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4321 2017-10-03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背诵五首诗。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野望》《黄鹤楼》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背诵五首诗。
2.了解《野望》《黄鹤楼》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学习《野望》
情景激趣 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常居东皋,号东皋子。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放诞纵酒,其诗多以酒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表现对现实不满。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唐诗直解》评价此诗:浅而不薄。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彷徨。 落晖:落日的余光。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二、整体理解
1.徘徊远望2.秋景动人3.隐居心情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
1.抽学生叙述诗
2.老师评点强化
白话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达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补充资料: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作者在薄暮中见到了怎样的景物?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些景物的?
明确: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远近结合。作者先写远景,颔联为远景,颈联为近景。 动静结合。颔联为静景,颈联为动景。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写作者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5.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野望》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
学习《黄鹤楼》
情景激趣
崔颢(hào)(704—754),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诗人的作品最为人称道的是《黄鹤楼》。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他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乡关:故乡家园。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展开全文阅读
二、整体理解 首联:空余黄鹤楼。(铺垫乡愁) 颔联:白云空悠悠。(铺垫难归) 颈联:眼前景空明。(引发乡愁) 尾联:触景生乡愁。(直抒乡愁)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
1.抽学生叙述诗
2.老师评点强化
白话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怅然若失的心情。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愁”什么?
明确:乡关难归。
5.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黄鹤楼》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布置作业
预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查阅相关资料,背诵。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背诵五首诗。
2.了解《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学习《使至塞上》
情景激趣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有《王右丞集》。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属国,即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地。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长河:即黄河;一说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
二、整体理解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
1.抽学生叙述诗
2.老师评点强化
白话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情感:激愤和抑郁。
补充资料: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展开余文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孤”“直”“圆”各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直”字,表现了劲拔、坚毅之美; “圆”字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补充资料: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明确:本诗通过描绘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4.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5.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学习《渡荆门送别》
