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873  2017-09-28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学设计(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
15 散文二篇

      永久的生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语言平易通畅、哲理性强的特点。

      2.理解本文作者对生活、生命的有关感受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

      领会作品的情思,激发对人生新的认识和思考。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 

      (二)自我研读,生成新知 

      1.生字难字 

      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è)       

      2.多音辨析  

      号   口号(hào)                     颤    颤栗(zhàn)

      呼号(háo)                           颤抖(chàn)  

      3.形似辨析  

      点缀(zhuì)                             濒临(bīn)          

      啜泣(chuò)                              频率(pín)  

      4.作者介绍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述层次 

      第一层:(第1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2~4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层(第5段)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再读课文,理解情感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4)作者对生命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己探索,自由发言。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④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⑤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展开全文阅读
      第二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 古往今来,人们曾经不止一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奥妙。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解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 

      师:哪位同学起来介绍一下罗素?(让学生起来介绍)     

      师:我做以下补充,(出示屏幕,让学生起来读)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后来成长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代表作有《幸福之路》《自由之路》《婚姻与道德》等。他被称为: 

      1.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2.未来时代的先知 

      3.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4.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三)朗读

      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1.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把文章默读一遍。(读完后让学生对有疑问的生字词进行互寻) 

      2.下面我们请同学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让2—3名学生朗读课文),并从字音感情上进行纠正指导。

      遏(è)制    孤寂(j ì)   战栗(lì)    边缘(yuán)    微薄(bó)   赐(cì)予 

      (四)分析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心。(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2.具体分析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能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先让学生起来回答,然后老师进行总结) 

      3.作者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由此你看出罗素是怎样的一个人? (罗素为了这三个原因而活着,那么这三个原因是不是彼此孤立的呢?其实他们是彼此联系的,那么是通过什么联系的呢?又能从中看出罗素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学生讨论,慢慢引导出来,比如“有爱心,有责任心,敢于奉献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胸怀宽广,精神崇高等”) 

      (五)再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把这篇文章有感情的齐读一遍,完成以下作业 

      问题:把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比较好的句子从文中找出来 

      1.(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从句子的语言,修辞手法以及标点读好上等)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他们相互交流。 

      2.让学生起来说出自己找的句子,老师和其他学生也参与分析。  

      3.老师进行总结,(如果学生把重点都找出来了就可以省略总结) 

      (1) 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像飓风一样”说明激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形象的比喻中,使的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撼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象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象再也没有其他的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作者的语言运用得含蓄、深刻。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和同情心的内在联系。在这里,作者用含蓄的,充满理性的话语表明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

      (六)讨论

      师: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知道罗素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崇高而具有博大胸怀的人。知道人活着就要有一个目标,现在我们就来一个实话实说的节目,现在正处于青年时期的你们,应该为什么而活着呢? 

      1. 让学生讨论,每一个都参加,充分调动起学生探讨这个问题的积极性;还可以把学

      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 

      2.老师巡回,听一下同学们的见解,可以进行必要的指导,也可以参与他们的讨论。

      3.让学生起来谈论自己为什么而活着(学生谈论的时候,老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把他们引导到为理想,为爱心。为了责任。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等健康积极的态度上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总结提升

      《永久的生命》一文揭示出这样一个哲理: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不朽的,所以我们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这体现出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中,作者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即为了寻求爱情、寻求知识和富有同情心而活着。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下一篇:《“飞天”凌空》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