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104  2017-09-26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余干一中  周想水

      一、新课导入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二、解题

      曲:元代新兴的一种体裁,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标题一般由曲牌名和题目构成。相似的有《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忆江南》(唐﹒白居易)《渔歌子》(唐﹒张志和)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三、朗读指导

      1、生个读

      2、老师指导及示范读(字音、语速、节奏、情感)

      3、生个读(两个)

      4、生齐读

      四、赏景品情

      1、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

      明确:①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

      ②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⑤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教师适时板书)

      2、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确:“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

      3、文章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怎样的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使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

      说明:①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后,思考并分组讨论。②采用讨论法,发挥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学习的习惯。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灵魂,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对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赏也就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五、课内巩固

      (一)、背诵

      (二)、习题

      1.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展开全文阅读
      3.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4、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

      a 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六、读写拓展

      改写《天净沙·秋思》

      (一)、改写指导

      1、反复诵读原诗,把握诗意。

      2、把原诗先译成白话文,再运用适当的关联词连接。

      3、必须展开合理想象。

      4、适当运用口语化语言。

      5、适当补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让内容丰厚起来。

      (二)、范文

      人生不如意有八九,为了派遣心中的孤寂苦闷,我骑上了那匹与我朝夕相伴的、瘦骨嶙峋的老马,踏上了寄情山水的旅程。

      一路游山玩水,也见过不少的灵山秀水,但是我惆怅寂寥的心情并未有多少改变,我眼中见到的是破败、凄惨,黄昏的时候,我与老马来到了一个垂垂老已的大树下。遥想当年,它是何等的生机勃勃,但是,今天我看不到它身上具有的生命的影子,一条粗粗的藤挂在它身上,已经枯萎了,当初,藤靠着树成长得是多么迅速啊,攀援地多么高,树也因为有了藤的缠绕而美丽异常,可是今天当树老去的时候,这藤也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枯了。在这死气沉沉的环境中,唯有黄昏归宿的乌鸦的叫声显出一点生机,但是单调难听。

      告别老树、枯藤、昏鸦,我骑马继续前行,便来到了一座小桥旁,河中的水哗哗地向前流去,声音是那样的动听,仿佛在唱一首美妙的歌,看到小桥,听到流水,我心有种淡淡的释然,更何况小桥不远处有户人家呢,在这蒙蒙的黄昏中,正从那户人家冒出袅袅的炊烟,我想这户人家今晚一定是幸福温暖的,他们一家人在一起享受这宁静的夜晚,那是多么温馨啊,但是,温暖、幸福、温馨是他们的,那么,我的又在哪呢?

      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寒冷一次次向我袭来,我只能牵着我那匹老马走在古道上,不知要走向何方,西边,一轮如血的红日正在慢慢西坠,半边天空被它浸染的如火般绚丽。看着这美丽的景象,我只能发出感叹:断肠人在天涯,流浪、流浪,流浪到远方。

      七、教学反思

      本堂课紧紧围绕“短文长教”通用方法和全面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进行精妙的课堂结构设计,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课堂问题设计具有指引性。

      但整堂课下来,发现对学情预估过高,教学内容设计超出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课堂学生不能主动自如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上跟得较为吃力。

      今后教学应充分把握学情,有的放矢。且在预习上多加于指导,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预习、有效预习。 

周想水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天净沙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美丽的颜色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下一篇:《狼》(第2课时)简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