怀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语言的情景。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人面”又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留下的是无限的怅惆。诗以“人面”、“桃花”为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的对比,把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不同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出来。这首诗同时也传达出这样一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有意去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

      6.1.2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内容]这首词的词牌名为“生查子”,题目为“元夕”。上阕写去年在热闹的元宵节晚上留给作者永远都磨灭不掉的约会。下阕写今年元宵节虽然花、灯、月与去年相同,但因为“不见去年人”,所以一切的欣喜、欢乐都变成了痛苦、悲哀。这首词运用自然而有力的今昔对比,比平淡的语言、隽永的风味抒写了无限怅惆的感慨。(也有人说这首词的作者是北宋女词人朱淑真)

      6.2 婚恋受阻,痛心不已。

      6.2.1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内容]这是一首以四言为主的诗,可分为三章。这首诗是诗人写的怀念人的诗。诗人追寻的人,可望而不可及,诗人追求的爱情,亦是可望而不可及。诗人以景物开篇,以景物起兴,又以景物暗示时间。其次在形式上重章叠句,每章只换了五个字,就把“伊人”飘忽不定、自己追寻不及的失望之情表达出来了。

      6.2.2 南朝乐府民歌《华山畿》二首

      (其一)啼着曙,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

      (其二)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君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内容]这是两首以五言为主的乐府诗,写的是爱情受阻以后女方的心理活动。第一首诗写的是女方从天黑哭到第二天早晨,以长江水来夸张自己流的泪之多。第二首诗是恋人因相思而死后,女方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希望能与恋人死同穴。前一首为夸张的表白,后一首则道出殉情的决心。《华山畿》原为三首,最前面一首是“夜闻侬家论,不持依与汝”,即夜里听我家里人说,不把我嫁给你;诗有“本事”解释,类似于后起的“梁祝”故事。

      6.2.3 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氵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内容]这首词的词牌名为“钗头凤”。这是陆游写给自己的表妹也是前妻的词,词中对吃人的封建礼教作了有力的控诉。上阙的前三句是回忆与表妹新婚后的一段美好的生活。接下来的四句以“东风”喻自己的母亲,暗暗点出这是一场由母亲一手导演的家庭悲剧。最后三个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下阙前三句写诗人重遇时前妻的形象,人已经比以前瘦了许多,可见,她的心情不好,可能她的眼泪常常把手帕都湿透了。接下来的四句写美满的姻缘已经成为过去,如今连托人捎一封信都不可能了。最后,在封建礼教强大的势力前面,诗人只好长叹“莫!莫!莫!”这首词写得委婉含蓄,内蕴深沉。

      6.3 相思之苦,悼亡之痛

      6.3.1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前两句是写实,通过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自己却归期无准的现实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境遇的郁闷和孤寂。后两句写想象,作者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这首诗用想象中的乐反衬现实中的苦,以虚实结合的写法写了羁旅之愁与相思之苦。

      6.3.2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内容]这首词的词牌名为“江城子”,题目为“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是苏轼为悼念亡妻王氏所作的词,称为“悼亡词”。上阙前三句说的是与亡妻生死殊途、两相隔绝,业已十年,但对亡妻仍不由自主、难以忘怀。接下来的五句与前三句构成三层推进,虽茫茫而难忘——千里相隔,无法对话——纵然相逢也不相识。把别恨提到了无法再高的境地。下阙包含三层意思:梦中回乡;梦中相见;梦后感想。这首词通过上阙的三层推进与下阙的三层含义,抒发了自己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7、描写自然风光

      7.1 客观写景

      7.1.1 张谓《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中的“迥”、“傍”,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第三句写寒梅早发的原因是“近水”。第四句写诗人把寒梅疑作经冬未消的白雪。“不知”与“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惝恍之境,点出“早”梅。

      7.1.2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之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这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第二句的“千朵万朵”是“满”的具体化,而“压枝低”描绘出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的情状。三四两句渲染出春意闹的情趣,抒写了诗人心理上的轻松愉快的感觉。这首诗也很讲究炼字。“娇”,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时时”、“恰恰”为叠字,既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更能表现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叫醒的刹那间的快意。

      7.1.3 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诗人抓住了江面上呈现出的“瑟瑟”(碧绿)和“红”两种颜色,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色。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用“真珠”作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这首诗中的景也寄寓着作者喜悦轻松的心情。

      7.2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7.2.1 杜荀鹤《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诗人借松写人,托物讽喻。首句写松虽小,但不甘被埋没;一个“刺”字不仅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也勾画出了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勇敢的战斗力。第二句中的“出”字,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三四两句中诗人感叹:眼光短浅的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首诗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完美地统一于一体,也可以说小松其实就是作者的自我写照。

      7.2.2 元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端正好》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内容]这是元杂剧中的一段唱词,“正宫”为宫调名,“端正好”为曲牌名。前面四个短句描绘出一幅深秋时节凄凉景物画,这个景物的衰败色彩与凄凉情调,与崔莺莺送别张君瑞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作者正是借渲染这样一种环境气氛,烘托主人公的内心情绪。后两句用移情于物的夸张手法,极妙地表达了离人的巨大离情别恨,表达了离人对这离别无法自持的如醉情态。