情景激趣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远:远自。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二、整体理解 首联:渡江过荆门,来到楚游览。 颔联:山隐平野开,江水入莽原。 颈联:月影如明镜,彩云结海楼。 尾联:仍爱故乡水,伴我万里舟。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1.抽学生叙述诗2.老师评点强化 白话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字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2.“江入大荒流”的“入”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小结: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4.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5.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3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湖春行》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背诵五首诗。
2.了解《钱塘湖春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这首《钱唐湖春行》当作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钱唐湖春行》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没(mò):隐没。 二、整体理解 前四句写湖上春光。 后四句写游人赏春。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
1.抽学生叙述诗
2.老师评点强化
白话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水面初平云脚低”写出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小结: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展开余文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西湖到处是绿毯般的嫩草,游人骑马赏春。
4.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5.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钱唐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律。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清新,堪称吟咏西湖的名篇佳作。
与作家有关的趣味故事
王绩的故事 少有大志 王绩自幼好学,博闻强记。隋开皇二十年(600年),11岁的王绩游历京都长安(今西安),拜见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被在座公卿称为“神童仙子”。大业元年(605年),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其进取之志,是入唐后自度不能置身台辅,才渐渐不复有经世之心。 三仕三隐 大业元年(605年),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但他生性简傲,不愿在朝供职,求为扬州六合县丞。以嗜酒不任事,时天下亦乱,因劾,遂解去。叹曰:“网罗在天,吾且安之!”乃还乡里。 大业年间,王绩被授官为秘书省正字。王绩不喜欢在朝廷做官,请求担任六合县县丞,因为嗜好饮酒而不管公务,加之天下也动乱,因为被弹劾,于是就解官去职。王绩感叹说:“如同陷入天罗地网一样,处处都是束缚,我将能到哪里去呢!”于是就回到了家乡。 唐武德八年(625年),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按照门下省例,日给良酒三升。其弟王静问:“待诏快乐否?”回答说:“待诏俸禄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使人留恋。”待中陈叔达闻之,由三升加到一斗,时人称为“斗酒学士”。贞观初年,以病罢官。 王绩再次被朝廷征召为有司,时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王绩自求任太乐丞。吏部认为这不合品级不同意,王绩坚决请求说:“这是我深切的愿望。”吏部最终按照王绩的请求任命了他。焦革去世后,他的妻子还一直给王绩送酒。一年多以后,焦革的妻子又去世了。王绩说:“这是苍天不许我畅饮美酒吗?”就弃官离去了。 隐居著述 王绩隐居家乡后,遵循焦革家酿酒法为经典,又采用杜康、仪狄以后善于酿酒的方法编为酒谱。李淳风赞颂他说:“王君,您是酒家南董。
王绩所住的地方东南有座盘石,在其上建筑杜康祠用以祭祀,并以焦革相配。王绩著《醉乡记》仅在刘伶《酒德颂》之后。他饮酒到五斗不醉。有人以酒相邀,无论地位高低,总是前往,著有《五斗先生传》。 当初,王绩的长兄长王凝任隋朝的著作郎,撰写《隋书》未能完成,就去世了。王绩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也未能完成。 重病而逝 贞观十八年(644年),王绩重病,预料到自己去世的日子,与陶潜《自祭文》一样,给自己写了墓志铭,并嘱咐家人薄葬。 王绩的个人雅好 嗜酒如命 王绩一生性情旷达,嗜酒如命,被尊为“斗酒学士”,曾因出任太乐丞,可以喝到太乐署史焦革酿的酒,主动出仕。后因史焦革及其妻子相继去世,而辞官归隐。 酒可以说是王绩精神的寄托物,身逢乱世,只能以酒解忧,以酒消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王绩纵酒自适,歌颂陶渊明,赞颂阮籍,嵇康。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 以琴愉情 王绩好弹琴,曾“加减旧弄”,改编琴曲《山水操》,为世人所赏。 王绩的人物轶事 王绩喜欢饮酒,常常饮酒到五斗不醉。有人以酒相邀,无论地位高低,总是前往。杜之松是王绩的老朋友,他担任刺史,请王绩去讲授礼法,王绩回答说:“我不能到本郡刺史的官府去应酬,谈论糟粕,抛弃美酒啊。”王绩当官的时候,因酒醉而失职,乡人都嘲笑他。王绩就托名无心子,风趣地说:“无心子旅居越国,越王不知道他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就勉强他做官,他面无喜色。
