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案例
阅读:2576  2017-08-07
标签:教学案例 七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
肖培东《一颗小桃树》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曹静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

      写这篇文章的缘起,是读了“教师博览”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王崧舟:教师成长的“独孤九剑”》,其中的第一招“实录还原”和第二招“情境填空”,我很感兴趣,就想尝试一下。尤其是“情境填空”,有几分猜谜语的乐趣。

      先引用王崧舟老师的文章,介绍一下这两招:

      第一招:实录还原

      我喜欢收集课堂教学实录,特别是有代表性的名师实录。

      收集了干什么?

      首先,把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整体观照实录,抽象提炼实录,很吃功夫。

      然后进一步,把教学设计还原成教学理念,很累,但是非常管用。这是一种逆向修炼的过程,跟禅宗里修白骨观想法有点相似。

      然后再往回走,你走得进去,还得走得出来呀,不然就会走火入魔的。把理念再还原成设计,把设计再还原成实录。

      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所求啊!这样一个来回还原的过程,对于修炼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上得了天”——就是有思想,“下得了地”——就是有技术,帮助真的是很大很大。

      这是剑宗,我称它为独孤九剑的第一剑。

      第二招:情境填空

      什么叫情境填空?我举个例子,我研究过于永正先生的《新型玻璃》,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谁来说一说。

      生:课文一共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

      师: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这个学生面有难色,想坐下去。)

      好,到了这个地方,你就得打住了,你不能再往下看了,你要做情境填空了。假如你是于永正先生,你会怎么做?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情境,你怎么办?你带着这样的想法看那个实录和光盘,你缺什么你补什么?这招很管用。我们来看于永正先生怎么做:

      师:你先别坐下去,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我们再好好想想,我们不着急。

      “我看你有这个能力”这句话很重要。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我看这个就是。但叫我上呢,叫我来个应急处理呢,我肯定到不了这个层次。这么一比,就比出差距来了,什么叫大师,什么是庸师。这不明摆着吗?接着看:

      生:(想了一会儿)课文一共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好,赶紧打住,你别看了,情境填空,你什么反应?在这里定格,你想:如果是我,我是什么反应?看实录最怕无所用心、一泻千里啊!看于永正先生: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你可以少说整整十五个字,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吗?孩子,这样的机会可不多啊。

      这就是大师级的人物啊,他怎么跟孩子进行对话的,这个就是情境填空法,可以帮助你积累大量经典而生动的“课象”,变得机智、通变、智慧。你缺什么就填什么,练个三年五载,胸中装了成百上千个经典课象,你想不成功都困难。

      手边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正好有肖培东老师的《桃核蓄我梦,风雨孕希望——<一棵小桃树>课堂实录及点评》。《一颗小桃树》是新版教材,未曾教过,不妨尝试一下实录还原吧!

      一、了解自读学情

      (一)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先生的散文《一颗小桃树》。课前大家都自读过,请问这篇文章你自己读出了什么?或者说你读懂了什么?

      【情境填空】

      1.读懂了内容。

      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老家院子里的一颗小桃树,写了小桃树的来由、发芽、长大、开花以及横遭风雨却依然挺立的故事。

      2.读懂了情感。

      对奶奶的怀念,对童年的怀念,对自己成长历程的感悟。

      3.读懂了写法

      在文章末尾有一句话:“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这句话暗示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学生可能以前没有接触过,但可以感受得到的。

      另外,在课后的“阅读提示”中,有这样几句:“文章中叙述了小桃树的‘身世’,同时暗写了作者自己的经历。原来,在作者看来,小桃树是他从儿时便怀有的、向往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这几句话,如果细心的学生读到的话,就会得到启示,恍然大悟。.

      4.读懂了语言

      学生会从对小桃树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小桃树曲折的命运。


展开全文阅读
      【实录回放】

      翻开《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会发现其中多数课例就是这样开课揭题的。用余映潮老师的话说:“它一方面给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品读课文积累语言的时间,一方面给教师提供了诗意设计艺术思考的时间,同时让‘课始’这个环节显得简洁、洗练,语文情味浓郁。”

      从教学实录来看,这个环节学生主要是围绕情感和写法两点来谈的。文章内容这一点没有提及,可能之前做了预习。语言这一点,肖特留在后面的环节展开赏析。

      (二)师: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大家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课文打了自读星号。编者还在这篇文章中给我们设置了几处有助于自读的提示性问题和提示性思考文字。阅读这些批注,考虑一下批注中的提问,哪些问题是你自己能够解决的。

      【情境填空】

      1.为什么从批注入手?

