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432  2017-09-16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教案
 17 猫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熟读课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着重揣摩对动物的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3.学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树立不主观臆断的意识。(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的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在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

      二、学习指导(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污涩(sè)    怂恿(sǒng yǒng)  虐待(nüè)

      蜷伏(quán)  惩戒(chéng)     怅然(chàng)

      诅骂(zǔ)    红绫(líng)

      2.理解词义

      (1)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2)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3)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4)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5)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6)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3.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4.背景链接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面对不会说话的猫,“我”因“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1. 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找出起止段落,并划分文章结构。

      【点拨】第一部分(第1—2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3—14段):写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养第三只猫的经过,以及“我”为冤枉了第三只猫而难过自责。

      2.文中写了“我”几次养猫的经历?结局怎样?

      【点拨】三次;失踪或死亡。

      3.找出描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的词语、句子。

      【点拨】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妈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后来吃胖了

      性情 活泼 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 病死 被一个路人捉去了 被我打伤致死

      四、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第一只猫的故事

      猫     第二部分(第3—14段):介绍第二只猫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介绍第三只猫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第一课时的讲解,我们对猫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的第二课时,相信大家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学习指导(二)

      (一)品读第一部分

      1.作者是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具体怎样?

      【点拨】作者从“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展开全文阅读
      2.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点拨】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个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3.这只猫的结局怎样?家里人的态度又是怎样?

      【点拨】这只猫最终病死了。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二)品评第二部分

      1.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

      【点拨】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现出它的性情;“会爬树”“会捉蝴蝶”“会捉老鼠”等表现出它的本领。

      2.这只猫的结局怎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点拨】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三)赏析第三部分

      1.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点拨】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如:“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忧郁”“懒惰”。

      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作者用了哪些词语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点拨】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此次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所以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四)细读课文,美点揣摩

      1.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点拨】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猫都是主人因喜爱而要来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游玩,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这与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被全家视若珍宝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难看出,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受的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受冷遇,是酿成它悲剧的直接原因。经过这样层层铺垫,故事推到高潮“芙蓉鸟事件”。在这个事件中,猫的负屈含冤与“我”的暴怒虐待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点拨】养第一只猫时,三妹追小猫玩,“我”微笑着看,当她报告猫的死讯时,“我”感到“酸辛”。养第二只猫时,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随着猫亡失消息的证实,“我”也“怅然地,愤恨地”。第三次养猫感情波动幅度更大。先是“不大喜欢它”,听说芙蓉鸟被咬死后,“我”“很愤怒”。打了它之后“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直到发现另一只黑猫衔着第二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地难过”“难过得多”。文章的主题,正是通过对“我”一系列复杂感情变化的细节描写来不断升华的。

      (五)主题探讨

      这篇散文描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抒发了“我”的不同情感,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之情,进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事不能主观臆断,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如果被冤枉的一方没有机会辩解,那更会让自己良心难安。

      三、板书设计

      第一只猫:可爱小猫因病亡→酸辛、

      难过(首次养猫)

      猫         第二只猫:活泼有趣却亡失→怅然、       拒绝主观臆断

      愤恨(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平白无故蒙冤屈→难过、

      愧疚(永不养猫)

      四、拓展延伸

      关于误解的格言警句

      1.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不要因误解而放弃。——曾仕强

      2.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将自己的创作冲动误解为创作才能。——钱钟书《围城》

      3.起支配作用的自私欲常常被误解为一个人投身人类事业的神圣热忱。——埃•哈伯特

      4.承认自己也许会弄错,就能避免争论,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宽宏大度,承认他也可能有错。——戴尔•卡耐基

      5.人遇误解休怨恨,物过严冬即回春。——《格言集锦》

      6.误解,圣解也! ——钱钟书《围城》

      7.对于诗人来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由于误解而受到钦佩。——科克托

      8.谁要是选择吝啬鬼做朋友或信赖自私和怯懦者的虚假友谊,谁就有被误解的可能。

      ——托•布朗

      9.即使是最神圣的友谊里也可能潜藏着秘密,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不能猜测出朋友的秘密而误解了他。——贝多芬

      10.朋友间有误会应当坦率地交换看法,不可背地诽谤;有过失应当面规劝之,在背后则应赞扬他的优点。——贝原益轩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2017-201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猫》精品教案
下一篇:郑振铎《猫》名师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