不久,无心子以行为不正闻名,越王便罢免了他的官职,他面无怒色。被罢退后,无心子就去到茫茫的原野,经过动城时见到机士。机士拍着大腿说:“您这样有贤德的人因为获罪被罢免了吗?”王绩回答说:”您听说过蛮蠊氏的马吗?他的马,有一匹颈上的毛是红色的,身上的毛是白色的,奔跑起来像跳舞,终因累热而死;有一匹头沉重地向下垂,尾巴高高地向上扬,会踢会咬又会尥蹶子,被丢弃在野外,反而一年到头都是膘肥体壮。那凤凰并不嫌恶栖息在山里,蛟龙也不因盘曲在泥中而感到羞辱,君子不拘泥于洁行而招来祸患,不回避污秽而善养精神啊。’”王绩对待自己就是这样。 王绩的成就 王绩虽爱好广泛,但其最突出的成就还是在诗歌。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 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崔颢的故事 崔颢,少年时代居住在河南开封。关于他离开河南老家,赴长安科考,得中进士的时间有多种说法,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内注,“唐司勋员外郎崔颢开元十年进士”。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说他“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明正德十年刻《崔颢诗集》则注“开元十二年姚重晟下进士”。不论哪个说法正确,崔颢中进士时也不过是18岁~20岁。(据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的说法,他认为20岁左右中进士已很年轻,18岁左右未免小了一些,所以闻先生说崔颢的生年可上推至公元700年左右。这就是本文开头将崔颢生年704年打上?的原因。)这也就是说崔颢最迟是20岁离开故乡汴州去长安赶考的,然后他在外地漫游20年,再到京都西安居官。
而在故乡开封,除青少年时期外,时间是很短的。在他所遗的诗篇中,只有一篇是写他回乡的,《晚入汴水》:“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诗中第一句楚,指楚州。唐时楚州,治所在山阳,即今江苏淮安县。故由淮安回开封,始有溯汴水而上之说。)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但作为开封人,在做大做好文化产业的今天,我们还是应该对崔颢有一个全面、正确、恰当的认识,不应当因为其人格低下,就否定其成就。历史应给以适当评价的。
黄鹤楼的轶事典故
唐代诸多诗选,七律部分《黄鹤楼》开篇或压卷,是因为这首诗被后世称为“唐人七律第一”,这和李白的一个典故有关。 在众多的唐代诗人中,和江汉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的首推唐代诗坛巨星、号称“诗仙”的李白。李白青少年时代在江汉地区漫游十多年,因而自称“少长江汉”。又说:“我本楚狂人。”这些并非诗人逢场做戏的谑语,实是他出自肺腑的由衷之言。楚山楚水曾造就过战国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李白成长也离不开壮丽的楚地山水对他的哺育和陶冶。李白的诗集中共收诗歌1000余首,其中有关黄鹤楼和江夏、汉阳的诗共有50多首,武昌蛇山留下了许多李白的传说和遗址,有搁笔亭、太白亭、李白读书处等。由于崔颢的《黄鹤楼》诗,还引出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的千古佳话。 历代诗人对李白在黄鹤楼上是否因崔颢诗而“搁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李白并未搁笔。有的对搁笔表示疑问。有的对李白搁笔表示遗憾和惋惜。有的对崔诗不服气,叫喊“不准崔诗在上头”,似是意气用事。清
代湖北学者陈诗则冷静进行考证,指出李白搁笔云云,实无其事。陈诗指陈了这一传闻的来历:“李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诗,叹服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其后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原是借此一事设词,非太白诗也。流传之久,信以为真。”后世赞颂李白的谦虚和才华特建搁笔亭,清江夏县令曾衍东为此撰联“楼未起时先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而崔颢的《黄鹤楼》也凭借这一典故而成为“唐人七律第一”。
王维简介 王维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运城永济市)。 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 :“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拔擢王维为右拾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至德元载(756年),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王维被下狱,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官终尚书右丞。
上元二年(761年),王维逝世。临终时,他仍作书向亲友辞别,完成后便安然离世。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的主要成就 诗如画卷,美不胜收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王维诗境 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如“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落暮悲。(《早秋山中作》)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王诗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人性特征。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郁闷。而千思万绪,竟只有明月相知。 神韵的淡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 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
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曰:“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曰:“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在优美的景色和浓厚的田园气氛中抒发自己冲淡闲散的心情。还有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从细微处入笔,捕捉典型情节,抒发无限深情。 王维写情还多言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的关怀,慰勉之情。在《淇上别赵仙舟》一诗中写道: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浓郁深情,扦面而至。 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如《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既是景语,也是情名,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畅,蕴藉含蓄。