      一是留白批注是这套新教材的特色之一,而且在第三单元名著导读中对圈点和批注的方法也做了详尽的介绍;二是选择由批注入手,教师自然地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促成了编者、作者、教者与读者的隔空对话。

      2.编者为全文设置了哪些批注?

      第一处:“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感情。”

      这正如一堂课的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语言上也特意把“寻常”与“不寻常”对举,恰如一篇文章精致的开头,总领全文。

      第二处:“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很显然,这是阅读方法的引领,文中描写的语句是赏析的发力点。

      第三处:“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

      第四处:“‘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

      第五处:“‘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个转折,你读出来了吗?”

      后面三处是编者给出的导读问题。

      【实录回放】

      肖特是如何使用这些批注的?

      其中第一和第二处批注着眼全篇,其余三处着眼局部。肖特首先选择后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与文章叙述的内容紧密扣合。由此可以有目标、有层次地了解自读学情。

      由这个环节,可以看得出,肖特把批注分层次分类别,对其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我们不禁思考,在教学中是如何运用课文以外的这些内容的?如课前的预习提示、课中批注、课后的阅读提示,甚至读读写写里往往藏着美感。

      二、品读“没出息”的小桃树

      (一)师:除了问题外,哪些批注是告诉你阅读文本的方法?

      【情境填空】

      这个问题看似是多选题,其实只是单选题。了解自读学情环节,已经讨论了后三个批注,剩下的两个,二选一,学生的目光自然地落到第二个批注上。第一个批注,至今没有提及,留个悬念。

      (二)师:阅读散文,一定要注意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这个批注就给出了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

      【情境填空】

      读到第二个批注,会猜下一个问题是,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小桃树的“没出息”,寄托了什么深意?我们不妨对文章相关的描写先做个梳理:

      1.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展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2.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

      3.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4.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树,孤孤地开在墙角。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

      5.雨却这么大地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

      6.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

      【实录回放】

      这么多描写,学生会先关注到哪段文字?

      肖特没有“全面撒网”,而是把船桨一搁,就近靠了岸。——“我们请同学把批注正对着的这个段落读一读。”看似随意,实则先给学生搭梯子、递抓手、给示范。这一段,写的正是小桃树委屈地萌芽,是小桃树坎坷生命的起点。这既是赏析的起点,也是理解内容的起点。选这个点进行突破,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会达到深透理解课文的效果。

      (三)师:这个段落要好好的品读。从刚才这位男同学的朗读中,你听出哪几个词是最能写小桃树“没出息”的?

      文段——秋天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冬天,孩子自孩子的快活,我竟将它忘却了。那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情境填空】

      动词:委屈、弯、紧抱、舒、拱、断

      形容词:瘦瘦、黄黄

      副词:才、竟

      ……

      【实录回放】

      这些词语,如何引领学生品析?

      实录中有句话:“散文的用词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

      肖特就是这样,贴着学生的生活体验,引领赏析的。举几个例子。

      1.“委屈”——你平时会不会这样用?……陌生化词语的运用对表情达意非常重要,小桃树长得“委屈”,你觉得作者应该说它长得……

      2.“紧抱着身子”——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紧抱着身子?

      3.“瘦瘦的,黄黄的”——正常情况下,你希望这棵树……


展开余文
      4.“拱”——改成“长出一点嫩绿”怎么样?

      ……

      这让我想起了孙绍振老师在《名作细读》中提到的“还原法”。不知道是不是贴切?“还原”就是把未经作者处理的原生的状态,原生的语义想象出来,和作者艺术加工过的作品加以比较,揭示出差异来,就可以分析了。“委屈”、“紧抱着身子”本不是适用于“物”的动词,作者这么用,就把人的情感迁移到了小桃树上。

      (四)师:注意旁边是怎么说的。文章是“多次描写”,那么还有哪些地方写到了小桃树“没出息”?我们就按照小桃树的生长时间来说。

      【情境填空】

      这个问题,通常的表达是“还有哪些描写能表现出小桃树的‘没出息?’”留心肖特的提问,看似随心,实则有意。“注意旁边是怎么说的。文章是‘多次描写’”,回归批注,贴近学情。“我们就按照小桃树的生长时间来说”,刚才搭梯子用的是小桃树萌生的细节描写,此处则用“就”、“生长时间”等词语,给学生指了一条通往山顶的路。

      (五)师:有好多描写都写出了小桃树的“没出息”,但“我”从来都没说过这棵小桃树“没出息”,“我”是用哪个词来说它的?多次出现哪个词?