      7.3 借景喻理,提炼人生经验

      7.3.1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前两句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了塘水的清澈。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绘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最高境界。后两句一问一答,说明方塘之水清澈的原因,实际上是在暗示出这样一个哲理: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7.3.2 杨万里《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从字面上看,作者主要写了小池的风物。首先,小巧,诗中的“眼”、“细”、“小”、“尖尖”和“小池”,总体形象为小巧玲珑。其次,灵动,“惜”、“爱”、“露”、“立”写出了池中风物的动态美。第三,有情感,泉眼对细流是“惜”,绿树对丽日下的柔波是“爱”,蜻蜓对小荷是期盼和依恋。但如果细细推想,这首诗也写出了自然的哲理:大自然万物互相依存,亲密和谐;新生事物稚嫩却充满生机。

      下篇

      从手法上读懂古诗

      1、语句运用类

      1.1 省略句

      1.1.1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指点]这首诗抒写作者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第四句为省略句,完整的应为:(在我)欲别(时),(黄莺)频啼四五声。这句运用拟人手法,写了黄莺久住此地,与诗人为邻,彼此不仅相识,还有着深厚的感情。

      1.1.2 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指点]这首七律诗写得激昂奋发,显示出作者的“忠肝义胆”,表达了他为爱国主义的理想而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颔联为省略句,完整的应该是:山河破碎(像)风飘絮,身世浮沉(像)雨打萍。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处于风雨飘摇的国家的痛心和对自己飘浮不定的身世的悲叹。

      1.2 词序颠倒

      1.2.1 杜甫《秋兴八首》(之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氵美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指点]《秋兴八首》是杜甫滞留夔州时所作,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氵美陂郊游的诗意豪情。颔联的词序是颠倒的,正常的词序是: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诗人颠倒词序用意有二:一是符合七律诗的节奏要求和平仄要求;二是造成一种回环往复、别具一格的效果。

      1.2.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指点]这首词的上阙是写景,作者描写了古战场雄奇阔大的景象;下阙是咏史、抒情和议论,作者借年少得志且建下不朽功业的历史人物周瑜叹自己怀才不遇、有志无成。下阙的七八九句是语序颠倒,正常的词序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作者颠倒语序的目的是符合词牌格律的要求,包括押韵和平仄的要求。

      1.3 名词短语直接构句

      1.3.1 温庭筠《商山早行》

      [指点]原作及“内容”见“上篇3.2.5”。颔联就是用名词短语直接构句,历来为人称道。这两句诗“提掇紧关物色字样”,运用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描绘出了“早行”和“山区”特征性的景物。

      1.3.2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指点]原作及“内容”见“上篇3.3.5”。这首元代散曲小令的突出特点是不用句子,而是用极具特征性的名词短语堆起一幅色彩鲜明感情浓郁的画面。它的作用为:一是一气呵成,使小令描绘的画面具有完整性;二是用语极简,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2、修辞方法类

      2.1 比喻

      2.1.1 张籍《猛虎行》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年年养子在空谷,雌雄上下不相逐。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指点]这是一首以乐府体写的寓言诗,全诗运用比喻,揭露社会上某些恶势力十分猖獗的黑暗现实。一二句以猛虎胆大妄为之状喻恶势力依仗权势,肆意横行;三四句借慑于猛虎淫威,山中的麋鹿不敢有半点动静喻社会上一片恐怖,善良的人只好战战兢兢、忍气吞声地生活。五六句喻恶势力有着非常广泛的社会关系。七八句喻恶势力用残酷手段虐害人民,弄得民不聊生的情形。最后两句喻朝廷姑息养奸,为掩人耳目,虚张声势,故作姿态。全诗处处写猛虎,句句喻人事。

      2.1.2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前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指点]这是一首哲理诗。全诗以两个意象分别比喻读书的两种方法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效果。诗人以在一江春水上泛舟之易比喻读书从义理方面下功夫就容易读透,又以硬用人力强推搁浅大船之难比喻读书如果不精思义理,就会枉费功夫。

      2.2 起兴

      2.2.1 《子夜四时歌·冬歌》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指点]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由“渊冰”、“素雪”联想出“松柏”这一比喻,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坚贞,希望她的爱人也能如此。

      2.2.2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指点]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有三个特点:其一,描写自然风光;其二,点明写诗时间;其三,起兴,由眼前的景想到王昌龄左迁。

      2.3 比拟

      例:李白《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指点]这是一首送别诗。结尾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尽天下千千万万人的离别之苦。

      2.4 夸张

      例:元末无名氏《醉太平》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指点]这是一首元曲小令,曲牌名为《醉太平》。这首小令,绘声绘影,惟妙惟肖地活画出一个贪利盗窃贼的行径。作者采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层层递进,淋漓尽致地揭露鞭挞了贪婪者的丑恶嘴脸。这支小令的意义还在于抨击那些最高统治者压迫者。

