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课堂实录
阅读:545  2017-10-15
标签:课堂实录 八年级课堂实录 语文版八年级课堂实录
繁简之间读对话,删减之中悟艺术——《曹刿论战》教学镜头 教学实录(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学实录)
贾龙弟

      师:这篇文章除了写曹刿,还写了哪些人?

      生1:还有鲁庄公。

      生2:还有乡里人。

      师:对,作者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写得最多的是什么?

      生3:是对话。

      师:是的,精彩的对话是《左传》重要的艺术特色。我们看看,曹刿主要进行了几次对话?

      生4:四次对话,战前曹刿和乡里人对话、和鲁庄公对话,战时、战后和鲁庄公对话。

      师:看书很仔细!那么大家再仔细看看,曹刿说话有什么特点?

      生5:曹刿说话很简洁,好像找不到一句废话。

      师:你的发现很准确,你找到了《左传》语言描写的一个特点:简洁。大家能具体说说吗?

      生6:比如,课文第二段,曹刿就是“未可”和“可矣”,总共只说了八个字。

      师:是够简洁的。结合下文,如果说长一点,可以怎么说?

      生7:现在我军的士气不行,对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还不能进军;现在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敌军士气已经衰弱了,所以可以进军了。

      生8: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所以要先观察一下再说;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就可以追击他们了。

      师:这两位同学很聪明,其实就是把课文最后一段曹刿说的长长的一段话放到了这里。为什么作者让曹刿在战争中说得如此简短,在战后却说了这么长长的一段话呢?

      生9:因为打仗的时候很紧张,不可能长篇大论,越精简越好。而战争结束了,大家都轻松了,有的是时间,可以慢慢道来。

      师:有道理,看来说话的长短得根据具体的情景来定,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这是作者记述人物对话的一个艺术。除此之外,你从这两处曹刿的话中还读出了什么?

      生10:我从曹刿简短的八个字中读出了曹刿冷静、果断的处事态度。我从最后一段的长篇论述中,读出了一个能深谋远虑,拥有非凡才干的曹刿。

      师:确实如此,人物语言无论长短,都能集中展现人物性格,这是作者运用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又一个艺术。

      生11:我有不同想法,八个字可以说是简洁,但最后一段几乎都是曹刿对战争取胜原因的长篇大论,怎么能说是简洁呢?

      师:大家看看,该怎么理解?

      生12:我觉得简洁不等于简短,最后曹刿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论述分为两个层次,即什么时候进军和什么时候追击,详细解答,但又没有一句废话,甚至没有一句客套的话,直接说明原因,所以,我觉得很简洁。因为鲁庄公确实不明其中缘由,所以这样的详细解疑显得很有必要。

      师:是的,其实大家已经发现了这篇课文对话简洁的一个表现,就是没有客套话,直奔主题。这在古代讲究君臣礼仪的情况下是很少见的。大家有没有发现,哪个地方曹刿的话也是没有什么客套话直奔主题的?

      生13:曹刿见到鲁庄公后直奔主题问“何以战”,没有一句客套话。

      师:是的,见面劈头盖脸就是一句逼问“何以战”,在当时的社会实在是有点奇葩。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让我们看到了,课文紧紧围绕“论战”,人物语言的简洁。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既然讲简洁,但作者为什么没有让曹刿的这些理由,在战争的时候,一起说完,这样就把两段合并成一段,岂不更简洁?看看老师对原文的修改-----

      投影出示改动语段: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待彼竭我盈之时,方可进军。)”齐人三鼓。刿曰:“(彼竭我盈之时),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可矣。)”遂逐齐师。

      生14:刚才已经说了,战场之上容不得细细解说,多说几个字就可能耽误战事。

      师:除了这个原因,还有没有作者写作上的考虑?大家朗读一下老师改动后的文字,和课文比较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15:我在念课文第二段的时候,脑子里就有疑问,曹刿这个人到底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一会儿说“未可”,一会儿说“可矣”,就在疑惑之间,战争大获全胜,让我很惊叹,感觉到曹刿这个人很神奇,但又不知其中的原因,急着想寻找到答案。

      师:最后找到了吗?

      生16:找到了,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曹刿亲自告诉我的,听他一讲完,我才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他的超强智慧了。而念改过的文字,都是先原因,后结果,就没有了这种惊叹的感觉。

      师:看来,这种简洁也不能过头了,先不说,是为了设置悬念,让你有找到答案的阅读快乐。这是作者安排对话先后的艺术,看看课文还有谁也一直在被迫寻找答案?


展开全文阅读
      生17:鲁庄公。

      师:是啊,面对曹刿“何以战”的问题,鲁庄公硬是列出了三个自以为可靠的答案,但直到第三个答案出现,才得到了曹刿的肯定。在这里我们是否也可以简洁一点,直接在曹刿“何以战”的后面,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然后直接让曹刿肯定?

      生18:不行,一下子答对的话,就不能突出鲁庄公的见识浅薄。从这三次回答中可以看出,鲁庄公最看重的是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根本没想到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鲁庄公之“鄙”可见一斑。

      生19:我也觉得不行,因为一下子答对,也就不能突出曹刿的“远谋”了。因为曹刿请战的原因就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也正因为如此,曹刿才会问“何以战”,问这个问题是曹刿对“肉食者”早有预料的。

      师:看来,这个三个回答还是很有必要的,它们能层层强化人物的思想或性格,也是不能简化,这是文章安排对话又一个艺术。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在战前,还有一次曹刿和乡里人的对话,这里的对话能否删去,从而直接让曹刿和鲁庄公对话呢?

      生20:不行,没有这次对话,就没有“肉食者鄙”的观点,也就没有后面曹刿的“何以战”一问。

      生21:不行,没有这次对话,就能不能表现“乡人”对国事的漠不关心,也就不能凸显曹刿挺身而出的爱国精神。

      师:是啊,这里的肉食者“鄙”和“远谋”可以说是贯穿了全文,看来这次对话为整篇课文的对话奠定了基础,也不能删去。看来,左丘明安排对话无一处无用啊。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当时真的有这么多简洁的对话吗?

      生22:我觉得不可能,因为左丘明不可能事后对当事者进行了采访吧,左丘明自然也不可能是随军记者吧。

      师:确实如此,大家知道《左传》的另一个名称吗?

      生23:《春秋左氏传》,哦,我明白了,《左传》是对《春秋》一书的解释。所以,左丘明不可能是亲临现场或采访当时者的,只是根据《春秋》中的记载来写的,是吗?

      师:你真聪明!其实在《春秋》中对此事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根本就没有一次对话,就是这么简单,甚至简陋!

      生齐声: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些对话都是左丘明编的呀。(众笑)

      师:大家别笑,有一个事实你不能否认,这些对话很简洁,这些对话很生动,这些对话让人物栩栩如生,这些对话让故事引人入胜,没有这些对话,你只能看到《春秋》中干巴巴的一句话,叙事艺术是不断发展的,《春秋》和《左传》都是史书,但显然后来的《左传》较《春秋》更胜一筹。是对话,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也让我们更加亲近历史,享受文化经典的魅力!
标签:课堂实录 八年级课堂实录 语文版八年级课堂实录 繁简之间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像望着开满花朵的大地——《记忆》作文指导(肖培东随笔)
下一篇:《曹刿论战》精彩教学实录片断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