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案例
阅读:556  2017-07-08
标签:教学案例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以特级教师肖培东《孔乙己》的教学为例 教学案例(教学案例)
王志芬 云南红河州泸西县第二中学

      教学小说,语言的品味尤其重要,要能够从字词的品味中准确地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情意。但很多老师只注重那些外在色彩鲜明的“惊人”之语,对那些“貌不惊人”之语却置之不理,辜负了作者辛勤耕耘语言之功力。本文以肖培东老师《孔乙己》的教学为例对那些“貌不惊人”之语进行一番探幽,说明语言品味之重要。

      一、关注反复出现的字词

      “文中用字,在当不在奇。”选入教材的经典小说,其语言文字都是独特美妙的,那些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虽然不是什么惊人之语,但作者选择了这个词,就一定有其独到的作用,关注它们,走进它们,才能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意图。且看肖老师《孔乙己》的教学片断:

      生: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师:从哪个字可以判断出大家对孔乙己的伤疤记得特深?你说。

      生:“新”字,说明老伤疤大家都没忘记。

      生:“又”字,说明这样的嘲笑不止一次。

      师:“新”字有味,“又”字更有味。来,我们将“又”字去掉,读读看。“孔乙己,你脸上添新伤疤了!”“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这个“又”字说明什么?

      生:说明孔乙己不是第一次因为偷书被打而落下伤疤,那些人也不是第一次嘲笑他。

      师:如果你能把语句顺序反一反,我觉得更棒。表达的时候要从“那些人”出发。

      生:因为那些人不是第一次这样嘲笑孔乙己了,也说明孔乙己也不是这样因为偷书被打而落下伤疤。

      师:后面说话还有“又”字吗?

      生:“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读得很响,嘲讽)

      师:你为什么读那么响呢?

      生:这个时候整个店里的人都在嘲笑孔乙己。

      师:个体嘲笑转成群体嘲笑,哪几个词加重了这样的嘲讽语气?

      生: “又”字。

      生: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一个“又”字让我们看到一个满脸疤痕,新伤、旧伤交错的孔乙己,一个受人欺凌的社会最底层的落魄人儿形象。“你一定又偷人家东西了”一个“又”字让我看到一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孔乙己形象,他似乎不会营生,经常做着一些偷偷摸摸的勾当。“又”字的反复使用把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人嘲笑欺凌,甚至有些好吃懒做的孔乙己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到了第二年端午节的“又说”,一个“又”字说明掌柜每到端午节都要说孔乙己,而且是说孔乙己的欠着他的十九个钱,从这个“又”字我们不仅看到了社会的冷漠,人情的淡薄,当然也从这个“又”字看到了孔乙己的生活在每况日下,已经到了难以维持自身生活的地步。

      在对这一个反复出现的“又”字的品读中,社会的冷漠人情的淡薄,看客的形象,孔乙己的形象已积淀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二、关注说话状态的动词

      小说中表说话状态的词很多,但很多时候我们只会关注说话的内容,而忽略了内容前表状态的词,对于这些语言如不深入其中细细品读,我们就会错过了这些词所特有的功效,更不能透过这些词看到说话者的表情、态度以及他们的性格。肖老师《孔乙己》的教学中,通过品读“叫道”“嚷道”把酒店里看客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生读:“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声音有点低)

      师:是这样说的吗?同学们,这句话怎么说,你说说看。

      生:“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声情并茂)

      师:你读的声音为什么比他响?

      生:就是要表现出一种外人对孔乙己的嘲笑,高声嘲笑。

      师:哪个字可以看出这样子的嘲笑?

      生:叫道。

      师:对,是有人“叫”道,声音要拉高拉长的。来,你再来叫叫看。

      生: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生:“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读得很响,嘲讽)

      师:你为什么读那么响呢?

      生:这个时候整个店里的人都在嘲笑孔乙己。

      师:个体嘲笑转成群体嘲笑,哪几个词加重了这样的嘲讽语气?