比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关怀体贴之情溢于言表。 王维写情之处妙处还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蕴含深沉婉约的绵绵情思。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的经典之作。 王维写情,又多隐喻比兴。如《杂诗二首》: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 书家中否。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全篇不著“相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句句意深。藉“寒梅”、“春草”喻意,相思之情跃然纸上。 诗渗禅意,流动空灵 与上述相反,王维又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
王维的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 有些诗尚有踪迹可求,如《过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有些诗显得更空灵,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充满一派亲近自然,身与物化,随缘任运的禅机。 又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一切都是寂静无为的,虚幻无常,没有目的,没有意识,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但一切又都是不朽的,永恒的,还像胡应麟《诗薮》和姚周星《唐诗快》所评: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山水田园诗 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 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 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雪景 传为王维作,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边塞军旅诗 王维作品中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观猎》生动地描写了打猎时的情景。《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
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 《洛阳女儿行》、《西施咏》、《竹里馆》则以比兴手法,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还有抒写妇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山中相送罢”、《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君自故乡来”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
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4] 绘画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同一时期的殷璠在其著作《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之诗:“在泉成珠,著壁成绘。”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例如“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以及《鸟鸣涧》、《鹿柴》、《木兰柴》等诗,都有体物入微之作。
并著有绘画理论著作《山水论》,《山水诀》。 王维的影响 王维的山水诗大都写于后期,与前人比较,他扩大了这类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风采,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其中,写乡村景物和农家生活的田园诗充满着牧歌情调,表现他闲逸萧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如《渭川田家》 ,《春中田园作》。更多的作品着重写农村美丽如画的风光,《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山居秋暝》写暮雨方霁,山村呈现的美景。王诗中那些描绘大自然幽静恬美的山水诗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如《青溪》:言入黄花川,第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没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通篇以心照水,用水衬心,物我融成一片,反映一种内在的对美的追求。但有些山水田园诗着力渲染空寂意境与落寞情怀。如《竹里馆》 、《辛夷坞》情走淡薄,旨归静趣。这无疑会对后世山水诗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王维具有多种才艺,不同艺术相互渗透对其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以画入诗,使其山水诗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基本特征。 王诗语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变化,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美。总之,王维的山水诗无论从诗的题材内容,还是诗歌的艺术丰采上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王维的评价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杜甫也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之八)。唐末司空图则赞其“趣味澄复,若清沈之贯达”(《与王驾评诗书》)。
