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案例
阅读:427 2017-05-24
标签:
教学案例
七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
基于学情,求真语文——与肖培东老师同课异构《一棵小桃树》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 盛煜辉
在重重压力之下,终于完成了和肖老师的同课异构。经过一个礼拜的冥思苦想,在肖特的点拨之后豁然开朗,获益匪浅。
在今天的培训中,最让我触动的,就是肖老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对学生真实学习的引领。他以“你读了这篇文章后读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这一问题充分了解了学生的真实学情。学生在肖老师的引导下娓娓道来,读出了“对小桃树的怀念”,读出了“小桃树和‘我’的关系”,读出了“小桃树和‘我’的关系,‘我们’之间共同的经历”,读出了“‘我’对奶奶的情感”,读出了“我的‘童心’”……
听到此处,我不禁心里一惊——学生如此丰富又深刻的初读体验已经呈现出来了,那还需要我们老师教什么呢?这让我回想到自己的教学设计,总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看似“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慢慢领会文章的深层大意,殊不知,这些所要教授的知识早已是学生的“囊中之物”,于他们而言,我们的教学无非是再炒一碗冷饭。
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基础上,肖老师通过文章旁边的几处批注充分把握了这篇文章为“自读课文”的特点,也巧妙地设计了这堂课的主问题——在批注边上的第四自然段,哪几个词语写了小桃树的没出息?
学生阅读文本,充分思考,有同学回答:“它长得很委屈。委屈这一个词写出了它的没出息。”肖老师马上抓住学生的回答,提问学生:“长得很委屈是说它长得怎么样?”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小桃树委屈的样子。既而肖老师做了总结性的评价——陌生化词语的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有同学也回答道:“瘦瘦的,黄黄的,也表现出它的委屈。”肖老师说:“这几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答道:“让我想起了人面黄肌瘦的样子,‘黄黄的’,是把小桃树当作人来写了。”肖老师又做了总结性的评价:“生活经验有助于写作。”
肖老师充分细致地关注了文本的每一个角落,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启发学生思考。譬如:“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这一处,肖老师将“拱”字换成了“长”字,让学生细品。学生马上联想到这两个词的区别——“拱”意味着上面有许多覆盖物,它需要费尽气力才能生长出来,能够体现出小桃树生长的“不容易”“没出息”。而“长”这一字是很符合植物生长规律的,没有“拱”这一字的表达效果。
《一棵小桃树》教学思考(2017.4.13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我也设计了一个类似的问题:“这是一个棵怎么样的小桃树?”来引发学生对小桃树形象的思考。但这个问题太泛,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回答得很“全面”,而只是知其然并没有知其所以然。散文教学必须关注语言,而我却急切地期待他们回答出所谓的“正确答案”,没有通过有效的语文活动来促发他们对文章语言文本本身的思考和感受。在这一点上,肖老师的示范给予我太多的引导,也冲击了我固有的教学思维。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需要对语言文字本身有强烈的敏感度。”最让我佩服和惊叹的教学点在肖老师的一个换词活动中——“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对这一句话,肖老师把“说”这一字换成了“笑话”一词,非常符合语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日常的课堂中,我也非常喜欢利用“换词”这一种教学形式。但相较于肖老师的“换词”方式,我明显感觉到我的“换词”是为换而换——故意找出替换一些不如原文的词语来让学生比较思考。其实,这样的方式不过是让学生来“配合”的教学,而非真正地沉入文本,进行真正有价值的思考。
教学的一大难点在于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连接。今天,我的教学中从小桃树的形象赏析到作者的情感探究是非常生硬的。而肖老师通过这样一句话“众人皆说小桃树没出息,‘我’是否用‘没出息’来形容它?我是怎么样形容它的?”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作者情感的探析。
“为什么文章要写这棵小桃树?”这个问题看似在学生初读体验时已经解决了,但肖老师通过对“小桃树”的经历和对“我”的经历的品析中不仅启发学生对文章深层内涵的思考,更引发学生对明暗两条线索和“托物言志”手法的介绍。“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相关。”肖老师的教学也解开了我一直的疑惑——原来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辅相成!
肖老师引导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自然地提问学生:“如果只用一个字去写这篇文章,你会用哪一个字?”学生们不仅积极踊跃地说出了一个个令人惊喜的答案,更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堂课对他们思维的激荡和他们对思考的自觉追求,这是课堂最了不起的地方,也是真正的学习之所在。
在评课环节中,肖老师对我课堂的改进建议也让我醍醐灌顶——将最后一个问题:“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是吗?”作为教学的主问题,通过引发学生对“你”指谁的探究串起整堂课。听完后,我恍然大悟,恨不得马上修改实践之。真不得不叹服:“大师果然是大师!”
一石激起千层浪。肖老师不仅带来了一堂令人惊叹的好课,更是带来了无数令人省悟的教学理念、思维和心得。譬如,肖老师的“备课八思”启发我们在文本素读之时收获灵感:
(1)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文体特点);
(2)这是写什么的文章(内容和主旨);
(3)文章为什么而写(写作动机和背景);
展开全文阅读
(4)怎样写出(语言和手法)
(5)最能体现语言特点、手法特点的关键段落在何处(教学聚焦);
(6)编者为何将它放在这个单元(编者意图和单元目标);
(7)今年教读这篇文章最大意义是什么?(社会价值);
(8)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是什么?读不懂的是什么?(学情预判)。
语文教学设计并非空穴来风,其实有章可循。这一条条规则的背后是我们教师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敏感,对文章写作的准确把握,最重要的,是眼里有学生——对学生学情的尊重。一切问题的设计首先要考虑也最需要考虑的是——这个问题学生是否已经懂了?只有真正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语文能力的真正提高。肖老师也说:“得心应手。”只有真正懂得学生的心思,真正关注学生的存在,才能有真正的好课。
肖老师的“教学五点”同样让人大饱耳福。
(1)老老实实教会学生读书。“老实”,即学生要贴近语文教学的规律,用语文的方式来解决语文问题。那什么是语文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叙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通俗来说,就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阅读文章的能力,学会写作的能力和学会说话的能力。
(2)扎扎实实教语文。扎扎实实就要求每一个语文老师对语言文字有很强的敏感度,在字里行间找到教学的“抓手”,展开教学。肖老师举了《孔乙己》中的一句话:“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通过对“内”“外”二字的品读分析揭示了文章的深刻意涵。这个抓手的确高明!
(3)真真切切。肖老师提出了三句话:“教真语文。真教语文。真教学生。”我们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初读体验,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启发他们真正思考,在语文知识获得上发生改变。
(4)深深浅浅。语文教学的“深入浅出”,直指它的课堂氛围,应该是简单、有效而大气的。它需要我们贴着学生去教,不为求深而故意深层展开教学,掌握好自己的解读深度从而正确选择教学的度。
(5)灵动灵活。教师的课堂语言、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选择的主问题都应该是生动鲜活的,能引发学生学习欲望的,而不应该是按部就班,杂糅混乱的。
肖老师对语文课程、教学的思考深深打动了我。他的这一堂好课,这一场精彩的讲座让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话——素以为绚兮。肖老师不用幻灯、不用图片、不用音乐,用一支粉笔、一次次对话、一次次朗读为我们简单而大气地呈现出课堂的无限精彩。这看似“不经意”的一问一答,实则也蓄满了他对课堂的无限心血和热爱!
标签:
教学案例
七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
基于学情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望海潮》教学设计及评课(肖培东)
下一篇:
行走在文字深处——肖培东老师《一棵小桃树》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