      师:我们一起看看这句话,“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哎,这里又有一个“又”字,而且说话人已经不是他,注意啊,是“他们”,因此这句话是众多酒客一起“嚷”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嚷,好不好,预备起——

      生齐读:你一定又偷人家东西了。(高声,嘲讽)

      师:故意的味道没有出来,你还要给我摆出点故意的味道来。“故意的”预备起——


展开全文阅读
      生齐读此句,师再读此句。(故意嘲讽味足)

      该片段的教学中,刚开始朗读的时候,学生没有关注到“叫”这个表说话状态的词,然后肖老师就引导学生朗读。继而,学生才恍然,原来作者在说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个“叫”字。孔乙己脸上添了伤疤,这本是孔乙己的痛,大家应该回避他的伤疤,回避这个话题,可是酒店里的看客却是“叫道”。一个“叫道”要传达出的是看客们的幸灾乐祸。他们不关心孔乙己的伤势,不关心孔乙己的内心,只想从他的脸上寻到他们的谈资,只想从他的身上寻求他们的快乐。后面的“嚷道”更加深了他们嘲笑的语气。由个人的“叫到”变成了集体的“嚷道”,孔乙己就是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苦命人,短衣帮,店小二,甚至孩子都可以嘲笑他,都可以看不起他。“叫”“嚷”把大家的嘲笑、欢快、孔乙己的尴尬落魄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阅读中关注表说话状态的字词能让我们更好的融入到语境中,能更好地感悟作者所要传达的内容。

      三、关注标点符号

      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标点符号是文字里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外面加上去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一个独特的作用。”③这在对话中尤其明显。肖老师《孔乙己》教学片段中,肖老师引导学生从一个语气词“哦”和一个“!”去窥探掌柜的心理。

      师读: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生读:哦。(很平淡)

      师:哦,他是这么说的吗?就这个“哦”字怎么读?你来。

      生:哦?(询问语气)

      师模仿读,再邀两生读。

      师:刚才前两位同学读“哦”,大家能听出是什么标点符号吗?

      生:第一个同学平平淡淡,应该是句号。第二个同学,感觉是问号。

      师:句号,问号。同学们考虑一下,句号,问号,那小说为什么用感叹号呢?来,再读,“他打折了腿了”——

      生(齐):哦!(感叹语气,惊讶)

      师:哦!为什么发出这声感叹?读书时有想过这问题吗?

      生:没有。

      师:读书就要潜入文字当中,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句号时怎么说,“他打折了腿了”你们说——

      生齐说:哦。(句号语气,平淡)

      师:问号时怎么说,“他打折了腿了”?

      生齐说:哦?(问号语气,疑问)

      师:感叹号时又怎么说,“他打折了腿了”?

      生齐说:哦!(感叹语气,吃惊)

      师:哦!(声音延长)这个感叹号里包含怎样的感情?

      生:对孔乙己打折腿的惋惜。

      师:对孔乙己打折腿的惋惜?平时你表达惋惜会用感叹号的吗?

      生:我觉得是对他打折腿的惊讶。

      生:不关心腿,更想知道是怎么打折的,很好奇。

      生:急于听到这里面的故事,很好奇。

      师:对,惊讶好奇,想知道这个过程有着怎么样的新奇,它将成为这个酒店里的一个谈资一个笑点。所以,他不是关心孔乙己生死,而是猎奇这段所谓的痛快淋漓的被打。来,同学们,感叹号读读试试看,“他打折了腿了”——

      肖老师结合“哦”字后标点的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调、语气的作用,透过层层迷雾窥探掌柜的心理。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对比朗读让学生探寻到用感叹号的用意,即掌柜对孔乙己的被打表现出来的是惊讶,是新奇,而不是同情、关心。他既不关心孔乙己被打后的生活,也不关心孔乙己的死活,他关心的是孔乙己被谁打,是怎样打的。一个“哦”和“!”折射出的是掌柜自私、冷漠、无情的丑恶嘴脸。