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 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直到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 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吴生(道子)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像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陈师道: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 王维的故事 王维跳井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妻子姓裴,山西闻喜人。王维与她成亲那年,她才17岁。她早闻王维自恃才高而目中无人,便打定主意要挫挫他的傲气,让他知道山外有山。新婚之夜,新娘子对准备入洞房的王维说:“郎君,今晚是咱俩花烛之喜,奴有心添些乐趣,斗胆画了一幅中堂,但因才疏学浅,只写了上联,万望郎君赐教,将下联对上,为妻当敬酒三杯。”说罢,推王维出了洞房。 王维被拒于洞房外,心中明白这是一场临阵“科考”。恃才傲物的他哪能忍受,就赌气说:“我若对不上贤妻的佳句,情愿跳后花园的井。”他抬头见那上联写的是:“中堂一幅古画,龙不吟、虎敏不啸,花不芬芳,猿不跳,关煞篷头刘海。”
王维看罢,暗吃一惊,贤妻还真不简单,他绞尽脑汁,却怎么也对不上来。 月光幽幽,虫声唧唧,直到天交四鼓,王维还是没有对出下联。想想新婚之夜,却因对不上一幅对联而入不了洞房,王维平日傲气早消,又不肯在妻子面前出丑,便踉踉跄跄向后花园走去:来到井台旁一凉亭处,明亮的月光下,只见亭中石桌上摆着半局残棋,他顿时来了灵感,一下子想出下联:“凉亭半局残棋,马无主,车无轮,卒无兵器,炮无声,闷攻束手将军。”吟完得意洋洋,准备去见裴氏,不料刚回头,却见凉亭的柱子上还贴着一首诗,诗云:“既有文墨在胸,临阵何必轻生?愿君行车驰马,借乘入云青风。”王维看罢,方知是妻故意摆的“八卦阵”,低头一想,领会这是贤妻在教导自己要谦虚,切不可目中无人。 唐玄宗开元九年,年仅20岁的王维便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名扬天下。 有的诗人因诗佳而免祸。唐代诗人王维,曾被叛军之王安禄山逼去洛阳任伪职。唐肃宗即位平叛后,对投降安禄山提任伪官的人尽皆定罪,只有王维一人因写了“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这首表现思君之情的诗而独获免罪。 王维献曲 王维不仅是唐代的大诗人,其绘画及音乐也都有相当高的水平。他擅奏琵琶,据传名曲《郁轮袍》(后人有认为此曲是《霸王卸甲》的前身)即出其之手。 开元九年,王维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部)来到长安应试,踌躇满志,立志要摘取桂冠。忽闻诗人张九皋通过唐公主的途径,已得到取殿试第一的许诺。
王维一筹莫展,只得与好友歧王李范(玄宗弟)斟酌,李范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要王准备好两件事:一是录其清新隽永的诗作十首;二是自谱琵琶曲一首习熟。五天后为其引见公主。 待到引见之日,李范把王维打扮得超凡脱俗,先让其在显著的位置与众乐伎翩翩起舞。王维卓尔不凡的气质引起了公主的注意。公主向李范探询其人,李范意味深长地说“此人知音也!”,接着让王维奏琵琶,王维弹的就是自已的新作《郁轮袍》,高超卓绝的精湛技艺令听者无不动容。公主更是大奇,歧王进一步介绍:“此生非止音律,词学亦无出其右。”王维立即献上诗卷,公主读毕惊骇至极曰:“这些皆我平时吟诵者,原以为古贤佳作,乃子之为乎?”因令更儒衣再晤,升上客座,穷尽贵宾之礼善待也。 当公主悉知王维也是来京赴考的举子时,即曰:“此等才华横溢之士不登榜首,更待何人?”还召试官至第,由宫婢传话下去。主考官当然心领神会。 殿试之上,王维终于“大魁天下”,从此踏上仕途,名扬四海。 王维智擒瓜贼 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小时候就十分聪明,而且为人仗义。有一次,他见到一位老农痛哭流涕,原来他辛辛苦苦种的甜瓜都被偷了,地里只见瓜藤,不见瓜。王维很气愤,决心要抓到可恨的窃贼。他想出用瓜蒂对准瓜屁股的检查办法,很快查出了窃贼。
李白姓名由来 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第二种说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 李白醉写吓蛮书的故事 李白到长安,准备加科举考试,因不肯“走后门”贿赂杨国忠和高力士等人,3月3日,天下才子都来会考,李白才思敏捷,一笔挥就,第一个交了卷子,杨国忠见卷子上有李白的名字,也不看内容,说:“这样的人,只配给我磨墨。”高力士接过来说:“磨墨也不配,只配给我穿袜脱靴。”就命令手下把李白赶出考场。结果被逐出考场。 后来番国送表章来,朝中无人看得懂。贺知章于是向唐皇推荐李白。
李白当场解表,表上大意说:“大唐中如有人能识得表中的字,我邦就年年来朝贡,不然我们就要率兵进攻长安。”李白并依唐玄宗的命令回书,为大唐立下大功。写回书时,李白想起考试被欺负的事,于是请求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玄宗一一准奏。 李白冲撞县令 李白骑着毛驴云游四方,到华阴时,醉醺醺地想登山,走过华阴县衙门口却没有下驴。县令不认识李白,见一个小百姓竟敢骑驴闯县衙,大怒,吩咐把李白抓到大堂之上叱问他:“你是什么人?胆敢如此无礼?”李白当时接笔写下一纸奇怪的供状,上面没写姓名籍贯,只写着:“曾经用皇上的手帕抹嘴;皇帝亲自为我调制羹汤;杨国忠为我捧砚;高力士替我脱靴;天子的门前我尚能骑马,华阴县门口却骑不得驴。”县令又惊讶又羞愧,忙向李白作揖拜谢道:“不知翰林到此,失敬,失敬!”李白高声笑着,骑上他的驴继续浪迹天涯去了。
铁杵磨成针“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书这样的:传说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中途不念了。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位老大娘磨铁棒,说要把它磨成针。李白因此受感动,从此奋发学习,终于取得了很大成就。这就是“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李白拜师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高声吟诗:“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听了,不觉一惊。他问酒保,酒保告诉他:这许宣平老人,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隐居深山,但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最近,他常到这一带来游历,每天天一亮,就见他挑柴进镇,柴担上挂着花瓢和曲竹杖。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 李白暗想: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他马上转身出门,只见那老翁上了街头的小桥,虽然步履艰难,但李白无论怎么赶也赶不上。 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着,回想起自己大半辈子除了杜甫之外,还没结识到几个真正的诗友。没想到今天竟遇上这样一个诗仙,可不能错过机会,一定要找到他! 一连四天,李白在柴草行门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老翁踪迹。 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壶,带着干粮上路了。他下了最大的决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儿的山林里。 翻过座座开满野花的山冈,趟过道道湍急的溪流,拨开丛丛荆棘,整整一个多月,还是没见老翁的影子。