      【情境填空】

      托物言志是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我一直在思考“物”与“志”如何去衔接。“志”就是“我”之“志”。《紫藤萝瀑布》中的一句话启发了我:“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托物言志的妙处就在于作者把“物”与“我”的共同点找到了,那就是“生命”。人观察“物”,从它的生命姿态中,找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契合点,然后把自己的情感附着在“物”上,从而完成托物言志或者托物寓意。

      古人常用的方法,是让“物”在台前,“我”则隐于幕后。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如“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读者需要仔细揣摩“物”,再借助“知人论世法”,寻到幕后的“我”。

      今人则不同。许多文章“物”“我”同框。如宗璞的《好一朵木槿花》《燕园树寻》,叶圣陶的《牵牛花》,张抗抗的《瞬息与永恒的舞蹈》,山谷的《寂寞红柳》,刘再复的《榕树,生命进行曲》,贾平凹的《落叶》《溪流》,王宗宽的《风雨中的菊花》等等。

      问题来了:如何在一篇文章里把“物”与“我”衔接起来?情感!

      【实录回放】

      肖特的问题,仅仅借助了两个词语“没出息”和“可怜”的对比,就把学生的视角由小桃树转到了作者,完成了由“物”到“我”的衔接,也为下个环节做好了过渡。

      三、读懂一棵小桃树

      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这棵可怜的小桃树?读完文章以后,你能想通其中的道理吗?

      【情境填空】

      这个环节要完成的是太空目标飞行器与飞船的空中对接。

      可以预设的是,学生在了解学情环节,就关注到了第三个批注——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就会由此体会到,“我”与小桃树有相似的成长经历,所以对小桃树情有独钟。

      那一个欲绽的花苞,在风雨中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动人瞬间,就是“对接”的最精彩的时刻。

      【实录回放】

      肖特在这个环节中,对学生还做明暗双线和托物言志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四、一个字写出阅读感悟

      (一)师:再来看看,读这篇文章时我们一定要读出很多潜伏着的感情。编者在批注中是不是多次提到“感情”这个词?第一条批注,一起来读一读。

      【情境填空】

      至此,第一条批注“千呼万唤始出来”!

      肖特一定会引领学生从“寻常的情景”中读出“不寻常的情感”。怎么读呢?难道是问:你从文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实录回放】

      肖特是这样问的:“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小桃树的特殊情感?”

      这一问还是紧紧围绕着“词语”,也就是贴近语言去理解情感。

      (二)师:常常想要写点文章,始终没有写就一个字,到最后却成了这么长的一篇文章。如果贾平凹先生真的只想写一个字来表达“我”对小桃树和对自己人生的理解,他会用哪个字?

      【情境填空】

      会用哪个字?

      这个问题一定会把学生的视线拉到文中表达情感的词句。我们做个简单地梳理:

      爱怜——是我太爱怜它吗?

      可怜——可怜它年纪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可怜的小桃树!

      懊丧——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忧伤——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

      颤抖——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

      感激——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

      梦——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

      这些语句里有表达情感的词语,若用一个字,就要把双音词变成单音词。

      【实录回放】

      肖特把文章的“一个字”悄悄换了意思,转变为对文章情感的“一字”表达。

      学生的回答围绕着梦、怜、忧、爱、恋这几个字来理解,显然是在先从文中筛选过信息之后,又在双音词基础上,做了提炼,用单音词表达出来,表达要更加凝练典雅。这个转换难度不小的!

      最后肖特补充了“蓄”和“孕”两个字,尤其是肖特最后的“‘孕’出你的小桃树”的祝愿,则把一颗“梦”的种子,种在了每个孩子心里,相信它也会生根发芽,经历风雨,长成一棵梦想的“小桃树”!

      这堂课的收束环节,妙不可言!

      实录还原,我只是做了其中一小部分。如果再把教学设计还原成教学理念,再把理念还原成设计,还原成教学实录。那一定是艰辛而有趣的事情。正如《未选择的路》里写道:“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标签:教学案例 七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 肖培东《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润物如何细无声——谈班级管理中的暗示法
下一篇:《美丽的颜色》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