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案例
阅读:1187 2017-09-15
标签:
教学案例
七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
肖培东《一颗小桃树》教学案例整理及简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引入课文,初读体验:
问题一:同学们,读过一遍的举手,你读出了什么?
教师总结,大家读出了对小桃树的感情,小桃树的品质,还有对家乡的情谊。
(评:以生为本,尊重和保护学生阅读初体验,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阅读情况,以学定教。)
问题二:你读的时候与平常文章有什么不同?文面形式上与以前读的有什么不同?——批注
(评:引导学生关注“自读文本”的不同,以文定教。)
问题三:你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是?
学生1:是什么让他遗忘了小桃树?——是城里的好景和创业的雄心壮志
学生2:作者仅仅是写花吗?——是在写自己梦想的成真。
…
(评:目的还是在于掌握学生初读情况,帮助学生将初体验形成文字,培养表达能力。以学定教。)
二、抓典型段、句、词,学习解读方法,体悟作者情感。
问题一:教师提醒,有一个批注告诉了我们读这篇散文的方法,请读一读。
齐读批注2
“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评:充分挖掘文本批注中的资源,准确展示了批注的用法。
真正关注学生读文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教师要求:“我们请同学把批注正对着的这个段落读一读。”
引导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小桃树的没出息
秋天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冬天,孩子自孩子的快活,我竟将它忘却了。一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扫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儿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我却不大相信,执著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
再摘读“小桃树没出息的样子”
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文中写小桃树“没出息”的地方太多,教师引导关注一处,让教与学都有抓手,看似无意,实则是在选点,很有梯度和层次。
问题三:你觉得哪个词最能写出小桃树的没出息?
学生一:“竟”,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
教师肯定学生挑的这个小小的副词非常有味道,并要求个体群体都再读,读出感叹的味道。
提示,还有一个副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生二:“才”,第二天才舒开身来。
教师肯定,提示还有没有哪些更直观的词呢?
学生三:委屈。原来形容人,但是却用来形容植物,体现了他的弱小。
教师肯定,再请一组同学来开火车,请用一个词来代替“委屈”。
学生:瘦小、瘦弱、很难看、很猥琐、很可怜……
教师对贾平凹词语的创造力予以赞扬,再引导,还有没有词呢,表现小桃树的没出息。
学生:“立即”。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学生:“紧抱”。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
教师追问,人什么时候会紧抱身子?
学生几个回答:寒冷、困难、无助。
(评: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辞。语辞的表现力。在不断的师生共同寻找、反复朗读中,去体味小桃树的委屈与没出息,体味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
问题四:说小桃树没出息,最早是谁说的?请同学读。
追问:“大家都笑话他,奶奶也说“。这里说可不可以改回“笑话”?
学生一:作者认为奶奶对小桃树没有笑话,奶奶是疼爱它的。
学生二:大家都笑话它,已经包括了奶奶,后文再说就重复了。
学生三:奶奶也在笑话,前文有个“都”字。
教师引导:奶奶有所不同,提出了嫁接方法。哪个动词能体现她对小桃树的情感?
学生:“护着”,可见奶奶不是笑话它。
展开全文阅读
老师追问:还有谁也没有笑话?
学生:“我”。
(评:通过一句话的赏析,引导大家明白奶奶对小桃树的宽容理解,为下面作者对奶奶的情感做铺垫,将教学慢慢引向纵深。)
问题五:所以文中反复出现“我的小桃树”。你能不能在其他自然段也找到小桃树“没出息”的样子,找到后,请反复读。
学生一:因为它长得太不是地方,谁也不再理会。
学生二:它长得很慢…
学生三:我的小桃树儿,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学生四: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儿!
学生五:雨却这么大地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我只说有了这场春雨,花儿会开得更艳,香味会蓄得更浓,谁知它却这么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受不得这么多的洗礼,片片付给风了,雨了!
学生六: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教师引导关注“太““也不””很”“太”“苦涩涩”“从未”“片片”“一片,一片”……学生有感情读,也挑选请大家齐读。
问题六:“一片,一片”为什么要加逗号?
学生:停顿,可以读出对小桃树的可惜不忍心来。
要求大家有感情齐读。
(评:教师点拨学生要重读的词,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哪些就是有表现力的词,培养语感和阅读能力。范读、学生个读、齐读,多种形式的读和教师的点拨相结合,还是突出了品读文本时候关注语辞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去深刻体验这类文本的解读方法。语文味道很浓。)
三、探作者巧妙构思,再体悟主题
问题一: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去写这棵没有出息的小桃树?
学生一:小桃树就像自己一样。
老师:借小桃树写自己,借它的遭遇说自己的生活。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文章既要写小桃树,又要写我,这样就有了两条线索,明暗交织。
这就是这一类文章的特点。
学生二:寄托了我对奶奶,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老师帮忙回顾:之前我们找到过一个词“护着”。一辈子被奶奶护着,被家乡护着的人,这篇文章就有了很深的感情。
学生三:作者写小桃树的没出息,是为了与后文形成转折。
老师:大家把刚才那段“然而”后的句子高昂的读一读。
学生读。
教师:小桃树是我人生路上的指示灯。这就印了文章的第一个批注——寻常的景物,不寻常的情感。这一类写景状物的散文,我们要去慢慢品味其间作者的情感。
(评:批注充分被利用了,而且它的被呈现和被运用都是有梯度的。这里体现了教师的匠心和能力。也牢牢抓住了这篇散文的构思特点,以文定教。)
讲到情感,我们把全文的第一段齐读一下。
“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是我太爱怜它吗?是我爱怜得无所谓了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怪缘故儿,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说: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呢。 “
问题二老师引导:文中出现了“常常”,看来一篇文章应该是有感而发,非常有情感的。但他又说写不出一个字来。那么,你来写的话,会写哪一个字呢?
学生一:“梦”...
学生二:“怜”...
学生三:“慰”,文末看来,作者得到了安慰。
学生四:“念”,对过去,对奶奶,对小桃树的思念。
学生五:“谢”,最后写了“我应该怎么谢谢你”。全文充满对小桃树和奶奶的谢意。
教师肯定,并追问老师会找出哪个字来呢?请从第二自然段找找。
“蓄”!
人生要蓄梦,生活要蓄力,前行要蓄希望。这也是一片“蓄”的文章。插叙的安排也是为了给后文蓄势。
教师再提问:我在全文最后一部分还找出一个字,你看可能是?
“孕”!
孕出一个桃儿来,风雨蓄梦,人生孕希望,无论在怎样挫折苦难的岁月里,只要你在蓄,一定能找到你的梦,你的念,你的希望。那棵美丽的小桃树一定会在前面等你,向你招手。
(评: 问题之巧,让人惊艳!“一个字”锻炼了学生的提炼能力,又考察了学生在这堂课后对文本的情感的把握情况。最后还用‘’一个字”的形式,极富渲染性地鼓舞了在场学生,结尾很精彩。)
标签:
教学案例
七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
肖培东《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及评课(吐血推荐)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下一篇:
纪念白求恩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