      2.5 双关

      例: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指点]这首诗可视为七绝。诗既写景又写情,但重在写情,抒写一位少女在听到所爱的青年在江上唱歌时的感受。后两句运用双关手法,写出了少女听郎唱歌时颇费猜详的心理活动。语言新鲜活泼,富于民歌色彩。

      2.6 排比

      例:张鸣善《水仙子·讥世》

      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哄。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

      [指点]这是一首元曲小令,曲牌名为“水仙子”,标题为“讥世”。这首小令明显分成两节。前四句是一小节,主要是写那些装模作样、流氓无赖、胡说八道之徒全都能够做高官享厚禄。后四句为一小节,主要写一些怪异、鄙陋、蹩脚的货色全被看成是兴世的贤才。作者运用排比、类此的方法,以漫画式的笔触、尖锐的语言、新巧的博喻对元代政治的腐败、统治者的虚弱、官场的龌龊、世风的败坏作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鞭挞。

      2.7 通感

      例:李清照《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指点]这首词的词牌名为“武陵春”,词抒写了作者南渡后悲苦的心情,而“物是人非”正是她悲苦的原因。最后三句运用通感和夸张的手法,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愁苦之极。

      2.8 用典

      例:王安石《浪淘沙令》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指点]这首词用伊尹、吕尚幸遇商汤、周武王两个明君而建立一番千秋功业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也能遇到明君的愿望。

      2.9 叠词(反复的一种)

      例:乔吉《天净沙·即事》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指点]这首元曲小令运用十四对叠词,描绘了一幅春色美人图。小令写得妙语天成,自然通俗,音韵和谐,气韵相当。“真真”,借叠词巧体,暗用唐进士赵颜呼出画中美人“真真”的典故,此处代指游春的美女。

      3、表现手法类

      3.1 以情染景、以景显情

      例: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指点]这是一首五绝。诗人借敬亭山的“静”的境界,抒发自己孤独寂寞的感受。

      3.2 哀景写乐

      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中的“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四句,即为哀景写乐。

      3.3 乐景写哀

      例: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指点] 颔联的“碧草”、“黄鹂”本为乐景,然而配上“自”、“空”两字,就表现了诸葛亮祠(武候祠)已经被人遗忘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伤感。

      4、艺术风格类

      4.1 民歌的清新、朴素、自然

      例:《读曲歌》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指点]这首歌表现了一个女子渴望美好生活的心情。为了可以多享受一些梦中的幸福,她希望一夜像一年那么长,因为只有在睡梦中才能享受与爱人团聚的幸福。诗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唐代诗人金昌绪受其影响,也写了内容极为相似的诗,兹录于下,大家可以些照阅读。“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声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

      4.2 李白的浪漫雄奇

      李白诗的总体特征: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彩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

      4.3 杜甫的沉郁顿挫

      杜甫诗的总体特征是:把各种社会现象或思想感情压缩在凝炼的诗歌里,即“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风格表现为深沉凝重,即“沉郁顿挫”,但也不失雄浑、悲壮、奔放、瑰丽、质朴、古简、轻灵;“为人性僻耽佳句”,语言精工、稳重、有力而又时有出人意外的神妙,使人感到辞警意丰;其有形象美和音乐美,善于运用音韵来表达不同感情。

      4.4 白居易的通俗平易

      白居易的诗总体特点:善于叙述,语言浅易,“遇事托讽”,有“美刺比兴”之功,形象刻画十分生动。

      4.5 苏辛的豪放

      苏词: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其爱情题材的词往往以婉约见长,能于真挚和细腻之外,显出凝重和深厚。

      辛词:慷慨纵横;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才力、多样的艺术风格相结合;用典较多。

      4.6 柳、李的婉约

      柳词: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人,在慢词的运用中,又创造了铺叙而有层次的艺术手法和细致而又含蓄的艺术风格;融情于景,情景一体;语言通俗化、口语化。

      李词:能在书写语和口语的基础上,锻炼出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富有创造性地塑造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天真活泼、豪爽可爱,深于情、专于情、敢于表露情;有因个人生活今昔之感的深愁,也有因国家兴衰之感的沉痛。

      5 传统含义类

      5.1 春夏秋冬、时间、节令与花

      古代诗歌中写春秋两季的比较多,写晨昏夜及清明、端午、七夕、重阳的比较多,写梅、荷、菊、松、竹、桃的比较多,而这些季节、时间、节令与花木往往都有特定的标志和特定的含义,阅读时要注意。

      例:咏四季、咏花诗六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冬季)

      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秋季)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夏季)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春季)

      春红始谢又秋红,息国亡来入楚宫。应是蜀冤啼不尽,更凭颜色诉西风。(杜鹃花)

      未植银宫里,宁移玉殿幽。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侠客条为马,仙人时作舟。愿君期道术,攀折可淹留。(桂花)

      5.2 折柳、羌笛、月光、鸿雁

      折柳意味着别离,羌笛往往写征人思乡,月光常常寄托相思之情,鸿雁一般作为家书的代称。
标签:教学论文 这样读古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谣言是道“生死符”(网友来稿)[吐血推荐]
下一篇:拓展空间 自主写作——“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