这天黄昏,李白拖着疲惫的身子,一瘸一拐地来到黄山附近的紫阳山下。转过山口,只见前面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一首诗:“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连读三遍,李白失声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声哪!”心想:见到老翁,一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请教请教。 天黑了,李白忽听到山下传来阵阵击水声,循声望去,只见山下的小河对岸划来一只小船,一位须发飘飘的老人立在船头弄桨。李白上前询问道:“老人家,请问,许宣平老翁家在何处?”原来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许宣平老翁,上次他见李白身穿御赐锦袍,以为又是官家派来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愿去歙县城了。没料到,此人竟跟踪而来。这时,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随手指指船篱,漫不经心地答道:“门口一杆竹,便是许翁家!”李白抬眼望了望郁郁葱葱的山峦,又问:“处处皆青竹,何处去找寻?”老人重新打量着这位风尘仆仆、满脸汗水的客人,反问道:“你是……” “我是李白。”说着,深深地一揖。 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李白就是你?”李白连忙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老人一听,双手一拱:“哎呀,你是当今的诗仙!我算什么,不过是诗海里的一滴水罢了。你这大海怎么来向一滴水求教,实在不敢当,不敢当!”说完,撑起船就要往回走。
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个月了,我风风雨雨到处找你,好不容易见到了老师,难道就这样打发我回去不成!”李白真挚的话语打动了老人的心。两人对视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 从此,无论在漫天的朝霞里,还是在落日的余辉中,人们经常看到李白和这位老人,坐在溪水边的大青石上饮酒吟诗。那朗朗的笑声,和飞瀑的喧哗声汇成一片,随溪水一起送到百里千里之外…… 戎林搜集整理 李太白跳月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太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李太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到了半夜,李太白趁着酒兴,下楼走到文德桥上。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李太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
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太白赏月的地方。 张子淳 杜国珍 周围 搜集整理 李白的钓鱼诗 据说李白有一次上宰相府,自报家门道:“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笑问:“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说:“以明月为钩,虹霓为线。”宰相又问:“用什么做钓饵呢?”李白高声道:“就用天下最无义气的士大夫作钓饵。”宰相闻言不禁毛骨悚然。千百年后苏东坡评价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一翻气壮山河、威慑群小的钓鱼高论把李白的侠肝义胆、高情逸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泪别汪伦 李白非常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他多次漫游长江南北,黄河上下。 一天,他收到一个叫汪伦的人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上写着:“先生喜欢游玩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请您到我们皖南泾县来玩吧。”李白看了这封邀请信十分高兴,马上收拾行李就向泾县出发。 到了泾县以后,李白没有看到什么十里桃花,更别提万家酒店了。正在纳闷,一个村民打扮的人走上前来说:“李白先生,见到你真是太荣幸了。我就是汪伦。”汪伦接着便解释说:“我信里所说的十里桃花,是指十里之外有个桃花潭,而万家酒店呢,是说有一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李白听了,哈哈大笑。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好朋友。汪伦邀请李白在他家住了一段时间,热情地招待李白。 待了几天后,李白决定要离开了。但为了不给汪伦添麻烦,李白并没有专门向汪伦告别,他准备悄悄地坐船回家。谁知就在李白已经上了船而船正要开动的时候,汪伦赶到了。汪伦一边唱着为他送行的歌,一边用脚踏出节奏。