      李海林主张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教法,文体知识是属于“事实性知识”,这类知识的教学需要采用以体验为途径的知识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作品的阅读、理解,获得亲身经历的经验,让学生对这些事实性知识“有感觉”④。也就是说,没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光靠教师的讲解是没有用的,肖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感叹号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体验,从而加深对语言特点的认识,在不断的朗读实践中建构起来的知识,学生自然印象深刻,历久不忘。

      四、关注对话的节奏

      著名作家、小说理论家曹文轩教授说:“一部完全没有对话的小说,注定了是沉闷的、毫无生气的。在似乎无休止的叙述与描写暂时停止、从而转让给人物对话时,将会使阅读进入充满兴趣的状态,其情形犹如走在荒寂的野道上,忽然听到了人的谈话声。”⑤正因为对话在小说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家关注较多的是小说的对话内容,而忽略了对话的节奏。看肖老师在《孔乙己》中的教学片段:

      师:一起来读一读,“一个喝酒的人说道”预备起——

      两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你看鲁迅在写这段对话有什么特点?你来说。

      生:这里是一连串的问答。

      师:一连串的问答!我们平时会怎么写?

      生:平时会写谁谁谁说。

      师:谁说……,谁说……,是这样写的吧。考虑一下,同学们,鲁迅这里为什么不把这些“谁说,谁说,谁说”加塞进去?

      (学生思考)

      生:不加进去,就表示掌柜等人对孔乙己毫不关心和喝酒的人看热闹的心态。

      师:你觉得这段话是对孔乙己的毫不关心吗?

      生:关心了,但关心的是被打的故事,很好奇,很想问个究竟。

      师:所以说话就会快一些,是不是?

      生:是的。如果加上“谁说……,谁说……,谁说……”,可能就破坏了这种急切的感觉。

      师:我们把主语“孔乙己”加进去试试。

      (师生共读:“孔乙己后来怎么样?”“孔乙己后来呢?”“孔乙己打折了怎样呢”)

      师:考虑一下,掌柜说话为什么不把“孔乙己”这一事件的当事者放进去?


展开余文
      生:掌柜急于想知道个中情况,至于孔乙己这个人,是不在心的。

      师:说得好!他对孔乙己的生死根本就不关心,就想知道这个里面是怎么发生的,好在以后可以面对更多的人说一说这个故事。同学们,这些个“后来呢,后来呢,后来呢”读慢一点还是快一点?

      生:快一点,急促,太想知道了。

      师:好,我们再来把这段话读出味道来。女同学,喝酒的人;男同学,掌柜、酒客。

      在该片段的教学中,肖老师通过增加主语“孔乙己”让学生与原文对比朗读,在朗读中学生发现:原文读起来语速急促,急切,能很好地表达出掌柜很想知道孔乙己故事的急切心情,很想成为孔乙己悲惨故事的传播者,他们是以品咂孔乙己的痛苦为乐。而加了主语后,掌柜的这种急切心情似乎减半,不能很好地传到出作者所要传达的内容。

      孙绍振教授说:“语文课,要从学生一望而知的文本里面探索出一无所知的奥秘来。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耐心,更要有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品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文教学,既要有宏观的整体的思考,又需要立足在言语细微处去推究品味,以精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有些“小”却并不一定就是嵌在文字表面的,还得深入文字的背面寻找其中的精彩。肖老师的课例给我们提供了典范,给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①张正耀:《立足语言教小说》,《语文建设》,2016年第1期。

      ②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9页。

      ③兰宾汉:《标点符号运用艺术》,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

      ④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页。

      ⑤曹文轩:《小说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页。
标签:教学案例 一字未宜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望闻问切:作秀的阅读课
下一篇:《再塑生命的人》活动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