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808  2017-10-04
标签:教学论文
让学生真正自读起来——由《一棵小桃树》谈自读课教学方法
肖培东

      2016年教育部组织编写,由温儒敏先生负责主编的七年级新教材将课本构建成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新的统编教材最大的教学思路就是让学生多读书。设计的三个原则是:学生自读、教师引导的原则;课外为主、课内为辅的原则;略读为主,略读精读相结合的原则。自读课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是课内教读走向课外阅读的一座桥梁,教好自读课,才能真正落实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建议。

      但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自读课教学又极容易被扭曲,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现象:

      一是自读课被精心雕琢成了精读课。新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教师们面对很多东西难以割舍,课上经常面面俱到,字斟句酌。把自读课文教读化,字词句段精雕细琢,篇章结构精敲细打,听说读写面面俱到,教学流程步步为营

      二是自读课文变成学生自己读课文。由于自读课文内容上只要求学生“粗知课文大意”,方法上则以学生自学自悟为主,于是,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先让学生轻描淡写地读,再任其自由地交流以结束教学。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似乎体现了自读课文的教学特色。其实学生只是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读的过程是走马观花,读到的东西也如过眼云烟,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懂”的结果。有的老师把自读课文低效化,阅读方法的训练蜻蜓点水,阅读技能的指导轻描淡写,内容主题的提炼囫囵吞枣,教学流程的展开走马观花;还有的老师把自读教学自流化,干脆就彻底放手,退让一边,一言不发,任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自悟;有的甚至还将自读课文挤出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外阅读。

      自读课,怎么才能让学生真正“自读”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单元整体意识,落实“自读”功能

      语文教材的编排大都是以单元为主题,一个单元一个主题。自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续,不应该把二者割裂开来,应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一脉相承来教学设计。新教材的单元导语潜藏着语文能力体系,展现了教材整体结构,引导着单元备课方向,我们要利用单元主题进行自读教学。

      以《一颗小桃树》为例,我们首先要看一下课文所在的这个单元的编排意图:“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人生的感悟。”由此,本课的教学就是在前面教读《紫藤萝瀑布》,学习“托物言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自己阅读《一棵小桃树》。

      这样,我们可以首先问学生“这篇文章是自读课文还是教读课文”以提醒学生关注这篇课文的类型,因为一旦确定是“自读课文”,那么,学生对“怎么学”也就有了基本的思路,比如要用到前一篇教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比如要关注旁批,比如主要是自己去读去思考等等。

      其次,自读课的要义在“自读”,是学生在“自读”,教师则在其中穿针引线,鼓励学生自读,引导学生自读,绝不越俎代庖。就整体而言,“了解自读学情”,是让学生谈课前自读感受;“关注课文旁批”,引导学生自读自己解决旁批提问;“一个字读出‘不寻常的情感’”,让学生代贾平凹先生用一个字写出他对小桃树的情感,都是学生在读,都是学生在思考,都是学生在说。

      最后,“自读”也不是教师不管不问,放任学生自己去读,并不因为要强调学生的自主,而取消教师的教。而是要在学生疑难处,进行引导,做出示范,比如在“品读‘没出息’的小桃树”,因为需要品读的点很多,教师就不可能像教读课那样都能精读,所以,我们就对第四段中描写小桃树姿态的句子进行示范品读,以点带面,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

      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喜欢“鼓励学生自己到课文中去摸爬滚打,尽可能自求理解,进而领悟读书之法”,这种鼓励学生自己去读书的理念,就是“自读”课最重要的特征。回到《一棵小桃树》的教学来说,在强化单元整体意识的同时,我们在教学内容上紧紧抓住了单元主题“托物言志”手法,在教学方式上恰当把握学教关系,让学生“运用方法自己阅读”,从而真正落实了学生的“自读”地位,达成自读效果。

      二、强化教材编排意识,落实学生“自读”地位

      部编教材关于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改革力度最大。由“注释”“旁批”“阅读提示”“读读写写”“补白”等组成。每篇自读课文后都附有阅读提示。这些阅读提示兼有助读和作业的双重功能,在设计教学时必须重视教材编排的这一特点,才能真正学生的“自读”地位。

      我们在教《一棵小桃树》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到编者在文中标注的五处旁批。①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②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③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④“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⑤“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您读出来了吗?于是我就利用文中五处旁批,巧妙地整合、提炼、穿插,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散文深处,思考小桃树中复杂多姿的人生感悟。第一条批注提醒我们,散文阅读要紧扣作者感情,要从眼前景中读出作者的内心情。第二条批注则是散文阅读的方式,要关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细节,从中体会写作深意。后面三条批注都用问句形式暗示文本阅读要思考的内容,三个问句紧联小桃树和“我”,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思考这株“野”的、“没出息”的、不美的小桃树与作者自己的特殊的情感联系,感悟作者内心的隐秘世界,理解文章托物言志、明暗双线的写作手法。这实际就是用批注完成了自读课的教学。这样,我们的教学思维就朝向了自读课,朝向了课本提供给我们的资源,课堂才能更好地回到语文教学的本真上去。


展开全文阅读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好这些助读系统,提示学生关注这些助读系统,老师的作用是导读导学,不是讲解。引导学生开展自读自悟,开展小组交流学习。老师只在学生交流时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感悟力。

      三、强化语言本体意识,落实“自读”语文本位

      自读课因为要强调学生的“自读”地位,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对弱化,学生对语言的品读就可能浅尝辄止。其实,即使是自读课,它也是语文课,只有强化语言本体意识,才能时刻不忘让学生亲密接触文本,让学生自己在文字中行走,感受“自读”课的无限风光。

      都在教《一棵小桃树》,都说是在赏析贾平凹对小桃树的描写。但好些老师只套语式地说“语言生动形象”就算过去了。语言品读不可以这样贴标签,“生动形象”,是一定要引导学生进入到语言最细微处去感受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时,“要尽量去体验作品中美好的内容和形式,并陶醉于其中”。语言品析,就是要抓住关键的一个句子、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引领学生体验并陶醉于咀嚼语文的美好滋味,品味文字里的深沉情感,真正地走进文本。

      “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我们都会问同学们哪个词写得好?“委屈。”然后就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桃树……不对的!“委屈”为什么就写得好?你得问问学生,如果不用“委屈”,你会用什么词语?瘦弱,可怜,弯曲,不自然,不健康……贾平凹都没有用这些词,只一个“委屈”就写尽,这个陌生化词语的运用对作者表情达意是有很大的作用的。“角落里拱出一点嫩绿儿”,这个“拱”字妙在何处?平时我们会用“长”,这里为什么用“拱”呢?这样一比较,才是真正进入文本细微处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我们强调对语言品析鉴赏,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是细细品味,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已有。这样的自读课,才是扎扎实实,讲求实效的。

      强化单元整体意识,把自读课融入整个单元体系中来教;强化教材编排意识,把握教材呈现特点来教;强化语言本体意识,彰显语文本色来教。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自读”起来。
标签:教学论文 让学生真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倾听心灵的声音——肖培东《致橡树》教学自评 教学反思
下一篇:《藤野先生》教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