李白又惊又喜,他只觉得心头一热,眼泪差点掉了下来。就这样,李白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诗名叫《赠汪伦》。诗的后两句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意思是:“桃花潭的水就算有千尺那么深,也比不上汪伦来送我的情谊深呀。”贺知章呼李太白为谪仙人 诗人初到长安造访贺知章,以《蜀道难》示,贺看后赞叹不已,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称李白为“谪仙”。 李白醉写清平调 唐玄宗在位时,长安牡丹空前繁盛。 一年暮春,唐玄宗来到兴庆池东边的沉香亭前观赏牡丹。有大臣说,有一棵牡丹一天四色,早上深红,中午深青,晚上深黄,半夜又成了粉白色。唐玄宗听罢,留宿看牡丹,叹道:真乃奇花。过了几天,唐玄宗又带杨贵妃前来赏牡丹,让乐师李龟年助兴。唱了几曲,玄宗听了全是旧词,不悦:“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词?”令速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烂醉的李白被带进沉香亭,唐玄宗即要他作诗助兴。李白看了看牡丹与贵妃,出口成章: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疑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三首诗一气呵成,花即人,人即花。唐玄宗细细品味,觉得把杨贵妃写得比牡丹还美,很是满意。 杨国忠、高力士总想找个机会把李白赶出宫门,偏偏没有机会,就派人处处跟踪李白,想找点借口离间玄宗和李白的关系。终于有一天,高力士找到了一个机会。
他对玄宗的宠妃杨玉环说道:“李白最近为娘娘写了《清平调词》:‘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在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红妆’。这个赵飞燕是汉成帝的宠妃,因德行败坏,被成帝打入冷宫。现在李白把娘娘比作赵飞燕,这是诽谤娘娘,娘娘为什么不好好想一想。”原来杨贵妃那时正好与安禄山之间关系非常,高力士的话正好刺中了杨贵妃的心。因此杨贵妃怀恨李白,常常在玄宗面前说李白轻狂酗酒,恃才傲物,自尊自大。玄宗见贵妃娘娘不喜欢李白,也就不叫李白到宫内饮酒,也不叫李白在金銮殿过夜了,渐渐便有一种疏远的感觉。李白心里也知道是杨国忠、高力士中伤,也不计较,更加沉湎于酒诗,和贺知章、李适之、王勃、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8人结为诗酒朋友,被人们称作“饮中八仙。”
白居易任职苏杭820年冬,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绯色即朱色,为五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秋天至洛阳,在洛阳履道里购宅。825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当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当黄巢抵达杭州,文书多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两岸栽种有杨柳,后世误传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称之为白公堤。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 当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亦从宰相转任浙东观察使,浙东、杭州相去并非太远,因而二人之间有许多往还的赠答诗篇。当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沈括错评白居易咏花诗 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白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去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后来,他又找来白居易的诗读,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沈括读了,很有感慨地说:“都怪我读书不细,经验太少啊!”长安米贵,居恐不易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白居易怒打行贿人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刚上任,两个财主就为争夺一块地跑到县衙打官司。为了能打赢官司,两位财主各送来肚子里装满银子的大鲤鱼和大西瓜。收到两份“重礼”后,白居易吩咐手下贴出告示,明天公开审案。 第二天,白居易升堂后问道:“你们哪个先讲?”赵财主抢着说:“大人,我的理(鲤)长,我先讲。”李财主也不甘示弱:“我的理(瓜)大,该我先讲。”见白居易沉下脸,赵财主以为县太爷忘了自己送的礼,连忙说:“大人息怒,小人是个愚(鱼)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说:“本官耳聪目明,用不着你们旁敲侧击,更不喜欢有人暗通关节。来人,把贿赂之物取来示众。”衙役取来鲤鱼和西瓜,当众抖出银子,听审者一片哗然。白居易厉声喝道:“大胆刁民,胆敢公然贿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40大板!”行贿的银子,白居易则发给了穷人。
大诗人白居易与绿化 杨玉琦 白居易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但人们还不知道他是个“绿化迷”。他无论到哪里做官,总要种花、栽树,所以,在他所走过的地方,都流传着与绿化有关的故事。 公元819年,白居易被贬谪忠州(在四川)刺史时,见城周山岗满目荒芜,感慨之余,挥毫写下了“巴俗不爱花,竞春人不来”的诗句,于是他带着为什么不绿化的谜,布衣私访民间,终于弄清了百姓不愿栽树之谜:“远水不解近渴!”他庶民衣着,来到百姓中,以平等的身分,说服百姓栽树种花,并亲自到城郊和百姓一起栽树种花。他在诗中写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有购花者,不限桃李梅。”为了培育好所栽的树苗,他总是不辞辛苦前去管理:“每日领童仆,荷锄仍决渠,划土壅其本,引渠灌其枯。”树木成林后,白居易喜悦之情跃上眉梢,早晚漫步其间,写了很多寄情于山水、树木的闲适诗。在他的倡导下,忠州境内父老无不争相栽树种花,不几年已绿荫一片,改变了穷山秃岭的面貌。
公元822年7月,白居易调任杭州刺史,他一到任,就率领民众在西湖里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这便是有名的“白堤”,他和百姓们一起在堤上栽了许多柳树。白居易调苏州任刺史虽仅一年时间,他亲手种过许多桧树,人称:“白公桧”。 由于诗人白居易平易近人,爱好绿化,因此深得百姓的敬爱,“白公桧”被当地父老当作珍品而加以保护。 白居易植树绿化大搞园林的功绩,千古流传,现在苏州政府和人民自筹资金,修建了白公碑和白公园林,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唐诗五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唐诗五首》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下一篇: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学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